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pa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and Nitrogen Use on Winter Wheat Yield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Xiukuan JIN Maoting MA +1 位作者 Tongke ZHAO Lingling JI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8期47-54,共8页
Based on split plot design method of field test,the impa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and nitrogen use on winter wheat yield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Su... Based on split plot design method of field test,the impa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and nitrogen use on winter wheat yield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Supplemental irrigation had three levels: 60%(W_1),70%(W_2) and 80%(W3) of the targeted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t 0-40 cm of soil layer during jointing period of winter wheat.Nitrogen fertilization had three levels: not using nitrogen(N_0),using pure nitrogen of 195 kg/hm^2(N_(195)) and 255 kg/hm^2(N_(255)).Results showed that:(i)different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winter wheat during key growth period.Under the sam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treatment,both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winter wheat showed as N_(255)> N_(195)> N_0(P <0.05).Plant height in N_(195) and N_(255)treat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_0 treatment,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_(195) and N_(255)(P >0.05).Under the same nitrogen fertilization,plant height in W_2(569.4 m^3/hm^2) and W3(873.45 m^3/hm^2) treatments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in W_1(265.2 m^3/hm^2),bu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W_2 and W3(P >0.05).It illustrated that excessiv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winter wheat.(ii) Under the sam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level,yield increase effect of winter wheat by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 increased.It illustrated tha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had certain critical values on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When surpassing the critical value,the yield declined.When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mount was 195 kg/hm^2,an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mount was 70% of field moisture capacity(569.4 m^3/hm^2),the highest yield 8500 kg/hm^2 could be obtained.(iii) During mature period of winter wheat,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of plant treated by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not treated by nitrogen(P <0.05).But under the treatments of W_2 and W3,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in N_(255) significantly declined when compared with N_(195)(P <0.05).Especially under W3(873.45 m^3/hm^2) level,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in N_(255) was even lower than N_0.Under the treatments of N_0 and N_(195),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 of pla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increased(P < 0.05).But under N_(255) treatment,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It illustrated that moderat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could improve nitrogen absorption ability of winter wheat,but excessiv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were not favorable for plant's nitrogen absorption.(iv) Although the increase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during jointing period improved nitrogen absorption ability of winter wheat and promoted winter wheat absorbing more nitrogen,it inhibited nitrogen transferring and distributing to seed.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growth condition of winter wheat and nitrogen risk condi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 was 195 kg/hm^2,an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reached 70% of field moisture capacity(569.4 m^3/hm^2),which could be as the suitable 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amount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amount YIEL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Testing Soil Moisture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mount on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of Winter Wheat 被引量:3
2
作者 潘飞飞 李慧 +3 位作者 李培培 雷巧 谭金芳 韩燕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5期817-820,823,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n 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in winter wheat. [Method] Thre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levels were set based on the target soil contents ...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n yield and nitrogen uptake in winter wheat. [Method] Thre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levels were set based on the target soil contents of 60%, 70% and 80%) at jointing stage of wheat. Moreover, three nitrogen levels (0, 195 and 255 kg/hm^2) were designed. The experimental plots were arranged fol owing a split-plot design. Zhoumai 18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Result]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combination ha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nitrogen uptake in winter whe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ha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ears, number of grains per ear, 1 000-grain weight,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maximum yield of winter wheat was obtained at W2 N195, while the minimum at W1 N255. [Conclu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igation, negative effect of nitrogen on number of ears, number of grains per ear, 1 000-grain weight,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decrease under lower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based on soil moistur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YIELD Nitrogen absorption
下载PDF
保墒措施对山南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影响——以雪松人工林为例
3
作者 曾慧杰 李聪 +6 位作者 张翼 唐勇军 顿珠 仁增康珠 罗布 唐春 乔中全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9-43,48,共6页
为探究山南地区人工林在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以雪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计覆盖、滴灌处理4个,各处理分别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滴灌和地膜覆盖加滴灌,并设对照处理1个,对雪松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 为探究山南地区人工林在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以雪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计覆盖、滴灌处理4个,各处理分别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滴灌和地膜覆盖加滴灌,并设对照处理1个,对雪松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年中各种保墒措施下雪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均呈“几”字型分布,且不同保墒措施在不同季节的效果不同。不同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大小为地膜覆盖加滴灌的>地膜覆盖的>稻草覆盖的>滴灌的>对照的。地膜覆盖加滴灌处理在全年的保墒效果均最佳,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29.32%,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29.7%,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随季节性变化大,春、冬季浅土层与深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接近,夏季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低于20~40 cm深土层的,秋季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20~40 cm深土层的。地膜覆盖加滴灌是山南地区雪松人工林土壤水分保持的最佳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墒措施 人工林 土壤含水率 覆盖 滴灌
下载PDF
不同测墒补灌模式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
作者 邢晓飞 宋付朋 +3 位作者 王祥峰 杨志峰 王文杰 秦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黄淮海区域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冬小麦测墒补灌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模拟研究
5
作者 余静 庞桂斌 +5 位作者 于浩洋 薛建文 丛鑫 张立志 王昕 徐征和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究冬小麦测墒补灌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方法】基于田间试验,设置4个灌溉处理,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60%~70%(W1)、70%~80%(W2)、80%~90%(W3)和不灌溉处理(CK),施氮量均为240 kg/hm^(2)。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RZWQ... 【目的】探究冬小麦测墒补灌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方法】基于田间试验,设置4个灌溉处理,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60%~70%(W1)、70%~80%(W2)、80%~90%(W3)和不灌溉处理(CK),施氮量均为240 kg/hm^(2)。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RZWQM 2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进而模拟水氮调控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土壤剖面含水率、土壤硝态氮量和产量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9.3%~25.0%、0.3%~29.7%、4.03%~11.19%,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8.0%~24.2%、1.4%~30.4%、5.29%~11.98%,一致性指标(D)均高于0.65;基于验证后的RZWQM 2模型,在W1、W2、W3测墒补灌条件下,设置5个氮素施用水平(180、200、220、240kg/hm^(2)和260kg/hm^(2)),W2、W3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W1处理分别增加了30.9%~59.7%、49.6%~79.6%;W2条件下,将施氮量控制在220~240kg/hm^(2)更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在0~1m土层内的累积,累积量为108.30~125.10kg/hm^(2)。【结论】RZWQM2模型可用于模拟冬小麦测墒补灌条件下的土壤氮素迁移,测墒补灌W2和施氮量220~240 kg/hm^(2)为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ZWQM 2模型 测墒补灌 水氮调控 硝态氮累积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新型灌溉模式下测墒补灌对农田水氮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然 周伟伟 +3 位作者 金圣爱 商美新 王萌 李俊良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9-46,共8页
【目的】研究新型灌溉模式对农田水氮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鲁麦21为试验对象进行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测墒补灌至田间持水率的65%(W_(65))、75%(W_(75))、85%(W_(85))3个水平;灌溉方... 【目的】研究新型灌溉模式对农田水氮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鲁麦21为试验对象进行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测墒补灌至田间持水率的65%(W_(65))、75%(W_(75))、85%(W_(85))3个水平;灌溉方式为副区,设滴灌(D)、微喷灌(WP)和拔节期微喷灌扬花期滴灌(WP+D)共3种灌溉方式,研究灌水量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低于田间持水率的灌溉只对0~40 cm土层产生影响,小麦全生育期内4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没有波动,即0~40 cm土层为主要的供水层及持水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W_(85)处理>W_(75)处理>W_(65)处理;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在W_(65)、W_(75)灌水量及微喷灌模式下较高,且随着灌水量增多硝态氮淋溶风险增大;成熟期,灌水量、灌溉方式及二者交互作用对4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增加,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拔节期微喷灌结合扬花期滴灌的模式下可以达到更好的节水保产效果,产量达到了614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6.2 kg/(hm^(2)·mm),且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8429.0元/hm^(2)。【结论】综上可知,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测墒补灌至田间持水率的75%并配合微喷灌+滴灌的模式,可以实现小麦生产节水环保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灌溉方式 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南疆休作期棉田墒情调控及播种前适宜灌水阈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艳 白云岗 +3 位作者 柴仲平 郑明 刘洪波 肖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94,101,共7页
针对南疆冬季休作期棉田无雪层覆盖及农用水资源匮乏现象,当地多选择冬春灌调控棉田的播前墒情,已有研究表明在休作期春灌滴灌对盐分的淋洗和墒情调控情况较好。对比研究冬灌漫灌、不同灌溉定额冬灌滴灌及冬灌滴灌+干播湿出3种调控措施... 针对南疆冬季休作期棉田无雪层覆盖及农用水资源匮乏现象,当地多选择冬春灌调控棉田的播前墒情,已有研究表明在休作期春灌滴灌对盐分的淋洗和墒情调控情况较好。对比研究冬灌漫灌、不同灌溉定额冬灌滴灌及冬灌滴灌+干播湿出3种调控措施灌水前后水盐的特征变化,探寻不同墒情调控措施对棉田播前土壤墒情的影响以及在播种前后找出适宜的灌水阈值,为后期实施干播技术提供墒情保障。对比其他调控措施,高定额冬灌滴灌的调控措施播前40~60cm土层墒情较为稳定且土壤水分分布更均匀;在用水量较少的状况下,播后测得冬灌滴灌+干播湿出措施中灌溉定额为(600+225)m^(3)/hm^(2)与灌溉定额为1200m^(3)/hm^(2)的冬灌滴灌措施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性不大且前者平均含水率要稍高;冬灌滴灌+干播湿出措施中灌溉定额为(1200+225)m^(3)/hm^(2)的土壤含水率对比冬灌漫灌措施更平稳均衡。冬灌调控后土壤平均含盐量明显减低,冬灌滴灌灌溉定额越高盐分淋洗越彻底。冬灌滴灌+干播湿出的调控措施与冬灌滴灌措施对比,0~40cm土层的平均含盐量差异显著,且各土层波动不大,对比其他措施淋洗和压制土壤盐分效果较好。综上冬灌滴灌+干播湿出调控措施在节水的基础上各土层平均含水率较高,其土壤盐分和水分环境更适宜棉花萌芽,进而影响到棉花的保苗以及后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墒情调控 冬灌 干播湿出 灌水阈值 棉花 休作期 灌溉措施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1640,共10页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1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W0和W2处理最低,W0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为W2处理显著低于W1处理,W0、W1、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1>W3>W2>W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和W1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W2和W3处理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3)W0处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低;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W1处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最高。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籽粒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年度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利用、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W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度补灌量分别为43.83 mm和13.7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郭增江 于振文 +3 位作者 石玉 赵俊晔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38,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处理(D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D2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开花后7 d和14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气孔限制值低于其他处理;D2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分配对籽粒的贡献率亦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度D2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367.4 kg hm–2和9727.5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D2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是同步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推迟拔节水及其灌水量对小麦耗水量和耗水来源及农田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红光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3-1191,共9页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墒补灌后0~140cm土层能够达到目标含水量。相同补灌时期,随补灌水平的提高,拔节至开花阶段日耗水量增大,0~120cm土层贮水消耗量减小,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相同补灌水平,由拔节期推迟至拔节后10d补灌则麦田日耗水量减小,挑旗期日耗水量增大,拔节至开花阶段8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亦增加,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不变;灌浆初期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降低,株间蒸发量增加;公顷穗数降低,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在拔节后10d补灌至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开花期补灌至70%(2007—2008年度)是兼顾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耗水量 株间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许骥坤 石玉 +2 位作者 赵俊晔 张永丽 于振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1,329,共6页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量节水灌溉),依据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墒补灌,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和70%(W1),70%和70%(W2)以及75%和70%(W3),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ck相比,W2处理灌水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2)2个小麦生长季W2对80—16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显著高于Wck处理,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3)W2灌浆期棵间蒸发量显著低于Wck处理,降低了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利于高效利用灌溉水;(4)2个小麦生长季试验结果表明,W2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ck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水分利用特征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金修宽 马茂亭 +2 位作者 赵同科 安志装 姜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4-1344,共11页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W1)、60%(W2)、70%(W3)、80%(W4)。施氮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和300 kg·hm-2(N300)。在此处理下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各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范围内时,冬小麦籽粒的增产效应差异不显著。各补灌处理下,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变化。本试验条件下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为8 104.6 kg·hm-2。(2)增加施氮量和补灌量均可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施氮的提高效果不显著。补灌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60%(W2)、70%(W3)时较补灌至80%(W4)处理显著降低耗水量,说明有利于节约灌水而获得较高产量。(3)相同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当补灌量增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为14.7 kg·hm-2·mm-1。相同补灌处理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否则将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4)相同施氮处理下,应控制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0.1 kg·kg-1、22.4 kg·kg-1。相同补灌处理下,施氮量应控制在24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及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3.9 kg·kg-1、23.5 kg·kg-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均最高,为最优的节水、节氮、高产组合,推荐其作为该区域适宜水、氮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小麦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旱塬麦田渗灌补水技术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7
13
作者 冯永平 董忠义 +2 位作者 董孟雄 王娇娟 牛西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3-78,共6页
旱地干旱年型下,在关键时期采用地下渗灌补水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渗灌、不同渗水量及埋管深度与土壤水分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分析表明,小麦孕穗期,冬渗土壤水分经下渗后积聚在100cm~150cm土层,比对照高3.41个... 旱地干旱年型下,在关键时期采用地下渗灌补水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渗灌、不同渗水量及埋管深度与土壤水分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分析表明,小麦孕穗期,冬渗土壤水分经下渗后积聚在100cm~150cm土层,比对照高3.41个百分点;而春渗多积聚在20cm~50cm土层,比对照高2.25个百分点。由于根系密集层与水分积聚层基本吻合,因此有利于小麦抽穗时期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春渗小麦比对照增产33.7%。不同渗水量试验,以每公顷渗水300m3的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明显,比对照增产27.3%;渗灌埋管深度由浅到深,水分下渗规律也呈同样趋势,根据小麦发育需水规律,以埋深20cm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渗灌 旱垣 土壤水分 麦田
下载PDF
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艳艳 张永丽 +1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3-1238,共6页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了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拔节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低于D3处理,土壤水消耗量与D1和D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低于D4处理。D2和D3处理旗叶光合速率高于D4处理,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4处理。0-40cm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节水高产的适宜补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深度 小麦 光合作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段文学 张永丽 +1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9-1317,共9页
在田间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J22)和大穗型品种潍麦8号(WM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70%,开花期70%);W2(拔节后8 d 70%,开花后8 d 70%)。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两个小麦品... 在田间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J22)和大穗型品种潍麦8号(WM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70%,开花期70%);W2(拔节后8 d 70%,开花后8 d 70%)。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两个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品种灌水处理在成熟期子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W0)。济麦22 W2处理的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分配的比例、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运量和转移率高于W1处理,潍麦8号则表现相反。2)两品种W2在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高于W0和W1处理。济麦22各处理的总耗水量均低于潍麦8号,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高于潍麦8号;W2处理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高于潍麦8号。3)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2和潍麦8号分别为W2和W1处理获得各品种较高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济麦22各处理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潍麦8号,是兼顾高产和节水的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小麦品种 耗水特性 氮素分配与转运 子粒产量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振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0-245,共6页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 以中筋小麦济麦22为试材,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和总施氮量为240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0∶10(N1)、3∶7(N2)、5∶5(N3)、7∶3(N4)、10∶0(N5),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N3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损失量、氮肥表观残留率和氮肥表观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N1、N2、N4、N5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高33.22%,12.60%,11.54%,98.14%,籽粒氮素利用率高148.65%,56.48%,59.63%,229.29%,氮肥农学效率高96.52%,34.86%,37.64%,204.98%,氮素表观盈亏量分别低35.04%,13.82%,30.36%,29.30%。根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矿质氮残留总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小麦 氮肥基追比例 氮素利用 氮素表观盈亏
下载PDF
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玉环 刘保华 +4 位作者 王雪香 张清华 宋彦龙 陈冬梅 马永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4,共6页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麦16号 测墒补灌 籽粒产量 耗水特征
下载PDF
测墒补灌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春华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赵俊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11-2219,共9页
2007—2009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测墒补灌技术,设置0~1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拔节期65%, 开花期55%~60%)、中(拔节期75%, 开花期65%~70%)、高(拔节期75%, 开花期75%) 3个处理,比较了14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干... 2007—2009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测墒补灌技术,设置0~1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拔节期65%, 开花期55%~60%)、中(拔节期75%, 开花期65%~70%)、高(拔节期75%, 开花期75%) 3个处理,比较了14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将14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分别是超高产高水分利用率组(I组)、超高产中水分利用率组(II组)和高产低水分利用率组(III组)。比较各组代表品种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及日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山农15 (I组)显著低于济麦22 (II组)和烟农21 (III组),拔节至开花期山农15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开花至成熟期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中水分条件下,山农15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而在低和高水分条件下,3个品种无显著差异。在中、高水分条件下,山农15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成熟期与济麦2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烟农21;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3品种的经济系数以山农15最大,济麦22次之,烟农21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测墒灌溉施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潘晓莹 武继承 +1 位作者 杨永辉 何方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探讨水肥耦合的最佳配置,在通许潮土区进行测墒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水(W1:不灌水;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W4:足墒灌溉)肥(N1:一次施肥;N2:多次施肥)耦合试验,探讨了不同水肥耦... 为探讨水肥耦合的最佳配置,在通许潮土区进行测墒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水(W1:不灌水;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W4:足墒灌溉)肥(N1:一次施肥;N2:多次施肥)耦合试验,探讨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均受土壤水分调控,在W1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抑制作用,在其他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促进作用。各处理间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3水分条件下最高;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同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以W3N2处理最高,达9293.19 kg/hm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成产要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表现为小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灌溉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金修宽 赵同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39,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补灌设3个水平,在冬小麦拔节期0—40cm土层补灌至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的60%(W_1),70%(W_2)和80%(W_3)。施氮设3个水平:不施氮(N_0)、施纯氮195kg/hm^2(... 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补灌设3个水平,在冬小麦拔节期0—40cm土层补灌至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的60%(W_1),70%(W_2)和80%(W_3)。施氮设3个水平:不施氮(N_0)、施纯氮195kg/hm^2(N_(195))和255kg/hm^2(N_(255))。结果表明:(1)不同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影响效果较为显著,同一补灌处理下,其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均表现为N_(255)>N_(195)>N0(p<0.05)。N_(195)、N_(255)处理显著高于N_0处理,但N_(195)及N_(255)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施氮处理下,W_2(569.4m^3/hm^2)、W_3(873.45m^3/hm^2)处理显著高于W_1(265.2m^3/hm^2)处理,但W_2及W_3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过量施氮和补灌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无显著性作用。(2)同一施氮水平下,补灌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施氮和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存在一定的临界值,超过临界值,产量下降。当施氮量为195kg/hm^2,补灌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569.4m^3/hm^2)时达最高产8 500kg/hm^2。(3)冬小麦成熟期,施氮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但在W_2、W_3处理下,N_(255)相较于N_(195)显著下降(p<0.05),特别是在W_3(873.45m^3/hm^2)水平下,N_(255)甚至低于N_0处理;在N_0、N_(195)处理下,植株氮素积累量随补灌量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但在N_(255)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适量补灌、施氮可提高冬小麦的吸氮能力,但过量补灌、施氮并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4)拔节期补灌量的增加虽提高了冬小麦的吸氮能力,促进冬小麦吸收较多的氮素,却抑制了冬小麦体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和分配。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状况及氮素风险状况,建议施氮量为195kg/hm^2、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70%(569.4m^3/hm^2),作为该区域适宜的水、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