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情感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自我与他者——以司汤达的自传写作为例 |
杨亦雨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2
|
“暗中玩味她那迷人的姿色”:《红与黑》中的 饮食、爱欲与权力 |
肖明文
杨新颖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3 |
0 |
|
3
|
《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论 |
苏晖
黎蓉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4
|
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 |
郭成芳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4 |
21
|
|
5
|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
胡明蓉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
|
6
|
司汤达小说中的“边缘人”研究 |
王璇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7
|
浅析大冈升平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 |
何建军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8
|
论《红与黑》中的人物激情及其社会内涵 |
邝姗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2
|
|
9
|
从反抗到妥协:于连矛盾性格的表现及其社会成因 |
贾华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5 |
1
|
|
10
|
诠释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
马庆霞
|
《海外英语》
|
2015 |
2
|
|
11
|
欲望及其表达方式——论司汤达《意大利遗事》中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 |
阎伟
|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2
|
论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小说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
刘艳萍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3
|
司汤达“民族悲剧”的构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角色 |
夏多多
|
《城市学刊》
|
2016 |
0 |
|
14
|
于连形象在汉语“外国文学史”中的百年沉浮 |
管新福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0 |
0 |
|
15
|
跨越时空的邂逅--大冈升平与司汤达 |
韩阳阳
|
《科教文汇》
|
2017 |
0 |
|
16
|
自我意识的反射——司汤达的爱情和他的小说 |
梁亚茹
胡足凤
|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
2009 |
1
|
|
17
|
论司汤达的俄狄浦斯情结 |
秦春光
|
《长春大学学报》
|
2008 |
1
|
|
18
|
浅论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
姚亚波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04 |
5
|
|
19
|
司汤达的人生与于连矛盾性格的内在联系探析 |
曹晛
王艳玲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20
|
《红与黑》:一种原型读法 |
李晓东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