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不同分类、分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G-NEN患者,根据2019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对患...【目的】分析不同分类、分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G-NEN患者,根据2019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对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G-NEN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65.7±9.01)岁,患者多数表现为腹痛。低级别G-NEN主要位于胃体,高级别G-NEN及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以贲门多见。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数目、胃镜下形态、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突触素(Syn)的表达明显高于嗜铬素(Cg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60个月,低级别G-NEN预后优于高级别G-NEN、MiNEN组患者(P<0.05),NET G 3与NEC、NEC与MiNEN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EN以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腹痛,不同病理类型G-NEN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高级别G-NEN与MiNEN患者预后较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方法]67例胃癌患者治疗前采集外周抗凝静脉血进行DNA提取,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测序;评价伊立替康治疗的毒性及疗...[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方法]67例胃癌患者治疗前采集外周抗凝静脉血进行DNA提取,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测序;评价伊立替康治疗的毒性及疗效,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毒性的关系。[结果](TA)6/(TA)6野生基因型、(TA)6/(TA)7杂合基因型及(TA)7/(TA)7纯合突变型的患病率分别为80.6%(54/67)、14.9%(10/67)、4.5%(3/67);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患者发生Ⅲ级以上腹泻38.5%显著高于野生基因型11.1%( P <0.05);UGT1A1*28非野生型基因患者需下调伊立替康剂量的患者多于野生基因型(46.2% vs18.5%,P<0.05);野生基因型与非野生基因型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伊立替康治疗的胃癌患者中,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患者发生重度腹泻风险较高,基因多态性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不同分类、分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G-NEN患者,根据2019第五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对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G-NEN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65.7±9.01)岁,患者多数表现为腹痛。低级别G-NEN主要位于胃体,高级别G-NEN及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以贲门多见。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数目、胃镜下形态、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突触素(Syn)的表达明显高于嗜铬素(Cg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60个月,低级别G-NEN预后优于高级别G-NEN、MiNEN组患者(P<0.05),NET G 3与NEC、NEC与MiNEN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EN以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腹痛,不同病理类型G-NEN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高级别G-NEN与MiNEN患者预后较差。
文摘[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方法]67例胃癌患者治疗前采集外周抗凝静脉血进行DNA提取,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扩增,测序;评价伊立替康治疗的毒性及疗效,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毒性的关系。[结果](TA)6/(TA)6野生基因型、(TA)6/(TA)7杂合基因型及(TA)7/(TA)7纯合突变型的患病率分别为80.6%(54/67)、14.9%(10/67)、4.5%(3/67);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患者发生Ⅲ级以上腹泻38.5%显著高于野生基因型11.1%( P <0.05);UGT1A1*28非野生型基因患者需下调伊立替康剂量的患者多于野生基因型(46.2% vs18.5%,P<0.05);野生基因型与非野生基因型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伊立替康治疗的胃癌患者中,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患者发生重度腹泻风险较高,基因多态性对疗效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