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r-SAGD technology for super-heavy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1
1
作者 GAO Yongrong GUO Erpeng +1 位作者 SHEN Dehuang WANG Bo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13-120,共8页
The air oxidation of super-heavy oil at low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in laboratory and its influences on oil viscosity, component and steam sweep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air-injection wer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The air oxidation of super-heavy oil at low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in laboratory and its influences on oil viscosity, component and steam sweep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air-injection wer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peration mode and air flooding effect at the late stage of 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SAGD) were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for vertical-horizontal well pair SAGD test area of Xing VI Formation in Block Du 84 of Liaohe Oilfield,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ccurred between 150-250 ?C(steam chamber temperature), the oil viscosity increased greatly after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consequently,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dropped sharply. Three development methods in the late stage of SAGD were simulated, i.e., steam + air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only air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only air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By comparing production dynamic curves and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etc.,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reduced the heat loss in late stage of SAGD, recovered the residual oil effectively, and prolonged reservoir developmen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EAVY oil SAGD AIR injection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下载PDF
海上超稠油高温脱水技术研究
2
作者 辛迎春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64-68,共5页
某海上超稠油富含胶质和沥青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油水密度差小、原油流动性差,并且油水乳化严重,导致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慢、脱水周期长。因海上平台空间受限和缺少稀油资源,该超稠油脱水不能采用陆上油田掺混稀油和长时间大罐沉降... 某海上超稠油富含胶质和沥青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油水密度差小、原油流动性差,并且油水乳化严重,导致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慢、脱水周期长。因海上平台空间受限和缺少稀油资源,该超稠油脱水不能采用陆上油田掺混稀油和长时间大罐沉降脱水的常规方法。开展了超稠油高温脱水技术研究,优选出耐高温破乳剂,破乳剂加剂量400 mg/L,在150℃高温、0.6~0.7 MPa压力下沉降4 h,含水15%~65%超稠油的原油含水率均达到<1%,实现了较好的脱水效果。根据室内脱水实验结果,获得海上超稠油高温脱水工艺参数,确定最佳破乳剂加药量、脱水温度和沉降时间,推荐了海上超稠油二段热化学脱水工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反相点 耐高温破乳剂 高温脱水
下载PDF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的电絮凝实验及机理分析
3
作者 谢亮 石姝彤 +5 位作者 郑帅 吴隽玮 孙鑫格 张琦 杨萍萍 曾玉彬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温超稠油采出水,考察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对电絮凝处理超稠油采出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电絮凝过程净化机理和电极钝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絮凝技术能有效去除高温超稠油采出水中的油、COD和SiO_(2),反应时间对COD和SiO_(2)去除率影响极显著。当反应时间为27.2 min,电流密度为8.6 mA/cm2,极板间距为1.8 cm时,COD和SiO_(2)去除率分别为81.0%和100%。电絮凝对采出水起净化作用的是铝离子与OH-结合生成的多核羟基铝络合物胶体。采出水中Cl-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略有减弱,而SO42-和HCO3-含量的增加使铝板的钝化程度增加;当采出水呈中性时,铝板的钝化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稠油采出水 电絮凝 响应面法 钝化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含油量的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覃兰英 吴子恺 +1 位作者 罗高玲 蒋一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7,32,共4页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从S2选取的33个果穗计算的相关系数r1=0.275,未达到显著水平,S3选取69个果穗计算其相关系数r2=-0.023,也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超高油 含油量 自交系 粒重
下载PDF
获得转反义PEP基因超高油大豆新材料 被引量:30
5
作者 赵桂兰 陈锦清 +3 位作者 尹爱萍 胡张华 钱雪燕 郭东全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92-796,共5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植物高油育种,是当前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大豆是世界上植物油和植物蛋白质最重要的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油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在不增加大豆面积的前提下,提...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植物高油育种,是当前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大豆是世界上植物油和植物蛋白质最重要的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油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在不增加大豆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含油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培育栽培高油大豆品种。由此,从2000年作者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PEP基因导入大豆的基因组,相继获得了转基因大豆植株,经多代连续筛选、鉴定,获得了稳定的超高油(脂肪25%)大豆品系。本研究首次报道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大幅度提高大豆含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反义PEP基因 超高油含量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耐寒性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郝小琴 姚鹏鹤 +1 位作者 高峥荣 吴子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0-1484,共15页
为了解新型种质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简称为微胚乳玉米)的耐寒性,选用5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ME),以高油115和正甜68为对照,在发芽期和苗期低温胁迫下,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 为了解新型种质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简称为微胚乳玉米)的耐寒性,选用5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ME),以高油115和正甜68为对照,在发芽期和苗期低温胁迫下,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其耐寒性,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其耐寒性。结果表明,ME1、ME2、ME3和高油115在发芽期的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而ME5、ME4和正甜68在发芽期的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较大,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小。利用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SOD活性3个指标能较有效预测微胚乳玉米在发芽期的耐寒性。ME2、ME1和高油115在苗期的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较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而ME5和正甜68在苗期的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较大,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上升幅度较小。利用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4个指标能较好地预测微胚乳玉米在苗期的耐寒性。以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表明,5个微胚乳玉米材料的耐寒性均强于正甜68。ME2在发芽期和苗期都表现较强的耐寒性,其次为ME1和ME3,而ME4和ME5耐寒性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 低温胁迫 耐寒性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γ-射线辐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适宜剂量及对苗高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兵伟 郝小琴 +2 位作者 王殿君 赵刚 吴子恺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39,共3页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进行辐射,对辐射当代苗高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内,辐射当代苗高降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降低越明显。根据苗高降低的程度确定该类型玉米自交系干...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进行辐射,对辐射当代苗高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使用的剂量范围内,辐射当代苗高降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降低越明显。根据苗高降低的程度确定该类型玉米自交系干种子的适宜辐射剂量大致为120~180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γ-射线辐射 苗高 适宜剂量
下载PDF
微胚乳玉米8个主要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盛玉萍 黄其椿 +1 位作者 吴子恺 周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850-2858,共9页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以上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胚乳玉米与非微胚乳玉米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微胚乳玉米的油分不仅存在于胚,而且在去胚籽粒中也含有6.21%~12.92%的油分。【结论】3大类微胚乳玉米以上的6个性状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微胚乳玉米籽粒胚乳少、胚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育种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玉米 超高油 含油率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奉志高 吴子恺 +1 位作者 赵刚 王兵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特征特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超亲优势;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叶片数&... 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特征特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超亲优势;各性状对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叶片数>百粒重>穗行数>株高,其中穗粗对单穗粒重起主要作用;各性状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胚重比>成熟期蛋白质>乳熟期可溶性糖>单穗粒重>百粒重>胚油比,其中胚重比对成熟期子粒含油率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 超高油 通径系数
下载PDF
专用型油玉米种质创新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吴子恺 郝小琴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26,共5页
经22代选育,已获得一些微胚乳(胚/籽粒重≥0.4)超高油(含油率≥20%)玉米自交系,旨在从这些自交系中选择一种新型的油玉米。微胚乳玉米的粒重,含油率和胚/籽粒重比都存在广泛的变异,到目前已经选到籽粒含油率为32.54%、百粒重为12.0 g的... 经22代选育,已获得一些微胚乳(胚/籽粒重≥0.4)超高油(含油率≥20%)玉米自交系,旨在从这些自交系中选择一种新型的油玉米。微胚乳玉米的粒重,含油率和胚/籽粒重比都存在广泛的变异,到目前已经选到籽粒含油率为32.54%、百粒重为12.0 g的品系。研究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粒重和含油率的遗传力都较高,且含油率的更高于百粒重的。这两个性状间相关不显著,所以这两个性状可以被同时改良。可用这些品系的整粒玉米直接榨出玉米油,直榨玉米油的油酸和亚油酸以及VE的含量都高于市场上所购买的、经脱胚后用浸提法提取的玉米油。虽然目前微胚乳玉米的籽粒产量很低,但只要它的产量接近或甚至略低于一些油料作物,如油菜、大豆等,就可以在生产中应用,这是因为玉米油的食用品质优于其它许多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玉米 微胚乳 超高油 粒重 含油率 育种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几个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奉志高 吴子恺 +1 位作者 王兵伟 赵刚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3-308,共6页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并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2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穗长、秃尖、胚重比和乳熟期子粒可溶性糖含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了15个组合,并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2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粗、穗长、秃尖、胚重比和乳熟期子粒可溶性糖含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不显著,其余16个性状的Gca方差和Sca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1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Tca)效应值与其观测值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胚重比、乳熟期子粒可溶性糖含量、成熟期子粒含油率、叶片数、胚油比和非胚部分(OSK)含油率等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2)和广义遗传率(hB2)均比较高,可在育种的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 超高油 配合力 遗传率
下载PDF
DGAT1-2基因在超高油玉米中的转化、表达及对油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蓝碧秀 吴子恺 +4 位作者 王凛 杨丽超 阳丽艳 何勇强 姜伯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47,共5页
【目的】三酰甘油是油料作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酰甘油合成唯一的关键酶和限速酶.探讨DGAT基因对超高油玉米ZeamaysL.种子油分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 【目的】三酰甘油是油料作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酰甘油合成唯一的关键酶和限速酶.探讨DGAT基因对超高油玉米ZeamaysL.种子油分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DGAT1-2基因导入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在盆栽条件下5~6叶期对T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筛选,Southern杂交进一步验证.成熟时收获10株自交授粉的转基因植株(T2代)籽粒,测籽粒平均含油率,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初步筛选获得假定转化植株163株,Southern杂交获29株转基因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44%.t检验结果表明,10株自交授粉的转基因植株(T2)籽粒平均含油率比非转基因植株籽粒平均含油率提高了6.19%,差异极显著(P〈0.01).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DGAT1-2基因,可显著提高超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是一种切实有效提高超高油玉米含油量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油玉米 花粉管通道法 DGAT基因 油脂含量
下载PDF
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阳姣 吕凤连 +2 位作者 戴罗杰 吴子恺 冯和平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55,59,共4页
研究了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萌发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种衣剂(MESC)包衣可提高种子萌动时赤霉素(GA3)与脱落酸(ABA)含量的比例,提高种子生长素(IAA)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和油脂的降解,加速氨... 研究了种子包衣对微胚乳玉米种子萌发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种衣剂(MESC)包衣可提高种子萌动时赤霉素(GA3)与脱落酸(ABA)含量的比例,提高种子生长素(IAA)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和油脂的降解,加速氨基酸的利用。适乐时种衣剂(FDXN)包衣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减缓油脂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利用,最终抑制种子的发芽。微胚乳玉米种衣剂包衣可促进微胚乳玉米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过程,从而促进种子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玉米种子 种子包衣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阳姣 吴子恺 +2 位作者 何志鹏 秦洪波 叶桂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共4页
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晒种时间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以晒种2 d为最好,不宜久晒;剥除种皮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但对本身发芽率高的种子的影响不如发芽率低的大,同时,剥皮... 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晒种时间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以晒种2 d为最好,不宜久晒;剥除种皮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但对本身发芽率高的种子的影响不如发芽率低的大,同时,剥皮种子发病株极显著增加;不同微胚乳玉米品种,其萌发与种皮厚度呈不显著负相关,与浸出液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浸种及播种深度对发芽势有显著影响,而对发芽率无影响,实际生产中宜浅播,并作适当播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种子 萌发特性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甘凤琼 张亚平 吴子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共3页
研究了干物质重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胚干重在整个籽粒形成过程中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前者稍低于后者。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非胚干重峰值分... 研究了干物质重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胚干重在整个籽粒形成过程中基本上呈线性增长,前者稍低于后者。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非胚干重峰值分别出现在授粉后28天和42天,前者峰值只达到后者的29.94%~43.32%。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整粒干重峰值出现在授粉后35天和49天,前者单粒产量是后者的26%~42%。微胚乳玉米单粒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非胚部位灌浆期较高油115玉米缩短2~3周。微胚乳玉米胚重比增速高于高油115,收获时前者的胚重比为后者的2.13~2.73倍,达到41.16%~5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高油115玉米 干物质重 积累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划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杂种优势群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罗杰 吴子恺 +4 位作者 郝小琴 郑德波 吕凤连 余家安 高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4,共4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了50份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从64对SSR引物中,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58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07个多态性条带,涉及58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3.569个,变化范... 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了50份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从64对SSR引物中,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58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07个多态性条带,涉及58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3.569个,变化范围2~7个;平均PIC值为0.560,变化范围从0.232到0.784。经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供试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8个亚群)。聚类后的群内遗传相似系数大于群间遗传相似系数,这表明所选取的SSR引物可以有效地区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划分结果是客观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玉米 分子标记 SSR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群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被引量:30
17
作者 孙焕泉 孙国 +1 位作者 程会明 吴素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6-68,共3页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 ,建立了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 11表 1参 31(孙焕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仿真模型 模式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昂沃 吴子恺 赵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8,42,共4页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Mather世代平均数分析法估计了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在3个组合中几乎完全一样。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两种上位性效应都达到显著... 以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Mather世代平均数分析法估计了子粒含油率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在3个组合中几乎完全一样。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和两种上位性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显性效应最大。以显性效应作用为主,但是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也比较重要,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性状符合显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油玉米 微胚乳 含油率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油脂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甘凤琼 张亚平 吴子恺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1,共4页
研究了油脂含量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玉米胚中油脂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单粒胚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玉米的油分百... 研究了油脂含量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和高油115玉米的胚、非胚部位以及整粒玉米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玉米胚中油脂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单粒胚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玉米的油分百分含量明显高于高油115;微胚乳玉米的非胚油重在授粉后21~28d之后有明显的消减,最终降到其峰值的77.25%~87.71%;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最终整粒油重稍低于高油115;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油重比低于高油115,表明在微胚乳玉米中有更多的油脂分配在非胚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高油115 油脂含量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及油分积累的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树云 张亚平 +2 位作者 吴子恺 梁彩梅 陆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0-952,954,共4页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d达最大,第37...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d达最大,第37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d增加较慢,27~37d增加迅速,37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d增加,27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籽粒生长 干重 油分 积累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