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散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颜桢灵 李国萍 +4 位作者 骆海玉 陆保屹 梁春霞 邓业成 邓志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92,共9页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表明,其归为14个不同的属,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镰刀属(Fusarium)、Stagonosporopsis、Ascomycete、毛壳菌属(Chaetom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霉属(Curvulari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Annulohypoxylon、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其中,优势属为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基于前期对峙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14株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并测定其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株内生真菌(叶-8、Y-66、YB-12、J-12、J-34、J-36、J-55)的粗提物对5株或5株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叶-8、J-12分别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 50值分别为0.063 1、0.006 2 mg/mL;J-34对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 50值分别为0.018 1、0.004 2 mg/mL。10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MIC值介于0.500~10.000 mg/mL,4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MIC值介于0.156~4.0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茎叶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乙酸乙酯粗提物 有效中浓度 最低抑制浓度
下载PDF
血散薯块根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伟 骆海玉 +6 位作者 邓业成 邓志勇 颜桢灵 张泽 王瑞昊 汤夏安 冯蓓蓓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1,共7页
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是从血散薯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了解该内生真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滤纸药膜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分别测定了该菌发酵产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虫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菌活性。结... 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是从血散薯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了解该内生真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滤纸药膜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分别测定了该菌发酵产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虫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抗虫和抗菌活性。其中,对玉米象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处理72 h的LC 50值为2.2951 mg/cm 2。石油醚萃取物对玉米象还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处理48 h后在3.932、7.863、15.726 mg/cm 23个浓度梯度下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均大于62%。石油醚萃取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水稻胡麻叶病菌、茶轮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贡柑链格孢菌9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金橘砂皮病菌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处理72 h的EC 50值分别为0.1173、0.0716、0.0547 mg/mL。石油醚萃取物对产气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10种动物病原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处理24 h的MIC值为0.125~0.5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虫和广谱的抗菌活性,且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佳(活性物质极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内生真菌 触杀活性 驱避活性 抗真菌活性 抗细菌活性
下载PDF
中药血散薯中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艳 周德雄 +3 位作者 薛佳津 刘晓波 李俊 杨瑞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8,共4页
从中药血散薯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包括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α-波甾醇(3);1个三萜类化合物:β-乳香酸(4);2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千金... 从中药血散薯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包括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α-波甾醇(3);1个三萜类化合物:β-乳香酸(4);2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千金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和4为首次从血散薯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甾醇 黄酮 三萜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金秋珠 颜桢灵 +5 位作者 黄植清 袁海莹 刘广华 农小霞 李鑫 骆海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2-1340,共9页
植物内生真菌是挖掘不同类型壳聚糖酶及发现新酶的资源宝库。该研究从122株柑橘和血散薯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研究酶活力影响因素,为后期其酶学性质及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病害防御互作关系的... 植物内生真菌是挖掘不同类型壳聚糖酶及发现新酶的资源宝库。该研究从122株柑橘和血散薯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研究酶活力影响因素,为后期其酶学性质及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病害防御互作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透明圈法初筛结合液体发酵法进行复筛,得到2株可产生壳聚糖酶的内生真菌Stdif9和Stdif9-4,并发现Stdif9-4最高酶活力(0.968 U·mL^-1)显著高于Stdif9(0.780 U·mL^-1)。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将菌株Stdif9-4鉴定为青霉属菌株,即Penicillium sp.Stdif9-4。通过DNS试剂法初步研究影响该菌株产壳聚糖酶活力的因素,发现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在培养96 h时,壳聚糖酶活力达到最大值。9种金属离子对菌株的酶活力具有不同影响,其中Mn^2+和Ca^2+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Ag^+、Zn^2+、Cd^2+、Ba^2+和Fe^3+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Ag^+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K^+和Na^+对壳聚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不同培养代数菌株产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说明其产酶活力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真菌 壳聚糖酶 酶活力 青霉属 血散薯
下载PDF
中药血散薯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优选 被引量:2
5
作者 薛佳津 杨瑞云 +3 位作者 韦波 刘静 梁敏 罗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6-38,共3页
目的:优选血散薯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生物碱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pH对血散薯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结果:血散薯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70%乙醇提取2.0 h,pH 2.0... 目的:优选血散薯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生物碱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pH对血散薯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结果:血散薯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70%乙醇提取2.0 h,pH 2.0。结论:该优选工艺能较好的提取血散薯中的生物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生物碱 提取 离子交换树脂
原文传递
血散薯的化学成分(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毅 张盛 +2 位作者 章海燕 沈征武 秦国伟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散薯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血散薯根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noacutine (1),stephanine (2), ayuthianine (3),dehydr... 目的:研究血散薯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血散薯根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noacutine (1),stephanine (2), ayuthianine (3),dehydrostephanine (4),cephamorphinanine (5),aknadinine (6),liriodenine (7), sinomenine (8),1-tetrahydropalmatine (9),(-)corydalmine (10),oxocrebanine (11),norcanelilline (12),gomisin A (13),gomisin B (14),schisandrin C (15),6-O-benzoylgomisin (16),asterinin B(17)和β-谷甾醇(18)。结论:14个化合物3,5~8 和10~18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科 血散薯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