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空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于舒怡 刘长远 +2 位作者 王辉 刘丽 关天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92-1902,共11页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作用,推测避雨栽培下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为葡萄霜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生长季7—9月份,分别对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小区内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进行定株定枝系统调查,统计得到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应用SPSS19.0中回归曲线估计程序构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获得能描述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并推导2种栽培模式下霜霉病流行时期和流行速率。通过对田间小区内的孢子囊飞散进行定期监测,对比不同栽培模式下孢子囊飞散时间动态差异,探索关键流行时期内病害流行速率与捕孢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水平、垂直方向飞散的影响,明确关键流行时期内孢子囊的主要来源和孢子囊飞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避雨和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典型的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露地和避雨栽培下病害流行时期:指数增长期分别为7月5—23日和8月18—30日,逻辑斯蒂增长期分别为7月23日至8月19日和8月30日至9月17日,衰退期分别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和9月17日至葡萄生育末期。露地栽培下整个生长季孢子囊飞散表现为多峰曲线,当日降雨对孢子囊飞散有显著的冲刷作用。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孢子囊飞散盛期分别为7—8月和8—9月。避雨栽培可明显降低空中孢子囊数量,从而减少孢子囊与避雨设施内葡萄叶片的接触概率,达到降低菌源基数的作用。避雨设施边行最早捕获孢子囊,且数量最多,随着逐渐向中心靠近,首次捕孢时间逐渐推迟,数量逐渐降低。葡萄叶幕对于孢子囊水平方向的飞散具有显著的阻隔效应。不同栽培模式下均以接近地面处的捕孢量最大,且随着高度增加,捕孢量逐渐减少。避雨设施对于接近棚顶处的孢子囊飞散有着显著的遮蔽作用。【结论】避雨栽培可推迟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首次捕孢时间,缩短病害流行过程和孢子囊飞散周期,显著降低病害流行程度和孢子囊飞散数量。孢子囊飞散受到葡萄叶幕和避雨设施显著的阻隔效应。避雨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主要为本地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病株上的病斑产生的孢子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避雨栽培 孢子囊飞散 时空动态
下载PDF
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液体培养基的研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方新 齐永霞 +3 位作者 高智谋 潘月敏 曹君 徐仁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7,共4页
研制了几种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蔬菜汁混合培养液,测定了各培养液诱导苎麻疫霉游动孢子囊的效果以及其对苎麻疫霉菌游动孢囊产生量、形态特征、游动孢子释放、卵孢子产生量、卵孢子的形态、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等生物学性状的影... 研制了几种诱导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蔬菜汁混合培养液,测定了各培养液诱导苎麻疫霉游动孢子囊的效果以及其对苎麻疫霉菌游动孢囊产生量、形态特征、游动孢子释放、卵孢子产生量、卵孢子的形态、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配比培养液均能很好地诱导游动孢子囊的产生,且以较低浓度的培养液对孢子囊诱导效果较好,而高浓度则有利于卵孢子的产生,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均能正常释放游动孢子。其中西红柿∶黄瓜=1∶2配比的培养液简单易行且诱导效果最好,是V8C的理想替代培养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苎麻疫霉 孢子囊诱导 培养液
下载PDF
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若干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石延霞 李宝聚 刘学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研究了温、湿度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35℃最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15/35℃的交替温度变化最有利于霜霉病菌的侵染,但35℃以上的高温对霜霉病菌具有杀伤作用;2h的湿度条件就足以引起侵染,一旦侵入寄主,环境湿度... 研究了温、湿度条件对黄瓜霜霉病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35℃最适宜黄瓜霜霉病的发生,15/35℃的交替温度变化最有利于霜霉病菌的侵染,但35℃以上的高温对霜霉病菌具有杀伤作用;2h的湿度条件就足以引起侵染,一旦侵入寄主,环境湿度条件对病害的发展影响不大.-20℃低温冷冻保存10个月和干燥放置7d的霜霉菌种仍具致病力.发病的黄瓜叶片可以连续产生孢子囊,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产生孢子囊量逐渐减少.活体叶片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孢子囊量比离体叶片大,且显症天数与叶片单位面积产生孢囊量呈抛物线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霉病菌 温度 湿度 产孢潜能
下载PDF
辣椒疫霉菌产孢培养基及诱导方法筛选 被引量:13
4
作者 兰成忠 刘裴清 +2 位作者 李本金 陈庆河 翁启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6-1780,共5页
为筛选适合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通过计算游动孢子数量,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和诱导方法对辣椒疫霉菌产生孢子囊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培养基最适合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密度为5.68×102/cm2,其次为RA培养基,PDA... 为筛选适合辣椒疫霉菌产孢的培养基和诱导方法。通过计算游动孢子数量,研究比较不同培养基和诱导方法对辣椒疫霉菌产生孢子囊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培养基最适合孢子囊的产生,孢子囊密度为5.68×102/cm2,其次为RA培养基,PDA、BA和LA最不适合孢子囊的产生。采用创伤接种法,将辣椒疫霉菌菌丝体接种于20 d大小的黄瓜果实上,于28℃,24 h光照培养4 d后,黄瓜接种部位可产生病斑,病斑及周围产生密集菌丝,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其产孢量为1.35×104/cm2,而同样接种方法的甜椒果实上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较少或不产生。不同诱导方法比较显示,日光照射受伤菌丝所产生的孢子囊数量高于菌丝块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CA培养基、创伤接种黄瓜果实和日光照射受伤菌丝适宜辣椒疫霉菌孢子囊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疫霉菌 孢子囊 产孢
下载PDF
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艳菊 秦智伟 +3 位作者 周秀艳 徐生军 苏亚非 蔡宁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8-441,共4页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M.A.Curtis)Rostovzev,the causal agent of cucumber downy mildew,is an obligate parasitic fungus.Up to now it can not be preserved on culture medium.In this study,the sporangia of P...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M.A.Curtis)Rostovzev,the causal agent of cucumber downy mildew,is an obligate parasitic fungus.Up to now it can not be preserved on culture medium.In this study,the sporangia of P.cubensis were preserved in protective substances of 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5% skim milk,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10% skim milk,sterilized water and leaves in vitro,and stored at-20℃,-70℃,and preliminary freezing at-20℃ for 24 h prior to-70℃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orangia preserved in 10% dimethyl sulfoxide plus 5% skim milk,preliminary freezing at-20℃ for 24 h prior to-70℃ were still highly pathogenic after 12 months preservation.The percentage of germination of sporangia,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were 46%,50.0% and 40.0 respectively 9 d after inoculation.This method solved the problem of P.cubensis pre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菌 保存方法 霜霉病
下载PDF
诱导大豆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最佳方法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兰成忠 陈庆河 +4 位作者 赵健 邱荣洲 李本金 吕新 翁启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7-560,共4页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加土壤浸出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的时间最短,游动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出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大豆疫霉菌产生孢子囊难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孢子囊诱导 游动孢子
下载PDF
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孢子囊大小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晓庆 孔祥久 +4 位作者 孔繁芳 刘薇薇 王玉倩 王忠跃 张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2,214,共6页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主栽葡萄品种‘红地球’、‘巨峰’及‘赤霞珠’上的12份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病原菌对感病葡萄品种‘奥迪亚无核’叶片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其中...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主栽葡萄品种‘红地球’、‘巨峰’及‘赤霞珠’上的12份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病原菌对感病葡萄品种‘奥迪亚无核’叶片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巨峰’及‘红地球’来源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强,明显大于‘赤霞珠’来源的病原菌致病力;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菌孢子囊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赤霞珠’来源的病原菌孢子囊明显大于‘巨峰’及‘红地球’来源的霜霉病菌孢子囊。上述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寄主的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致病力 孢子囊大小
下载PDF
内生放线菌gCLA4对辣椒疫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阿里玛斯 黄丽丽 +3 位作者 涂璇 王美英 姚敏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6-261,270,共7页
通过皿内对峙试验从242株供试内生放线菌中筛选到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62株,抑菌带宽度≥5mm的24株,占试验总菌株的10%,分别分离自黄瓜、牛蒡等9种植物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用管碟法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发现其中6株的无菌滤液对辣椒疫霉病... 通过皿内对峙试验从242株供试内生放线菌中筛选到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62株,抑菌带宽度≥5mm的24株,占试验总菌株的10%,分别分离自黄瓜、牛蒡等9种植物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用管碟法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发现其中6株的无菌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大豆疫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20 mm,其中gCLA4的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滤液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孢子囊的形成及游动孢子的释放,原液对孢子囊形成及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高达100%和96.2%,稀释50倍后的抑制率仍分别达95.3%和85.6%,并且对其菌丝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CLA4对苗期的辣椒疫病有较好防效。接种疫霉菌前48 h2、4 h和0 h以20 mL/盆(2株/盆)浇灌gCLA4菌株无菌滤液于辣椒苗基部土壤,接种后7 d调查病株率,其防效分别达100%、92.3%和80.8%,而接种14 d后分别为77.8%、55.6%和36.1%,说明该菌株无菌滤液具有开发成生防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病菌 内生放线菌 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抑菌圈 病株率
下载PDF
温度及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淑华 刘红 +3 位作者 姜兴印 聂乐兴 李俊虎 王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采用休眠孢子囊萌发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及13种杀菌剂对其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温度为25℃~38℃,适宜萌发温度为25℃~35℃。代森锰锌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药剂... 采用休眠孢子囊萌发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及13种杀菌剂对其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温度为25℃~38℃,适宜萌发温度为25℃~35℃。代森锰锌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其毒力(EC50)为100.00~112.17 mg/L,其次为恶霉灵和霜脲氰;戊唑醇、甲霜灵、腐霉利、丙环唑、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休眠孢子囊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唑酮、福美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褐斑病 休眠孢子囊萌发 温度 杀菌剂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涪陵榨菜根肿病病菌鉴定及主要特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肖崇刚 郭向华 +1 位作者 韩海波 彭洪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9-541,共3页
重庆市涪陵榨菜根肿病标样经扫描电镜观察 ,其休眠孢子囊近球形 ,孢壁不光滑 ,直径为 2 .1~ 2 .6 μm ;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结合症状特征 ,鉴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 (Pl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该菌的休眠孢子囊萌... 重庆市涪陵榨菜根肿病标样经扫描电镜观察 ,其休眠孢子囊近球形 ,孢壁不光滑 ,直径为 2 .1~ 2 .6 μm ;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结合症状特征 ,鉴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 (Pl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该菌的休眠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 4℃ ,最适pH值为 6 .2 ,致死温度为 4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榨菜 根肿瘤 病菌鉴定 特性 休眠孢子囊
下载PDF
毛霉菌性鼻窦炎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附1例报道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军 夏纯祥 +2 位作者 李维华 张帆 何雷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分析毛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双侧上颌窦、右侧蝶窦毛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CT示双侧上颌窦、右侧蝶窦粘膜... 目的:分析毛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双侧上颌窦、右侧蝶窦毛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CT示双侧上颌窦、右侧蝶窦粘膜增厚并见软组织样密度影,骨质未见破坏,术中鼻窦内见黑色坏死物。术后病理证实为毛霉菌性鼻窦炎,其特点是在坏死组织中除见大量毛霉菌菌丝和孢子外,尚观察到极为罕见、酷似菊花团样的孢子囊。结论:毛霉菌感染是真菌性鼻窦炎较少见的机会性致病菌,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鼻窦清创术加全身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但有潜在侵袭性,故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菌 孢子囊 鼻窦炎 形态学 病理学
下载PDF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纪莉景 王连生 +2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李杏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7,共4页
为了明确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条件,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处理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35℃培养条件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6~32℃,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 为了明确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条件,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处理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35℃培养条件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6~32℃,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6%、47.5%和49.5%;适宜pH值为6~9,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3%、49.7%、45.3%和47.3%;休眠孢子囊萌发需要光照,在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培养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5.4%和49.6%,高于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30.1%,但是在1 300~14 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休眠孢子萌发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明确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条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褐斑病 休眠孢子囊 温度 光照 PH值
下载PDF
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孢的最佳方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常彩涛 王鸣 巩振辉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90-92,共3页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熔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熔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时间短,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辣椒疫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工作中产孢难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诱发产孢方法
下载PDF
胡椒瘟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孢子囊诱导及发育过程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圣风 杨开虎 +5 位作者 陆大倩 刘爱勤 苟亚峰 孙世伟 王政 孟倩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70-1875,共6页
孢子囊的产生和发育过程是研究胡椒瘟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其病害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不同诱导条件下胡椒瘟病菌孢子囊的产生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孢子囊及其内部游动孢子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1)3... 孢子囊的产生和发育过程是研究胡椒瘟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其病害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不同诱导条件下胡椒瘟病菌孢子囊的产生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孢子囊及其内部游动孢子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1)3种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大量孢子囊,其中在V8-A平板上光照和抹伤双重诱导法获得的孢子囊数量最多,其次是在V8-A平板上光照诱导法,获得孢子囊数量最少的是V8液体光照诱导法,但仅差异最大的2个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2)显微镜观察发现,孢子囊由气生菌丝顶端逐步膨大形成,初始为近球形逐渐发育成倒洋梨形,孢子囊成熟后从顶端排出大量游动孢子,偶尔可见孢子囊顶端直接发育出芽管;(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首先孢子囊内部原生质体被膜结构隔裂成大约数十个独立小格,然后在每个格子中积累数倍于细胞核的DNA,最后每份细胞核DNA发育成一个游动孢子。本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P.capsici孢子囊发育外观及内部的形态特征,为胡椒瘟病菌后续致病机制研究和胡椒瘟病田间防控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瘟病 辣椒疫霉 孢子囊诱导 发育过程
下载PDF
棉铃疫病菌孢子囊产生及游动孢子悬液稀释的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单卫星 李君彦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63-266,共4页
本文报道棉铃疫病菌即苎麻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孢子囊的离体生产及游动孢子悬液的稀释方法。将疫病菌菌饼置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L)或菜豆葡萄糖培养液(BDL)中,24C条件下暗培养48—72小时,然后将菌丝块在20-22℃条件下... 本文报道棉铃疫病菌即苎麻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孢子囊的离体生产及游动孢子悬液的稀释方法。将疫病菌菌饼置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L)或菜豆葡萄糖培养液(BDL)中,24C条件下暗培养48—72小时,然后将菌丝块在20-22℃条件下用矿质盐溶液(MSS)更换漂洗(4次)培养10-12小时并辅以光照(日光灯);最后除去MSS,继续光照培养12小时即可得到大量孢子囊。黑暗条件可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而促进卵孢子的产生。培养液采用BDL优于PDL,除了产孢量更高外,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菌丝块的颜色变化与产孢同步,菌丝块由淡橙色转变为紫色,指示孢子大量产生。Tris-琥珀酸盐缓冲液(Tris-Succinate Buffer,TSB,pH6.8.5.0mmol/L)是效果很好的定量稀释液,可维持游动孢子较高的运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疫病菌 游动孢子 孢子囊
下载PDF
基于田间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舒怡 李柏宏 +3 位作者 王辉 刘丽 关天舒 刘长远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67-1777,共11页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对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和气象因素进行定期监测,经相关性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并检验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结果】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通常表现为S形曲线,始发期为7月上旬至下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降雨量对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流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经相关性分析,明确空气中孢子囊浓度主要与7 d平均相对湿度和7 d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30;r>0.209,p<0.040),与日累积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3,p<0.025),确定上述3个气象因子是影响霜霉病菌孢子囊空气中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囊浓度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累积孢子囊浓度和一周前累积孢子囊浓度的拟合效果最佳。【结论】根据4 a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可利用累积孢子囊浓度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病情指数 空气中孢子囊浓度 气象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中华水韭孢子囊发育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婧 连永权 +1 位作者 李范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933,共5页
采用半薄切片法,连续观察了极度濒危级(CR)植物中华水韭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过程,以期从无性生殖的角度,为探讨其濒危原因提供直观可靠的理论根据。结果显示:(1)中华水韭的大小孢子叶相间排列,无混生孢子囊。(2)隔丝为孢子供给营养,其体积... 采用半薄切片法,连续观察了极度濒危级(CR)植物中华水韭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过程,以期从无性生殖的角度,为探讨其濒危原因提供直观可靠的理论根据。结果显示:(1)中华水韭的大小孢子叶相间排列,无混生孢子囊。(2)隔丝为孢子供给营养,其体积直接影响孢子的大小、产量和育性。(3)大小孢子囊都近半数败育,小孢子囊为整齐发育,大孢子囊为不整齐发育。(4)大小孢子囊均无柄,且都不存在开裂结构,只有孢子囊壁腐烂后才能散播孢子。研究认为,中华水韭的濒危与孢子囊的发育特征密切相关,孢子囊的高频率败育、没有开裂结构以及对环境的依赖,是造成中华水韭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近缘类群孢子囊的比较,发现仅水韭孢子的散播借助外力,对生境要求较高,即验证了水韭古老的系统学地位,同时说明水韭更具有监测生境地区环境指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孢子囊发育 濒危原因 系统演化
下载PDF
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荣峰 徐秉良 +1 位作者 梁巧兰 尹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3-418,共6页
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十字花科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该病菌可为害叶片、茎秆和角果,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层。据调查,2009年-2011年间,油菜收获期霜霉病发病最严重,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达32.... 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十字花科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该病菌可为害叶片、茎秆和角果,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层。据调查,2009年-2011年间,油菜收获期霜霉病发病最严重,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达32.80%和28.40。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孢子囊4月上旬始见,5月22日左右达到高峰,平均为每100平方厘米71个;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16℃、95%时,接种72h后冬油菜霜霉病即可发生;当5d内平均温度为10.3℃、平均相对湿度为61.0%和5d内降雨量累计值为1.6mm时,田间孢子囊数目达最大,为每100平方厘米76个。陇油9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其它品种显著高。小麦-冬油菜轮作可减轻霜霉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霜霉病 孢子囊 流行规律 甘肃省
下载PDF
五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丽丹 徐进 +2 位作者 杨志辉 朱杰华 赵冬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1097-1101,共5页
测定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孢子囊... 测定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孢子囊直接萌发、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及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均比较好,而对孢子囊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和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孢子囊直接和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浓度在5μg/m L以上时抑制率均为100%。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浓度在20μg/m L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孢子囊的直接萌发或间接萌发,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对孢子囊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游动孢子的萌发对5种药剂较为敏感,1μg/m L的药剂浓度就能使游动孢子萌发得到显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杀菌剂 孢子萌发 抑制率
下载PDF
沙顿蕨——曲柄沙顿蕨(新种)在我国的发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德明 郝守刚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4期318-322,共5页
对采自新疆西准噶尔和丰县中泥盆统(相当于艾菲尔阶)呼吉尔斯特组下部的沙顿蕨一新种——曲柄沙顿蕨(Saw donia curstipa sp.nov.)进行了一些形态学方面的描述,并与已知的沙顿蕨属(Saw donia)的... 对采自新疆西准噶尔和丰县中泥盆统(相当于艾菲尔阶)呼吉尔斯特组下部的沙顿蕨一新种——曲柄沙顿蕨(Saw donia curstipa sp.nov.)进行了一些形态学方面的描述,并与已知的沙顿蕨属(Saw donia)的两个种S.ornata 和S.acanthotheca 作了对比。研究表明,S.cursti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柄沙顿蕨 蕨类植物 中泥盆统 沙顿蕨 新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