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agonistic Bacterium ZG-10 against Spot Blotch Disease in Pakchoi
1
作者 赵光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0年第3期11-14,共4页
[ Objective] The purpose was to screen bacterium with antagonistic effect against pathogen of spot blotch disease in pakchoi in vegetable field. [Method] More than 200 strains of bacteria which could produce spore wer... [ Objective] The purpose was to screen bacterium with antagonistic effect against pathogen of spot blotch disease in pakchoi in vegetable field. [Method] More than 200 strains of bacteria which could produce spore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in different places. Through screening and rescreening, the bacteria with high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conducted observation about thallus shapes and colony characters,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Result] Rescreen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s including ZG-10, ZG-19, ZG-59, ZG-72 and ZG-31 had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hich had very high research value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for biocontrol on spot blotch disease in pakchoi; the strain ZG-10 was identified to be Bacillus subtilis. [ Conclusion] The strain ZG-10 had biocontrol potential and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research laid certain basi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and strated a new wa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ntagonistic strain and proteinum polypeptide in agd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 blotch disease in pakchoi Antagonistic bacterium Primary screening Re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大麦叶斑病及其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寿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大麦叶斑病严重影响大麦产量和品质,且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愈发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抗病品种的培育关键是摸清生态区优势致病生理小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骨干亲本的改良。从大麦叶斑病发病规律与危害... 大麦叶斑病严重影响大麦产量和品质,且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愈发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抗病品种的培育关键是摸清生态区优势致病生理小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骨干亲本的改良。从大麦叶斑病发病规律与危害、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的遗传变异、抗叶斑病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抗叶斑病基因/QTLs挖掘、抗叶斑病育种培育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斑病 种质资源 QTL 育种
下载PDF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大麦叶斑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霈颖 司二静 +3 位作者 鲁宗辉 汪军成 王化俊 孟亚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腐平...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大麦抗叶斑病效应差异及其分子机制,为应用MeJA防治大麦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啤麦3号’大麦品种幼苗为材料,设置不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菌(无菌水处理叶片接种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和接菌+MeJA(0.5,1.0,1.5,2.0,2.5mmol/LMeJA喷施叶片后接菌)3组处理,于三叶期调查叶斑病发病情况,并据此筛选最适MeJA浓度,然后测定不接菌、接菌及接菌+MeJA(最适浓度)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片的抗氧化酶、抗病相关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叶面喷施外源MeJA提高了大麦对叶斑病的抗性,1.5mmol/LMeJA处理叶片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19.03%,诱导抗性效果最佳;(2)与单独接菌处理相比,1.5mmol/LMeJA处理大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而其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受MeJA调控转录因子及编码抗病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外源喷施1.5mmol/LMeJA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调控抗病相关酶基因及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进而提高大麦植株的叶斑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茉莉酸甲酯 叶斑病 诱导抗性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大麦主栽品种亲缘系数和对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焕强 王文峰 +9 位作者 姚全杰 孙丹 姚小波 王翠玲 田世富 包海柱 王凤涛 冯晶 蔺瑞明 徐世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6-598,共13页
为明确我国大麦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叶斑病的抗性来源,采用亲缘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arentage)分析方法对155个主栽大麦品种的遗传系谱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其中79个供试大麦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2个强毒性菌株进行... 为明确我国大麦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叶斑病的抗性来源,采用亲缘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arentage)分析方法对155个主栽大麦品种的遗传系谱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其中79个供试大麦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2个强毒性菌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55个品种聚为6个类群,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占全部品种14.77%。在品种间组成的11935个组合中,1763个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其COP值变化范围在0~0.7500之间,亲缘系数总和为157.5867,平均值为0.0132。根据系谱分析发现了不同育种单位所育品种的核心亲本,并追溯其主要的祖先亲本。此外,通过对叶斑病的抗性鉴定,发现大多数供试的大麦品种感叶斑病,高抗品种主要集中在垦啤麦系列品种和蒙啤麦3号,部分华大麦和驻大麦系列的品种在苗期或成株期中抗叶斑病。系谱分析及抗性鉴定结果揭示了我国大麦叶斑病抗性基因存在不同来源,分析结果有利于提高抗叶斑病基因筛选效率和缩小筛选范围,也将促进抗叶斑病新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谱分析 亲缘系数 遗传多样性 叶斑病 核心亲本
下载PDF
龙胆草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鄢洪海 于莉 李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过不同培养处理,对龙胆草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8℃~30℃范围内能够生长发育,但最适温度是25℃。病原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PDA+寄主煎汁培养基上生长发育最好。对C源的利用上,单糖好于... 通过不同培养处理,对龙胆草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8℃~30℃范围内能够生长发育,但最适温度是25℃。病原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PDA+寄主煎汁培养基上生长发育最好。对C源的利用上,单糖好于双糖,双糖好于多糖。该病菌属喜铵态氮的真菌,病菌产孢需要光照,但光照对生长影响不明显。病菌分生孢子在温度5℃~32℃,pH45~73,相对湿度96%以上条件下都可以萌发,但在温度25℃、pH62、水中有空气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草 斑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防治
下载PDF
威灵仙斑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傅俊范 苏维娜 +2 位作者 周如军 孙嘉曼 王大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威灵仙斑枯病是辽宁省威灵仙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对该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田间病情指数为12.5~54.8;病原为铁线莲壳针孢(Septoria clematidis-flammulae);菌丝生长最适... 威灵仙斑枯病是辽宁省威灵仙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对该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田间病情指数为12.5~54.8;病原为铁线莲壳针孢(Septoria clematidis-flammulae);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胁本哲氏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适RH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灵仙 斑枯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23
7
作者 傅俊范 崔建潮 +2 位作者 周如军 徐喆 何晶晶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系) 叶斑病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福禄考斑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凤丽 钮友民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0-25,共6页
斑枯病是为害福禄考的重要病害,其株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为32~41,它的病原菌为SeptoriadivaricataeEll.etEv.。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状态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开始初次侵染,... 斑枯病是为害福禄考的重要病害,其株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为32~41,它的病原菌为SeptoriadivaricataeEll.etEv.。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状态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开始初次侵染,主要为害植株下部叶片,以后病菌不断地重复侵染,并自下而上扩大为害.被害叶最初呈紫红色小点,以后病斑扩大,在叶正面呈紫褐色圆斑,叶背面呈水渍状泡点,到后期,发病部中央呈灰白色,病叶提前脱落.病害发生或3 ̄11月。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是发病高峰期。此病的防治除摘除病叶并予集中烧毁外,在发病期可选用ZHB-1、ZHB-2、百菌清等杀菌剂喷洒,其中ZHB-1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枯病 发生 防治 福禄考 宿根花卉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9
9
作者 路兴涛 张成玲 +2 位作者 张田田 孔繁华 张勇 《花生学报》 2013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
下载PDF
桉树紫斑病病原菌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彤燊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loria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茅生环痕式 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loria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茅生环痕式 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色,表面多有小粒状突起显粗糙等特征,确认其并非桉壳针孢而是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f.)。该病原在我国属首次报道。文中讨论了上述两个种形态特点的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紫斑病 桉壳褐针孢 桉壳针孢 病原菌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防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广旭 杨华 +2 位作者 戴启东 张广仁 赵雨萌 《北方果树》 2023年第6期11-13,共3页
该试验以‘嘎拉’苹果为试材,开展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7%唑醚·丙森锌SC 1000倍和1500倍液处理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分别为89.46%和85.22%,对褐斑病的防效为96.50%和92.55%;25%吡唑醚菌酯SC... 该试验以‘嘎拉’苹果为试材,开展几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7%唑醚·丙森锌SC 1000倍和1500倍液处理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分别为89.46%和85.22%,对褐斑病的防效为96.50%和92.55%;25%吡唑醚菌酯SC 2000倍+43%戊唑醇SC 4000倍和25%吡唑醚菌酯SC 1500倍+43%戊唑醇SC 3000倍液处理对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1.07%和91.38%,对褐斑病的防效为84.97%和90.48%。均优于对照药剂百泰。试验说明67%唑醚·丙森锌SC,以及25%吡唑醚菌酯SC和富力库组合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苹果斑点落叶病 苹果褐斑病 防效
下载PDF
指纹光谱特征揭示叶斑病时空动态发展以实现显症前诊断
12
作者 朱逢乐 苏珍珠 +5 位作者 Alireza Sanaeifar Anand Babu Perumal Mostafa Gouda 周瑞清 李晓丽 何勇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71-184,共14页
植物病原菌不断危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病害发展早期的动态表征对病变监测和显症前诊断至关重要。高光谱成像(HSI)在跟踪病害初始侵染部位的动态进程以进行显症前诊断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提取出早期感染阶... 植物病原菌不断危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此,病害发展早期的动态表征对病变监测和显症前诊断至关重要。高光谱成像(HSI)在跟踪病害初始侵染部位的动态进程以进行显症前诊断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提取出早期感染阶段活体叶片病变组织的指纹光谱特征(FSS),也没有探究HSI的检测机制。其中FSS是指能够表征特定植物病害的独特、有代表性的光谱特征。在本研究中,基于时序HSI数据分析,提取了接种Bipolaris sorokiniana的大麦叶片的FSS,以表征叶斑病症状发展,实现显症前诊断。还研究了叶斑病早期发展阶段叶片的光谱和生化响应。本文所提取的全波段FSS能够捕捉病变发展过程中褪绿组织和坏死组织的独特特征,从而原位可视化植物-病原菌像素级的早期互作动态进程。进一步,实现了接种后24 h叶斑病的显症前诊断,比传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或生化测定提前了12 h。为了揭示HSI显症前诊断的机制,还建立了叶片的平均光谱响应与其生化指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丙二醛、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之间的定量关系,回归模型在预测集上的Rp2均高于0.84。总体结果表明,HSI反映了活体植物特性的变化,所提取的FSS可成功跟踪叶斑病发生发展的时空动态进程,实现显症前诊断。在其他植物病害上的试验表明,该方法在植物病害早期控制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pectral imaging Fingerprint spectral signatures spot blotch Leaf lesion progression Presymptomatic diagnosi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下载PDF
菜地青菜斑枯病拮抗细菌ZG-10的筛选及鉴定
13
作者 赵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104-10106,共3页
[目的]筛选对菜地青菜斑枯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产芽孢细菌,对其进行初筛、复筛,再对抑菌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细菌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复... [目的]筛选对菜地青菜斑枯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产芽孢细菌,对其进行初筛、复筛,再对抑菌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细菌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复筛结果表明,菌株ZG-10、ZG-19、ZG-59、ZG-72、ZG-31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青菜斑枯病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菌株ZG-10经种属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结论]ZG-10菌株具备生物防治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拮抗菌株与蛋白多肽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斑枯病 拮抗细菌 初筛 复筛 鉴定
下载PDF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发福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8期34-35,共2页
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角斑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西瓜 细菌性果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 危害症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大麦种质资源抗叶斑病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逸凡 黄志磊 +7 位作者 李葆春 姚立蓉 汪军成 司二静 杨轲 孟亚雄 马小乐 王化俊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54,共12页
为明确不同大麦种质对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筛选抗性种质材料和挖掘相关的遗传位点,在三叶期对200份大麦种质接种叶斑病强致病株Z14484,培养9 d后统计各材料发病情况,明确其抗病等级,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合Illumina 9K SNP芯片,通过Stru... 为明确不同大麦种质对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筛选抗性种质材料和挖掘相关的遗传位点,在三叶期对200份大麦种质接种叶斑病强致病株Z14484,培养9 d后统计各材料发病情况,明确其抗病等级,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合Illumina 9K SNP芯片,通过Structure和PLINK软件进行群体和显著位点分析,鉴定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结果表明,供试大麦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在ΔK=3水平上群体遗传结构可以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00、67、33份大麦材料;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检测到12个与大麦叶斑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位于3H染色体上的11_11436和SCRI_RS_201075与大麦叶斑病抗性关联最大。研究结果为大麦叶斑病抗病基因定位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叶斑病 抗性鉴定 SNP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秦艽斑枯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君 陈远扬 王亚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3期331-333,共3页
为研究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种类,对陕西省陇县八渡镇秦艽种植基地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采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斑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镜检,鉴定。结果发现该病害是一... 为研究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种类,对陕西省陇县八渡镇秦艽种植基地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采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斑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镜检,鉴定。结果发现该病害是一种高温高湿喜光病菌。培养观察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可以产生菌丝,并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易脱落,倒棒型、椭圆型、卵型,顶端延长成喙状,微带褐色,有纵横格,成链;分生孢子梗直立,分隔,叉式分枝;菌丝壁薄,有隔分枝,能产生分生孢子。因此,得出以下结论:高温、高湿、裸露和低密度栽培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g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exWal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斑枯病 发生模型 病原菌 链格孢属
下载PDF
外源化学物质诱导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丹娜 周如军 +3 位作者 赵杰锋 李元杰 薛彩云 傅俊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1-686,共6页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 为明确不同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抗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诱导作用,本文测定了水杨酸、氯化钙和硅酸钠等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网斑病和褐斑病的田间抗性诱导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种外源化学物质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均有一定的诱抗效果,其中氯化钙对花生网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53.01%),硅酸钠对花生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好(42.28%);两者均能延缓花生叶斑病的发生,病程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氯化钙处理较对照处理网斑病的AUDPC值低28.87%,硅酸钠处理褐斑病的AUDPC值较对照低31.77%。此外,氯化钙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对照增产1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 花生网斑病 外源化学物质 诱导抗性 产量
下载PDF
小麦叶枯病(HLB)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修涛 常迺滔 周春元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年第8期15-18,共4页
小麦叶枯病是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该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其病原菌生理分化、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研究,以及小麦抗叶枯病资源筛选、鉴定技术、抗病基因遗传、分子标记在小麦抗叶枯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 小麦叶枯病是限制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该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其病原菌生理分化、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研究,以及小麦抗叶枯病资源筛选、鉴定技术、抗病基因遗传、分子标记在小麦抗叶枯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小麦抗叶枯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抗叶枯病QTL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枯病 抗性鉴定 抗性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叶部根腐病(H.sativum)的抗性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连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6-29,共4页
叶部根腐病 (H.sativum)是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材料和高效、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 ,使抗病育种进展缓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鉴定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 )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 ;比较离... 叶部根腐病 (H.sativum)是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材料和高效、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 ,使抗病育种进展缓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鉴定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 )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 ;比较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 ,并探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及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育种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 :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在不同抗病级别中的分布与普通小麦相似 ,其抗性较好的材料略多于普通小麦 ;通过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 抗病育种 小麦 人工合成 六倍体小麦 叶部根腐病 离体鉴定
下载PDF
利用离体技术鉴定小麦根腐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庆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8期352-354,共3页
通过不同处理的离体试验及田间对比试验,对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H.sativum)育种的可行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试验证明:应用离体技术鉴定小麦叶部根腐病抗性结果准确、速度快,而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同时,采用离体鉴定的... 通过不同处理的离体试验及田间对比试验,对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H.sativum)育种的可行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试验证明:应用离体技术鉴定小麦叶部根腐病抗性结果准确、速度快,而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同时,采用离体鉴定的方法对参试的2632份材料进行抗性评价,从中筛选出8份高抗和60份中抗的材料,其中17分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腐病 抗性 离体技术 育种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