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CO_2 in red soil in Stone Forest National Park
1
作者 LIANGFuyuan SONGLinhua TANGTa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2期250-256,共7页
Lunan stone forest is a kind of typical karst in China, which is mainly developed under red soil. In the winter of 1999, three study sites were chosen in stone forest national park according to veget... Lunan stone forest is a kind of typical karst in China, which is mainly developed under red soil. In the winter of 1999, three study sites were chosen in stone forest national park according to vegetation cover, geomorphologic location and soil types. CO 2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with Gastec pump at different depths of soil (20, 40, 60 cm) and at the same time soil samples were gathered and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moisture, pH, soil organic cont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viable microbes were counted in laboratory. In the study, dependent variable was chosen as the mean soil log (PCO 2 ), 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chose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microbes and soil moisture are the best indicators of the CO 2 production, with the equation LOG(PCO 2 ) = - 0.039(TNM) - 0.056(Mo) + 1.215 accounting for 86%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soil CO 2 concentration, where TNM is the total number of microbes in the soil and Mo is the moisture of soil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O 2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stone forest CLC number:S153 S154.3 S155.25
下载PDF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Yun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TIAN Youping1,3, ZHANG Jie2, SONG Linhua1 & BAO Haosheng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3.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9期846-864,共19页
Aerial algae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ate rocks at the Stone Forest, Shili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their bioeros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and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in detail. Through the obser... Aerial algae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ate rocks at the Stone Forest, Shili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their bioeros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and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in detail.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more than one hun- dred algal samples and rock samples with the optical microscopes (stereomicroscope, biological microscope)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rosional form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one Forest and algae and/or algal communities 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erosional forms were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erial algae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ioerosive processes that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karst erosional forms. These effects includ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ones. The direct effect is the initiative control (algal shape-controlling role) of algae 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of various scales, mostly mi- cro-scale (<10-3m) and minor-scale (10-3-10-1m) erosional forms. The algal shape-controlling ro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algal individual shape-controlling role and the algal community shape-controlling role. The former most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micro-scale erosional forms, while the latter most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micro-scale and smaller minor-scale erosional forms. The indirect effect refers to the promoting role of algae i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of all types and scales. The bioerosion of algae accelerates the weathering process of the whole Stone Forest karst land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IAL algae bioerosion the stone for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
原文传递
Stone Pine Forests in Siberia 被引量:1
3
作者 VladdislavN.Vorobjev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4-96,共3页
Stone pine forests in Siberia are unique for their origin, area dynamics,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and biospherical role. They are mainly mature forests for the mo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has two main tasks. (1... Stone pine forests in Siberia are unique for their origin, area dynamics,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and biospherical role. They are mainly mature forests for the most regions. The regeneration has two main tasks. (1) to organize the rational and ecological felling for the Siberian stone pine trees, (2) to increase young growth. In the past, the main abo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was wood production. The basic elements were mainly technical exploitability and felling ages, traditional cleaning cutting, and "continuous"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which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Siberian Stone pine for-ests. New practices 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and new theoretical principle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our Institute: including comprchenshe evaluation, selection and growth, and creating new felling technology. Qualitative evaluations of every Stand and every tree in the Siberian stone pine forests should be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ne PINE forest forest management UTILIZATION REPRODUCTION
下载PDF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
4
作者 赵洪飞 吴桂武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2期360-364,共5页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是以石林喀斯特为主,溶洞、侵蚀峡谷、泉水溪流为辅,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油茶树等景观资源为一体的省级小型地质公园。公园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遗迹资源较典型,且具观赏和美学价值,主...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是以石林喀斯特为主,溶洞、侵蚀峡谷、泉水溪流为辅,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油茶树等景观资源为一体的省级小型地质公园。公园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遗迹资源较典型,且具观赏和美学价值,主要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4个大类,6个类,共30余处地质遗迹景点。在山顶斜坡相对封闭的独立喀斯特单元中,有限可溶地层发育了规模较大的石林喀斯特,代表了贵州高原晚新生代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的典型范例,具有区域对比意义,在地质学、地貌学及地学旅游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对于系统认识公园地质遗迹状况、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建立地学科普研学基地等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独立喀斯特单元 地质遗迹 地学意义 碧江石林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预警模型的价值
5
作者 王旋 徐倩 +6 位作者 曾津 邱洪波 靳国栋 窦海荣 孟鑫林 张琳娟 郭菲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31-9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预警模型的价值。方法以行腔内手术治疗的362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脓毒血症将其分为尿脓毒血症组和非尿脓毒血症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 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预警模型的价值。方法以行腔内手术治疗的362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脓毒血症将其分为尿脓毒血症组和非尿脓毒血症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运用R软件建立预测肾结石腔内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随机森林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结果34例患者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发生率为9.39%;尿脓毒血症组和非尿脓毒血症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结石直径、结石数量、感染性结石、手术时间等资料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结石直径、结石数量、感染性结石、手术时间均为肾结石腔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机森林模型对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重要性预测的排序为手术时间、糖尿病、感染性结石、性别、结石直径、结石数量以及年龄,两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肾结石腔内手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肾结石 腔内手术 尿脓毒血症 多因素 预警模型 预测效能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gments in different forest stony soil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in mountain area,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MENG Chen NIU Jian-zhi +3 位作者 YIN Zheng-cong LUO Zi-teng LIN Xing-na JIA Jing-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519-531,共13页
Rock fragments have major effect on soil macropores and water movement.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g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remain elusive in forest stony soils in nort... Rock fragments have major effect on soil macropores and water movement.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g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remain elusive in forest stony soils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1) use 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ning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rock fragment characteristics in intact soil columns in different forest lands and(2)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gments and that of the macropores. Intact soil columns that were 100 mm in diameter and 300 mm long were randomly taken from six local forest stony soils in Wuzuolou Forest Station in Miyun, Beijing. Industrial CT was used to scan all soil column samples, and then the scanned images were utilized to obtain the three-dimensional(3 D) images of rock fragments and macropore structures. Next, theparameters of the rock fragments and macropore structure were measured, including the volume, diameter, surface area, and number of rock fragments, as well as the volume, diameter, surface area, length, angle, tortuosity and number of macropo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oil rock fragments content in the 10-30 cm layer between mixed forest and pure forest, but in the 0-10 cm soil layer, the rock fragments in mixed forest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pure forest. The number density of macropores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rock fragments in the 0-10 cm soil layer, whereas this correl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in 10-20 cm and 20-30 cm soil layers. The volume density of macropo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volume density of rock fragments, and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nsity of macropore surface area and the density of rock fragment surface area. Industrial CT scanning combined with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canprovide a better way to explore 3 D distribution of rock fragments in soil. The content of rock fragments in soil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parent rocks. The surface soil(0-10 cm) of forest contains fewer rock fragments and more macropores, which may be caused by bioturbation, root systems, gravitational settling and faunal under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fragment MACROPORE forest stone soil Mountain area 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和验证尿路感染性结石的预测模型
7
作者 沈金红 肖智良 +1 位作者 王希涛 赵岩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816-821,共6页
目的构建一种术前预测尿路结石患者患感染性结石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以期改进结石患者的术前管理。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3年3月因尿路结石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caret”R包将患者以3∶1的比... 目的构建一种术前预测尿路结石患者患感染性结石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以期改进结石患者的术前管理。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3年3月因尿路结石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caret”R包将患者以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中通过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使用9种机器学习模型拟合。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精确率-召回率曲线下面积(PR-AUC)、准确率、精确率、F1分数、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评估上述模型的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50例,其中感染性结石患者108例,非感染性结石患者242例。基于十折交叉验证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11个临床变量,包括尿pH值、血尿酸、尿亚硝酸、年龄、尿结晶、淋巴细胞、尿蛋白质、性别、肾积水情况、吸烟、尿细菌培养。基于上述临床变量构建9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效能最好,准确率为0.83;F1分数为0.69;PR-AUC为0.77;精确率为0.77;ROC-AUC为0.87,95%CI(0.78~0.94)。校准曲线结果进一步显示,随机森林模型的曲线拟合度较好,并且布里尔分数在所有模型中最小为0.13。临床决策曲线表明,当阈值为0.38~0.71时,随机森林模型获得的净获益在所有模型中最大。结论随机森林模型是一种有效预测感染性结石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尿pH值、血尿酸,以及尿亚硝酸是该预测模型中最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泌尿 感染性结石 尿PH值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刻石文字源流考析
8
作者 王学理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99-106,共8页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深厚,传承载体之功首屈一指。从追本溯源到演绎历史,极具戏剧性。秦记事刻之于鼓形的石头上(“石鼓”),是对商周铜器铭刻记事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了先锋的作用。随历史的演进,从秦刻石、瓦书、简...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深厚,传承载体之功首屈一指。从追本溯源到演绎历史,极具戏剧性。秦记事刻之于鼓形的石头上(“石鼓”),是对商周铜器铭刻记事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了先锋的作用。随历史的演进,从秦刻石、瓦书、简牍开始,再到汉碑、纤维纸的出现,各成系统,相继发展,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绵延长久,独立于世界之林。而刻石作为记录文字的又一载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刻之于碑的形态在演进中走向固态化。完整的石碑由额、身、座三部分构成,形态俊美,尤其大面积的碑身除记事的功能之外,竟成了历代创作书法艺术的广阔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文 简牍 石碑 石磬 西安碑林
下载PDF
路南石林地区土壤呼吸及碳稳定同位素日动态特征 被引量:16
9
作者 曹建华 宋林华 +2 位作者 姜光辉 谢运球 游省易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7,40,共6页
采用碱吸收法,于2002年4月13-16日(晴)、8月21-24日(晴)对路南石林地区次生草地及柏树林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监测,同时收集其碳稳定同位素样品进行室内质谱仪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特征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8月份土壤呼... 采用碱吸收法,于2002年4月13-16日(晴)、8月21-24日(晴)对路南石林地区次生草地及柏树林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监测,同时收集其碳稳定同位素样品进行室内质谱仪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特征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8月份土壤呼吸速率高于4月份;4月份的草地系统土壤呼吸的碳稳定同位素日平均值偏轻,而柏树林系统土壤呼吸的碳稳定同位素日平均值则是8月份的偏轻;土壤呼吸与其碳稳定同位素值成负相关,草地系统的相关程度,4月份的较8月份的高;柏树林系统的相关程度,则是8月份较4月份的高。这揭示了土壤呼吸及其碳稳定同位素交换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且不同的生物系统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月份 柏树 树林 草地 林地 生草 稳定同位素 路南石林 动态特征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被引量:56
10
作者 郭长宝 杜宇本 +4 位作者 张永双 张广泽 姚鑫 王珂 刘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34,共14页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①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高,导致滑坡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约32.5%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km范围内,19.77%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1.0km内,15.2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1.0~1.5km内,滑坡的滑动方向多垂直于断裂走向;②八美“土石林”是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碎裂岩体,该类岩体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滑坡灾害发育密度大;③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发育,在强震作用下形成的部分滑坡滑动彻底,现今稳定性较好;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滑坡处于裂而未滑状态,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失稳滑动;④断裂带穿越的斜坡或古地震滑坡,在断裂持续活动作用下,稳定性差并多次发生活动;⑤强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断裂带坡体变形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大型滑坡 构造土石林 内外动力耦合作用 地震滑坡
下载PDF
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蓝藻(蓝细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田友萍 张捷 +1 位作者 宋林华 包浩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793-1802,2020,T001,T002,共13页
云南石林的黑石头及其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是由于其碳酸盐岩表面长满黑色气生蓝藻 (蓝细菌 )之故。经鉴定 ,气生蓝藻共 4目 ,1 1科 ,3 1属 ,1 88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优势种主要为寄生微囊藻、红色星球藻、伯氏伪枝... 云南石林的黑石头及其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是由于其碳酸盐岩表面长满黑色气生蓝藻 (蓝细菌 )之故。经鉴定 ,气生蓝藻共 4目 ,1 1科 ,3 1属 ,1 88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优势种主要为寄生微囊藻、红色星球藻、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等 ;寄生微囊藻和红色星球藻呈面状分布 ,相对均衡 ;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呈点状分布 ,相对集中。这些气生蓝藻的胶被色泽鲜艳 ,宽厚而坚硬 ,是适宜高山岩石表面生活的典型进化特征。在野外肉眼观察时 ,气生蓝藻还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微群落 ;发现气生蓝藻能溶解石灰石 ,形成钻孔 ,加速岩石的溶蚀与风化。这些现象表明 ,气生蓝藻与云南石林岩石表面的微形态及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石林 碳酸盐岩表面 气生蓝藻 蓝细菌 石头颜色 自然景观 表面微形态 岩石溶蚀
下载PDF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黄山及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15
12
作者 张捷 都金康 +2 位作者 周寅康 张思彦 蒋兆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9-54,共6页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关键词 客流 时间分布 九寨沟 黄山 观光旅游地
下载PDF
云南石林地区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崔建武 刘文耀 +2 位作者 李玉辉 沈有信 刘伦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7-525,共9页
云南石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地质公园。分析了云南石林地区石灰岩山地植物区系从科到种的 组成特征。调查统计分析的植物共有维管植物147科533属889种,其中种子植物占133科508属846种。 种子植物科级区系成分中,以亚热带科为主,暖温... 云南石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地质公园。分析了云南石林地区石灰岩山地植物区系从科到种的 组成特征。调查统计分析的植物共有维管植物147科533属889种,其中种子植物占133科508属846种。 种子植物科级区系成分中,以亚热带科为主,暖温带科次之。属级区系成分中,热带分布属占优势,占总属数 的56.2%,温带分布属也占近三分之一,这表明该植物区系的过渡性即亚热带性质。在其种级区系组成中,中 国特有种有328种,占总种数的40%,其次是东亚分布种和热带亚洲分布种。石林石灰岩山地种子植物区系, 从科到种的组成都充分说明了该植物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及组成上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植物区系 云南石林
下载PDF
滇石林地质公园喀斯特山地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与死地被物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吴毅 刘文耀 +3 位作者 沈有信 崔建武 李玉辉 刘伦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7-325,共9页
对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景区及其保护区内喀斯特山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与数量及其动态,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与持水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保护较好的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的年凋落量达7.26 t/hm2;而以团花... 对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景区及其保护区内喀斯特山地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组成与数量及其动态,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与持水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保护较好的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的年凋落量达7.26 t/hm2;而以团花木新姜子(Neolitsea homiantha)为主的次生林只有1.98 t/hm2;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和干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人工林年凋落量分别是2.49 t/hm2和4.07 t/hm2。这些森林的凋落节律相似,都呈明显的“双峰型”。在地表死地被物现存量方面,干香柏林因其叶片难以分解而具有较高的地表现存量,为13.59 t/hm2,随后依次为滇青冈林(7.57 t/hm2),团花新木姜子次生林(5.02 t/hm2)和云南松人工林(4.83 t/hm2),死地被物的持水量与其现存量的大小顺序一致。根据森林年凋落量与死地被物现存量的数量关系,表明保护较好的滇青冈林内枯枝落叶的分解率明显大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周转期也短,涵养水分能力也较强。因此,应加强对喀斯特山地自然森林的保护,同时也注意对现有人工林的改造,引进一些阔叶树种,提高群落结构的整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死地被物 持水力 喀斯特 天然林 人工林 石林地质公园
下载PDF
云南石林岩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玉辉 杨一光 +2 位作者 梁永宁 任坚 耿弘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1-95,共5页
以地质地貌景观调查、填图为基础 ,应用区域地层、古地磁资料、植物和孢粉化石、岩石与古土壤的化学成分 (含稀土元素 )、古土壤粘粒硅铝比值、钙华、溶蚀率等资料 ,研究了石林岩溶各主要演化阶段的古环境特点。石林地区能保留有早二叠... 以地质地貌景观调查、填图为基础 ,应用区域地层、古地磁资料、植物和孢粉化石、岩石与古土壤的化学成分 (含稀土元素 )、古土壤粘粒硅铝比值、钙华、溶蚀率等资料 ,研究了石林岩溶各主要演化阶段的古环境特点。石林地区能保留有早二叠世晚期至第四纪的石林岩溶是源于该区特殊古地理环境演变所控制的不同古环境下的岩溶过程差异。按照岩溶与环境的关系 ,可将石林岩溶演化的漫长过程分别划分出有利于石林岩溶发育与有利于石林岩溶保存的不同时期。石林地区的石林岩溶经历了古热带湿热海岸边缘、古热带行星风系干旱环境、半干旱山地湖泊环境与热带低海拔湿热气候到高原亚热带干湿季风气候演变。石林地区是研究漫长地质时期的不同环境下石林岩溶发育与保存的较好地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林岩溶 古环境 云南石林
下载PDF
云南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毅 刘文耀 +2 位作者 沈有信 李玉辉 刘伦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653,共7页
为掌握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节律,选择25科35种乡土植物,对其物候特征与同期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2a平行观测。结果表明,在2月气温达到10℃,有46%的植物开始萌动;3月气温持续增高并超过15℃,展叶的植物最多,占57.1%;开花... 为掌握石林景区主要乡土植物物候节律,选择25科35种乡土植物,对其物候特征与同期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2a平行观测。结果表明,在2月气温达到10℃,有46%的植物开始萌动;3月气温持续增高并超过15℃,展叶的植物最多,占57.1%;开花期集中在3~6月,尤其在5月温度超过20℃,有82.9%的树种开花;果实成熟期则分散在4~12月。各个物候期的平均温度和≥5℃积温与植物物候表现较为密切,光照和温度对植物开花和结实期影响较大。根据乡土植物物候特征,结合喀斯特山地自然景观特点和景区适配植物群落建设,提出“石中有树,树中有石”的配置原则,筛选在时空格局上适应喀斯特山地环境的观赏植物,构建出与石林喀斯特景观相协调的植被景观,增加景区景观和生态价值,提升景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乡土植物 植被景观 喀斯特 石林 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向昌国 宋林华 +2 位作者 张平究 潘根兴 王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98-103,共6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 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 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 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 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 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林 喀斯特土壤 动物多样性 植被条件 生态系统退化
下载PDF
云南石林地区土壤侵蚀的石笋记录与现代观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蔡炳贵 程海 +3 位作者 侯居峙 刘宏 王国安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通过研究云南乃古石林地区的洞穴沉积物———石笋,结合土壤侵蚀观测结果,发现石笋中的每一个夹泥层代表一次地表快速剥蚀事件,进而讨论了土壤侵蚀事件在石林发育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石林发育的自然过程之一是土体较长时期稳定、实... 通过研究云南乃古石林地区的洞穴沉积物———石笋,结合土壤侵蚀观测结果,发现石笋中的每一个夹泥层代表一次地表快速剥蚀事件,进而讨论了土壤侵蚀事件在石林发育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石林发育的自然过程之一是土体较长时期稳定、实现土下溶蚀,协同土壤阶段性的快速剥蚀过程,脉动式相对向上“生长”。石林地区全新世曾经历过数次快速剥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土壤侵蚀 石林 成因
下载PDF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花岗岩石林的发现及成因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志中 钱方 +5 位作者 何培元 凌小惠 李名则 孙继民 郝治 田明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98-103,235-236,共8页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什克腾旗 花岗岩石林 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旅游区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艾训儒 易咏梅 +2 位作者 姚兰 王柏泉 熊彪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研究人为干扰对湖北省梭布垭石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种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使群落平均胸径(或地径)和平均树高降... 研究人为干扰对湖北省梭布垭石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乔木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势种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使群落平均胸径(或地径)和平均树高降低,群落种类组成发生变化。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降低了群落乔木层阔叶树种和灌木层优势种的作用和地位,重要值降低,但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不同干扰类型的群落,在垂直高度1.0m以下,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较大,1.1~3.0m高度达最大,以后随高度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在9.1m以上的高度层,树种单一,多样性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人为干扰 针阔混交林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梭布垭石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