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故鼎新:中国哲学转型期脉络
1
作者 宋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哲学没有照着西方哲学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促使中国哲学发生第二次变革。中国现代哲学发生第三次变革,实现由自发哲学转向自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学东渐 学科自觉 资源扩大
下载PDF
从《三衢治验录》探析王一仁的学术特点
2
作者 董妍妍 姚祥 张可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3期80-83,共4页
《三衢治验录》为民国新安医家王一仁所著,刊于1932年,是王氏在浙江衢州应诊两年半期间,治疗喘厥、经闭胞寒喘吼、温邪入营、疔毒、血崩等29种病证的医疗记录。该书体现了王氏治疗疾病时遣方用药的特点,其擅于内外合治,以保证治疗效果;... 《三衢治验录》为民国新安医家王一仁所著,刊于1932年,是王氏在浙江衢州应诊两年半期间,治疗喘厥、经闭胞寒喘吼、温邪入营、疔毒、血崩等29种病证的医疗记录。该书体现了王氏治疗疾病时遣方用药的特点,其擅于内外合治,以保证治疗效果;学崇仲景,活用经方开展辨治;善抓主症,书中载有多个同病异治案例;循因探机,用药精当达证;将息有法,重视病后调护;主张中西汇通,以西医知识阐释病理,有力推动了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一仁 新安医家 学术特点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天问》研究的嬗变
3
作者 陈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8,116,共8页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入华,出于“知识传教”的目的,以学者身份进入中国,接触并引用《楚辞》传教,并以天主教教义解读《楚辞》,乃至译介《楚辞》以推寻教义,从侧面推动了《楚辞》的传播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宇宙体系与...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入华,出于“知识传教”的目的,以学者身份进入中国,接触并引用《楚辞》传教,并以天主教教义解读《楚辞》,乃至译介《楚辞》以推寻教义,从侧面推动了《楚辞》的传播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宇宙体系与天文、地理知识为中国学者解读《楚辞》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野,明代万历以后部分《楚辞》研究著作中已然渗入西方天文学理成分,清代《楚辞》研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注家或援引西学以证己说,或广征材料以备参详,明清之际楚辞学新变建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西学东渐 传教士 《天问》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策略研究
4
作者 曹睿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及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闽西地区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开发、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搭建等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稳健、坚实的探... 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及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闽西地区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开发、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搭建等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稳健、坚实的探索步伐,但仔细梳理后会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对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产业融合水平较低等瓶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并彰显其当代价值,促使闽西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加快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一个主题,多种形式”产业格局的发展并拓展产业信息化渠道,可大大增强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营销服务体验,利用协同合作模式,真正提高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传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闽西红色文化 品牌构建 传播与发展
下载PDF
西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史学的变迁论析
5
作者 李浩男 孔令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4期83-87,共5页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阶段交流 理论反思 史学转型
下载PDF
现代中国“政治”意涵的生成与流变
6
作者 苗祎琦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3期35-48,198,共15页
古语中的“政治”乃“治其政”的名词化表述,然用例不多。“政治”在清代固定、普及,传教士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表述,以近代西方观念重新定义“政治”。通过日语名词的再输入,“西政”在晚清取代了传统意涵之“政治”,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古语中的“政治”乃“治其政”的名词化表述,然用例不多。“政治”在清代固定、普及,传教士借用中国古籍中的表述,以近代西方观念重新定义“政治”。通过日语名词的再输入,“西政”在晚清取代了传统意涵之“政治”,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则是一以贯之的内核。政治学的诞生标志“政治”被纳入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政法”的兴起更折射出时人治国想象的变化。“政治”的去道德化造成其传统概念域坍缩,语义色彩亦渐趋消极,沦为改造、革命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概念 政法 西学东渐
下载PDF
洋务运动时期法国大革命史在中国的引介
7
作者 王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50-156,共7页
在晚清西学东渐进程中,法国大革命史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官遣出洋人员、国内洋务派及早期维新人士秉持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在主动探索域外世界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包括法国大革命史在内的西方历史的引介;来华传教士... 在晚清西学东渐进程中,法国大革命史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官遣出洋人员、国内洋务派及早期维新人士秉持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在主动探索域外世界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包括法国大革命史在内的西方历史的引介;来华传教士通过参与清政府所办的西学机构、在教会机构中从事文化活动等方式,也译介了诸多法国大革命史著作,成为构成引介法国大革命史的一支重要力量。洋务运动时期法国大革命史的引介是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国人对法国乃至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体现了国人渐趋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持续强化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法国大革命 西学东渐 晚清
下载PDF
戊戌时期西学东渐与改良派论报话语的新变
8
作者 李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戊戌时期,改良派继续沿袭了“附会”的论报方式。然而,随着西学影响的加深,西政知识成为他们接受的突出内容。他们的论报话语由此逐渐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元素,明确强调报刊要输入西学尤其是西政知识,并对报刊与君、民的关系做了初... 戊戌时期,改良派继续沿袭了“附会”的论报方式。然而,随着西学影响的加深,西政知识成为他们接受的突出内容。他们的论报话语由此逐渐融入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元素,明确强调报刊要输入西学尤其是西政知识,并对报刊与君、民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现代化阐述,体现了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急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改良派 报刊观念现代化 附会
下载PDF
探析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建筑实践
9
作者 常玉春 《中外建筑》 2023年第3期98-103,共6页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实践改变了中国的城乡面貌,也带来了自然环境恶化、城乡差距拉大、地域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中国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历程、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建筑只是发...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实践改变了中国的城乡面貌,也带来了自然环境恶化、城乡差距拉大、地域特色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中国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历程、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指出现代建筑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创新是现代建筑实践前进的内生驱动。应以客观的态度批判对待现代建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体系,以持续性的思考与研究促进建筑技艺创新,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现代建筑 建筑实践 城乡建设 人居环境
下载PDF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 被引量:8
10
作者 国连杰 叶大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5-969,共25页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 中国的地质学非我国自有,而是在传播和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最后建立中国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中国地质事业历经了长达三个半世纪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创建于1913年的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第一代地质学家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全面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地质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地质调查所的成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地质学,对我国古生物学、地理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土壤学、考古、古人类学、燃料和地图等诸多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学 西学东渐 地质调查所 100周年
下载PDF
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金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0,共4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黎和会"期间,近代西学在中国的失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作用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毅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他们还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 ,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社会福利思想 宗族福利保障 近代中国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下载PDF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被引量:13
13
作者 蔡勤禹 李元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90-97,共8页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近代 社会救济思想
下载PDF
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被引量:6
14
作者 倪梁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0-32,共13页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佛学 东西方文化
下载PDF
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方式及对青年影响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1,共4页
西方文化在当前我国的传播方式及对青年思想的影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直接传播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形成公开对峙的状况有所弱化;同青年的文化娱乐、网络活动及消费生... 西方文化在当前我国的传播方式及对青年思想的影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直接传播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与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形成公开对峙的状况有所弱化;同青年的文化娱乐、网络活动及消费生活相结合的隐性传播方式明显加强,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更为广泛和复杂。对此变化趋势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和积极的文化选择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 传播方式 变化趋势 青年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西方蒙气差的理解与传播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祺 董杰 宋芝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3,388,共6页
明末清初之际,传教士来华传教,西方蒙气差知识随之传入.中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本于西方传教士所述,但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与发挥,使得这一概念带有了一定的本土色彩.介绍了西方蒙气差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 明末清初之际,传教士来华传教,西方蒙气差知识随之传入.中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本于西方传教士所述,但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与发挥,使得这一概念带有了一定的本土色彩.介绍了西方蒙气差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解和会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气差 西学东渐 会通
下载PDF
传教士东来与西学传播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大正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47,共5页
从唐朝初年到清朝灭亡千余年间,中西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来传教士执行不同的政策,决定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逆顺难易有所不同,在中国所处地位和作为也不尽相同。传教士东来经过了从时断时续发展到持续不断,从以个人来... 从唐朝初年到清朝灭亡千余年间,中西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来传教士执行不同的政策,决定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逆顺难易有所不同,在中国所处地位和作为也不尽相同。传教士东来经过了从时断时续发展到持续不断,从以个人来华、在上层中间活动为主发展为以团体来华、深入民间活动为主的历史过程。传教士东来中国不仅手捧圣经,同时也负载着西方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在较高层次上从事文化交流的某种素质和条件,除了传播"福音"之外,还参与了众多的科学文化活动,扮演着传播"西学"的重要角色,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东来 传播 西学
下载PDF
澳门前地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伟 程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2,共6页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澳门前地是中国历史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广场型公共空间,由葡萄牙殖民者引入我国岭南地区,多元文化并存,且地域性鲜明。前地对西方广场的"模仿"历程以及前地的...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澳门前地是中国历史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广场型公共空间,由葡萄牙殖民者引入我国岭南地区,多元文化并存,且地域性鲜明。前地对西方广场的"模仿"历程以及前地的空间特征,具有为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借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共空间 空间特征 前地 西学东渐 澳门
下载PDF
晚清善会善堂向近代慈善组织的转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建圣 马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7-71,共5页
善会善堂这种慈善组织自明末清初诞生,自此迅速发展,但依然归属于传统慈善组织。直到晚清,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加上西方慈善组织和各种社会思潮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善会善堂在运转模式、社会功能、慈善理念、慈善内... 善会善堂这种慈善组织自明末清初诞生,自此迅速发展,但依然归属于传统慈善组织。直到晚清,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加上西方慈善组织和各种社会思潮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善会善堂在运转模式、社会功能、慈善理念、慈善内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开始向近代慈善组织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会善堂 近代转型 教养并重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叙事逻辑与理论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昌飞 孟丹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4,共7页
"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于"西方哲学东渐",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被动应变"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 "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于"西方哲学东渐",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被动应变"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一种平等、交流、开放、互动的心态去创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西方哲学东渐具有一定程度的"进化论"特征,表现为适应性、自发性、无目的性和渐进性等特点;西方哲学中国化则体现了"建构论"的特质,强调主体性、主动性、目的性和交往互动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西方哲学中国化 叙事逻辑 理论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