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幅图与连环画——“图咏本”与“全图本”聊斋“女性篇”插图比较
1
作者 麻飘飘 刘相雨 《美育学刊》 2024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中,学界对绘本插图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独幅图到连环画性质的多幅图的流变关注不够。在不同版本插图的具体比较方法上,大多为多对多或一对一的比较,缺少一对多的比较。比较“图咏本”独幅与“全图本”多幅《聊斋... 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的研究中,学界对绘本插图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独幅图到连环画性质的多幅图的流变关注不够。在不同版本插图的具体比较方法上,大多为多对多或一对一的比较,缺少一对多的比较。比较“图咏本”独幅与“全图本”多幅《聊斋志异》“女性篇”插图,可以发现,在相同图像主题的呈现上体现出它们对情节律的共同追求。在相同图像主题的不同细节处理中存在“全图本”插图对文本的逃逸现象,“图咏本”与“全图本”插图在构图风格上呈现出文人画与风俗画、简朴与繁华、保守性与灵活性的对比。两个版本插图对不同图像主题的取舍反映了它们的雅俗差异,“图咏本”插图强调情节性,对小说的诠释性强,风格偏雅,适合公共性阅读;“全图本”插图喜艳情,崇尚家庭日常生活与民俗表现,观赏性与娱乐性强,风格偏俗,适合私密性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图咏本 全图本 独幅图 连环画
下载PDF
电影编剧视域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考察
2
作者 龚金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电影改编 电影编剧 叙述方式 结构方式 人物刻画方式
下载PDF
试论《聊斋志异》中狐精的“仁性”特征
3
作者 王艺乔 许勇强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7-73,共7页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描写狐精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一个独具人性和人情美的理想狐世界。蒲松龄既继承了前代文学所积累的狐创作经验,又吸收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基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聊斋志异》中发展出带有...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描写狐精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一个独具人性和人情美的理想狐世界。蒲松龄既继承了前代文学所积累的狐创作经验,又吸收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基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聊斋志异》中发展出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蒲氏仁学”,塑造出具有孝亲、友悌、知恩图报和乐善好施等“仁性”品质的完美狐精形象,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生发出人不如狐的哀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狐精 仁性 儒学
下载PDF
《聊斋志异》科考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考述
4
作者 麻飘飘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9-47,共9页
《聊斋志异》中科考小说的情节设计不但体现了当时士人对科考的看法,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社会、政治等因素对当时科举考试的巨大影响。蒲松龄通过设置小说中士子以正常方式参加科考或考中的情节,呈现了当时科考制度的严苛要求,这也从侧... 《聊斋志异》中科考小说的情节设计不但体现了当时士人对科考的看法,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社会、政治等因素对当时科举考试的巨大影响。蒲松龄通过设置小说中士子以正常方式参加科考或考中的情节,呈现了当时科考制度的严苛要求,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士子们对获得经济帮助、精神支持的渴望,对无奈的道德命运观的感喟,对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巧合的期盼,富有现实性。《聊斋志异》通过仙家、志怪、鬼神等光怪陆离的情节呈现了诸多以非正常方式或途径参加科考或考中的故事,富有奇幻性。《聊斋志异》真实再现了科举制度下,考生辛酸而复杂的心理和生存样态,文史互证为今人以历史的同情观照古人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科举制度 科考小说
下载PDF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教育观
5
作者 葛慧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5-100,共6页
蒲松龄既是文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聊斋志异》蕴含的儿童教育观,涉及立德行善、因材施教、严慈相济、深思力学等诸多方面。他用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想象奇特、引人入胜的故事寓教于乐,促人警醒,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启发我们认真反... 蒲松龄既是文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聊斋志异》蕴含的儿童教育观,涉及立德行善、因材施教、严慈相济、深思力学等诸多方面。他用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想象奇特、引人入胜的故事寓教于乐,促人警醒,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启发我们认真反思儿童教育的弊端,不断改进儿童教育的方法,促进儿童成人成才,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儿童教育观 蒲松龄教育思想
下载PDF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吉荣 都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13,74,共6页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为了满足最终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以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小说对话是为了满足小说世界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小说中不可缺少...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为了满足最终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以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小说对话是为了满足小说世界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小说译文的整体性、可读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同时,对话翻译还是一种间接交际活动,受到来自各方面语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对话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出顺应性的选择。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顺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理论 对话翻译 《聊斋志异》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医药思想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申粒蒂 张桂军 《药学教育》 2012年第4期20-22,31,共4页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好岐黄之术,在一生的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医药专著。其所撰《聊斋志异》中也穿插了很多的医药知识,具体地反映了蒲松龄的医药思想。这些医药知识和医药现象可归类为:实用便捷的民间偏方、药方;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好岐黄之术,在一生的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医药专著。其所撰《聊斋志异》中也穿插了很多的医药知识,具体地反映了蒲松龄的医药思想。这些医药知识和医药现象可归类为:实用便捷的民间偏方、药方;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之术;大胆巧妙的医学幻想;夸大无据的民间传说和迷信。上述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蒲松龄扎根百姓生活,医药为民所用的思想,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名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医药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人对外邦的态度与豪侠文化——《聊斋志异·王司马》的主题学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3,共7页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将让北方的外族人恐惧,对蒲松龄也可能产生影响。虽蒲公有意将背景和"北人"确指淡化,其主要人物的行为透露了其处境的尴尬,暗示出将领的无奈来自朝廷的昏庸和法令无常,体现了蒲松龄对明朝灭亡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对外态度 豪侠文化 佛经故事 主题学
下载PDF
幻域与人间:《聊斋》爱情故事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33,共8页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 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且是爱情故事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聊斋志异》突破了传统小说和戏曲爱情故事展开以后花园为空间背景的模式,将空间背景的描绘进一步扩展到异域和梦境、寺庙与旷宅、郊野、书斋和馆驿等范围和领域。《聊斋》小说的空间背景,一方面是蒲松龄心灵场所的体验和想象,是他面对现实处境和精神苦闷时在内心构筑的虚幻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构建的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异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爱情故事 空间背景
下载PDF
士大夫的“劝惩遣怀”之作与落魄书生的“孤愤”之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0,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 ,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 ,而《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 ,表现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同时 ,两者在美学风格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 劝惩遣怀 孤愤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创造性的译介学表现范式——以Wilhelm和章鹏高《聊斋志异》德译版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天海 霍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54-758,共5页
译介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学,它是比较文学框架下的翻译研究。译者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创造性吸收,成为译介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以Wilhelm和章鹏高《聊斋志异》德译版为例,分析在译介学视域下文学翻译创造性的三... 译介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学,它是比较文学框架下的翻译研究。译者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创造性吸收,成为译介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以Wilhelm和章鹏高《聊斋志异》德译版为例,分析在译介学视域下文学翻译创造性的三种主要表现,即为求同和存异的创造性翻译本质、译者的创造性语言想象力,以及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创造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比较文学翻译 创造性 语言想象力 《聊斋志异》 Wilhelm 章鹏高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本龙 王洁 陈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一些文章认为,《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或男权主义意识,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来看,它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意识 觉醒
下载PDF
《异史》:改名换姓的《聊斋》抄本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杰 宁稼雨 《蒲松龄研究》 2020年第1期78-85,共8页
《异史》是《聊斋志异》的异名抄本,因抄写者效法《史记》体例命名,出现于雍正年间,是依据殿春亭本抄写而成,篇目较为齐全,文字较为接近手稿本,具有重要的文字校勘作用。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异史 抄写年代 底本
下载PDF
《聊斋志异》品析四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自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15-17,共3页
《聊斋志异》诸体兼备,各具特色。其多数篇章,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迥异的幻想世界,文中所描绘的虚幻世界,乃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投影。本篇选取唐人传奇式的《鸦头》《狐谐》,六朝志怪式的《雨钱》《小猎犬》加以品析,以见全书思想、艺术之... 《聊斋志异》诸体兼备,各具特色。其多数篇章,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迥异的幻想世界,文中所描绘的虚幻世界,乃是现实世界的艺术投影。本篇选取唐人传奇式的《鸦头》《狐谐》,六朝志怪式的《雨钱》《小猎犬》加以品析,以见全书思想、艺术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思想 艺术
下载PDF
寻求现代意识: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富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汪曾祺把寻求现代意识作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在遵循"参以己意,使成新篇"的前提下,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改写。就改写过的《石清虚》、《黄英》等作品来看,汪氏对原作有的几乎没有... 汪曾祺把寻求现代意识作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在遵循"参以己意,使成新篇"的前提下,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改写。就改写过的《石清虚》、《黄英》等作品来看,汪氏对原作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动,有的则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度加工,从而使原作中的"石能择主"、"人即是花"等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主题得以彰显。这样的改写与其说是蒲松龄具有"相当现代"的思想,毋宁说是汪曾祺和原作者共同合谋的产物,或者径可认为是汪曾祺对原作进行有意识的"误读"的结果。概括地看来,汪氏对《聊斋志异》的改写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对原著所具有的"现代"思想表示认同,并在重写中强化这一立意;二是转换角度对原著进行重新审视,使改作的立意焕然一新。这种换一副眼光对旧小说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的做法不仅是旧篇新译式的语言转化,而且是旧貌换新颜的再创造。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聊斋新义》 《聊斋志异》 现代意识
下载PDF
于“抵抗处”求“和解”:《聊斋志异》的分裂性情爱叙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桂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爱情 分裂叙事 叛逆 和解
下载PDF
趴着是一匹马,坐着是一尊佛——论贾平凹小说《黑氏》的意境美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四四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9期69-72,共4页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美 黑氏 消解 《聊斋志异》
下载PDF
异类有情 尚堪晤对——《聊斋志异》动物描写摭谈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7-60,共4页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中有关动物的描写,在题材、主题、创作模式方面都为蒲松龄塑造动物形象提供了有益借鉴。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对动物主题进行了拓展、深入,塑造了...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中有关动物的描写,在题材、主题、创作模式方面都为蒲松龄塑造动物形象提供了有益借鉴。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对动物主题进行了拓展、深入,塑造了一批重报恩、重然诺、重情义的动物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许多动物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主题思想,以此来宣泄孤愤、痛斥邪恶、儆世劝善、寄托理想,讽刺现实社会中的那些"人面兽心"者,对人性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动物描写 报恩 重情义 讽刺现实
下载PDF
从文言文心到俗话俗情——论话本小说对《聊斋志异》的语体变更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富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9,共7页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时调。聊斋话本和《聊斋志异》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质与文的区别,而且通过语言的表象亦可看出两者在文化理念上也存在着俗与雅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话本 《聊斋志异》 改编 语言
下载PDF
《聊斋志异》:错综缠绕的性别言说——蒲松龄进步妇女观的另一面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向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6,51,共7页
蒲松龄在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集中体现的妇女观,并不像通常人们所认定的那样积极和进步,而是呈现一种混杂、错综、盘旋缠绕的形态。与时人相比,蒲氏小说中不乏同情妇女、张扬人性的层面,但与此同时,传统女祸论的影响、女性身份... 蒲松龄在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集中体现的妇女观,并不像通常人们所认定的那样积极和进步,而是呈现一种混杂、错综、盘旋缠绕的形态。与时人相比,蒲氏小说中不乏同情妇女、张扬人性的层面,但与此同时,传统女祸论的影响、女性身份的隐性缺席以及以两情相悦为表象的男性立场的婚恋观也时有表现。蒲松龄错杂交缠的妇女观可以视为性别观念进化的漫漫长途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停靠和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祸论 女性身份隐性缺席 男性中心立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