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mmendation for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dementia: Alzheimer’s disease,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and mixed dementia
1
作者 LuShi Jianping Jia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2017年第3期15-25,共11页
With the progress in global demography of aging, dementia has become a great world health-care issue that require urgent attention and settlement. Demen-tia can arise from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neuronal degene... With the progress in global demography of aging, dementia has become a great world health-care issue that require urgent attention and settlement. Demen-tia can arise from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neuronal degenera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D),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multiple infarcts for vascular dementia (VaD), and both degeneration and vascular factors for mixed de-mentia (MD). Pathophysiology of AD includes the amy-loid and tau protein hypothesis, and infammation-related mechanisms are also widespread mentioned.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SIVD), a subtype of VaD, is commonly caused by complete or incomplete lacunar infarction of VaD pathology. MD involves both degenera-tion and vascular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results in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henotyp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of AD are often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while the phenotypes of SIVD usually has two categories. As for MD, the phenotype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showedthat its symptoms and signs are more similar to SIVD than A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hree kinds of demen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AD)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 (sivd mixed dementia (MD)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
下载PDF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白芝兰 齐乃新 +2 位作者 任百超 张秋娟 薛冠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 6 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痴呆者和 6 8例皮层下多发梗死无痴呆者CT表现。结果 痴呆组中额叶皮层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 目的 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 6 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痴呆者和 6 8例皮层下多发梗死无痴呆者CT表现。结果 痴呆组中额叶皮层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3级、4级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层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皮层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CT 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疏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灶MRI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向会 李玲 +5 位作者 杨运旗 张天鉴 欧波 黄青 刘桂成 何银志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患者梗死病灶的分布在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以及额叶、半卵圆中心丘脑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IVD患者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丘脑梗死灶数目较多(P<0.05或P<0.01),SIVD患者在颞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半卵圆中心丘脑及前部区域梗死病灶体积增加较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皮质下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与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MRI 梗死灶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潘永进 周树虎 +1 位作者 陈翔 曹茂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脑白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龙 刘寒 +1 位作者 周霞 孙中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神经精神症状(NPS)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对5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NC)、101例SIVD患者[51例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SVMCI)及50例皮质下血管性痴呆(SVaD)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各组间NPS的特征以及SVMCI和SVaD组之间NPS的发生率。结果 3组间CNPI总分有显著性差异,SVMCI组CNPI得分显著高于NC组且低于S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VaD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心境恶劣、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及进食障碍等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CI组与NC组比较在激越、情感淡漠、易激惹症状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NPS发生率来看,SVaD组情感淡漠、睡眠行为、心境恶劣、进食障碍、异常行为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V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是SIV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情感淡漠等症状是SIVD患者特征性的NPS表现,且随着认知损害的加重而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性 痴呆 神经精神症状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翟志永 安晶 +1 位作者 孙淼 冯娟 《中国康复》 201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56例SI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及6个月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Barthel指数(BI)的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时,2组MMSE、MoCA及BI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2组患者的MMSE、MoCA、Bl指数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有明显的远期疗效,且明显优于多奈哌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浩 李中春 +1 位作者 王百辰 张震中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5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皮酚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以永久性结扎小鼠单侧颈总动脉建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右颈总动脉,不进行血管结扎。期间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丹皮酚(20、40 mg/kg),以开放场实验、水迷宫等方法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以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海马组织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小鼠的运动量没有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中丹皮酚高剂量(40 mg/kg)能明显延长SIVD小鼠在中心区活动中的探索时间,并改善SI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表现为丹皮酚(40 mg/kg)治疗后小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时间以及穿台次数均增多(P<0.05)。此外,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40 mg/kg)治疗还能降低SIVD小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升高ChAT活性(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20 mg/kg)治疗则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皮酚对SIV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胆碱递质合成,减少胆碱递质分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丹皮酚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联络纤维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潘永进 曹茂红 +1 位作者 周树虎 付洪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联络纤维变化的特点,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SIV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5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全脑磁共振DTI技术,测量上纵束、下额枕束(额部、额颞部和颞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和扣带束多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明显下降,ADC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侧上额枕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VD患者多个感兴趣区的DTI改变证明联络纤维损伤明显;全脑DTI研究是SIVD患者敏感可靠的技术方法,有助于理解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联络纤维损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联络纤维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小群 孙中武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第二种常见类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最常见的亚型,是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常见原因。SIVD是由于脑部小血管疾病所致,包括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腔隙状态)和血管狭窄或/和低灌注所致的脑白质不完全性梗塞(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腔隙状态 脑白质疏松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雪 周滟 许建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627-1630,共4页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各种脑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综合症,而皮层下缺血性痴呆是其主要亚型,灌注成像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AD的鉴别诊断及病情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灌注成像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皮层下缺血性痴呆 灌注显像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天智颗粒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娜 邓建中 +1 位作者 齐进兴 申长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天智颗粒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SIVD患者,其中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30例,血管性痴呆30例,同时选取30例未发生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2组均...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联合天智颗粒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SIVD患者,其中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30例,血管性痴呆30例,同时选取30例未发生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高压氧联合天智颗粒治疗,均治疗40d,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神经心理测试认知评估量表MMSE、MoCA评分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 2组治疗后MMSE、MoC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CIND组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组较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联合天智颗粒治疗SIVD合并认知障碍有效,其中VCIND效果更佳,SIVD合并认知障碍早期治疗更为重要,MMSE、MoCA评分、P300可作为疗效评价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 P300 血管性无痴呆型认知损害(VCIND) 血管性痴呆(VaD) 高压氧(HBO) 天智颗粒
下载PDF
肌肽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婧 徐阿晶 《中国医药》 2016年第5期746-751,共6页
目的 探讨肌肽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小鼠海马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 L/6小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肌肽低剂量组、肌肽中剂量组、肌肽高剂量组(每组8只).模型组小鼠给予永久性结扎单侧颈总动脉(rU... 目的 探讨肌肽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小鼠海马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 L/6小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肌肽低剂量组、肌肽中剂量组、肌肽高剂量组(每组8只).模型组小鼠给予永久性结扎单侧颈总动脉(rUCCAO)并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手术前30 min开始给药,隔天1次);肌肽低剂量组、肌肽中剂量组和肌肽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rUCCAO并腹腔注射肌肽200、500及750 mg/kg(手术前30 min开始给药,隔天1次);假手术组不予rUCCAO.术后34~37 d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指标,术后37 d采用劳克坚牢蓝染色检测小鼠海马部位白质损伤情况、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大脑海马部位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实验第1~3天学习记忆获得训练中,模型组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肌肽低剂量组第2天和第3天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第3天肌肽中剂量组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肌肽高剂量组第1~3天寻找平台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白质劳克坚牢蓝染色明显变浅,与模型组比较肌肽低剂量组和肌肽高剂量组白质劳克坚牢蓝染色变深;与假手术组比较,海马部位白质纤维密度模型组下降至(70±8)%,肌肽低剂量组和肌肽中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92±8)%、(85±8)%](P<0.05),肌肽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海马部位神经元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荧光强度增加至(259±58)%,肌肽低剂量组和肌肽中剂量组[(157±19)%和(175±43)%]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肌肽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肽对SIVD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白质损伤及学习记忆下降具有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部位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 海马 肌肽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3
作者 廖张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2期224-227,共4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目前VaD尚缺乏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对VaD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关联基因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 认知障碍 脑小血管病 基因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晓文 宋维伟 +1 位作者 郑海非 陈金波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0-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关系。方法收集130例SIVD患者(SIVD组),依据认知损害程度分为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组(SVMCI组)及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组(SVaD组),另选取60例认知功能正...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关系。方法收集130例SIVD患者(SIVD组),依据认知损害程度分为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组(SVMCI组)及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组(SVaD组),另选取6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痴呆程度测定。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Hcy浓度。然后,对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SIVD组受检者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IVD组受检者血Hcy水平随着痴呆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SIVD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自身痴呆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MMSE及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水平Hcy与SIVD的发生、发展相关,高Hcy血症是SIVD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 痴呆 同型半胱氨酸 认知功能 相关性
下载PDF
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丽颖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8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和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奈哌齐片 阿托伐他汀钙片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晓微 许亮 刘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因皮质下缺血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形式。该病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重叠,早期及鉴别诊断困难,而影像检查方法多样、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就MR成像技术对SIVD的早期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皮质下认知功能损害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时红 张新华 +1 位作者 李宁 高旭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性痴呆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听觉P300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时红 毛春燕 +1 位作者 魏光如 高旭光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P300靶刺激中的P3波用于评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价值。方法测试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痴呆(SIVD)组43例、非痴呆的认知功能障碍(VCND)组34例与认知正常组38例P3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在Cz和Pz区域,与正... 目的探讨P300靶刺激中的P3波用于评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价值。方法测试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痴呆(SIVD)组43例、非痴呆的认知功能障碍(VCND)组34例与认知正常组38例P3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在Cz和Pz区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的潜伏期[(400.43±3.57)ms、(309.76±3.96)ms]明显延长(P﹤0.05),波幅[(4.23±0.34)μV、(5.87±1.54)μV]明显降低(P﹤0.05)。在Cz和Pz区域,VCND组的潜伏期[(400.26±5.55)ms、(396.12±5.23)ms]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而波幅[(18.22±0.29)μV、(8.85±0.2)μV]较正常对照组在Cz区域明显降低(P﹤0.05),但在Pz区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3波可作为诊断SIVD的重要客观指标;P3波潜伏期作为皮质下缺血性VCND的辅助诊断指标可能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P300测试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非痴呆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海萍 刘峰 彭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认知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SIVD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6月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病人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BSSD,IMCT,MMSE评分,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试验组SIVD临床表现恢复较对照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SIVD病人的认知功能以及日常行为能力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康复训练 阿托伐他汀 认知功能 日常行为能力
下载PDF
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联合高压氧治疗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宏梅 宋爱霞 +5 位作者 杨金水 陈媛媛 李晓敏 仝真真 翟秀珍 薛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9期1686-1694,共9页
目的观察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联合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HBO)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患者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IL-6、hs-CRP、TNF-α表达的影... 目的观察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联合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HBO)对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患者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IL-6、hs-CRP、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纳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06—2020-06神经内科门诊SIVD患者40例,联合组及HBO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HBO组在基础治疗方案上给予高压氧治疗,使用多人空气加压舱,压强设为0.2 MPa,面罩吸氧1 h,1次/d。联合组患者在HBO组方案上给予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将患者双侧上肢收缩压迅速加压到200 mmHg,持续5 min(缺血期),然后进行5 min放气(再灌注期),形成一个循环,每次接受5个循环训练,2次/d。2组疗程共12周,结束后行疗效评定,并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6、TNF-α水平,比浊免疫测定法测定hs-CRP;使用神经心理学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结果2组性别、年龄、学历、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IL-6、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临床痴呆评定量表、霍普金斯言语学习测验(修订版)、口语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符号数字转换测验、线方向判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神经精神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联合组霍普金斯言语学习测验修订版、口语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线方向判断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霍普金斯言语学习测验(修订版)、连线测验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的协方差分析表明,联合组患者在线方向判断上的表现优于HBO组。2组IL-6、TNF-α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炎症因子hs-CR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C联合HBO可改善SIVD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安全有效,较单纯HBO治疗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 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 神经心理学评估 高压氧 认知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