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 CD 三维矫形系统在矫正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方法、意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处理。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 CD 系统矫治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27例,其中单纯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12例...目的:探讨 CD 三维矫形系统在矫正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方法、意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处理。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 CD 系统矫治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27例,其中单纯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12例,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后凸15例。27例中,合并蝴蝶椎等复杂分节不良畸形6例,合并单侧肾脏缺如1例。术前冠状面侧凸 Cobb 角24°~45°,平均32°;矢状面脊柱后凸 Cobb 法0°~21°,平均15.5°,旋转畸形为Ⅰ~Ⅲ度。年龄1岁10个月至5岁8个月。手术均采用后路融合,固定点为需切除的病变椎上下椎体,若遇上下椎体有畸形不宜植钉,则适当上或下移一椎体。先固定凹侧,楔形切除半椎体附件及椎体,凸侧加压,钉棒系统固定。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经1~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冠状面畸形为5°~15°,平均11.5°,平均矫正率为64.1%;矢状面胸椎后凸0°~10°,平均6°,旋转畸形矫正。1例出现断钉1枚,但无症状及矫正丢失。无一例术后出现截瘫,无断棒及钉拔出等并发症。1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现象,经对症处理后3~7 d 内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15例术后出现10°以上代偿性侧弯,支具矫正后逐渐重新建立躯干平衡。结论后入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外观改善明显,脊柱侧后凸程度明显减轻,但要彻底切除半椎体上下生长板,减少凸侧生长点,防止复发;同时切除对侧附件,达到楔形截骨的效果,才能使矫形无张力,不易出现“拔钉”现象。展开更多
目的初步评估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半椎体畸形患儿资料。为控制信息偏...目的初步评估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半椎体畸形患儿资料。为控制信息偏倚,选择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病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UBC切除半椎体分为UBC组和非UBC组,其中UBC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3~67个月(平均36.0±7.7个月);非UBC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2~68个月(平均40.2±8.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min)、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10 12/L)及血红蛋白(g/L),并统计胸膜、神经根、硬膜、脊髓损伤情况,计算术后红细胞计数下降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脊柱侧凸矫正率。结果UBC组与非UBC组相比,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301,P>0.05),UBC组术后红细胞下降率明显低于非UBC组(t=2.279,P<0.05),UBC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显著低于非UBC组(t=2.367,P<0.05),两组脊柱侧凸矫正率无统计学差异(t=0.569,P>0.05)。两组各出现1例胸膜损伤,均未出现神经根、脊髓及硬膜损伤。结论在治疗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方面,应用超声骨刀截骨与传统截骨方法在矫正效果、手术时间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 CD 三维矫形系统在矫正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方法、意义、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处理。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 CD 系统矫治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27例,其中单纯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12例,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后凸15例。27例中,合并蝴蝶椎等复杂分节不良畸形6例,合并单侧肾脏缺如1例。术前冠状面侧凸 Cobb 角24°~45°,平均32°;矢状面脊柱后凸 Cobb 法0°~21°,平均15.5°,旋转畸形为Ⅰ~Ⅲ度。年龄1岁10个月至5岁8个月。手术均采用后路融合,固定点为需切除的病变椎上下椎体,若遇上下椎体有畸形不宜植钉,则适当上或下移一椎体。先固定凹侧,楔形切除半椎体附件及椎体,凸侧加压,钉棒系统固定。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经1~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冠状面畸形为5°~15°,平均11.5°,平均矫正率为64.1%;矢状面胸椎后凸0°~10°,平均6°,旋转畸形矫正。1例出现断钉1枚,但无症状及矫正丢失。无一例术后出现截瘫,无断棒及钉拔出等并发症。1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现象,经对症处理后3~7 d 内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15例术后出现10°以上代偿性侧弯,支具矫正后逐渐重新建立躯干平衡。结论后入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外观改善明显,脊柱侧后凸程度明显减轻,但要彻底切除半椎体上下生长板,减少凸侧生长点,防止复发;同时切除对侧附件,达到楔形截骨的效果,才能使矫形无张力,不易出现“拔钉”现象。
文摘目的初步评估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辅助截骨矫形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发半椎体畸形患儿资料。为控制信息偏倚,选择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的病例,符合标准的病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UBC切除半椎体分为UBC组和非UBC组,其中UBC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3~67个月(平均36.0±7.7个月);非UBC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2~68个月(平均40.2±8.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min)、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10 12/L)及血红蛋白(g/L),并统计胸膜、神经根、硬膜、脊髓损伤情况,计算术后红细胞计数下降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脊柱侧凸矫正率。结果UBC组与非UBC组相比,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301,P>0.05),UBC组术后红细胞下降率明显低于非UBC组(t=2.279,P<0.05),UBC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率显著低于非UBC组(t=2.367,P<0.05),两组脊柱侧凸矫正率无统计学差异(t=0.569,P>0.05)。两组各出现1例胸膜损伤,均未出现神经根、脊髓及硬膜损伤。结论在治疗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方面,应用超声骨刀截骨与传统截骨方法在矫正效果、手术时间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