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的作用
1
作者 左大辉 蒋太鹏 +4 位作者 何嘉滨 林恒州 王建中 纪涛 公维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作为骨窗下界标志的意义。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前瞻性收集桥小脑角区病变81例,术前头颅MRI定位横窦、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测... 目的探讨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作为骨窗下界标志的意义。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前瞻性收集桥小脑角区病变81例,术前头颅MRI定位横窦、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测量相应距离,以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骨窗下界参考。术中解剖暴露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乙状窦后入路骨窗下界的参考点。结果术前MRI测量显示,横窦下界与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的距离26.1~40.7 mm,平均(33.4±3.5)mm;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与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的距离11.3~27.2 mm,平均为(18.6±3.6)mm。81例术中骨窗上下界距离(36.8±5.2)mm(上界为横窦下缘),病变均暴露满意,术中无椎动脉/周围静脉丛暴露及损伤。46例听神经瘤、13例脑膜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15例听神经瘤因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行近全切除。所有病人骨瓣均完整复位,术后1周~1年CT/MRI复查显示无颅骨缺损,无皮下积液。结论以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乙状窦后入路骨窗下界的标记点,有利于安全地显露术野,对手术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病变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手术 头上斜肌 头后大直肌 椎动脉 下项线
下载PDF
成人CT血管成像横窦体表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邓金木 刘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 目的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结果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结论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 上项线 解剖 CTA
下载PDF
横窦和窦汇的浅表解剖学标志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晟 涂汉军 +3 位作者 张力 李新建 黄宽明 付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9期524-526,共3页
目的为神经外科手术准确定位横窦的下缘和窦汇确定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方法对10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逐步解剖,测量各相关解剖结构到横窦下缘的距离。结果实验所收集的数据表明在定位横窦下缘和窦汇时,上项线及... 目的为神经外科手术准确定位横窦的下缘和窦汇确定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方法对10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逐步解剖,测量各相关解剖结构到横窦下缘的距离。结果实验所收集的数据表明在定位横窦下缘和窦汇时,上项线及枕外隆凸尖不是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而以半脊肌附着点作为浅表解剖学标志比以上项线作为浅表解剖标志更准确、可靠。本组10例标本中,无1例的半脊肌附着点超过横窦下部边界3mm,并且它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用以定位接近中线部分的横窦。结论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后颅窝和颅颈接合处病变而进行的各种中线入路手术时更准确的定位横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 窦汇 枕外隆凸尖 上项线 半脊肌 解剖学研究
下载PDF
国人顶间骨的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洛树东 侯施霑 +1 位作者 傅成钧 周志淳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3期247-252,306,共7页
观察1600个成入颅骨,顶间骨出现率为2.94%,皆在枕骨上项线上方,其中27.69%与最上项线交叉。观察60例7—38周龄胎颅的枕鳞上部以两个骨化中心进行膜内化骨的情况。本文认为顶间骨的形成是由于枕横裂未融合及异常骨化中心出现所致,并提... 观察1600个成入颅骨,顶间骨出现率为2.94%,皆在枕骨上项线上方,其中27.69%与最上项线交叉。观察60例7—38周龄胎颅的枕鳞上部以两个骨化中心进行膜内化骨的情况。本文认为顶间骨的形成是由于枕横裂未融合及异常骨化中心出现所致,并提出枕鳞上部与枕鳞下部之间的融合线位于上项线以上,而上项线和最上项线均不应认作是两部融合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间骨 枕横裂 上项线 最上项线
下载PDF
上、下项线间相关距离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
5
作者 袁锋 林楚华 +1 位作者 董嘉怡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上、下项线及枕骨大孔间的距离,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在113例中国成年人正常、干燥颅骨标本上,取枕外隆突最高点、上项线上枕外隆突最高点左、右两侧旁开1 cm、2 cm各取一点,颅骨后正中线上枕外嵴中点及其左、...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上、下项线及枕骨大孔间的距离,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在113例中国成年人正常、干燥颅骨标本上,取枕外隆突最高点、上项线上枕外隆突最高点左、右两侧旁开1 cm、2 cm各取一点,颅骨后正中线上枕外嵴中点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点各取一点,从上、下项线所取测量点向枕骨大孔方向作与颅骨后正中线平行的直线,用游标卡尺测量枕骨上、下项线间及上、下项线分别与枕骨大孔间的弧面、直线、垂直及水平距离。结果在后正中线上,上、下项线间的距离最小,直线距离为(18.11±2.99)mm、弧面距离为(19.18±2.83)mm、垂直距离为(11.11±3.44)mm、水平距离为(14.65±3.19)mm,向左、右旁开后除水平距离变小,其余各距离指标变大;枕外嵴中点到枕骨大孔后缘间两点的距离最小,直线距离为(21.73±3.35)mm、弧面距离为(22.74±3.47)mm、垂直距离为(10.69±3.44)mm、水平距离为(19.10±3.35)mm,向左、右旁开后,各距离指标变大。结论下项线准确定位是临床操作安全和有效的关键,以枕外隆突和上项线可以确定下项线位置,在后正中线上,下项线距上项线的垂直距离最小,为(11.11±3.4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上项线 下项线 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