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 |
刘森林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2
|
政治哲学的视界转换——重释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 |
张添翼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3
|
马克思主义在“存在”问题上的重大表态——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的批判 |
赵凯荣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4
|
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 |
李淑梅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唯一者”的谱系及其批判——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 |
朱亦一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6
|
郁达夫与德国文学 |
刘久明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7
|
试论马克思与施蒂纳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不同思路——兼论马克思对施蒂纳的超越 |
王宵前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8
|
“世界历史”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践唯物主义重建 |
张永庆
祝莉萍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9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虚无主义”批判 |
成海鹰
|
《唐都学刊》
|
2017 |
0 |
|
10
|
论施蒂纳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及其限度——基于马克思哲学视角 |
王时中
陈倩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1
|
施蒂纳的“唯一者”思想及其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促推 |
蔡元元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2
|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再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薛俊强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3
|
马克思对施蒂纳国家观的批判 |
梁冰洋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4
|
启蒙的合理定位:马克思批判施蒂纳 |
刘森林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5
|
个人自由的视角转换——重释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与超越 |
刘睿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6
|
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批判的重要意义 |
袁芳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7
|
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以利己主义问题为中心 |
程欣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8
|
《安提戈涅》的悲剧核心之争:黑格尔、施蒂纳与马克思 |
张政
|
《德国哲学》
|
2018 |
1
|
|
19
|
施蒂纳无政府主义辨析 |
林钊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20
|
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分期思想的批判 |
李德栓
|
《宁夏党校学报》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