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wing correlation length of moderate-sized earthquakes prior to two great earthquakes near Sumatra Island 被引量:2
1
作者 Rong Dailu Li Yaro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3期29-33,共5页
Seismic correlation length for moderate earthquakes prior to two great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Sumatra Island (Mw9.1 in 2004 and MsS. 6 in 2012) has been studied, using method of Single- Link-Cluster... Seismic correlation length for moderate earthquakes prior to two great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Sumatra Island (Mw9.1 in 2004 and MsS. 6 in 2012) has been studied, using method of Single- Link-Cluster ( SLC ) analysis, and found to show a power-law growth about two years before their occurrences. No such growth was found for a magnitude 7 earthquake in the same area. This result suggests the occurrence of a physical process of critical-poi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rce area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ea area of sumatra island earthquake critical-point characteristics seismic spatial- correlation length single-link cluster analysis SLC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with M_W9.0 Off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Sumatra 被引量:1
2
作者 Xue Yan Song Zhiping +1 位作者 Mei Shirong Liu Ji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2期118-126,共9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different time-spatial domain before the M_W9.0 earthquak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activity of the deep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 boundary zone of the A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different time-spatial domain before the M_W9.0 earthquak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activity of the deep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 boundary zone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had been evidently strengthened since 1994, showing an increased frequency, magnitude and depth, especially in regards to the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depth (namely between 500km and 689km). Meanwhile the shallow earthquakes of M≥7.0 in the Sumatra island and its vicinity had been obviously strengthened too, and formed a strengthening area with a length of about 1000 km and width 300 km. ②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7.0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 of anomalous seismic quiescence-activity one year before the M_W9.0 earthquake and during its active period, the strong earthquakes formed a seismic belt striking in NWW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seismic gap formed by earthquakes of M≥5.0 in the epicenter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 ③Two deep earthquakes of M≥7.0 occurred in the west and in the east of the north boundary zone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half year ago. It is notable that one of them occurred in the Sumatra island where no deep earthquake with M≥6.0 has occurre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④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moderate shocks occurring three days ago exhibited a NWW-strike seismic belt along the north boundary zone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⑤The activity of volcanoes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boundary zone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had been strengthened in the past 4 years, especially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_W9.0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活动性 苏门答腊岛 裂隙 火山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唐塞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氢、氧、硫和铅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鹏 曹亮 +3 位作者 Tampubolon Armin 张海坤 刘阿睢 程湘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2-1214,共13页
唐塞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是岛上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系统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 唐塞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是岛上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系统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280~386℃)、中等盐度(11. 46~15. 27) wt%Na Cleqv、中等密度(0. 73~1. 11g/cm3)的流体,成矿深度为1. 64~7. 72km,平均为4. 68km,矿床形成于中等深度环境。矿石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H2O值范围为4. 6‰~6. 3‰,含矿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DV-SMOW值范围为-64. 9‰~-73. 5‰,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混入。矿石中硫化物组成变化范围窄,为1. 32‰~2. 23‰,多数集中在1‰左右,且具有呈塔式分布特点,表明主要为岩浆硫源;矿石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 767~19. 032、15. 689~15. 899和38. 683~39. 159,具有显著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性质,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与大洋沉积物和洋壳的部分熔融有关。以上研究证明,唐塞矿床属于中-高温中等深度斑岩型铜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 唐塞 苏门答腊岛
下载PDF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1-319,共9页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M≥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M≥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板块 苏门答腊岛 巽他海沟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增强 地震条带 深源地震活动 火山活动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Woyla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鹏 曹亮 +3 位作者 Tampubolon Armin 张海坤 刘阿睢 程湘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5-1226,共12页
印度尼西亚Woyla金矿床位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北段,为一中型规模的金矿床。本文通过对含矿石英脉开展详细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结合石英的H-O同位素和黄铁矿的S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如下:其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含金石英... 印度尼西亚Woyla金矿床位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北段,为一中型规模的金矿床。本文通过对含矿石英脉开展详细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分分析,结合石英的H-O同位素和黄铁矿的S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如下:其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的石英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52~324℃,集中在200~280℃。盐度为(0. 88~6. 16) wt%Na Cleqv,集中在(1. 00~3. 00) wt%Na Cleqv,成矿流体密度为0. 70~0. 94g/cm3,平均为0. 82g/cm3。成矿压力为9. 63~25. 84MPa,平均值为18. 37 MPa。成矿深度为0. 96~2. 58km,平均为1. 86km,以上显示Woyla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浅成的特征。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测定显示气相成分以H2、N2、CO、CO2、CH4和H2O为主;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阴离子以富SO2-4和Cl-为特征,成矿流体属Cl--SO2-4-Ca2+-K+型。氢氧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δ18DV-SMOW=-78. 3‰~-92. 4‰,δ18OH2O=-3. 0‰~-5. 5‰,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可能有少量岩浆水参与。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为-0. 21‰~1. 22‰,平均值为0. 34‰,说明成矿物质的S具有深源岩浆硫的特征。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首次提出Woyla金矿床属典型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低硫型 Woyla金矿床 苏门答腊岛
下载PDF
苏门答腊岛(印尼)岩浆旋回中的成矿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小卫 杨振强 吴秀荣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4期299-307,共9页
本文阐述了东苏门答腊地体和西苏门答腊地体白海西期岩浆旋回以来各自的金属矿产分布特征。海西期东苏门答腊地体以裂陷盆地的层控型铅-锌矿为主,而矽卡岩型Ag、cu和Pb.zn矿化产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印支期sn矿成矿作用主要与s-型花岗... 本文阐述了东苏门答腊地体和西苏门答腊地体白海西期岩浆旋回以来各自的金属矿产分布特征。海西期东苏门答腊地体以裂陷盆地的层控型铅-锌矿为主,而矽卡岩型Ag、cu和Pb.zn矿化产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印支期sn矿成矿作用主要与s-型花岗岩类(220~195Ma)侵入和苏门答腊岛中部的梅迪亚苏门答腊深大断裂走滑活动有关。燕山早期铜.金成矿作用为陆缘夭折古裂谷和岛弧环境。燕山晚期为弧-陆碰撞的火山弧的Sn-Au-Ag成矿作用。喜山期发育的岩浆弧Au—Ag成矿与苏门答腊深大断裂活动和巴厘散构造带有关,归因于印度-澳大利亚洋壳斜向俯冲于苏门答腊岛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岩浆旋回 苏门答腊岛 印度尼西亚
下载PDF
苏门答腊岛(印尼)成矿带的岩浆作用和源区及其对比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小卫 吴秀荣 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5年第2期136-150,共15页
本文介绍了苏门答腊岛上两个成矿带(即铜-金矿成矿带和锡矿成矿带)的矿产分布,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本研究课题在巴东地区岩石化学资料,本文总结了铜-金矿成矿带含矿母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岩浆岩成因和源区。同时,... 本文介绍了苏门答腊岛上两个成矿带(即铜-金矿成矿带和锡矿成矿带)的矿产分布,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本研究课题在巴东地区岩石化学资料,本文总结了铜-金矿成矿带含矿母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岩浆岩成因和源区。同时,将其锡矿成矿带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与其相邻地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苏门答腊地体的铜-金矿成矿带的含矿母岩为SI-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ACM)火山弧构造环境,其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俯冲洋壳板片局部熔融叠加上弱的地幔楔熔融-混染作用(MASH)。而东苏门答腊地体‘锡岛’和"暹缅马苏"地体的锡矿带含矿母岩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其形成构造环境为碰撞带的弧后盆地和陆内裂谷,物质源区来自地壳重熔和岩浆分异。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两地体具有共同的深部岩浆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和源区 铜-金成矿带 锡成矿带 SI-型花岗岩 S-型花岗岩 苏门答腊岛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所罗克地区区域化探异常分析与找矿前景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胡鹏 张海坤 +1 位作者 朱章显 项剑桥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年第1期69-73,84,共6页
中—印尼合作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所罗克地区开展了1∶25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通过多元素、高精度样品分析测试,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与该区以往的化探工作对比,详细分析了新发现的异常类... 中—印尼合作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所罗克地区开展了1∶25万地球化学调查,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通过多元素、高精度样品分析测试,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与该区以往的化探工作对比,详细分析了新发现的异常类型和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对区内的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对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测量 异常 找矿前景 苏门答腊岛
下载PDF
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的测地学机制讨论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8,共9页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地壳破裂分别与AUST板块和Burma板块间、INDI板块和Burma板块间的聚敛率密切相关,从板块运动学角度提供了解释整个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壳破裂带上板块间耦合由南向北递减观测结论的佐证;在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的背景下,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主震应当为AUST板块相对于Burma/SE EURA板块以近60 mm/a,方向NE 30°~35°的运动所致,而非INDI板块或印-澳(INDI-AUST)板块运动所致;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并结合其余震的分布,进一步肯定了AUST板块西北边界带的地质位置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地震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GPS 板块间聚敛率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下载PDF
苏门答腊岛苏利特河—苏里安铜成矿带埃达克质侵入岩和矽卡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10
作者 吴秀荣 高小卫 +2 位作者 向文帅 杨振强 程湘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9年第1期49-60,共12页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苏门答腊岛苏里安斑岩型铜矿至苏利特河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带中埃达克质侵入岩及矽卡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成因意义。该成矿带是巴东地区辛卡拉克湖以东地球化学异常带的主体部分,其绝大多数侵入岩浆体皆为为...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苏门答腊岛苏里安斑岩型铜矿至苏利特河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带中埃达克质侵入岩及矽卡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成因意义。该成矿带是巴东地区辛卡拉克湖以东地球化学异常带的主体部分,其绝大多数侵入岩浆体皆为为Ⅰ-型花岗岩复合体,相当于印支晚期同碰撞火山弧和燕山早期碰撞后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该成矿带内的埃达克质花岗岩和闪长斑岩(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具有低的Y、Yb含量、高的ΣREE含量和Eu正异常,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在活动大陆边缘(ACM)火山弧环境中。埃达克质岩浆来源于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然而,矽卡岩主量元素与岩浆岩侵入体相比,其CaO含量增多,SiO2、Al2O3、K2O以及Na2O含量降,REE普遍表现为Eu负异常。该成矿带内矿化矽卡岩与侵入岩的微量元素模式在蛛网图上显示某些相似性,但是二者的REE配分模式却不尽相同。矽卡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低Rb、Ba含量和K、Sr、P、Ti低谷,主要继承了原始岩浆和母岩埃达克质岩的共同特征。矽卡岩化是引起Ti、Yb、Y和REE总量降低的主导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利特河-苏里安铜成矿带 埃达克质侵入岩 矽卡岩 岩石地球化学 苏门答腊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