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al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Bohai Strait
1
作者 WANG Bin LIU Hongmei +1 位作者 TANG Haitian HU Xiaok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95-804,共10页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ay key roles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Despite a few studies on marin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eep straits,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amo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ediments of shallow stra...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ay key roles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Despite a few studies on marin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eep straits,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amo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ediments of shallow straits have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Bohai Strait in northern China(average depth less than 20 m) separates the Bohai Sea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has organic-rich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in the summer of 2014, six stations across the strait were selected to explore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The four most abundant classes were Gamm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 Bacilli and Flavobacteriia. Temperature, total carbon, depth, nitrate, fishery breeding and cold water masses influenc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 suggested by representational dif ference and composition analyses. Network analysis of microbial associations revealed that key families included Flavobacteriaceae, Pirellulaceae and Piscirickettsiacea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families with high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re key populations in the microbial association network that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microbial ecosystems.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ecology in complex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diment network analysis bohai strait evolution of microbial associations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物源判别
2
作者 赵竺栩 熊伟 +4 位作者 王忠蕾 黄龙 密蓓蓓 王峻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 对渤海海峡38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物质来源以及迁移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44.85~283.00μg/g,平均含量为166.33μ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西部和南部海域,低值区分布在沉积物粒度较粗的东北部海域,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通过对∑REE以及部分特征参数与粒度、化学蚀变指数和部分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REE与沉积物粒度平均粒径呈正相关,指示研究区稀土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和物源密切相关。渤海海峡稀土元素的上地壳和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与黄河及辽东湾河流物质具有相似性,表现出较强的陆源性特征,而与鸭绿江和朝鲜半岛河流差异较大,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利用球粒陨石标准化计算的δEu-(La/Yb)_(N)和(Gd/Yb)_(N)-(La/Yb)_(N)指标进行物源判别,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而研究区东北部则为黄河与辽东湾河流混合来源。辽东湾环流及渤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影响了渤海海峡的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渤海海峡
下载PDF
渤海海峡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伟 周连成 +3 位作者 吴建政 朱龙海 胡日军 姜胜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28,共10页
利用渤海海峡南部海域2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结合矿物组分及动力条件,分析了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类型丰富,以粗粒沉积物为主,含砾组分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位于岛陆之间水道、基岩海岸... 利用渤海海峡南部海域2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结合矿物组分及动力条件,分析了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类型丰富,以粗粒沉积物为主,含砾组分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位于岛陆之间水道、基岩海岸和登州浅滩附近海域;(2)粗粒沉积物分选差—极差,细粒沉积物分选好,偏态系数以正值为主,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3)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为陆源残留沉积产物,西部海域为黄河及莱州湾西南部河流输入与东侧山东半岛岛屿冲刷供给的过渡区;(4)南部砂质海岸沉积物受波浪作用控制,外侧海域、岛陆之间水道及基岩岬角海域沉积物受潮流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控制因素 渤海海峡
下载PDF
渤海海峡冬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乃星 吴凤丛 +6 位作者 任荣珠 宋金明 林森 孙滨 王建勇 侯继灵 于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1,共6页
根据2010年2月—2010年3月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冬季渤海海峡及其附近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TA、DIC和3HCO的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海峡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趋势。西南部出现的高值区,与该区域靠近莱... 根据2010年2月—2010年3月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冬季渤海海峡及其附近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TA、DIC和3HCO的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海峡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趋势。西南部出现的高值区,与该区域靠近莱州湾,受莱州湾水体污染影响有关。调查海域TA与表层水的温度相关性明显,pH与叶绿素的相关性较高。水温和Chl-a浓度是影响水体中无机碳体系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温对3HCO的影响要明显强于DIC。海峡南北两侧水体交换的差异,是导致海峡南部东西两端无机碳体系各参数监测数值的差异明显大于海峡北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渤海海峡表层水
下载PDF
渤海海峡潮流底应力与沉积物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蒋东辉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63-667,共5页
用数值模型方法计算了渤海海峡区潮流引起的最大和平均底应力 ,以及相应的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 ,并根据沉积物参数计算了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1)最大潮流底应力和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关系与底质分布之间存... 用数值模型方法计算了渤海海峡区潮流引起的最大和平均底应力 ,以及相应的活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 ,并根据沉积物参数计算了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 :(1)最大潮流底应力和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关系与底质分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 ,最大潮流底应力大于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地方 ,分布着粗颗粒沉积物 ,若前者小于后者 ,对应的是细颗粒沉积物 ,若两者近于相等 ,则对应着较细颗粒的沉积物 ;(2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岸和渤海海峡的东北角 ,最大潮流底应力小于或接近于临界起动切应力的量值 ,而对应的沉积物是粉砂和砂 ,这一例外可能是由于残留沉积的出露 ,这一假说需要根据全新世海面上升历史、古水动力环境模拟、渤海海峡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来验证 ;(3)活动层厚度的分布规律与海底沉积物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即活动层厚度越大 ,对应的海底沉积物越粗 ;活动层厚度越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底应力 活动层厚度 沉积物 分布 数值模拟 渤海海峡 空间分布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吕悦军 彭艳菊 +3 位作者 施春花 沙海军 唐荣余 孟小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368-374,共7页
以渤海PL19-3油田工程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和剪切波速实测资料,根据中国规范GB50011-2001、美国规范FEMA-NEHRP和欧洲规范EC8,进行场地类别研究;通过地震动效应分析,得到海底表层软弱土对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 以渤海PL19-3油田工程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和剪切波速实测资料,根据中国规范GB50011-2001、美国规范FEMA-NEHRP和欧洲规范EC8,进行场地类别研究;通过地震动效应分析,得到海底表层软弱土对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规范中的场地土类型划分标准是针对陆地场地土特征的,不能反映覆盖较厚的海底淤泥层的特征;海底表层软弱土对地震动加速度的幅值和频谱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对峰值加速度的放大倍数较高,但受土的非线性变形影响,随着地震动输入的增大,其放大倍数呈非线性降低,软土场地使得加速度反应谱谱形变宽,特征周期变大。本文的结果为开展海洋工程抗震标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积累了相关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类别 地震动 渤海PL19-3油田 海底表层软弱土
下载PDF
渤海表层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力成因 被引量:13
7
作者 庞重光 李坤 于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8,共9页
针对目前渤海整个海域悬浮泥沙分布全貌的研究不充分.根据2000-2004年渤海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特征选取7个典型海区,通过利用长时间序列悬沙质量浓度和风场遥感反演资料,在分析悬沙质量浓度与局地风速、物质来源等关系的基础上,定量研究风... 针对目前渤海整个海域悬浮泥沙分布全貌的研究不充分.根据2000-2004年渤海表层悬浮泥沙分布特征选取7个典型海区,通过利用长时间序列悬沙质量浓度和风场遥感反演资料,在分析悬沙质量浓度与局地风速、物质来源等关系的基础上,定量研究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随季节显著变化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从而揭示整个渤海海域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动力成因.渤海不同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绝对值差别很大,多年平均最高质量浓度在20~450 mg/L变化,高质量浓度集中在近岸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如黄河口和辽河口地区,低质量浓度区位于渤海中部、渤海海峡以及秦皇岛外海(属于近岸海域却质量浓度常年偏低的特殊海区).渤海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场的季节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各代表性海区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悬沙质量浓度与风速之间存在一定时间段的滞后相关.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研究表明,除渤海海峡外,渤海其它典型海区表层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均与各自海区风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最大底流速及其季节变化相对应.在渤海,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悬沙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最关键的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洋水色 表层悬浮泥沙 季节变化 再悬浮机制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虞义勇 褚宏宪 +1 位作者 杨慧良 郭建卫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9期52-62,共11页
对采自渤海海峡北部海域3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常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主要由SiO2、Al2O3、Fe2O3、CaO、K2O、Na2O和MgO组成,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4.85%;其中SiO2、Al2O3和CaO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达到70.44... 对采自渤海海峡北部海域3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常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主要由SiO2、Al2O3、Fe2O3、CaO、K2O、Na2O和MgO组成,约占沉积物总量的94.85%;其中SiO2、Al2O3和CaO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达到70.44%、10.03%和3.96%,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和黏土组分,其次是生物碎屑组分。SiO2与Mz呈较强负相关关系,在空间上分布与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相一致;Al2O3、Fe2O3、MgO、P2O5、TiO2在空间上分布相似,与细粒沉积物分布区相一致;此外,Al2O3、Fe2O3、MgO、Na2O、TiO2 5种常量元素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分布受控因素较为相近。常量元素相关性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常量元素可划分为3类,第1类包含了SiO2、Al2O3、Fe2O3、MgO、MnO、P2O5、TiO2组成,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第2类主要由CaO、Na2O组成,代表了海洋生物沉积作用;第3类K2O可能代表了海洋化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表层沉积物 常量元素 因子分析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成海燕 姜胜辉 +1 位作者 张超 赵冬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8期19-28,共10页
通过对渤海海峡4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及12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元素组合特征、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沉积物输运方式,揭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 通过对渤海海峡4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及12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元素组合特征、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沉积物输运方式,揭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以SiO2和Al2O3为主,随着沉积物粒径变粗SiO2含量逐渐增加,Al2O3含量逐渐减小。全区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最高为Ba。各类型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表明元素含量的变化服从粒度控制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元素分布划分为5个分区:残留沉积区、老铁山水道区、水道东西两侧区、海峡中部区和海峡南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 渤海海峡
下载PDF
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参数化计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富康 边昌伟 徐景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6,共14页
本文以2018年冬季渤海海峡两个站位的定点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一维参数化方案,计算了观测站位底边界层内的水平悬浮物输运通量以及推移质输运量。在参数化方案中,简化的一维对流扩散方程被用于计算底边界层内的垂向悬浮物浓度。为... 本文以2018年冬季渤海海峡两个站位的定点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一维参数化方案,计算了观测站位底边界层内的水平悬浮物输运通量以及推移质输运量。在参数化方案中,简化的一维对流扩散方程被用于计算底边界层内的垂向悬浮物浓度。为了验证参数化方案的可靠性,本文基于观测数据对比了两种底剪切应力计算模型、四种临界起动剪切应力计算方法和两种一维对流扩散方程解法。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模型计算的底剪切应力结果相近;(2)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受到颗粒间黏性作用的影响;(3)一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求解过程需要考虑沉积物浓度的分层效应和不同粒级颗粒临界起动剪切应力的差异。基于上述对比结果确定的最优参数化方案,进一步计算了观测站位的沉积物输运量:(1)在有再悬浮的时段,距底5 m内的水平悬浮物通量占全水深悬浮物通量的比例(T01站约为21%,T02站约为17%)显著高于相同层位水通量的占比;(2)依据参数化方案估算的冬季平均的悬浮物通量比忽略底边界层悬浮物浓度垂向变化的传统方法结果高约16%;(3)推移质输运量比悬移质输运量约低两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层 悬浮物通量 推移质输运量 渤海海峡
下载PDF
台湾海峡MODIS遥感SST的初步验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雪丁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6-340,共5页
海表层温度(SST)是一个决定海气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栖息条件适宜性的海洋环境关键参数,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手段获取,对检验锋面多发、水文条件复杂的近岸区域卫星遥感SST产品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获取的... 海表层温度(SST)是一个决定海气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栖息条件适宜性的海洋环境关键参数,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手段获取,对检验锋面多发、水文条件复杂的近岸区域卫星遥感SST产品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获取的SST数据对台湾海峡MODIS遥感SST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ODIS遥感与实测SST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均方根误差为0.51℃,平均偏差为-0.02℃,平均绝对偏差为0.42℃,相关系数为0.988;MODIS遥感与实测SST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季节性差异,均方根误差以夏季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台湾海峡 海表层温度(SST) MODIS遥感 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
下载PDF
渤海油田表层大尺寸井眼预斜技术探索与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治衡 庹海洋 +2 位作者 王文 刘海龙 朱辉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了解决丛式井加密调整的防碰问题,在浅部地层大井眼井段寻找间隙,将造斜点上移是有效手段。以A17井为例,通过合理的槽口分配,轨迹优化设计,大尺寸马达的“量身定做”及参数优选等探索研究和实施。结果表明:①利用外排槽口实施大位移井... 为了解决丛式井加密调整的防碰问题,在浅部地层大井眼井段寻找间隙,将造斜点上移是有效手段。以A17井为例,通过合理的槽口分配,轨迹优化设计,大尺寸马达的“量身定做”及参数优选等探索研究和实施。结果表明:①利用外排槽口实施大位移井,可以减少防碰压力;②采用拟悬链线设计的井眼轨道更优,更有利于大位移井的实施;③优选1.75°弯角,扶正器套657 mm满足造斜需求,最大造斜率可达4°/30 m;④660.4 mm井眼一趟钻施工方式可实现0.42 d的工期缩减,实现50余万元的费用降本。以上成果认识,为渤海油田丛式井加密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表层 大尺寸 预斜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