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of depth-control planting unit with single-side gauge wheel for no-till maize precision planter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g Rui Cui Tao +6 位作者 Han Dandan Zhang Dongxing Li Kehong Yin Xiaowei Wang Yunxia He Xiantao Ya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6期56-64,共9页
No-till planters are very popular for maize seeding in fields covered with residue in annual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However,there is no suitable depth control mechanism for existing no... No-till planters are very popular for maize seeding in fields covered with residue in annual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However,there is no suitable depth control mechanism for existing no-till maize planters,and as a result,it is hard to obtain consistent planting depth,uniform emergence,and good pass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For the above reasons,a proper planting unit with a new type of depth-control mechanism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The mechanism consists of a single-side gauge wheel,a parallel four-bar linkage,a pair of double-disc opener,a V-shape press wheel and a depth regulator,which can adjust the planting depth from 30 mm to 90 mm to satisfy the agronomic requirement under different field conditions.Based on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the width of gauge wheel was set to 50 mm while the length of parallel four-bar linkage was set to 350 mm.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ewly designed planting unit with single-side gauge wheel performed well with regard to planting depth uniformity and anti-blocking ability.The planting depth uniformity and seed spacing quality were 95.45%and 91.90%,respectively,when the average height of stubble was 22.5 cm and residue amount was 0.64 kg/m^(2)in the field.It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no-till maize planting on the cropland with residue and stubble in North China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ill planter maize precision planter planting unit depth control single-side gauge wheel residue stubble
原文传递
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65
2
作者 王新兵 侯海鹏 +3 位作者 周宝元 孙雪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36-2148,共13页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高密:9.00万株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高密:9.00万株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nolith"根系空间取样方法,比较研究玉米个体与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对种植密度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株根长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在0-50 cm土层中(每10 cm为一土层),高密种植的单株根长较低密种植减少110.31、43.18、15.73、10.49和17.45 m;在高密种植条件下,与土壤免耕比,条带深松耕作增加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的单株根长13.32%、19.80%、47.20%;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长的变化一致。种植密度对群体总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与低密种植比,高密种植的植株中心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3.82 cm cm^–3、0.62 cm cm^–3,但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1.13、0.18、0.06和0.05 cm cm^–3;在高密种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条带深松耕作,与土壤免耕比,植株中心的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中降低16.10%,在10-20 cm、20-30 cm土层中却分别增加47.45%和13.37%,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50.26%、30.72%和106.15%;条带深松耕作显著提高密植玉米群体下层根系的容纳量。高密条件下条带深松耕作增加了群体根干重、深层根系量、植株间根系分布及根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地上部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重,最终促进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密植群体通过条带深松耕作改善了群体的根系空间分布,减弱了上层根系的拥挤,通过增加深层土壤根系量及植株之间根系量增加了群体根系容纳量,发挥了密植群体根系功能,实现了密植群体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条带深松 群体根系 空间分布 根系容纳量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富贵 于晓芳 +5 位作者 高聚林 王志刚 孙继颖 苏治军 胡树平 包海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4,共12页
【目的】探究深松增密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以耕作方式(常规浅旋15cm(RT)和深松40cm(SS))为主区,密度(82 500... 【目的】探究深松增密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以耕作方式(常规浅旋15cm(RT)和深松40cm(SS))为主区,密度(82 500株/hm2(D1),105 000株/hm2(D2))为副区,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副副区,测定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透光率、植株形态、光合特性、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深松增密显著提高耐密玉米品种产量,增产11.9%~14.7%,非耐密品种增产-8.1%~0.6%;耐密品种产量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程度显著高于非耐密品种,耐密品种主要通过增穗数、保粒数、稳粒重来实现增密增产。深松耕作能有效缓解增密产生的簇拥效应,提高植株叶片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增密后茎粗变小的趋势,增加穗上茎节长度,缓解株型的变化,耐密品种缓解作用高于非耐密品种。增密后,深松耕作能延缓玉米生育后期LAI和穗位层透光率的下降速率以及叶片衰老程度,降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吐丝期后耐密品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Pn高于非耐密品种。【结论】耐密玉米品种对增密后产生的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有更强适应能力,增密后深松耕作使耐密玉米品种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LAI,延缓叶片衰老程度,保证充足的光合面积,稳定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耐密性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深松耕作 种植密度
下载PDF
耕作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和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西平 程伍群 +3 位作者 绳莉丽 甄文超 张旭 郑永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9-97,共9页
为探明耕作和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及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深松+旋耕+三密一稀、旋耕+等行距、旋耕+三密一稀旋耕+三密一稀),每个处理中设3种不同畦田规格(畦长30、35、40m,畦宽均为2m),越冬... 为探明耕作和种植方式对土壤入渗参数及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深松+旋耕+三密一稀、旋耕+等行距、旋耕+三密一稀旋耕+三密一稀),每个处理中设3种不同畦田规格(畦长30、35、40m,畦宽均为2m),越冬和拔节期分别进行灌水,实测了入渗量、水深、水流推进时间等,基于采用Kostiakov入渗公式计算的土壤入渗参数和WinSRFR4.1软件优化法求解的入渗参数,研究不同处理下入渗参数变异对畦灌水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田间试验实测值和基于WinSRFR4.1软件优化模拟值间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24%和1.57%,表明采用2种方法确定不同耕作和种植方式下土壤参数均可行;2)耕作和种植方式的不同会对土壤入渗参数产生较大影响,前者影响更大。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水时入渗系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34和0.22,入渗指数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0.14和0.13。2次灌水期间相同处理入渗参数也发生了时间变异性,处理深松+旋耕+等行距和深松+旋耕+三密一稀的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发生中等变异性,处理旋耕+等行距和旋耕+三密一稀发生弱变异性。4)在土壤入渗参数的变异性影响下,2次灌水过程中,不同处理水流运动时间均发生了变异性。5)基于土壤入渗参数变异性,确定了2次灌水不同耕作及种植方式冬小麦畦灌条件下土壤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研究结果可为畦灌系统设计和管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深松 耕作 种植方式 水流运动
下载PDF
底土胁迫效应与植物根系的适应性 被引量:6
5
作者 申建波 张福锁 毛达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0-63,共4页
系统分析了底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及养分资源状况,阐述了底土对植物根系生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了植物根系生长对底土性质的影响,明确了底土改良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方法和生物学改良方法,讨论了植物根系的生物穿孔效应对底土的改... 系统分析了底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及养分资源状况,阐述了底土对植物根系生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了植物根系生长对底土性质的影响,明确了底土改良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方法和生物学改良方法,讨论了植物根系的生物穿孔效应对底土的改良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利用植物对废土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采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抗性品种,是持续改良底土的有效方法。研究底土胁迫效应及植物的适应性对合理开发底土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潜力,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适应性 底土胁迫 底土改良 生物穿孔 底土特性
下载PDF
深松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增密增产调控机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于晓芳 孙洪利 +5 位作者 高聚林 王志刚 杨恒山 张瑞富 胡树平 孙继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5-46,共12页
为了探明深松对玉米品种耐密性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在内蒙古三大平原灌区,以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深松和浅旋耕作条件下,设置4.5~10.5万株/hm^2范围5个种植密度梯度,对植株根系结构特征、冠层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进行对比分... 为了探明深松对玉米品种耐密性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在内蒙古三大平原灌区,以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深松和浅旋耕作条件下,设置4.5~10.5万株/hm^2范围5个种植密度梯度,对植株根系结构特征、冠层生理特性及产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有效地缓解植株后期的衰老,延长叶片的持绿期和光合生产时间,延缓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的下降速度,提高玉米的耐密性,最终达到增密增产效果。强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79万株/hm^2,增产1.37 t/hm^2;弱耐密性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60万株/hm^2,增产1.06 t/hm^2。花后日温差<10℃天数、花后日照时数<8 h天数、花后日均温度和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是造成玉米品种对深松响应区域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强耐密性品种的深松调控效果在区域间更稳定,该研究可为内蒙古平原灌区采用深松措施实现再增密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深松 耕作 春玉米 耐密性 增密增产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4 位作者 李友军 付国占 赵凯男 侯园泉 张振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4-271,共8页
为探索旱地小麦增产增效增收协同的耕作方式及其配套施氮技术。2016—2017(欠水年)和2017—2018(丰水年)年度,在豫西典型旱区洛宁县设置夏闲期深松(ST,麦收后2周左右隔年进行)和翻耕(PT,传统的7月或底8月初连年进行)2种耕作方式为主区,... 为探索旱地小麦增产增效增收协同的耕作方式及其配套施氮技术。2016—2017(欠水年)和2017—2018(丰水年)年度,在豫西典型旱区洛宁县设置夏闲期深松(ST,麦收后2周左右隔年进行)和翻耕(PT,传统的7月或底8月初连年进行)2种耕作方式为主区,设置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播前基施纯氮0(N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以及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深松提高了休闲效率,播前、开花期和成熟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6.5%~11.7%,5.0%~8.5%,4.7%~8.2%,使欠水年的千粒重、丰水年的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P<0.05),从而使欠水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1%~17.8%和5.5%~30.2%,丰水年施氮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0.2%~22.0%,3.0%~13.0%,16.1%~35.1%。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休闲效率,使播前土壤蓄水量翻耕下得到恢复、深松下显著提高(P<0.05),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翻耕下N180最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6.5%~43.9%,8.1%~36.1%,12.4%~61.3%;深松下欠水年以N180较优,丰水年以N240最优,且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3.9%~67.9%,1.0%~54.1%,3.6%~95.8%。因此,麦收后2周左右隔年深松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进而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且在欠水年配施纯氮180 kg/hm^(2)、丰水年配施纯氮240 kg/hm^(2)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效率和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深松 氮肥用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效益
下载PDF
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 被引量:14
8
作者 杜天庆 苗果园 +3 位作者 郝建平 杨锦忠 崔福柱 薛建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0,86,共6页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类型豆科植物为生物材料,对生物改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草木樨、苜蓿根际土壤容重在1.00~1.35g/cm3之间,是最适宜的土壤容重范围;黑豆、大豆对0.25~3mm之间团粒具有较强的作用;种植草木樨、苜...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类型豆科植物为生物材料,对生物改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草木樨、苜蓿根际土壤容重在1.00~1.35g/cm3之间,是最适宜的土壤容重范围;黑豆、大豆对0.25~3mm之间团粒具有较强的作用;种植草木樨、苜蓿、黑豆、大豆后,土壤>0.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在90%以上。草木樨、苜蓿、黑豆和大豆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②草木樨、苜蓿、小冠花在短时期内对土壤氮素具有较强的补给作用;豆科牧草在生土地上生长两季后,对土壤0-60cm土层氮素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以小冠花最高;0-20cm土壤表层速效P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的;红三叶和小冠花土壤速效K含量高于草木樨和苜蓿的。种植红三叶和小冠花对土壤表层肥田效果比草木樨和苜蓿占优势。③一年生高产植物大豆随生长进程的前、中、后期土壤N素表现了高-低-高的积累-消耗-再积累的过程,土壤N素循环较大。研究为生物改土、有机沃土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黄土母质生土 土壤性状 生物改土
下载PDF
基于EDEM的小麦宽苗带深松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9
9
作者 刁怀龙 张银平 +1 位作者 刁培松 赵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深松和免耕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为此,设计了一种小麦深松免耕播种机,运用EDEM离散元分析技术,对深松铲在不同工作速度下的工作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深松铲工作阻力逐渐增大,且增大速率逐...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深松和免耕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为此,设计了一种小麦深松免耕播种机,运用EDEM离散元分析技术,对深松铲在不同工作速度下的工作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深松铲工作阻力逐渐增大,且增大速率逐渐加强。同时,结合宽苗带播种技术,对播种口进行设计,得到最佳的排种角度和内部凸起高度,分别为40°和4mm。对小麦宽苗带深松免耕播种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器通过性好,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合格率及种肥间距合格率分别为90.82%、95.32%、91.17%,变异系数分别为4.0 6%、2.3 9%、4.9 1%,符合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免耕 宽苗带 离散元分析
下载PDF
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机深松技术 被引量:22
10
作者 鲁力群 李其昀 赵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6期72-75,共4页
论述了深松旋耕沟播联合作业机具深松机构的设计和强度校核,实验表明使用该机具实施深松技术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符合农艺要求,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深松 旋耕 沟播 联合作业机 保护性耕作 强度校核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侯金伟 南志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1-250,共10页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国际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回顾与综述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已报道的研究均采用"种子袋埋藏+杀菌剂处理"的方法。应用杀菌剂处理埋藏种子能提高多种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国际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回顾与综述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已报道的研究均采用"种子袋埋藏+杀菌剂处理"的方法。应用杀菌剂处理埋藏种子能提高多种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存活或降低其损失,其效果因生境或植物种而异。小粒种子与老龄种子更易受到病原真菌的威胁,种子内的化学防御物质有助于种子抵御病原真菌的侵袭而延长其寿命。病原真菌对种子库的影响亦与土壤水分、温度及种子埋深等土壤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有关:在湿润条件下病原真菌作用增强,浅土层或高密度的种子库受其影响更甚,食真菌动物与非致病性细菌能够保护种子免于受害。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建议了该领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尚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真菌 土壤种子库 杀菌剂 种子形态 种子化学防御物质 土壤非生物因素 土壤生物因素
下载PDF
深松垄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玉涛 王宇先 +4 位作者 张树权 杨慧莹 周恩昊 连永利 宋秀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3期37-40,167,共4页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 为探讨深松耕作在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深松30cm,秋深松30cm垄作及常规表层旋耕15cm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30cm垄作有利于降低15~3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降低0~15cm耕层土壤紧实度与容重;深松垄作比常规表层旋耕有利于蓄积降水和降雨,秋深松30cm处理蓄水效果好于春深松30cm处理,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垄作处理分别比表层旋耕15cm处理增产11.15%和7.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深松 垄作 土壤水分 玉米
下载PDF
不同底土铺植马尼拉草坪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秀芹 张国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9期325-327,共3页
采用稻田土、原土、黄心土、淤沙土4种不同底土铺植马尼拉草坪,通过对不同底土铺植地块的杂草种类和株数、草坪景观效果、抗性、草坪管理等指标的比较,发现用黄心土铺植马尼拉草坪效果较好,有杂草种类和株数少、景观效果好、抗病抗旱性... 采用稻田土、原土、黄心土、淤沙土4种不同底土铺植马尼拉草坪,通过对不同底土铺植地块的杂草种类和株数、草坪景观效果、抗性、草坪管理等指标的比较,发现用黄心土铺植马尼拉草坪效果较好,有杂草种类和株数少、景观效果好、抗病抗旱性强、管理费用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 黄心土 底土 铺植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技术装备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文峰 赵峰 王攀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年第10期27-29,共3页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耕作及保护性耕作的现状,提出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描述了一种复式深松的技术装备,提出了尽量减少农机具进地作业对土壤的破坏,保持土壤和农业种植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耕作 保护性耕作 深松技术装备 土壤和种植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深松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春雷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6期22-29,共8页
【目的】研究深松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调节作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伟科702、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75000、90000株/hm^2,并设深松和不深松两个处理,以不深松处理... 【目的】研究深松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调节作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伟科702、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75000、90000株/hm^2,并设深松和不深松两个处理,以不深松处理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深松对不同种植密度春玉米植株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4个种植密度水平下,采用深松处理均提高了春玉米冠层LAI、ChlT、Pn、Tr等光合性能指标水平,有效增加了有效穂数、穗粒数、千粒重指标,深松较不深松处理增加幅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伟科702、先玉335在75000株/hm^2时深松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较不深松处理产量最大值分别增产9.08%、7.82%。【结论】伟科702、先玉335在75000株/hm^2种植密度时采用深松处理产量最高,增产幅度最大,深松效果最好,最大程度发挥品种的增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松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免耕行间深松培土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戴第伟 韩巍 依艳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探究免耕行间深松培土(集成模式)对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依托辽宁省北票市蒙古营乡沈阳农业大学定点试验田,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旋耕CK、深松、翻耕、免耕秸秆覆盖、... 为了探究免耕行间深松培土(集成模式)对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依托辽宁省北票市蒙古营乡沈阳农业大学定点试验田,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探讨不同耕作方式(旋耕CK、深松、翻耕、免耕秸秆覆盖、集成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区春玉米地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能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比于旋耕(CK),生育期内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增幅为19.49%~29.21%;(2)中耕深松培土后至成熟期的0~60 cm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集成模式(14.51%~17.07%)显著高于免耕秸秆覆盖(13.78%~15.32%),增幅为5.30%~17.07%,尤其10~40 cm土层增幅为12.11%~17.07%;(3)2019年播种前未降雨时,相比于旋耕(CK),免耕秸秆覆盖和集成模式大幅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集成模式13.15%和14.12%、免耕秸秆覆盖11.30%和13.04%,在无降雨条件下,集成模式的土壤墒情优于免耕秸秆覆盖,能满足玉米出苗;(4)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1):2018年集成模式(33.27)>深松(31.74)>免耕(28.65)>旋耕(28.60)>翻耕(27.85),2019年集成模式(30.28)>免耕(25.79)>深松(25.44)>翻耕(25.09)>旋耕(23.18);(5)集成模式2018年产量为10980.28 kg·hm^-2,2019年产量为15450.10 kg·hm^-2,两年均显著高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旋耕(CK)分别增产18.93%和31.75%;(6)集成模式2018年和2019年的经济效益都是最高水平,相比旋耕(CK),集成模式2018年的利润增加量为3321.16元·hm^-2,2019年增加量为7074.97元·hm^-2。通过两年的试验,综合来看集成模式效果最佳。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该集成模式部分打破了犁底层,有效吸纳了降水,具有良好的抗旱保墒能力,缓解了该地区的春旱,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行间深松培土 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水分 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施肥对旱农区粮饲兼用玉米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明君 李玲玲 +2 位作者 谢军红 任金虎 Lamptey Shirley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9-185,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4种耕作方式(T1:传统翻耕,T2:旋耕,T3:深松耕,T4:免耕)搭配2种施氮水平(N2:施纯氮200 kg·hm^(-2),N3:施纯氮300 kg·hm^(-2))下对玉米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大田试验,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4种耕作方式(T1:传统翻耕,T2:旋耕,T3:深松耕,T4:免耕)搭配2种施氮水平(N2:施纯氮200 kg·hm^(-2),N3:施纯氮300 kg·hm^(-2))下对玉米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氮量相比,耕作方式对耗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影响显著;深松耕降低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的阶段耗水量,提高了拔节至灌浆期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播种至拔节期深松耕较传统翻耕0~30 cm土层的贮水消耗量减少了35.3%,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灌浆期,30~11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增加了54.2%和20.5%;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都表现为深松耕+施纯氮300 kg·hm^(-2)最高,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的处理,深松耕+施纯氮300 kg·hm^(-2)和深松耕+施纯氮20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免耕+施纯氮200 kg·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深松耕+施纯氮300 kg·hm^(-2)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在综合考虑高产以及对水分和肥料的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基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深松耕+施纯氮200 kg·hm^(-2)是陇中旱农区适宜的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全膜双垄沟播 深松耕 耗水量 干物质积累量
下载PDF
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及其机具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其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0-26,共7页
夏玉米行间深松、麦秸覆盖和冬小麦免耕沟播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旱作农业中天然降水与作物耗水不同步的矛盾,并起到了蓄好水、保好水、用好水的作用,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研制成功的施肥镇压... 夏玉米行间深松、麦秸覆盖和冬小麦免耕沟播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旱作农业中天然降水与作物耗水不同步的矛盾,并起到了蓄好水、保好水、用好水的作用,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研制成功的施肥镇压深松机(ISFZ-2型)和带耕沟播机(2BDG—6C3F型)已通过鉴定,经大面积推广试验表明,均能很好地满足农艺要求。已被山东省列为“八五”期间重点推广机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覆盖栽培 免耕 沟播
下载PDF
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西群 齐新 +1 位作者 董文旭 彭发智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26-28,共3页
在河北一年两熟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较对照田下降了1.77%,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7.53%左右;能够改善玉米根系... 在河北一年两熟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较对照田下降了1.77%,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7.53%左右;能够改善玉米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根系粗壮,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发育,较对照增产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免耕播种 土壤性状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Water Availability for Winter Wheat Affected by Summer Fallow Tillage Practices in Slope Dryland
20
作者 WANGXiao-bin CAIDian-xiong +9 位作者 JINKe WUHui-jun BAIZhan-guo ZHANGCan-jun YAOYu-qing LUJun-jiez WANGYu-hong YANGBo RogerHartmann DonaldGabriel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7期773-778,共6页
The tillage experiments for winter wheat were conducted on the slope farmlan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in the semihumid to arid loess plateau areas of North China.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cluding reduced tillage... The tillage experiments for winter wheat were conducted on the slope farmlan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in the semihumid to arid loess plateau areas of North China.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cluding reduced tillage(RT), no-till(NT), 2 crops/year(2C), subsoiling(SS),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CT)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availability, and wheat yields in a search for better farming systems in the areas. The NT and SS showed good effects on water conservation. The soil water storage increased 12 - 33 mm with NT and 9-24 mm with SS at the end of summer fallow periods. The soil evaporation with NT and SS decreased 7-8 mm and 34 - 36 mm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s of 1999 and 2001, respectively. Evapotranspiration(ET)with NT and SS increased about 47 mm during wheat growth periods of 2000 to 2001. Treatment RT and 2C had low water storage and high water losses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s. The winter wheat yields with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were improved in the 2nd year, increased by 3, 5 and 8% with RT, NT and S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T. The highest wheat yields were obtained with subsoiling, and th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from no-till. All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provided great benefits to saving energy and labors, reducing operation inputs,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s. No-till and subsoiling have shown promise in increasing water storage, reducing water loss, enhancing water availability, and saving energy, as well as increasing wheat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Slope l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no-till subsoiling Soil wa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