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oqin Qingdan Decoction(蒿芩清胆汤)and Ribavirin Therapy Downregulate CD14 and Toll-Like Receptor 4 in Febrile Disease with Dampness-Heat Syndrome in A Mouse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骆欢欢 张奉学 +1 位作者 吴薇 王新华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768-773,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Haoqin Qingdan Decoction (蒿芩清胆汤, HQD) for febrile disease dampness-heat syndrome (FDDHS). Methods: Forty mice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Haoqin Qingdan Decoction (蒿芩清胆汤, HQD) for febrile disease dampness-heat syndrome (FDDHS). Methods: Forty mice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cluding normal control, FDDHS (induced by Radix et Rhizoma Rhei recipe and influenza virus A1 FM1 model), HQD, and the ribavirin groups (10 in each). The normal control and FDDHS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normal saline. HQD and the ribavirin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HQD and ribavirin intragastrically once daily at a dose of 64 g/(kg.d) and 0.07 g/(kg.d), respectively for 7 days. Lethargy, rough hair, diarrhea, tongue color and sole color were evaluated fo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morphology. The tongue and lung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or histology. The CD14 and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expression levels were measured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More than 80% of the FDDHS mice showed hypokinesia and lethargy,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ough hair, diarrhea, tongue color and sole color. With advanced treatment for 7 days, the thick greasy tongue fur of the HQD and ribavirin groups were thinner than that of the FDDHS group (P〈0.05), and it was the thinnest in the ribavirin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other groups (P〈0.05). The CD14 and TLR4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lung tissues of HQD and ribavirin groups significantly deline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0.05 or P〈0.01). CD14 was down-regulated more remarkably in the HQ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ribavirin group (P〈0.05), whereas the converse was true with TLR4 (P〈0.05). Conclusions: We established a FDDHS mouse model showing systemic clinical symptoms. Both HQD and ribavirin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CD14 and TLR4 in FDDHS mice, while the effect of ribavirin might be much more violent.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CD14 and TLR4 consistently refers to lipopolysaccharide, the commonly and hotly inducing factor in FD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 toll-like receptor 4 febrile disease dampness-heat syndrome Haoqin Qingdan Decoction ribavirin Chinese medicine
原文传递
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角度探讨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2
作者 梁阳月盈 廖冬颖 +2 位作者 于明卉 李龙辉 孔凡铭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9,14,共5页
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的病理病机尚在研究中,其治疗多以解热镇痛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上述药物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发热症状,但其热势仅可短时间得到控制,并未根除。癌性发热,尤其是放化疗所致的发热与叶天士所言营分证存在本质上... 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的病理病机尚在研究中,其治疗多以解热镇痛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为主,上述药物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发热症状,但其热势仅可短时间得到控制,并未根除。癌性发热,尤其是放化疗所致的发热与叶天士所言营分证存在本质上的相似。他指出营分受热,热易外散,一味地清热养阴则易使邪热内伏,还需时时使用香窜之品使气机通畅,养阴清热的基础上配合透热外达,顺应热势,引热外出。本文试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角度出发,对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温病营分证 透热转气
下载PDF
脂多糖注射结合高温环境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于征淼 许庆文 +2 位作者 庞增园 周信杰 黎兴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通过高温环境、醋酸铅致敏和静脉注射脂多糖的综合方法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的方法。方法:人工气候箱制造高温环境,麻醉动物,颈总动脉置入导管并连接生理多导仪,尾静脉注射醋酸铅致敏,1/2h后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动态观察肛温... 目的:探索通过高温环境、醋酸铅致敏和静脉注射脂多糖的综合方法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的方法。方法:人工气候箱制造高温环境,麻醉动物,颈总动脉置入导管并连接生理多导仪,尾静脉注射醋酸铅致敏,1/2h后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动态观察肛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检测炎症介质IL-1β、IL-2、IL-4、IL-6、IL-10、IL-18、TNF-α,并进行肝、肺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的脉搏较对照组增快,肛温、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无组间差别;模型组的IL-1β、IL-4、IL-6、IL-10、TNF-α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在4、5、6h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该模型病情比较严重,具有明显的炎症特点和中医暑热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暑热证 动物模型 脂多糖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志明 刘叶 金冬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99-101,共3页
温病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与IL-1、IL-2、IL-4、IL-10、IL-13、IFN-γ、INF-β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Th1/Th2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但与Th17/Treg免疫失衡的关系未见报道。因此从Th17/Treg免疫平衡变化的角度动态观察温病湿热证病理... 温病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与IL-1、IL-2、IL-4、IL-10、IL-13、IFN-γ、INF-β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Th1/Th2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但与Th17/Treg免疫失衡的关系未见报道。因此从Th17/Treg免疫平衡变化的角度动态观察温病湿热证病理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TH1 TH2 THL7 TREG
下载PDF
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肠道菌群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婷 郑锋玲 骆欢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1-1365,I0004,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病机引起的两种湿热模型,探索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方法:将BALB/c小鼠分成正常组、LPS组、模型A组、模型B组4组;模型A、B组给于高蛋白饲料饲养、20%蔗糖水饮用,置于设定温度为(35±0.15)℃,湿度为80%~90...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病机引起的两种湿热模型,探索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方法:将BALB/c小鼠分成正常组、LPS组、模型A组、模型B组4组;模型A、B组给于高蛋白饲料饲养、20%蔗糖水饮用,置于设定温度为(35±0.15)℃,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外湿热环境,模型A组给于"花生油脂+白酒"灌胃、模型B组给于"20%番泻叶药液+白酒"灌胃42 d致脾虚;于造模56 d LPS组、模型A、B组给于1mg/kg剂量的脂多糖LPS工作液腹腔注射完成湿热模型造模,于注射LPS工作液后6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模型A、B组均出现了湿热证类似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相关炎症因子的改变,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出现升高;两种湿热模型肠道菌群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在模型A组中含量增加而在模型B组中含量减少。结论:温病湿热证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湿热证模型出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长;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含量受湿热发病机制的影响出现含量表达的差异,脾阳虚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减少,湿邪困扰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肠道菌群 动物模型 内湿因素
下载PDF
清瘟败毒饮对温病暑热证大鼠基本生命体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征淼 许庆文 +2 位作者 庞增园 周信杰 黎兴键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第4期629-630,652,共3页
目的探寻清瘟败毒饮治疗温病暑热证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高温环境、醋酸铅致敏和静脉注射脂多糖的综合方法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颈总动脉置入导管,动态观察清瘟败毒饮对温病暑热证大鼠模型肛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 目的探寻清瘟败毒饮治疗温病暑热证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高温环境、醋酸铅致敏和静脉注射脂多糖的综合方法制作大鼠温病暑热证模型,颈总动脉置入导管,动态观察清瘟败毒饮对温病暑热证大鼠模型肛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的影响。结果大剂量清瘟败毒饮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快于空白对照组、休克对照组、小剂量清瘟败毒饮组;各组肛温、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相近,不同时点各种生命体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瘟败毒饮能增快温病暑热证大鼠模型的呼吸频率,但未发现能够对肛温、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产生影响;大鼠模型的各种生命体征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瘟败毒饮 温病暑热证 动物模型 血压 呼吸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肝线粒体K^+-Na^+-ATP酶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程方平 刘松林 +2 位作者 李云海 周璇 梅国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对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模型对照组(普食+高温高湿+大肠杆菌);运用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肝线粒体Na... [目的]探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对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模型对照组(普食+高温高湿+大肠杆菌);运用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显著降低,是湿热证模型的病理基础之一,与是否高脂饮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线粒体 酶活力 K^+-Na^+-ATP 湿热证 大鼠
下载PDF
两种温病湿热证模型的TNF-α与TG水平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汤朝晖 苏丽贤 +2 位作者 李华锋 罗炳德 林培政 《中医药信息》 201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肝炎病毒(MHV-A59毒株)与大肠杆菌导致的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模型TNF-α与TG水平的研究,从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的角度评价两种温病湿热模型特征;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肠菌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小鼠血液... 目的:通过对小鼠肝炎病毒(MHV-A59毒株)与大肠杆菌导致的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模型TNF-α与TG水平的研究,从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的角度评价两种温病湿热模型特征;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肠菌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小鼠血液和提取血清,用ELISA法和磷酸甘油氧化法分别测试各组的TNF-α与TG水平,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用q检验,两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病毒组与肠菌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且病毒组比肠菌组升高显著;两种模型小鼠TG水平虽有升高但组间变化无差别。结论:"内湿"的形成可能主要与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有关,MHV-A59作为生物致病因子所致的湿热证模型炎症反应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模型 温病 MHV—A59 大肠杆菌 TNF-Α TG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华锋 林培政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研究拟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探讨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MHV-A59造模)、肠菌组(肥甘饮食+湿热外... 目的:研究拟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探讨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MHV-A59造模)、肠菌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大肠杆菌造模),检测小鼠血清TG、TNF-α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动物症状及体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种温病湿热证模型组小鼠血清TG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造模动物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发热、疲倦、纳呆、腹泻、体重减少、毛发无泽等症状。结论:以MHV-A59作为生物致病因子,结合肥甘饮食及湿热外环境因素构建的动物模型,可以作为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之一,也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动物模型 MHV-A59 TG TNF-Α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华锋 刘叶 林兴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57-60,共4页
目的: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Th1/Th2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②... 目的: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Th1/Th2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①模型组、肠菌组血清Th1/Th2(IFN-γ/IL-4)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病毒因素主要影响到IFN-γ水平,致使模型组Th1/Th2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A药组Th1/Th2比值明显趋于平衡(P<0.05)。结论:Th1/Th2失衡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T细胞免疫紊乱,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改善Th1/Th2失衡的作用,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MHV-A59 TH1/TH2 清热祛湿法
下载PDF
温病急性热瘀证与TNF-α、ET-1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志强 杜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25-28,共4页
目的 :观察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的相关性。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 10只 ,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 ,每间隔 5h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 1次 (攻毒 ) ,剂量依次为 1μg kg、15 μg kg、30 μg kg... 目的 :观察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的相关性。方法 :将 2 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 10只 ,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 ,每间隔 5h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 1次 (攻毒 ) ,剂量依次为 1μg kg、15 μg kg、30 μg kg、2 5 0 μg kg。对照组同时从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攻毒”后 1 5h采血 ,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血浆内皮素 1(ET 1)水平。结果 :第一次“攻毒”后TNF α、ΕT 1的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其后上述指标随时间推移和“攻毒”剂量加大而递增。提示 :TNF α和ET 1与温病的病情轻重有密切的相关性 ,两项指标能客观地反映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轻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急性热瘀证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皮素-1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21
12
作者 阎翔 郭明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 ,前者水肿更甚 ,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 :舌的病理改变 ,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 ,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湿热证 动物模型 舌象 病理学
下载PDF
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斌 孙轶秋 +4 位作者 韩新民 张永春 袁雪晶 赵长江 孔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57-1358,共2页
目的:评价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门诊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银花清暑合剂口服,对照组予香菊感冒颗粒口服,1个疗程后统计分析观察... 目的:评价银花清暑合剂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门诊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银花清暑合剂口服,对照组予香菊感冒颗粒口服,1个疗程后统计分析观察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痊愈率分别为69.9%、51.1%;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用药过程中,两药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花清暑合剂是治疗小儿夏季感冒暑湿袭表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花清暑合剂 小儿夏季感冒 暑湿袭表证
下载PDF
论养阴生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红 付梓云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1-404,共4页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 养阴生津是温病的基本治则之一。历代对养阴生津法的认识均限于补法范畴,以滋补阴液作为其全部治疗作用所在。随着临床用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发现传统养阴生津法的许多方药不仅可以滋养补虚,而且还具有祛除病邪的治疗作用。论述了养阴生津具有补养阴液和祛邪除病双重作用,养阴生津方药之甘寒濡润药性是其祛邪的药学基础,其祛邪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清热、润下、散瘀、消痰,而作用机理是既有养阴以扶正祛邪之功,又有直接祛邪泻实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阴生津法 热盛津伤证 温病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明阳 阎翔 杨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应用中医理论 ,模拟临床病因 ,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 (中药造模因素 +饮食、气候因素 +致病生物因子 )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 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 ,均... 目的 应用中医理论 ,模拟临床病因 ,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 (中药造模因素 +饮食、气候因素 +致病生物因子 )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 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 ,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湿重于热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肝脏LDL-RmRNA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文亮 高清华 李华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484-2487,共4页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探讨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组、清热解毒(B)法组、宣气化湿(C)...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探讨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组、清热解毒(B)法组、宣气化湿(C)法组和力平脂(D)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以“肥甘饮食+人工气候箱+鼠伤寒沙门菌”法造模.完成后治疗组连续给药5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DL-RmRNA.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LDL-R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A、B、C、D组LDL-R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0.7791±0.0425,0.6161±0.0384,0.6315±0.0283,0.8004±0.0394vs0.4738±0.0480,均P<0.01).A组升高LDL-RmRNA优于B组(P=0.04);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湿法可增强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湿法 温病湿热证 LDL—R mRNA 大鼠 mRNA表达 LDL-R 大鼠肝脏 湿热证模型 正常对照组
下载PDF
伏暑的伏邪与发病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丁慧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88-89,共2页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惑。文章根据前人有关伏暑、暑邪的论述,从伏邪性质、邪伏变化(从化、量变)、发病层次(气分、营血分)等方面探讨伏暑的病因病机,旨在为伏暑的现代阐释更加完整规范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伏暑 暑邪 从化 量变
下载PDF
《伤寒论》第319条猪苓汤证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 ,探讨《伤寒论》第 31 9条猪苓汤证的发病机理 ,并对本方证的证候进行分析。认为猪苓汤证病机为少阴阴虚水停 ,水热互结。临床以小便不利、口渴、脉细数而弦、舌质红而苔反水白为辨证要点。阐述了在肾主水的过程中 ...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 ,探讨《伤寒论》第 31 9条猪苓汤证的发病机理 ,并对本方证的证候进行分析。认为猪苓汤证病机为少阴阴虚水停 ,水热互结。临床以小便不利、口渴、脉细数而弦、舌质红而苔反水白为辨证要点。阐述了在肾主水的过程中 ,肾阴的气化所起的关键作用 ,联系临床实践进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猪苓汤证 少阴阴虚 水热互结 发病机理 证候分析
下载PDF
温病血分热瘀证治的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春福 张明选 +1 位作者 葛莉 孙守芳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6-47,52,共3页
对温病血分热瘀证的病因、基本病理环节、病理演变和治法进行理论分析 ,认为热瘀交结是温病血分证一个重要病理变化 。
关键词 温病 血分 热瘀证 抗瘟合剂 病因 病理 治法
下载PDF
太阳病蓄血证的证型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国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91-393,共3页
对照审视《伤寒论》原文 10 6条和 12 4条 ,分析“热结膀胱”与“太阳随经”、“热在下焦”及“太阳病不解”与“太阳病六七日”的不同内涵 ,对太阳病蓄血证进行辨析 ,认为太阳蓄血证有两个证型 ,其一是热结膀胱型 ,其二是热瘀肠府型。... 对照审视《伤寒论》原文 10 6条和 12 4条 ,分析“热结膀胱”与“太阳随经”、“热在下焦”及“太阳病不解”与“太阳病六七日”的不同内涵 ,对太阳病蓄血证进行辨析 ,认为太阳蓄血证有两个证型 ,其一是热结膀胱型 ,其二是热瘀肠府型。“热结膀胱”为邪热随经入府 ,病变部位就在膀胱 ;“热在下焦”是一动态概念 ,意指太阳之邪随手太阳小肠经内传小肠 ,邪热移入大肠而与瘀血互结的病变过程 ,其病变部位终至大肠。两者无论在邪气化热入里的途径、病变部位、证候表现方面 ,还是病势转归、治则及治法方面均有所不同 ,两者不可不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阳病 蓄血证 中医证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