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olume and fat infiltration of spino-pelvic musculature in adults with spinal deformity
1
作者 Bertrand Moal Nicolas Bronsard +4 位作者 José G Raya Jean Marc Vital Frank Schwab Wafa Skalli Virginie Lafage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9期727-737,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fat infiltration and volume of spino-pelvic muscles in adults spinal deformity(AS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3D reconstructions.METHODS: Nineteen female ASD patients(mean age 60 ... AIM: To investigate fat infiltration and volume of spino-pelvic muscles in adults spinal deformity(AS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3D reconstructions.METHODS: Nineteen female ASD patients(mean age 60 ± 13) were included prospectively and consecutively and had T1-weighted Turbo Spin Echo sequence MRIs with Dixon method from the proximal tibia up to T12 vertebra. The Dixon method permitted to evaluate the proportion of fat inside each muscle(fat-water ratio).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the Dixon method for estimating fat vs water, the same MRI acquisition was performed on phantoms of four vial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fat vs water. With Muscl'X software, 3D reconstructions of 17 muscles or group of muscles were obtained identifying the muscle's contour on a limited number of axial images [Deformation of parametric specific objects(DPSO) Method]. Musclar volume(Vmuscle), infiltrated fat volume(Vfat) and percentage of fat infiltration [Pfat, calculated as follow: Pfat = 100 ×(Vfat/Vmuscle)] were characterized by extensor or flexor function respectively for the spine, hip and knee and theirs relationship with demographic dat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Phantom acquisition demonstrated a non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Dixon fat-water ratio and the real fat-water ratio.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Dixon fatwater ratio, the non linear relation was approximated with a polynomial function of degree three using the phantom acquisition. On average, Pfat was 13.3% ± 5.3%. Muscles from the spinal extensor group had a Pfat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other muscles groups, and the largest variability(Pfat = 31.9% ± 13.8%, P < 0.001). Muscles from the hip extensor group ranked 2nd in terms of Pfat(14% ± 8%), and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knee extensor(P = 0.030). Muscles from the knee extensor group demonstrated the least Pfat(12% ± 8%). They were also the only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Vmuscle and Pfat(r =-0.741, P < 0.001), however this correlation was lacking in the other groups.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Vmuscle total and age or body mass index. Except for the spine flexors, Pfat was correlated with age. Vmuscle and Vfat distributions demonstrated that muscular degeneration impacted the spinal extensors most.CONCLUSION: Mechanisms of fat infiltration are not similar among the muscle groups. Degeneration impacted the spinal and hip extensors most, key muscles of the sagittal alig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o-pelvic MUSCULATURE ADULTS with spinal deformity MUSCULAR degeneration MUSCULAR volume FAT INFILTRATION Dixon method
下载PDF
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骨密度与继发骨折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周庭捷 杨江 +1 位作者 杨军 洪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7期616-619,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骨密度与继发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接受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继发骨折分为继发组52...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骨密度与继发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接受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继发骨折分为继发组52例和对照组14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水平及骨密度水平,分析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骨密度与继发骨折的关系。结果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水平以及骨密度水平与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继发骨折呈反比(rs分别=-0.32、-0.36、-0.33、-0.42,P均<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轴向距离(SVA)水平与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继发骨折呈正比(rs分别=0.33、0.43,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K、SVA为影响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PI、SS、LL及骨密度为影响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继发骨折的保护因素(OR分别=1.11、1.41、0.88、0.88、0.92、0.88,P均<0.05)。结论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PI、SS、LL水平越高,TK、SVA水平越低,且患者骨密度越高,患者出现继发骨折的风险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 脊柱骨盆矢状面 骨密度 继发骨折
下载PDF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刘勇 刘臻 +5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钱邦平 王斌 俞杨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峡部裂性 退变性 脊柱骨盆形态 矢状面
下载PDF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江龙 朱泽章 +5 位作者 邱勇 刘臻 钱邦平 吴涛 伍伟飞 闫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6.0±3.1岁。年龄及性别叽配的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3~18岁,平均16.6±2.1岁。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lYF)和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并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统汁学差异(P〉0.05)。ALDH组矢状而TK(9.1°±7.0°)、LL(22.5°±12.2°)和SS(20.2°±6.2°)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4.8°±8.2°、47.8°±9.5°、32.5°±6.7°)(P〈0.05);ALDH组矢状面Prr(21.5°±613°)、SVA(一5.O±31.2mm)大于正常对照组(8.9°±7.3°、一18.7±18.6mm)(P〈0.05);ALDH组PI为41.2°±8.5°,对照组PI为42.2°±7.1°,两组问比较无统计学筹异(P〉0.05)。结论:ALDH患者Ⅳ值与正常青少年相近。与正常青少年相比,ALDH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骶骨垂直化、胸椎及腰椎生理曲度减小,这种矢状面异常町能是患者为了缓解疼痛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体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矢状面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投射角
下载PDF
T1骨盆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乔军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Themistocles Protopsaltis 朱泽章 徐磊磊 刘臻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随访时间超过2年;(2)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过脊柱手术;(2)同时伴有髋、膝关节病变影响正常的站立姿势。共76例DS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6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6.1岁。Cobb角32°-74°,平均42.6°±6.1°。顶椎位于L2椎体3例,L2/3椎间盘4例,L3椎体26例,L3/4椎间盘23例,L4椎体16例,L4/5椎间盘4例。随访2.1-6.4年,平均3.7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量表。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PA。采用Spearman检验分别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SVA和TPA与其他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其他脊柱-骨盆参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VAS及SRS-22总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前TPA与术前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TPA均与末次随访时的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SS、PT、PI及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术前SVA与术前LL、TP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SS、PT、PI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SVA与末次随访时TP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SS、PT、PI、LL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SS、PT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结论:TPA整合了整体和局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信息,能够反映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且与DS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对于DS重建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T1骨盆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复位在重度腰椎滑脱治疗中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蒋伟宇 徐荣明 +4 位作者 马维虎 赵刘军 周雷杰 于亮 李杰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9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复位在治疗成人重度腰椎滑脱中对脊柱骨盆平衡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复位技术治疗Ⅲ度及Ⅲ度以上(Meyerding分类)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4岁。通过... 目的:探讨复位在治疗成人重度腰椎滑脱中对脊柱骨盆平衡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复位技术治疗Ⅲ度及Ⅲ度以上(Meyerding分类)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4岁。通过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三维重建CT判断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并发症;临床0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4例完全复位,8例复位至I度,4例复位至Ⅱ度;PI术前与术后2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无统计学差异(P〉0.05);SS、PT、LL、SVA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ODI评分由术前的36.6±4.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7±4.0(P〈0.05)。所有病例术后1年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椎间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3例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药物治疗后恢复;无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手术复位在治疗成人重度腰椎滑脱中能够明显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并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滑脱 复位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蒋健 何守玉 朱泽章 刘臻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 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 mm、16.7°±8 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 退变性后凸 陈旧性骨折 矢状面代偿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骨盆腰椎匹配值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耀 漆龙涛 +5 位作者 李淳德 邑晓东 刘洪 李宏 于峥嵘 孙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1-708,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退变性脊柱侧凸于我院行长节段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共42例,随访时间3年以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脊柱...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骨盆腰椎匹配值(PI-LL)与术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退变性脊柱侧凸于我院行长节段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共42例,随访时间3年以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上测量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腰椎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和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统计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和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PI-LL值的相关性及不同PI-LL值对患者生活质量(ODI)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8.8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为19.5°±5.4°,末次随访时改善为6.1°±3.5°,差异显著(P〈0.01)。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20.7°增加至34.3°,末次随访时平均PI-LL为9.0°,SVA由术前平均7.6cm减少至5.7cm,差异显著(P〈0.01)。术前矢状位平衡组患者10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0°±5.9°。矢状位失衡组患者32例,末次随访时PI-LL为11.8°±9.0°。两组术前的VAS和ODI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0.053)。术后PI-LL与术后PR-T12、TPA、SVA、VAS及ODI显著相关。末次随访时PI-LL≤10°与10°15°组间差异显著(P=0.010/0.048)。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对矢状位的充分评估。对于高龄患者,术后PI-LL≤15°提示骨盆腰椎匹配良好,有助于维持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腰椎匹配值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差异 被引量:24
9
作者 谢峰 边俊 +1 位作者 王智伟 陈维善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上的差异。方法 :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0日收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42例,腰椎管狭窄症组46例...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上的差异。方法 :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0日收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42例,腰椎管狭窄症组46例,因年龄因素剔除22例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30例。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各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h,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矢状面轴向垂线落在骨盆的区域(sagittal vertical axis location,SVA-Location),T1脊柱骨盆倾斜角(T1-spinopelvic inclination,T1-SPI),T9脊柱骨盆倾斜角(T9-spinopelvic inclination,T9-SP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胸椎后凸角(TK)值小6°左右,P=0.031。其他参数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胸椎后凸小,躯干更倾向于笔直;腰椎管狭窄患者胸椎后凸大,矢状面生理曲度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毅 邵杰 +2 位作者 李唯 李雄飞 白玉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3-539,共7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下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下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时(术后随访至少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_(12)~L_(2)组和L_(3)~L_(5)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T_(12)~L_(2)组31例AIS患者,L_(3)~L_(5)组18例AIS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近1次随访时,L_(3)~L_(5)组的LL较术前增大(P=0.001),T_(12)~L_(2)组的LL较术前减小(P=0.027),T_(12)~L_(2)组和L_(3)~L_(5)组PI-LL均较术前增大[1.8°(-4.0°,8.7°)vs 0.3°(-4.7°,5.7°)、-10.1°(-14.4°,-8.8°)vs 1.7°(-7.3°,5.6°),P=0.016、0.002],L_(3)~L_(5)组的PI-LL变化值大于T_(12)~L_(2)组(P<0.001)。结论对于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远端固定至L_(3)~L_(5)时,术后LL会增大,引起PI与LL不匹配,这可能影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术前应根据PI预测合适的LL以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平衡 远端融合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庚午 杨长伟 +2 位作者 陈凯 朱晓东 李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6例脊柱外科腰椎间盘退变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6例脊柱外科腰椎间盘退变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SVA),分析各项指标与腰椎间盘退变位置、范围、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退变位置(r=-0.358,P<0.01)、退变范围(r=0.329,P<0.01)、退变程度(r=0.452,P<0.01)明显相关;PI与退变位置明显相关(r=-0.257,P<0.05);SVA与退变范围(r=0.304,P<0.01)、退变程度(r=0.353,P<0.01)明显相关。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4.14±0.64,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3.5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位置受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小PI人群倾向于L_(4/5)、L_5/S_1椎间盘的退变,大PI人群更倾向于L_(3/4)、L_(4/5)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青少年L5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金辉 苏新林 +2 位作者 周峰 孟斌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9-703,734,共6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L5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分析不同类型滑脱的矢状面参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滑脱患者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1±2.5岁(10~18岁);按... 目的:研究青少年L5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分析不同类型滑脱的矢状面参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滑脱患者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1±2.5岁(10~18岁);按照Wiltse滑脱分型分为峡部裂组28例和发育不良组8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分为轻度滑脱组32例(Ⅰ度29例、Ⅱ度3例)和重度滑脱组4例(Ⅲ度2例、Ⅳ度2例)。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其中滑移参数包括:滑脱率(slip rate,SR)、滑脱角(slip angle,SA);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骶骨平台角(sacral table angle,STA);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对比研究峡部裂组和发育不良组以及轻度和重度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和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峡部裂组SR=(13.7±8.1)%,PT=15.7°±8.3°,LSA=105.9°±11.8°,STA=102.8°±6.5°;发育不良组SR=(42.4±27.8)%,PT=34.2°±9.6°,LSA=78.7°±11.2°,STA=76.4°±9.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R=(14.4±7.8)%,PT=18.1°±10.4°,LSA=102.1°±15.5°,STA=99.9°±10.8°;重度滑脱组SR=(65.0±19.6)%,PT=33.9°±11.1°,LSA=77.4°±6.7°,STA=77.7°±8.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峡部裂组SA=2.6°±13.1°,PI=54.6°±9.0°,TK=23.5°±15.5°,LL=-53.0°±18.3°;发育不良组SA=11.2°±10.5°,PI=60.8°±14.5°,TK=21.5°±14.3°,LL=-45.3°±15.9°;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A=3.3°±12.6°,PI=55.3°±10.4°,TK=24.0°±13.1°,LL=-52.7°±17.4°;重度滑脱组SA=14.5°±12.8°,PI=61.0°±12.2°,TK=14.8°±3.7°,LL=-40.0°±20.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L5滑脱中,发育不良性多为重度滑脱,而峡部裂性多为轻度滑脱。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容易出现矢状面失衡和滑脱进展,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呈现躯干前倾,骶骨垂直和骨盆后倾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滑脱 峡部裂 发育不良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腰椎固定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6年以上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危石 孙卓然 +1 位作者 郭扬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5-872,共8页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 目的:拟通过至少6年临床资料随访,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因素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而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患者72例,其中男33例,女39例,术时年龄55.9±9.2岁(31~71岁),术后平均随访86.8±7.5个月(72~120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腰椎MRI、正侧屈伸位X线片,末次随访腰椎MRI、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LL、剩余LL等。利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以106例无症状中老年志愿者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作为对照,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及术后远期随访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分析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与ASD的相关性。结果:共50例患者(69.4%,50/72)末次随访时出现ASD;ASD组与无ASD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骨盆矢状位参数(PI、SS、PT)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LL,ASD组患者(32.6°±15.4°)、无ASD组(37.3°±12.0°)显著小于对照组(49.2°±9.1°)(P<0.05);末次随访时,无ASD组LL显著大于ASD组(42.8°±10.5°vs 36.3°±14.0°,P<0.05),但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42例未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31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30例融合至S1节段的患者中19例出现ASD,尽管两组间ASD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341),但对于融合至S1组的患者,出现ASD的患者融合节段更长,LL显著减小,剩余LL显著减小。结论:(1)术后远期LL与A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充分改善LL可能会降低ASD发生率;(2)尽管融合至S1不是ASD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融合至S1的患者,融合节段越长,术后腰椎前凸曲度越小,剩余的腰椎前凸曲度越平直,会增加ASD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脊柱-骨盆矢状位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髂固定系统与经皮骶髂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鲍亮 张兵 +6 位作者 朱鹏 李博 周涛 周鹏飞 薛欣 刘琮 赵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69-472,476,共5页
研究腰髂固定系统在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TSD)患者中的疗效,选取61例TSD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腰髂固定组30例,骶髂固定组31例,结果显示,与骶髂固定组相比,腰髂固定组手术、拆线、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12个月,腰髂固定... 研究腰髂固定系统在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TSD)患者中的疗效,选取61例TSD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腰髂固定组30例,骶髂固定组31例,结果显示,与骶髂固定组相比,腰髂固定组手术、拆线、住院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12个月,腰髂固定组疼痛得分高(P均<0.05);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表明,骶髂固定系统为微创,但手术难度大,失误率高,将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髂固定系统可提供良好生物力学,但其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术后切口感染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髂固定系统 经皮骶髂钉固定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秋水 牛升波 +3 位作者 李博 黄泽彬 石志才 杨长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骨盆形态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矢状位腰椎-骨盆序列的解析与重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士鹏 郭辰 +3 位作者 李士春 李钦亮 许勇 徐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903-2909,共7页
背景:老年人群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最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症状和术后疗效与局部序列和整体平衡均相关,而关于该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尚未可知。目的:探究并验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匹配范围。方... 背景:老年人群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最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症状和术后疗效与局部序列和整体平衡均相关,而关于该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尚未可知。目的:探究并验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匹配范围。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6例,根据倾向性匹配评分原则,按照(2-3)∶1的配比分为先导组(n=276)与验证组(n=100),在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获取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上述参数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获得,其中|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为主要参数。以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将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取值范围分为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4个区间,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所对应的矢状位参数合理阈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双重判定。验证组主要对先导组结论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先导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明显改善,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P=0.011),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骨盆倾斜角呈正相关(P=0.029,P=0.008),与矢状位垂直距离无明确相关性。(2)先导组患者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15-35分、36-39分、40-43分、44-50分,术后末次随访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0-4分、5-8分、9-12分、13-40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存在拟合公式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0.19×|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36.9。通过双重判定,术前|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平均阈值为10.7°。术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存在公式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0.21×骨盆倾斜角+3.16和骨盆倾斜角=0.60×|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12.22。(3)通过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双重判定得出,术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的平均阈值为16.0°、骨盆倾斜角为23.1°。(4)验证组中,术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小于阈值的患者平均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优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超过阈值者|(P=0.046)。(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16.0°或许是针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提示针对该人群可适当放宽腰椎-骨盆的匹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矢状位参数 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 脊柱-骨盆匹配范围 矢状位垂直距离 骨盆倾斜角 骨盆入射角
下载PDF
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PVCR术后PJK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颖 王迎松 +3 位作者 解京明 赵智 李韬 毕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分析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术后近段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4年10月至2014年7月共86例,行PVCR治疗的严重僵... 目的分析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术后近段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4年10月至2014年7月共86例,行PVCR治疗的严重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分析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以及最近随访中获得的脊柱全长X片来评价PJK的发生情况,并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与PJK相关的10个危险因素,然后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PJK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 11例患者发生PJK。单因素比较的结果显示以下7个变量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X2),切除椎体位置(X3),脊柱侧凸伴后凸畸形(X4),上端融合椎(X5),术前胸椎后凸(Pre-op TK)≥40°(X7),术前腰椎前凸≥60°(X8),病因(X1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X3 (OR=15.94),X4 (OR=12.10)和X7 (OR=10.39)与PJK独立相关。PJK组术前PI显着高于对照组(31.70°±4.30°vs 23.61°±2.72°,P=0.018)。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末次随访时LL值明显下降(△LL 9.73°±7.82°vs 2.81°±4.43°,P=0.013)。结论手术切除椎体的位置,脊柱侧凸伴后凸畸形,术前胸椎后凸TK≥40°是PVCR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腰椎骨盆的不匹配与PJK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椎体全切 危险因素 脊柱骨盆力线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盆对线参数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亮 尹星华 +1 位作者 杨德金 周一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5期406-411,共6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典型的多关节受累的系统性脊柱关节病。目前针对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的研究鲜见于国内研究。目的:测量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影像资料清晰的A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典型的多关节受累的系统性脊柱关节病。目前针对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的研究鲜见于国内研究。目的:测量AS患者脊柱-骨盆对线参数,分析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影像资料清晰的A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6例分别作为AS组和对照组。常规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对线参数:胸椎后突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斜面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向偏心距(SVAO)、α角及闭孔率(OFR)。结果:AS组TK显著高于对照组(39.5°±10.2°vs.32.2°±10.3°,P=0.006);LL显著低于对照组(31.5°±14.6°vs.49.0°±13.8°,P<0.001);PT显著高于对照组(24.0°±14.1°vs.13.1°±7.5°,P<0.001);α角显著低于对照组(43.7°±12.1°vs.58.8°±10.6°,P<0.001);SVAO显著高于对照组(27.2 mm±12.8 mm vs.13.0 mm±6.7 mm,P<0.001);OFR显著高于对照组(1.41±0.15 vs.1.12±0.08,P<0.001)。SS和PI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患者呈现显著骨盆后倾后移倾向,并伴腰椎前凸丧失和胸椎后突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骨盆对线
下载PDF
髂骨垫片对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下沉位移的影响
19
作者 于滨生 曾丽雯 +2 位作者 李泽民 周治宇 王丽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评价自主设计的髂骨垫片对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下沉位移的影响。方法: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骨盆标本用于实验。经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L1L4平均骨密度后,随机将髂骨垫片放置在一侧髂骨进钉点处(A组),另一侧无垫片作为对照(B组)... 目的:评价自主设计的髂骨垫片对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下沉位移的影响。方法: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骨盆标本用于实验。经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L1L4平均骨密度后,随机将髂骨垫片放置在一侧髂骨进钉点处(A组),另一侧无垫片作为对照(B组)。将直径7.5mm、长度70mm的髂骨螺钉分别置入左右侧髂骨,在MTS材料实验机上,向螺钉尾部施加100400N垂直循环载荷20000次,记录每5000次载荷后两侧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并比较。结果:6具标本的腰椎骨密度为0.781.06g/cm2,平均0.89±0.06g/cm2。所有螺钉顺利承受20000次的垂直载荷。在第5000、10000、15000和20000次轴向压缩载荷点上,A组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28mm、0.36mm、0.48mm和0.66mm;B组髂骨螺钉的下沉位移分别为0.34mm、0.69mm、0.88mm和1.07mm。在第5000次载荷点上,A组和B组螺钉下沉位移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第10000、15000和20000次载荷点上,A组与B组螺钉下沉位移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0000次载荷后X线片发现A组无螺钉松动,B组5枚螺钉松动。结论:髂骨垫片可有效减少髂骨螺钉疲劳载荷后的下沉位移,防止髂骨螺钉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固定 髂骨螺钉 髂骨垫片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新虎 李危石 +5 位作者 郭昭庆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9-686,共8页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复位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