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blood flow in spinal cord follow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in rabbits
1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9年第3期196-20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 after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Methods: Twenty adult Japanese big-ear wh...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 after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damages. Methods: Twenty adult Japanese big-ear white rabbits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0-min-ischemic group, 60-min-is chemic group and 90-min-ischemic group. All the rabbits in the latter 3 groups were inflicted with the is 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spinal cord through selective occlusion of the lumbar artery. SCBF was measured with the hydrogen clearance method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ere observed with Nissl’s staining. Results: SCBF during ischemia was 0 ml/100 g/min. During reperfusion, it was recovered to different levels. However, it was still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schemia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gray matter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severi ty of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from 90-min-ischemic group, 6O-min-ischemic group to 30-min ischemic group. Conclusion: Reversible injury occurs in rabbits after ischemia for 30 min, irreversible injury in those after ischemia for 90 min and partially reversible injury in those after ischemia for 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blood flow pathology
下载PDF
Electrical fields and the promotion of endogenous angiogenesis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2
作者 Yang Shao Bo Xiao +3 位作者 Haihan Ma Jie Gao Qidong Yang Min Zh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4期1091-1095,共5页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fields affec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ut the role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is...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fields affect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ut the role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issue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lectrical fields on angiogenesis and spinal cord repair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Neu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ugust 2008. MATERIALS: Hydrogen blood flow detector (Soochow University Medical Instrument, China), Power Lab System (AD Instruments, Colorado Springs, CO, USA) and mouse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onoclonal antibody (Sigma-Aldrich, St. Louis, MO, US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METHODS: A total of 60 healthy, adult,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sham-surgery, model, and electrical field groups. The Allen's weight-drop method was used to induce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the model and electrical field groups. Rats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were implanted with silver needles and electrical fields (350 V/m) were applied following traumatic injury. MAIN OUTCOME MEASURES: Latency of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was detected and spinal cord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by hydrogen blood flow detector. Microvascular density was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al analysis. VEGF expression in the spinal cord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blood flow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at 1, 2, 4, 8, and 24 days after injury)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or P 〈 0.01). Latency of P1 waves in 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of electrical field group (at 1,2, 4, 8, and 24 days after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or P 〈 0.01). Microvascular density and VEGF expression were greater in the electrical fiel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at 24 days after injury (P 〈 0.01). CONCLUSION: Electrical fields (350 V/m) promoted angiogenesis within injured rat tissue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mproved spinal cord function. Electrical fields could help to ameliorate spinal cord injury.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increased VEGF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electric fields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blood flow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不同运动方式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3
作者 赵晓璇 刘帅祎 +3 位作者 李奇 邢政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8-1256,共9页
背景:运动作为一种主动康复的方式可以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而不同运动方式针对的病变部位及恢复机制不同。目的:综合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 背景:运动作为一种主动康复的方式可以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而不同运动方式针对的病变部位及恢复机制不同。目的:综合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4年1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s injury,spinal cord,exercise,cerebral cortex,muscle atrophy,mirror therapy,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大脑皮质,肌肉萎缩,有氧运动,血流限制,镜像运动”,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引起其支配骨骼肌萎缩、相应脊髓节段病变、感觉运动皮质重塑等系统性的病理变化。有氧运动可以加强免疫反应,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极化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改善功能障碍。血流限制运动可以调节肌肉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肌肉生长及增强肌肉力量。镜像运动在激活大脑皮质、减少皮质重塑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不同运动方式在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中具有潜在的益处,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强度和频率的控制及机制的详细解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 大脑皮质 肌肉萎缩 有氧运动 血流限制 镜像运动 机制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流对其血流量变化及其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75-478,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完全缺血时SCBF为0ml·100g-1·min-1,再灌流过程中各组SCBF较缺血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较伤前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以缺血60min、90min组下降明显;脊髓病理改变以灰质受损最明显,病变严重程度为缺血90min组>缺血60min组>缺血30min组>对照组。结论;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后SCBF下降越明显,病理损害也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病理学 家兔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感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龙在云 伍亚民 +1 位作者 曾琳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3,共2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三七总皂甙 (totalsaponinsofpanaxnotoginseseng ,PNS)对脊髓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 )和PNS治疗组 (PNS组 )。Allen’s打击法 5 0gcm ( 5g× 10cm)...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三七总皂甙 (totalsaponinsofpanaxnotoginseseng ,PNS)对脊髓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 )和PNS治疗组 (PNS组 )。Allen’s打击法 5 0gcm ( 5g× 10cm)致伤大鼠L1 L2 段脊髓 ,立即腹腔注射PNS(生理盐水配制 ,10ml kg ,2 0mmol L) ,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 4h分别记录T13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结果 与盐水对照组比较 ,应用PNS后 ,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大剂量PNS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三七总皂甙 脊髓血流量 感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秋林 赵杰 +4 位作者 王秋根 赵定麟 邱广义 李明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 :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 T1 3 脊髓损伤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 ,治疗组于伤前 15min... 目的 :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 T1 3 脊髓损伤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 ,治疗组于伤前 15min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 2 -氯腺苷 (2 - CADO) ,对照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伤后 2 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立即下降 ,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 .0 5 ,P<0 .0 1)。大剂量 (5 0 0μmol/ L )的 2 - CADO能显著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而小剂量 (5 0μmol/ L )则对脊髓损伤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大小剂量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腺苷通过改善脊髓血流量 ,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腺苷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神经功能 大鼠
下载PDF
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明 孙学军 +2 位作者 叶晓健 洪新如 路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强啡肽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强啡肽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b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可明显加剧脊髓缺血,而注射强啡肽受体拮抗剂nor-BNI则可显著减轻脊髓缺血。脊髓强啡肽A含量在伤后10min明显升高,1~2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4,8h较2h略增加。强啡肽A含量与SCBF的变化,两者呈显著相关性。结论:SCI后强啡肽A的过度释放是SCI后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强啡肽A 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外加电场对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邵阳 王永堂 +4 位作者 高洁 马海涵 罗治彬 陈恒胜 伍亚民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段脊髓,给予EF治疗,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4 h分别记录T12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术后7、14天行联合行为评分(CBS)。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应用EF后,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CON组(P<0.05)。结论:EF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保护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场 脊髓血流量 诱发电位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 142893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鲁凯伍 侯铁胜 傅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19-521,共3页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5 g 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 in 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35 g 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 in 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照组、损伤组及 P D142893 治疗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给药50 μg)大鼠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伤后一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 D142893 蛛网膜下腔注射能明显改善脊髓压迫伤早期(30 m in 至 8 h)的低血流灌注;且能部分恢复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结论:内皮素可能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蛛网膜下腔注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P D142893 能部分逆转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内皮素 受体拮抗剂 脊髓血流 大鼠
下载PDF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侯炯 许华 +3 位作者 葛志军 倪春鸿 李明 邓小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01-502,共2页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体重 12 5~ 16kg ,以 2 5 %硫喷妥钠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 目的 观察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家犬脊髓血流的影响。方法 成年杂种犬 6只 ,体重 12 5~ 16kg ,以 2 5 %硫喷妥钠麻醉。股动脉置管监测MAP。以尼卡地平 8μg·kg 1·min 1持续静脉注射控制性降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脊髓血流 (SCBF)。结果 降压前MAP为 (12 5 7±10 6 )mmHg ,降压后为 (72 0± 11 2 )mmHg ,平均下降 4 2 8%。降压前SCBF为 (9 80± 1 0 5 )v ,降压后为 (8 0 4± 0 96 )v ,降低幅度为 18%。结论 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SCBF影响较小 ,可安全用于脊髓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控制性降压 家犬 脊髓血流 安全性
下载PDF
内皮素参与脊髓损伤后缺血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新生 李佛保 潘滔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18-420,共3页
目的 :阐明内皮素 (ET)与脊髓损伤 (SCI)后缺血的关系。方法 :1鞘内注射 ET 110 ng,观察外源性ET 1对正常大鼠脊髓血流 (SCBF)的影响。 2 SCI前鞘内预先注射非选择性 ET受体拮抗剂 PD14 5 0 6 55 0 μg,观察阻断 ET生物学效应后伤区及邻... 目的 :阐明内皮素 (ET)与脊髓损伤 (SCI)后缺血的关系。方法 :1鞘内注射 ET 110 ng,观察外源性ET 1对正常大鼠脊髓血流 (SCBF)的影响。 2 SCI前鞘内预先注射非选择性 ET受体拮抗剂 PD14 5 0 6 55 0 μg,观察阻断 ET生物学效应后伤区及邻近 SCBF的变化。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血流。结果 :ET 1注射后 30分钟 ,SCBF降为基线的 (5 9.78± 8.80 ) % ,2小时为基线的 (5 8.6 0± 7.10 ) %。生理盐水组伤区 SCBF在 SCI后 5分钟即有明显下降 ,为基线的 (75 .5 7± 9.5 7) % ,2小时已降至基线的 (5 7.6 0± 7.6 0 ) % ,伤后 4小时仍未恢复 ;伤区邻近 SCBF下降较慢 ,伤后 30分钟降至基线的 (80 .74± 8.10 ) % ,2小时为基线的 (5 5 .2 6±5 .79) % ,伤后 4小时 SCBF仍未恢复。PD14 5 0 6 5明显改善了伤区 SCBF,损伤 5分钟及 30分钟后 ,伤区血流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ET参与了 SCI后的缺血过程 ;PD14 5 0 6 5消除了伤区及邻近区 SCBF的下降。临床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缺血 脊髓血液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初松 高建章 +1 位作者 赵定麟 吴岳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19-122,共4页
通过Nystrom脊髓后路压迫模型(35.0g/10min)造成脊髓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了大鼠伤前30min,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及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0.15mg、1.5mg三组动物伤后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评定... 通过Nystrom脊髓后路压迫模型(35.0g/10min)造成脊髓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了大鼠伤前30min,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及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0.15mg、1.5mg三组动物伤后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评定了伤后4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发现,L-NAME0.15mg短时间内抑制了脊髓血流,而L-NAME1.5mg较长时间抑制了脊髓血流。4周后L-NAME0.15mg组脊髓功能优于盐水组,而L-NAME1.5mg组脊髓功能较盐水组差。结果提示,适量的L-NAME由于短时间限制了一氧化氮(NO)的释放,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大剂量的L-NAME由于持续抑制了NO释放而致脊髓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 一氧化氮合成酶 L-NMAE
下载PDF
急性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其志 任先军 +1 位作者 陈军花 欧阳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89-492,i0003,共5页
目的:研究颈部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阻断脊髓前动脉组与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组,术后6h、24h、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颈髓血流灌注量,电镜观察颈髓组... 目的:研究颈部脊髓前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阻断对颈髓血流量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阻断脊髓前动脉组与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组,术后6h、24h、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颈髓血流灌注量,电镜观察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神经丝的变化。结果: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下降1/2,随后有所回升,但依然处于低灌注状态;阻断脊髓前动脉和双侧椎动脉后,其血流量下降更为显著,为对照组的1/3,电镜及免疫组化显示两组均出现了缺血性改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每一时相点的血流量和神经丝表达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髓前部血流量除与脊髓前动脉有关外,前根动脉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各种原因造成脊髓前动脉或根动脉的损伤均可能导致颈髓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前动脉 前根动脉 颈髓 血流量 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姚爱明 关骅 +3 位作者 张贵平 李雪梅 胡胜军 何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OH)的临床机制。方法:对45例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30°、60°、80°斜立试验,测量斜立后血压、脉搏、大脑中动脉血流(CBF)速度。根据斜立后是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OH)的临床机制。方法:对45例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30°、60°、80°斜立试验,测量斜立后血压、脉搏、大脑中动脉血流(CBF)速度。根据斜立后是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第1组24例患者无OH症状,能完成全部的测试;第2组21例患者均出现OH症状,18例因不能耐受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而完成部分试验,3例完成全部试验。统计表明,无症状组平卧位与斜立位的血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平卧位与斜立30°的脉搏、CBF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斜立60°、8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有症状组平卧位与斜立30°的CBF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斜立各角度间的CB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在斜立30°时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而脉搏、CBF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①脊髓损伤后早期,斜立30°15min不影响CBF速度,不出现OH症状;②血压下降并不是引起OH出现症状的直接原因,CBF速度下降是引起OH症状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体位性低血压 大脑 动脉血流速度 斜立试验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变化及其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伟峰 任先军 梅芳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4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 :观察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的变化 ,并探讨其对运动诱发电位 (motorevokedpotentials ,MEP)的影响。方法 :构建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C5~ 6段脊髓血流 (spinecordbloodflow ,SCBF) ,并同时观察运... 目的 :观察颈髓牵张性损伤早期脊髓血流的变化 ,并探讨其对运动诱发电位 (motorevokedpotentials ,MEP)的影响。方法 :构建兔颈髓牵张性损伤模型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C5~ 6段脊髓血流 (spinecordbloodflow ,SCBF) ,并同时观察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 :随着颈髓牵张程度的不断加重 ,血流呈进行性下降 ,而当脊髓微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丧失时则SCBF不能恢复。颈髓牵张性损伤后MEP波幅及潜伏时均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颈髓血流量的下降与牵张程度呈正相关 ,是继发性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 ,是脊髓牵张性损伤的早期指标。MEP能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功能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牵张性损伤 脊髓血流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丹参对脊髓损伤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钢 刘世清 +1 位作者 郑望苟 胡益胜 《微循环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1-12,共2页
目的 :比较应用丹参对兔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5 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成四组 ,A组 10只 ,作为正常组 ;B、C、D组各 16只 ,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 (Dex)治... 目的 :比较应用丹参对兔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5 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成四组 ,A组 10只 ,作为正常组 ;B、C、D组各 16只 ,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 (Dex)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比较脊髓损伤前后及应用Dex、丹参治疗后伤区血流量 (SCB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 ,SCBF下降 ,血液粘度(ηb)、纤维蛋白原 (Fib)、细胞聚集指数 (RAI)增高。Dex对脊髓SCBF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的改善不明显 ,而使用丹参治疗后 ,脊髓SCBF增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丹参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且疗效较Dex明显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脊髓损伤 伤区血流量 血液流变学 继发性损伤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三七、川芎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脊髓血流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鹏 张晓艳 +1 位作者 朱超 楚向东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9-30,33,共3页
目的:本文观察了三七、川芎(sqcx)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脊髓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后应用三七、川芎注射液组和单纯脊髓损伤组。用改良的Allen's方法造模成功后,分别在术后1,2,4,8,12,24... 目的:本文观察了三七、川芎(sqcx)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脊髓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后应用三七、川芎注射液组和单纯脊髓损伤组。用改良的Allen's方法造模成功后,分别在术后1,2,4,8,12,24h用Hochesst荧光染色法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氢清除法测量脊髓血流量(SCBF)变化。结果:两组中均发现细胞凋亡,模型组损伤8h后损伤节段灰质中阳性细胞达到高峰,12h后灰质中阳性细胞减少,但白质中出现凋亡细胞达到高峰。用药组8h后细胞凋亡数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24h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CBF在损伤后1h明显下降,4h后略有回升,8h后达到最低。24h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三七、川芎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细胞凋亡并提高脊髓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脊髓血流量 三七、川芎注射液
下载PDF
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亚东 侯树勋 杨恒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 :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吩噻嗪类药物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Allen's重锤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 ,采用三氟啦嗪治疗 ,利用氢清除法测量脊髓血流量 ,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平均系统动脉压... 目的 :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吩噻嗪类药物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Allen's重锤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 ,采用三氟啦嗪治疗 ,利用氢清除法测量脊髓血流量 ,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平均系统动脉压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在肾上腺素维持系统动脉压的条件下 ,三氟啦嗪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单一肾上腺素无此效应。结论 :三氟啦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三氟啦嗪 脊髓血流量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后内皮素-1含量变化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鲁凯伍 张震 +3 位作者 侯铁胜 傅强 李明 赵杰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内皮素 1(ET 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 (SCI)中的含量变化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 2 893对大鼠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ET 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5g重物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 (T8、T9) 5分钟 ,造成脊... 目的 通过研究内皮素 1(ET 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 (SCI)中的含量变化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 2 893对大鼠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探讨ET 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5g重物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 (T8、T9) 5分钟 ,造成脊髓急性中等度损伤。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血浆和伤段脊髓组织中ET 1含量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PD14 2 893蛛网膜下腔注射对大鼠损伤局部脊髓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后 30分钟 ,血浆和伤段脊髓组织中ET 1含量水平显著升高 ,4小时达最高峰 ,并分别持续至伤后 4 8和 72小时。PD14 2 893能明显改善脊髓压迫伤后早期 (30分钟~ 8小时 )的低血流灌注。结论 ET 1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 ,是伤后 4~ 2 4小时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脊髓损伤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脊髓血流
下载PDF
缺血再灌流对大鼠脊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伍亚民 廖维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0-323,共4页
成年Wistar大鼠86只,于左肾动脉上1cm处阻断腹主动脉(AA)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局部缺血和再灌流,其中3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A血流阻断和再灌流2、5、10min三组,用氢清除法测定AA阻断前、阻断时和再灌流时L... 成年Wistar大鼠86只,于左肾动脉上1cm处阻断腹主动脉(AA)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局部缺血和再灌流,其中3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A血流阻断和再灌流2、5、10min三组,用氢清除法测定AA阻断前、阻断时和再灌流时L2节段灰质脊髓血流量(gSCBF);另50只大鼠用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并观测SCUDs在AA血流阻断和再灌流2、5、10min时的变化,以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流对SCUDs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脊髓神经元对缺血十分敏感,即使gSCBF轻微下降,也可引起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强;AA再灌流缺血程度加重时则其放电频率逐渐减少,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耐受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单位放电 缺血 再灌流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