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中对“奇”的阐释
1
作者 王炜 方健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85-91,共7页
但明伦在评点《聊斋志异》时,将“奇”作为核心术语,并通过奇文和奇事两个维度进行阐释。就奇文而言,但明伦以“曲”为奇文的构型准则,将创作中曲折变化的叙事手法拢括在奇文的范畴之内,架构了“奇”与文法层面相对应的叙述方式。就奇... 但明伦在评点《聊斋志异》时,将“奇”作为核心术语,并通过奇文和奇事两个维度进行阐释。就奇文而言,但明伦以“曲”为奇文的构型准则,将创作中曲折变化的叙事手法拢括在奇文的范畴之内,架构了“奇”与文法层面相对应的叙述方式。就奇事而论,但明伦从题材内容的角度确立“幻”为奇事的内核。在奇文与奇事双向同构的批评维度中,但明伦将“奇”与“理”构于一体,围绕“奇”与因果报应的关系建构起特定的逻辑依据,重构了“奇”的原初义涵。这样,“奇”不仅接续独特、殊异的本义,进而还与社会道德准则、伦理规范形成了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明伦 小说评点 《聊斋志异》
下载PDF
独幅图与连环画——“图咏本”与“全图本”聊斋“女性篇”插图比较
2
作者 麻飘飘 刘相雨 《美育学刊》 2024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中,学界对绘本插图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独幅图到连环画性质的多幅图的流变关注不够。在不同版本插图的具体比较方法上,大多为多对多或一对一的比较,缺少一对多的比较。比较“图咏本”独幅与“全图本”多幅《聊斋... 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中,学界对绘本插图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独幅图到连环画性质的多幅图的流变关注不够。在不同版本插图的具体比较方法上,大多为多对多或一对一的比较,缺少一对多的比较。比较“图咏本”独幅与“全图本”多幅《聊斋志异》“女性篇”插图,可以发现,在相同图像主题的呈现上体现出它们对情节律的共同追求。在相同图像主题的不同细节处理中存在“全图本”插图对文本的逃逸现象,“图咏本”与“全图本”插图在构图风格上呈现出文人画与风俗画、简朴与繁华、保守性与灵活性的对比。两个版本插图对不同图像主题的取舍反映了它们的雅俗差异,“图咏本”插图强调情节性,对小说的诠释性强,风格偏雅,适合公共性阅读;“全图本”插图喜艳情,崇尚家庭日常生活与民俗表现,观赏性与娱乐性强,风格偏俗,适合私密性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图咏本 全图本 独幅图 连环画
下载PDF
电影编剧视域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考察
3
作者 龚金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电影改编 电影编剧 叙述方式 结构方式 人物刻画方式
下载PDF
赓续与革新:梦境叙事在当代网络小说中的继承与流变——以《龙族》《红楼梦》与《聊斋志异》为例
4
作者 郭文轩 蒋欢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9-84,共6页
梦境叙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在故事情节的建构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媒介技术和市场导向的发展,网络小说作为古典小说在当代的赓续,对后者的梦境叙事手法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和革新。网络小说在古典小说梦境叙事循... 梦境叙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在故事情节的建构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媒介技术和市场导向的发展,网络小说作为古典小说在当代的赓续,对后者的梦境叙事手法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和革新。网络小说在古典小说梦境叙事循环与回溯功能的基础上,对叙事视角和涵盖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创新,其在淡化古典小说中梦境叙事教化功能的同时,放大了梦境叙事在当代网络小说中的情节助力功用,进而完成了从梦境建构方式与梦境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梦境叙事手法进行的突破性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梦境叙事 比较研究 《红楼梦》 《聊斋志异》 《龙族》
下载PDF
犹抱琵琶半遮面--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文化话语重构研究
5
作者 戴文艺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第一个以完整译本形式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对后世《聊斋志异》的英语重译和其他语种外译产生了重要影响。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对《聊斋志异》原文的文化话语...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第一个以完整译本形式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对后世《聊斋志异》的英语重译和其他语种外译产生了重要影响。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对《聊斋志异》原文的文化话语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文本内容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参与者再定位三方面,分析了翟译本的文化话语重构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译者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寻求译本被英语世界成功接受的有效翻译模式,对当代的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翟理斯 文化话语 重构
下载PDF
由新见日藏汉籍《十二家灯谜稿》论晚清灯谜对《聊斋志异》的措用
6
作者 任增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新见日本实践女子大学庋藏晚清《十二家灯谜稿》为国内缺藏的谜稿版本,共辑录十二位谜家所做灯谜。就所引小说而言,谜稿中与《聊斋志异》相关的灯谜数量最多,且措用形式多样,对《聊斋志异》的篇目、人物、文句与作者俱有涉及。《十二家... 新见日本实践女子大学庋藏晚清《十二家灯谜稿》为国内缺藏的谜稿版本,共辑录十二位谜家所做灯谜。就所引小说而言,谜稿中与《聊斋志异》相关的灯谜数量最多,且措用形式多样,对《聊斋志异》的篇目、人物、文句与作者俱有涉及。《十二家灯谜稿》体现了《聊斋志异》在晚清通俗化的接受取向,表明《聊斋志异》在晚清时期流传的广度与深度已非其他清代小说可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藏汉籍 《十二家灯谜稿》 《聊斋志异》 措用
下载PDF
天使、妖妇及“人”——论《聊斋志异》中的三类女性
7
作者 李慧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8-43,共6页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上,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截然分为两大类型———“天使”与“妖妇”。“天使”一类的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审美理想的载体,而“妖妇”一类的女性形象则表达了男权社会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在《聊斋志异》...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上,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截然分为两大类型———“天使”与“妖妇”。“天使”一类的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审美理想的载体,而“妖妇”一类的女性形象则表达了男权社会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在《聊斋志异》这一男性文本中,“天使”与“妖妇”形象占据着重要位置,暗含了作者蒲松龄对男权文化的重申与强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还存在着一些“新女性”。这些“新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有着强烈的女性解放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使 妖妇 “人” 《聊斋志异》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劝善主旨研究
8
作者 鲁仪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当代学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重心多在其才学方面,而缺少对其道德方面的关注,忽视了它的劝善目的。从小说内容看,其劝人向善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从书中“花妖狐媚、鬼魅精怪”幻想故事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看,其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寄... 当代学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重心多在其才学方面,而缺少对其道德方面的关注,忽视了它的劝善目的。从小说内容看,其劝人向善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从书中“花妖狐媚、鬼魅精怪”幻想故事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看,其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劝善思想。蒲松龄将自己对社会、家庭、个人所应具有的道德观念与奇闻异事相融合,通过《聊斋志异》传达给世人。小说通过一则则光怪陆离的短篇小说,以寓庄于谐的方式达成其劝善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劝善 主旨
下载PDF
“疯癫与文明”视域下《聊斋志异》非理性人物形象探析
9
作者 耿鑫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39-43,共5页
福柯指出疯癫是一种文明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极富个性的非理性人物形象,他们因行为怪诞、言语癫狂而遭到封建社会的排斥和打压。然而,这群不合时宜的人,实则是心性纯良、勇敢坚毅、爱憎分明的时代觉醒者。在“疯癫... 福柯指出疯癫是一种文明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极富个性的非理性人物形象,他们因行为怪诞、言语癫狂而遭到封建社会的排斥和打压。然而,这群不合时宜的人,实则是心性纯良、勇敢坚毅、爱憎分明的时代觉醒者。在“疯癫与文明”的视域下,分析《聊斋志异》中非理性者的性格特点,探寻蒲松龄隐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塑造非理性人物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与文明 《聊斋志异》 非理性人物
下载PDF
徐訏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互文研究
10
作者 韩佳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1-5,共5页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作家,他笔下神秘曲折的惊情故事,如《鬼恋》《离魂》等,与中国古典志怪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有明显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徐訏的小说与《聊斋志异》在空间意象、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上都有很强...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作家,他笔下神秘曲折的惊情故事,如《鬼恋》《离魂》等,与中国古典志怪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有明显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徐訏的小说与《聊斋志异》在空间意象、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时因徐訏受过新式教育,受到过西方文学与哲学的影响,相比于《聊斋志异》,徐訏的小说在思想上表现出深刻的哲思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男女平等的意识,并在美学风格上呈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写作风格让徐訏小说有了雅俗共赏的特质,这使得他在名家云集的现代文坛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聊斋志异》 《鬼恋》 唯美主义 新浪漫派 蒲松龄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悍妇形象及其女性文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0,共6页
悍妇形象出现于《聊斋志异》“女性大观园”中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她们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以男人的是非为是非,敢以女性之悍抗衡男性之道,以女性之妒反拨男性之理。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全面背离和反拨。悍妇现象作为男女不平等... 悍妇形象出现于《聊斋志异》“女性大观园”中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她们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以男人的是非为是非,敢以女性之悍抗衡男性之道,以女性之妒反拨男性之理。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全面背离和反拨。悍妇现象作为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悍妇形象 女性文化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古人对外邦的态度与豪侠文化——《聊斋志异·王司马》的主题学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3,共7页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将让北方的外族人恐惧,对蒲松龄也可能产生影响。虽蒲公有意将背景和"北人"确指淡化,其主要人物的行为透露了其处境的尴尬,暗示出将领的无奈来自朝廷的昏庸和法令无常,体现了蒲松龄对明朝灭亡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对外态度 豪侠文化 佛经故事 主题学
下载PDF
幻域与人间:《聊斋》爱情故事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小说的空间背景,一方面是蒲松龄心灵场所的体验和想象,是他面对现实处境和精神苦闷时在内心构筑的虚幻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的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异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爱情故事 空间背景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本龙 王洁 陈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一些文章认为,《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或男权主义意识,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来看,它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意识 觉醒
下载PDF
《聊斋志异》还是《来自一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曾婳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78-83,共6页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翟里斯将《聊斋志异》选译成英文,但是这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对原文的改写。根据列弗维尔的理论,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保证译文能够被接受,译者作为译入语文化社会的一员,作为译文的全权负责者...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翟里斯将《聊斋志异》选译成英文,但是这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对原文的改写。根据列弗维尔的理论,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保证译文能够被接受,译者作为译入语文化社会的一员,作为译文的全权负责者,作为两个文化的中间人,将译入语文化的接受程度作为了最终的审判标准。本文谨从译者对于"异史氏曰"的处理,找出在其背后操纵的各种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里斯 《聊斋志异》 译者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陆万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爱伦·坡 《聊斋志异》 超现实小说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医药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申粒蒂 张桂军 《药学教育》 2012年第4期20-22,31,共4页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好岐黄之术,在一生的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医药专著。其所撰《聊斋志异》中也穿插了很多的医药知识,具体地反映了蒲松龄的医药思想。这些医药知识和医药现象可归类为:实用便捷的民间偏方、药方;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好岐黄之术,在一生的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医药专著。其所撰《聊斋志异》中也穿插了很多的医药知识,具体地反映了蒲松龄的医药思想。这些医药知识和医药现象可归类为:实用便捷的民间偏方、药方;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之术;大胆巧妙的医学幻想;夸大无据的民间传说和迷信。上述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蒲松龄扎根百姓生活,医药为民所用的思想,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名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医药思想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 被引量:4
18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知相悦,寻求慰藉,肯定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文人心结 文化心理 创作补偿
下载PDF
从本地到本土——论莫言对《聊斋志异》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立群 吴繁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43-46,共4页
莫言从儿时在故乡聆听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到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向世人呈现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创作历程,实现了继承、借鉴后的创新,揭示了他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之间的师承关系。莫言通过向蒲松龄学习... 莫言从儿时在故乡聆听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到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向世人呈现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创作历程,实现了继承、借鉴后的创新,揭示了他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之间的师承关系。莫言通过向蒲松龄学习,开始自觉继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汲取《聊斋志异》创作资源的同时,在小说中加大魔幻叙事的比重,注重艺术的转化力与创造力,通过中国式的魔幻叙事,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当代文化寓言,并在汲取诸多"现代"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莫言说的"讲故事的人"考察其创作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其实同后者一样,延续了民间的艺术创作道路并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色彩。从本地到本土,莫言的经验值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聊斋志异》 本地 本土
下载PDF
士大夫的“劝惩遣怀”之作与落魄书生的“孤愤”之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0,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 ,表现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同时 ,两者在美学风格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 劝惩遣怀 孤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