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the Earlier Strong Aftershocks in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by the Pseudo-Periodicity Method
1
作者 Wang Chunzhen, Huang Hanming, and Wang Biquan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SB, Beijing 10008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3期69-75,共7页
We propose the pseudo-periodicity method and it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indexes for the occurrence time of earlier strong aftershock. We conducted tests of regressive prediction, and the R-value of the tests is 0.45,... We propose the pseudo-periodicity method and it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indexes for the occurrence time of earlier strong aftershock. We conducted tests of regressive prediction, and the R-value of the tests is 0.45, 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PREDICTION strong aftershock EARTHQUAKE sequence Pseudo-period.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90
2
作者 杜学彬 李宁 +2 位作者 叶青 马占虎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02-1810,共9页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孕震晚期 视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探测深度 被引量:41
3
作者 杜学彬 叶青 +3 位作者 马占虎 李宁 陈军营 谭大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43-1949,共7页
针对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固定地点和固定观测装置及参数的视电阻率观测,给出了半空间倾斜各向异性介质中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理论探测深度,研究了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深度问题,得到:(1)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中区及附近可检测到地... 针对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固定地点和固定观测装置及参数的视电阻率观测,给出了半空间倾斜各向异性介质中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的理论探测深度,研究了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深度问题,得到:(1)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中区及附近可检测到地壳近地表较深部介质的电阻率变化,其深度大于或远大于均匀介质之;(2)震级、震中距、观测方向不同或在不同的孕震阶段,探测深度存在差异,甚至存在大的差异,且是动态变化的.并依据理论探测深度讨论了地震视电阻率前兆变化的复杂性、地电台址电性条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附近 孕震晚期 视电阻率 对称四极 各向异性 探测深度
下载PDF
与强地震有关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25
4
作者 杜学彬 马占虎 +2 位作者 叶青 谭大诚 陈军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100,共8页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比较清晰.可以确认:在强地震孕育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地球物理现象,在震中区附近可观测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晚期阶段 视电阻率变化 各向异性 最大主压应力
下载PDF
新丰江水库区1989年11月26日4.5级地震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河生 魏柏林 +2 位作者 曾宪泽 林美 杨惠城 《华南地震》 1991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总结分析了发生在新丰江水库老震区,距1962年6 .1级主震27年的1次4.5级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此次4.5级地震及其伴生的小震群仍系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序列的中晚期强余震。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特征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强震观测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水明 王岚 +1 位作者 黄江 王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6,共4页
介绍汶川地震的强震观测;并利用其主、余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基岩与土层加速度反应谱的特性差异,以及加速度与频谱的衰减特性。
关键词 强震观测 加速度反应谱 周期 余震 加速度时程
下载PDF
用准周期(PP)方法预测地震序列中早期强余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春珍 黄汉明 王碧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3,共6页
研究了地震序列的准周期性,提出了预测早期强余震发生时间的准周期性方法及其定量预报指标,同时进行了回溯性预报检验,R值评分为045。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强余震 地震序列 准周期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GNSS变形特征及其与M≥7.0强震孕育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武艳强 江在森 +1 位作者 朱爽 赵静旸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6-766,共11页
基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NSS速度场结果,通过最小二乘配置建模、速度残差检验、应变率场分析等,研究了西部地区地壳变形特征及其与M≥7.0强震孕育的关系。主要认识包括:①GNSS应变率场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西部地区(92.5°E以西)... 基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NSS速度场结果,通过最小二乘配置建模、速度残差检验、应变率场分析等,研究了西部地区地壳变形特征及其与M≥7.0强震孕育的关系。主要认识包括:①GNSS应变率场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西部地区(92.5°E以西)呈现明显的EW向拉张变形特征,青藏高原东部(92.5°E^100°E)则表现为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积累。②GNSS旋转率场显示中国大陆西部呈现由南向北逐渐衰减的交替旋转变形现象,藏南地区为大范围顺时针旋转变形特征,旋转率极值达4.5×10^-8rad/a;柴达木地块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变形特征,极值达-1.0×10^-8rad/a;塔里木地块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变形特征,极值达1.0×10^-8rad/a。③2001~2018年中国大陆西部的7次M≥7.0强震均发生在与其构造背景一致的应变积累高值区边缘,呈现一定的孕震晚期特征。因此,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和大型走滑断裂交界部位、张应变率高值区边缘与大型正断层的交界部位、压应变率高值区边缘与大型逆断层交界部位是未来强震需要关注的地点。④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导致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较大尺度EW向挤压应变增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增强引起的变形调整过程,有利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孕育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变形 青藏高原 GNSS应变率场 最小二乘配置 强震孕育晚期
下载PDF
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序列 被引量:1
9
作者 啜永清 《山西地震》 1991年第3期13-17,共5页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 对1991年3月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特点、序列特征及震前序列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这次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晚期强余震、地震子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的结论。从1989年以来大同老震区的弱震活动分析表明,其弱震的几个起伏是大同及其周围应力场加强的信号,可作为今后地震监测预报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大同-阳高 1991年 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震后十年内的强余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先明 《四川地震》 1993年第2期29-36,共8页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使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获得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的资料,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对主震后2月...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使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获得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并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的资料,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进行判别。同时,分析了强余震与主震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1/3,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1/4,强余震频次随时间衰减很快。②以主震后1月内的强余震资料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可以判别出2月—10年期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③上述方法的Wallcn评分结果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期 强余震 贝叶斯方法 地震
下载PDF
小区域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11
作者 赵军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6-71,共6页
本文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h)模型),通过对唐山老震区M_L>4.7级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了DM(n,h)模型与GM(n,h)模型,发现DM(n,h)模型优于GM(n,h)模型,同时,给出... 本文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h)模型),通过对唐山老震区M_L>4.7级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了DM(n,h)模型与GM(n,h)模型,发现DM(n,h)模型优于GM(n,h)模型,同时,给出了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余震 连续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