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Consecutive Severe Droughts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Xuzhou in 2008
1
作者 ZHAO Jie LV Xiang +2 位作者 PENG Ming-yan ZHANG Bai-zhan SUN Jian-y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43-45,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reasons for consecutive severe droughts in autumn and winter. [Method] By dint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observatory station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n observatory station, the...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reasons for consecutive severe droughts in autumn and winter. [Method] By dint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observatory station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n observatory station,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vertical movement, abnormal temperature and changes of water vapor conditions in Xuzhou from October 2008 to January 2009 were expounded to reveal the causes for consecutive drought in autumn and winter. [Result] Xuzhou was under stable situation for a long time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2008, being behind east coastal trough, the downward airstream prevailing; the south trough intensity was weak, and in addition to the east subtropical high and weak intensity,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in Indian Ocean and South Sea was unfavorable. The autumn was warm and the cold air was weak; ever since winter, there were several cold air activities. But the influencing body was in the east, and the south warm and wet airstream was insufficient. Thus, they couldn’t met, which resulted into gale and lower temperature and less precipitation wh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ld air.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rought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cutive drought in autumn and winter Causes analysis Xuzhou area China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rought in Zambia 被引量:3
2
作者 Brigadier LIBANDA ZHENG Mie Chilekana NGONG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80-191,共12页
Drought acutely affects economic sectors, natural habitats and communities. Understanding the pas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rought is crucial because it facilitates the forecasting of future drought occurrenc... Drought acutely affects economic sectors, natural habitats and communities. Understanding the pas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rought is crucial because it facilitates the forecasting of future drought occurrences and informs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for possible adaptive measures.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view of a changing climate.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recommended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rought in Zambia from 1960 to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consecutive dry days(CDD; consecutive days with less than 1 mm of precipitation) and SPI was also investigated. Horizontal wind vectors at 850 hPa during the core of the rainy season(December–February)were examined to ascertain the patterns of flow during years of extreme and severe drought; and these were contrasted with the patterns of flow in 2007, which was a generally wet year.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gamma distribution, SPI successfully categorized extremely dry(with a SPI value less than or equal to –2.0) years over Zambia as 1992 and 2015, a severely dry(–1.9 to –1.5) year as 1995, moderately dry(–1.4 to –1.0) years as 1972, 1980, 1987, 1999 and 2005, and 26 near normal years(–0.9 to 0.9). The occurrence of CDD was found to be strong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I with a coefficient of –0.6. Further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wet years, Zambia is influenced by a clockwise circulating low-pressure zone over the south-eastern Angola, a second such zone over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parts, and a third over the Indian Ocean. In stark contrast, years of drough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anti-clockwise circulating high-pressure zone over the south-western parts of Zambia,constraining precipitation activities over the country. Further, wet yea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anomalies, signifying ascending motion; while drought years were dominated by positive anomalies, signifying descending motion, which suppresses precipitation. These patterns can be used to forecast drought over Zambia and aid in strategic planning to limit the potential damage of dr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patterns of drought consecutive DRY DAYS vertical velocity GAMMA distribution RAINFALL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干旱动态评估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田宏 徐崇浩 +1 位作者 彭骏 陈文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15,共5页
在仔细分析干旱灾害物理成因基础上,围绕定量化和实时化这一核心,根据土壤水分盈亏原理,建立了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的干旱动态评估指标。经检验,该方法符合实际,简便可行。
关键词 干旱指标 动态评估 四川盆地 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被引量:31
4
作者 白永清 智协飞 +1 位作者 祁海霞 张玲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2-300,共9页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干旱监测 连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下载PDF
夏玉米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干旱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7
5
作者 麻雪艳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72-2383,共12页
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干旱对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影响的研究,但关于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干旱过程的响应及其关键阈值的研究仍较少。基于夏玉米七叶期开始的5个初始水分梯度的长时间持续干旱模拟实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强度持续干旱过... 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干旱对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影响的研究,但关于作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干旱过程的响应及其关键阈值的研究仍较少。基于夏玉米七叶期开始的5个初始水分梯度的长时间持续干旱模拟实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强度持续干旱过程中夏玉米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阈值。结果表明,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干旱发生初期呈大幅度下降,但随着干旱持续会出现一定的适应性。利用统计容忍限方法确定了夏玉米拔节期Pn,Tr和Gs响应干旱的临界土壤相对湿度(0—30cm)分别为53%,51%和48%,对应的临界叶含水率分别为81.8%,81.3%和81.2%。夏玉米光合作用由气孔限制向非气孔限制转换的0—30cm土壤相对湿度均为44%±2%,对应的叶含水率均为77.6%±0.3%。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响应 持续干旱 阈值 夏玉米
下载PDF
干旱对夏玉米苗期叶片权衡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麻雪艳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58-1769,共12页
叶片是植物对干旱响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叶片性状变化及其权衡关系能够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以及对干旱的适应对策。基于2014年6个初始土壤水分梯度的夏玉米持续干旱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发展,夏玉米各叶片性状均会受到影响... 叶片是植物对干旱响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叶片性状变化及其权衡关系能够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以及对干旱的适应对策。基于2014年6个初始土壤水分梯度的夏玉米持续干旱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发展,夏玉米各叶片性状均会受到影响,但不同干旱程度的影响不一致。基于水分胁迫系数及干旱持续时间提出了干旱程度的定量表达,随着干旱的发生发展,干旱程度在0—1之间变化。当干旱程度小于0.21时,夏玉米叶片性状不会受到显著影响;0.21—0.76时,叶片性状大小受到影响,但变化趋势不会发生改变;0.76—0.91时,新叶形成补偿不了老叶脱落,有效叶片数、叶干重、绿叶面积和叶含水量等性状提前出现下降趋势;大于0.91时,叶片生长几乎停滞。夏玉米叶片性状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本质上体现了其在快速生长与维持生存之间的权衡,但不同干旱程度下,夏玉米叶片性状生长的权衡策略不同:未发生干旱时,夏玉米倾向于维持较高的代谢活性,一旦干旱程度大于0,夏玉米就会降低叶片代谢活性;当干旱程度小于0.48时,夏玉米倾向于通过迅速增加叶面积来吸收较多的能量,以获得较大的生长速率,为生殖器官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储备能量;当干旱程度大于0.48时,夏玉米会减小单叶面积以减少水分散失,倾向于资源贮存以提高其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持续干旱 叶片性状 权衡 快速生长 维持生存
下载PDF
2020-2021年度华南江南等地秋冬连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赵琳 李威 +6 位作者 叶殿秀 刘绿柳 孙林海 王凌 常蕊 廖要明 姜允迪 《中国防汛抗旱》 2021年第6期6-10,共5页
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上旬,受拉尼娜事件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影响,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大部及西南的云南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2020年11月上旬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迅速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秋冬连旱。此次干旱过程影响范围广... 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上旬,受拉尼娜事件和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影响,我国江南南部、华南大部及西南的云南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2020年11月上旬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迅速发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秋冬连旱。此次干旱过程影响范围广、干旱日数多、强度强,造成江南、华南及西南的云南等地湖库蓄水大幅减少,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2021年2月8—11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江南、华南气象干旱解除,但西南的云南等地干旱仍然持续。从气候特征、干旱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了此次干旱过程的特点及气候成因,以期为从事气候影响评价和服务的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同时也为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连旱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华南 江南 2020—2021年度
下载PDF
徐州市2010年秋冬连旱成因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百战 吕翔 +3 位作者 孙建印 宋林军 赵杰 彭明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195-19197,共3页
2010年徐州地区发生了19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连续5个多月的降水量偏少90%,依据GB气象干旱等级,达到了特旱级别。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播种和出苗,对小麦的生长和越冬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详实的资料,分析了该次干旱的3个主要成因:... 2010年徐州地区发生了19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连续5个多月的降水量偏少90%,依据GB气象干旱等级,达到了特旱级别。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播种和出苗,对小麦的生长和越冬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详实的资料,分析了该次干旱的3个主要成因:①La Nina事件在干旱中伴有主要角色;②秋冬季特殊的环流特征及其异常的演变阻碍了低纬度海面上的水汽向北方陆地输送,秋季盛行高指数环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冬季的纬向环流指数异常偏低,有利于强冷空气频繁爆发南下,导致了秋季干热和冬季干冷即秋冬连旱;③降水量分布极端的不均匀也是秋冬连旱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3个成因可作为今后干旱预测的着眼点和预测因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连旱 成因分析 拉尼娜 环流特征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Breaks in Senegal 被引量:1
9
作者 Bara Ndiaye Mahamat Adoum Moussa +5 位作者 Malick Wade Abdoulaye Sy Abdoulaye Bouya Diop Aichetou Dia Diop Bouya Diop Aboubakary Diakhab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21年第4期533-560,共28页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13 stations in the country of Senegal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Africa. These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 1950-2010, are extracted from...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13 stations in the country of Senegal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Africa. These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 1950-2010, are extracted from the database of the Regional Study Cente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Drought Adaptation (CERAAS). They allow to calculate, in each station, dry episodes and their sequence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a latitudinal variability of class 1 breaks (1 - 3 days) with the highest values recorded in the south. Unlike the class 2 episodes (greater or equal than 15 days),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is less pronounced but they are more frequent in the north. For most of the regions studied, a break in the trend towards an increase in dry sequences can be noted, most oft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70s,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start of the great drought of the 1970s decade. For all sites, the frequency of dry episodes of class 1 (1 - 3 days) exceeds 70%. The frequency of class 2 of dry episodes (greater or equal than 15 days) decreased from 30% in 1951-1970 to 18% in 1991-2010 in the region of Thiès;from 25% in 1951-1970 to 20% in 1991-2010 in Louga;from 22% in 1951-1970 to 18% in 1991-2010 in Tamba;23% in 1951-1970 to 15% in 1991-2010 in Ziguinchor;25% in 1951-1970 to 16% in 1991-2010 in Kolda;22% in 1951-1970 to 18% in 1991-2010 in Diourbel and finally 20% in 1951-1970 to 17% in 1991-2010 in Fatick. Over the whole period of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ry periods in class 1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Center and in the North of Senegal. For class 2 breaks, the latitudinal gradient is less pronounced and the minimum number of dry periods in this class is recorded in the south, especially in Ziguinchor. However, the maximum is observed in the Center. In the Northern region (Saint-Louis), classes 3 and 4 are much more frequent. This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breaks is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the rainfall gradient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numbers of each class intrinsically follows the evolution of the ITC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Rainfall Breaks Great drought Senegal consecutive Dry Days
下载PDF
衡水市干旱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希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56-58,64,共4页
根据衡水市1956年-2010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连续无雨日数为指标,采用5年累积滑动平均法和趋势线分析法,对衡水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干旱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揭示该区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调... 根据衡水市1956年-2010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连续无雨日数为指标,采用5年累积滑动平均法和趋势线分析法,对衡水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干旱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揭示该区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调配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演变特征 降水距平百分率 连续无雨日数 衡水市
下载PDF
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杰 吕翔 +2 位作者 彭明艳 张百战 孙建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525-7526,7530,共3页
[目的]研究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的成因。[方法]利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月徐州地区秋冬连旱期间的环流背景、垂直运动、气温异常及水汽条件的变化,揭示此次秋冬连旱的成因。[结果]2008... [目的]研究2008年徐州地区严重秋冬连旱的成因。[方法]利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月徐州地区秋冬连旱期间的环流背景、垂直运动、气温异常及水汽条件的变化,揭示此次秋冬连旱的成因。[结果]2008年秋、冬季徐州地区长时间受稳定形势控制,处于东部沿海槽后,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南支槽强度明显偏弱,再加上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偏弱,印度洋和南海的水汽输送条件不利。秋季偏暖,冷空气势力偏弱;入冬以来虽有几次冷空气活动,但影响主体偏北,再加上南方暖湿气流不充足,二者缺少很好的结合,使得冷空气影响时以大风降温天气为主,降水出现较少。[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干旱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连旱 成因分析 徐州地区
下载PDF
江西省旱涝动态监测指标的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标金 章毅之 +1 位作者 孙国栋 罗冰 《气象与减灾研究》 1998年第3期13-17,共5页
从地面水份平衡原理出发,在分析地面降水承载力和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湿润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WMO推荐的异常度指标和Bhalme-Mooley湿润度指标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指标。通过对地面... 从地面水份平衡原理出发,在分析地面降水承载力和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湿润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WMO推荐的异常度指标和Bhalme-Mooley湿润度指标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指标。通过对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方程的简化处理,设计了一个干旱动态监测指标。在实际业务工作中,这一旱涝动态监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和解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动态监测 指标
全文增补中
吉安市历史典型干旱年农业旱情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小华 班磊 《江西水利科技》 2015年第1期53-57,73,共6页
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以来至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历史上出现的典型干旱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8年、2003年、2007年为研究对象,从降水量、河道水情以及灾情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利用雨量距平百分比、连续无雨日等方法对旱情程度进行评... 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以来至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历史上出现的典型干旱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8年、2003年、2007年为研究对象,从降水量、河道水情以及灾情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利用雨量距平百分比、连续无雨日等方法对旱情程度进行评估,阐述了各自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了干旱的程度.结果表明:吉安市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时间一般比较长,灾情也严重,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或降水量的多寡有明显关系;区域分布上,总趋势是吉泰盆地区域干旱较重,山区较轻,从南部到北部逐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安市 旱情评估 雨量距平百分比 连续无雨日
下载PDF
富裕县日降水量小于不同阈值连续日数特征
14
作者 马繁东 王岩 +2 位作者 肖鑫 郭丰赫 王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43-49,共7页
为充分了解富裕县气象干旱特征,对小于或等于不同阈值降水量连续日数进行了研究。对富裕县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利用统计分析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日降水量<0.1 mm、<1.0 mm、<5.0 mm和<10.0 mm不同阈值的平均最长连续... 为充分了解富裕县气象干旱特征,对小于或等于不同阈值降水量连续日数进行了研究。对富裕县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利用统计分析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日降水量<0.1 mm、<1.0 mm、<5.0 mm和<10.0 mm不同阈值的平均最长连续日数、历年最长连续日数变化趋势,极端最长连续日数和连续10 d以上过程出现的频次历年特征。结果表明:日阈值<0.1 mm、<1.0 mm、<5.0 mm和<10.0 mm平均最长连续日数月际间变化均呈单峰型,<0.1 mm,<1.0 mm和<5.0 mm均为5月最多,7月最少;<10.0 mm为6月最多,8月最少。6月份<1.0 mm、<5.0 mm、<10.0 mm最长连续日数变化趋势均呈减少趋势。<10.0 mm 6、7月呈减少趋势,<5.0 mm、<10.0 mm 8、9月呈增加趋势。但各阈值连续日数历年变化趋势并不显著。<0.1 mm、<5.0 mm极端最长连续日数出现在6月份,分别是30和72 d。<10.0 mm极端最长连续日数出现在7月份上跨达111 d。各阈值最长连续日数连续10 d以上中,<0.1 mm 5月最多,出现36年。<1.0 mm 5月最多出现49年,<5.0 mm 5月最多出现57年,<10.0 mm 5月和6月最多,均出现5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不同阈值 连续日数 特征
下载PDF
浙江省森林火灾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5
作者 张露萱 张加易 +1 位作者 郑芊彤 潘娅英 《林业建设》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利用2010—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浙江省森林火灾数据,选择其中1263次森林火灾事件,对发生森林火灾站点的各个气象要素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火灾在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时间上,... 利用2010—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浙江省森林火灾数据,选择其中1263次森林火灾事件,对发生森林火灾站点的各个气象要素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火灾在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浙江省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1-4月,发生频次和过火面积均随时间呈振荡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发生森林火灾频次最多,为433次,火场总面积4708 hm^(2),烧荒烧炭(457次)和上坟烧纸(502次)是浙江省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空间上,温州、丽水、台州的森林火灾发生频次最高。森林火灾发生与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呈反相关,与日最高气温、风速、轻旱或无旱条件下的连续无降水日数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连续无降水日数对应函数值对森林火险气象指数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温 轻旱或无旱条件下连续无降水日数 相对湿度 风速 森林火险气象指数
原文传递
区域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44
16
作者 徐新创 葛全胜 +2 位作者 郑景云 戴尔阜 刘成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83-890,共8页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历史降水资料、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以地级市为评估单元,以各评估单元3种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评价对象,在发展和完善现有连续无雨日干...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历史降水资料、灾情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本文以地级市为评估单元,以各评估单元3种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为评价对象,在发展和完善现有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干旱反应的差异,设计了一套农业作物干旱等级判定及其概率研究方法,同时,提出评估单元不同作物干旱等级损失率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损失评估的计算模型。本文以西南区为案例区进行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结果发现:①采用研究方法求算的各评估单元风险损失结果能有效地表达各评估单元之间的农业干旱风险差异;②根据计算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划分的风险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案例区内农业干旱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③西南区农业干旱高度和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该区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高原、山地之中,而轻度和中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其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风险 连续无雨日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春夏连旱气候变化趋势及致灾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贵芬 赵尔旭 周国莲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48,共6页
通过构建能同时考虑全省受旱范围(面积)和不同等级干旱强度的区域干旱指数,用异常指数划分出云南中、重和特旱年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morlet小波研究了云南春夏连旱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了云南春夏连旱重灾年与多... 通过构建能同时考虑全省受旱范围(面积)和不同等级干旱强度的区域干旱指数,用异常指数划分出云南中、重和特旱年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morlet小波研究了云南春夏连旱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了云南春夏连旱重灾年与多年平均200hPa与500hPa环流场的差异.结果表明:云南春夏连续致灾干旱的平均出现频率是:特旱20a一遇,重旱以上10a一遇,中旱以上5a一遇;目前云南可能处于这样的历史位置,要么是不出现春夏连旱,如果出现,则将是特旱灾害;500hPa高纬度为纬向环流控制,青藏高压明显偏弱,孟加拉湾低槽没有出现或明显偏弱,20°N以南地区为正距平区控制,无冷暖气流在云南交汇,200hPa青藏高原上为-50gpm的强负距平区,中南半岛北部处于-5gpm距平区,形不成中心在中南半岛北部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的垂直环流,使云南不能出现解除干旱的有效降水天气过程,东西风季节转换较常年偏晚16d左右,导致了云南春夏连续致灾干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春夏连旱 气候变化 致灾成因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