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胛上血管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迟焕方 王守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0-283,共4页
在6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肩胛上血管神经与肩胛上横韧带的关系,有4种类型:①神经在韧带的下方,血管在韧带的上方(65.0%);②血管、神经均在韧带下方(23.3%);③神经和静脉在韧带下方,动脉在韧带上方(10.0%)... 在6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肩胛上血管神经与肩胛上横韧带的关系,有4种类型:①神经在韧带的下方,血管在韧带的上方(65.0%);②血管、神经均在韧带下方(23.3%);③神经和静脉在韧带下方,动脉在韧带上方(10.0%);④血管和神经均在韧带上方(1.7%).在尸体标本上摹拟了肩胛上血管神经与肩胛上横韧带的静态和动态关系。提出肩胛上血管受压导致供血不足也可能是某些肩痛的原因之一。建议切除肩胛上横韧带,解除血管神经受压状态可作为治疗某些肩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 上血管神经 上横韧带 解剖学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分析及测量
2
作者 李明波 陈晓英 郑海霞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正常成人肩胛骨,观察肩胛骨冈盂切迹解剖结构,根据形状进行分型和测量,为临床评估肩胛上神经(SN)卡压风险、肩胛上神经卡压治疗及肩关节手术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35例正常成人肩胛骨进行CT三维重建,根据冈盂切迹解...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正常成人肩胛骨,观察肩胛骨冈盂切迹解剖结构,根据形状进行分型和测量,为临床评估肩胛上神经(SN)卡压风险、肩胛上神经卡压治疗及肩关节手术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35例正常成人肩胛骨进行CT三维重建,根据冈盂切迹解剖形状进行分型;测量冈盂切迹宽度(MN)、冈盂切迹深度(OP)、冈盂切迹厚度(XY)、冈盂切迹角度(∠MON)、O点到肩胛骨内上角距离(OA)、O点到肩胛冈内侧缘距离(OB)、O点到肩胛下角距离(OC)和O点到肩胛上切迹最低点距离(OD),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冈盂切迹形态学上可分为4种类型,即U型(41.79%)、鳍型(42.99%)、L型(8.36%)和梯型(6.86%),以U型和鳍型最常见。4种形状比较发现,鳍型最窄(11.58±1.74)mm,最深(14.58±1.81)mm,∠MON最小(45.62±6.43)°,最易发生SN卡压;梯型最宽(14.20±2.67)mm,最浅(10.80±0.79)mm,∠MON最大(57.69±2.22)°,最不易发生SN卡压。2.MN、OP、XY、∠MON、OA、OB、OC和OD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3.在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男性MN、OP、XY、OA、OB、OC和OD数据均明显大于女性,但∠MON小于女性,说明男性比女性冈盂切迹更厚、宽、深,肩胛骨更宽、长。结论CT三维重建成像测量冈盂切迹形态解剖学特征有助于肩胛上神经卡压风险的评估及肩胛上神经卡压的治疗,并为临床肩关节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盂切迹 肩胛上神经卡压 CT三维重建 形态学分析 形态学测量
下载PDF
肩胛切迹穿刺术的应用解剖
3
作者 李英平 孙义清 +2 位作者 孙广林 韩玉华 郭瑞芳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1-2,共2页
用250块(左右各125块)正常成人肩胛骨,以肩胛冈上缘中点为穿刺点,向肩胛切迹作模拟穿刺。穿刺深度为2.81±0.39(4.10~2.10)cm,穿刺角度平均为9°83′。为临床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封闭疗法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数据。使用本文作者... 用250块(左右各125块)正常成人肩胛骨,以肩胛冈上缘中点为穿刺点,向肩胛切迹作模拟穿刺。穿刺深度为2.81±0.39(4.10~2.10)cm,穿刺角度平均为9°83′。为临床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封闭疗法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数据。使用本文作者设计的穿刺板能进一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切迹 穿刺术 解剖学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切除冈盂切迹囊肿28例随访1年结果
4
作者 孟庆阳 刘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9-613,共5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切除冈盂切迹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28例冈盂切迹囊肿手术和随访资料,其中4例单纯冈盂切迹囊肿,21例合并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LAP...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切除冈盂切迹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28例冈盂切迹囊肿手术和随访资料,其中4例单纯冈盂切迹囊肿,21例合并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LAP)损伤,1例合并后盂唇损伤,2例合并前下盂唇损伤。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冈上肌和冈下肌间隙)完全切除囊肿,并处理合并肩关节病变如SLAP损伤、肩袖损伤等。随访期1年,通过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和肌力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行MRI明确囊肿是否复发。结果 28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48.5±7.0)分vs.(95.6±3.4)分,t=-35.804,P=0.000;(17.0±8.3)分vs.(32.3±3.7)分,t=-9.371,P=0.000],7例冈下肌萎缩者肩外旋肌力较术前显著提高[(5.4±3.5)kg vs.(10.7±2.9)kg,t=-2.937,P=0.026]。术后1年复查MRI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完全切除冈盂切迹囊肿、处理合并肩关节损伤,可改善临床症状,避免囊肿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盂切迹囊肿 肩胛冈入路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盂唇损伤 肩袖损伤
下载PDF
肩胛上神经卡压机制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宋云骏 王永为 +3 位作者 姜林鹤 黄微 辛建会 肖春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上切...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结论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神经卡压 肩胛上切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肩胛切迹的骨性观测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3 位作者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沈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形状及以肩峰角为标志来确定肩胛切迹的定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分为U型、大弧型、V型、O型及部分骨化型,其中以U型居多(52.50%);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峰角多为钝角,突起明显,位置恒定。结论:肩峰角可作为肩胛切迹的定位标志,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应用解剖 肩胛切迹 肩峰角 封闭疗法
下载PDF
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林萍 王文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7-279,共3页
在6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了肩押上神经,肩胛切迹,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等结构,观察了肩胛上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井根据摹拟观察,分析了引起肩胛上神经嵌压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和肩胛上神经转折用处受嵌压性损伤的可... 在6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了肩押上神经,肩胛切迹,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等结构,观察了肩胛上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井根据摹拟观察,分析了引起肩胛上神经嵌压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和肩胛上神经转折用处受嵌压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预防和手术治疗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 上神经转折角 上神经嵌压症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切迹解剖分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磊 刘洋 +3 位作者 曾炎 余飞 任蔺 扶世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0-62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切迹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300例因肩部疾病就诊患者的肩胛骨,通过CT三维技术重建肩胛骨图像,并进行肩胛切迹形态学分型及几何数据测量。结果我们将收集的肩胛...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切迹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300例因肩部疾病就诊患者的肩胛骨,通过CT三维技术重建肩胛骨图像,并进行肩胛切迹形态学分型及几何数据测量。结果我们将收集的肩胛切迹分为5种类型,√-形称为Ⅰ型共138例,约占46%;U-形称为Ⅱ型共125例约占41.7%;Ⅴ-形称为Ⅲ型,共20例,约占6.7%;O-形称为Ⅳ型,共10例约占3.3%;Ω-形称为Ⅴ型,共7例约占2.3%(另外,发现W-形、双O-形各1例,因数量较少暂未纳入分型);左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5.58±1.42、10.22±3.24)mm,右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6.02±1.87、10.81±3.35)mm,左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型的切迹宽度较其他3种类型宽度更宽,分别为(12.46±3.20、9.95±2.68)mm,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不同类型中肩胛切迹最低点到肩胛冈基底部的垂直距离长度有所不同,其中Ⅰ型最短的为(12.52±2.56)mm,Ⅲ型最长的为(14.48±4.29)mm,Ⅰ型和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结果,将肩胛切迹分为5型,分别为√-形、U-形、Ⅴ-形、O-形、Ω-形。其中Ⅴ-形和O-形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几率较大,而√-形及U-形的卡压几率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切迹 解剖形态学 分型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冈盂切迹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虹瑾 刘洋 +1 位作者 李静 张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盂切迹 肩胛上神经卡压 解剖形态学 骨折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分型特征
10
作者 谢东波 顾兴科 +3 位作者 陈永洪 张玉科 张鹏翼 莫玉富 《中医正骨》 2021年第12期7-10,18,共5页
目的:分析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分型特征。方法:纳入460例接受胸部或肩部CT检查的患者,将其CT扫描数据传输至西门子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进行单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并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和记录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数据;根据冈盂... 目的:分析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分型特征。方法:纳入460例接受胸部或肩部CT检查的患者,将其CT扫描数据传输至西门子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进行单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并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和记录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数据;根据冈盂切迹的形态将460例患者分别纳入L形组、大U形组和小U形组,分析比较3组肩胛骨冈盂切迹的形态学特征。结果:L形冈盂切迹134例(L形组)、大U形103例(大U形组)、小U形223例(小U形组)。3组患者冈盂切迹至肩胛切迹、盂上结节、盂下结节的距离及冈盂切迹的深度、宽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911,P=0.028;F=15.095,P=0.017;F=17.095,P=0.001;F=12.932,P=0.001;F=9.374,P=0.012);小U形组冈盂切迹至肩胛切迹、盂上结节、盂下结节的距离及冈盂切迹的深度、宽度均小于L形组和大U形组(冈盂切迹至肩胛切迹的距离:q=1.928,P=0.029;q=2.018,P=0.030;冈盂切迹至盂上结节的距离:q=12.012,P=0.001;q=9.253,P=0.001;冈盂切迹至盂下结节的距离:q=9.267,P=0.001;q=5.267,P=0.001;冈盂切迹的深度:q=3.191,P=0.001;q=4.353,P=0.001;冈盂切迹的宽度:q=2.803,P=0.003;q=3.656,P=0.003);L形组冈盂切迹至肩胛切迹、盂上结节、盂下结节的距离及冈盂切迹的深度、宽度与大U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803,P=0.146;q=3.128,P=0.149;q=3.412,P=0.111;q=8.453,P=1.646;q=3.780,P=0.852)。3组患者冈盂切迹至肩胛上角、肩胛下角、关节盂中央的距离及α角(以冈盂切迹顶点为顶点、以肩胛骨横轴和肩胛冈长轴为边所构成的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5.546,P=0.129;F=8.977,P=1.092;F=6.029,P=0.941;F=2.091,P=0.589)。结论:与L形和大U形冈盂切迹相比,小U形冈盂切迹至肩胛切迹、盂上结节、盂下结节的距离及小U形冈盂切迹的深度、宽度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冈盂切迹 成像 三维 肩胛上神经 神经压迫综合征
下载PDF
MRI诊断冈盂切迹囊肿所致肩胛上神经卡压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世同 王绍华 +3 位作者 李绍科 张传玉 唐晓燕 郝大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30-1733,共4页
目的探讨MRI在冈盂切迹囊肿(SNC)所致肩胛上神经(SSN)卡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C患者的MRI图像,分析10例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肩关节MRI图像特征。结果 10例SNC均发生于冈盂切迹处,6例在斜矢状位... 目的探讨MRI在冈盂切迹囊肿(SNC)所致肩胛上神经(SSN)卡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C患者的MRI图像,分析10例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肩关节MRI图像特征。结果 10例SNC均发生于冈盂切迹处,6例在斜矢状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上发现受压迫的SSN。10例SNC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脂肪抑制PDWI高信号。在斜矢状位脂肪抑制PDWI像,10名健康志愿者均见高信号的肩胛上神经血管束。结论 MRI对SNC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盂切迹 囊肿 肩胛上神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