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errations of the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Which May Be Dangerous in Pharyngeal Surgery—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
1
作者 Johannes Gossner Ricarda Manka Joerg Larsen 《Advanc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recognised variations in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cervic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 aberrant vessel with direct contact to the pharyngeal wall could easily be injured during... Background: There are recognised variations in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cervic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 aberrant vessel with direct contact to the pharyngeal wall could easily be injured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or may appear as a pharyngeal pseudo mass. Previous anatomical studies predominantly involved older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of such variations which are at risk of injury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has thu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a general patient popul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cours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relation to the oro and hypopharyngeal walls was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bilaterally by simple visual inspe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mall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pective vessels and the adjacent mucosal surface of the pharyngeal wall in 138 consecutive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f the neck. Results: 11/138 (7.9%) of patients demonstrated relevant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berrations, comprising medial kinking of a vessel with asymmetry of the adjacent pharyngeal lumen and/or an intimate submucous course in the pharyngeal wall with no identifiable separating fat plane. This prevalence increased with age. Simple visual inspection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mallest distance between an artery and the pharyngeal wall,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about 8% in a general patient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previously recorded in anatomical studies. Prevalence increases with age. Otorhinolaryngologists should be aware of such vari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ha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during pharyngeal surgery and as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haryngeal mass lesions, especially in older patients. Modern contrast-enhanced CT allows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ny surgically relevant variant vascular anatomy in the pre-operative work-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haryngeal surgery Variant Anatomy
下载PDF
Carotid Artery Cut-Down in Pediatric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When and How?
2
作者 Onur Doyurgan Osman Akdeniz +2 位作者 FatihÖzdemir Yigit Kılıc Bedri Aldudak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2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Background:Vascular access used for pediatric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uccess of the procedure.We aim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uccess,and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 Background:Vascular access used for pediatric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uccess of the procedure.We aim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uccess,and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performed by carotid cut-down or femoral puncture in newborns or young infants.Methods:We included who underwent catheterization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28 January 2017 and 15 April 2021.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balloon coarctation angioplasty,ductal stenting,diagnostic procedures for aortic arch pathologies,and modified Blalock-Taussig in-shunt intervention.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femoral puncture(group=1)and carotid cut-down(CC,group=2).Results:Seventy-two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64 patients;32(44.4%)were performed via the femoral approach and 40(55.6%)were performed via the carotid approach.Sixteen(22.2%)procedures were diagnostic and 56(77.8%)procedures were interventional.CC was performed in 13(32.5%)patients with failed femoral intervention.Patients in the CC group had shorter durations of procedure,vascular access,and anesthesia,compared with the femoral access group(80.9 and 116.2 min,p=0.001;12.9 and 22.5 min,p=0.001;140.9 and 166.6 min,p=0.001,respectively).Patients who underwent CC had fewer complications than did patients in the femoral access group(2.5%and 21.8%,respectively;p=0.01);larger sheats were used in CC patients(p=0.028).Conclusion:The carotid artery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as a primary catheterization route,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body weight and patients who require rapid vascular access,or stenting of the vertical d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arotid artery cut-down pediatric cardiology surgery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赵玉龙 陈立刚 +5 位作者 刘佳明 梁国标 于春泳 王晓刚 赖杰宇 高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该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闭塞开通手术的101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该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闭塞开通手术的101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术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剥脱组、复合手术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10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3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10例,复合手术治疗52例,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2.05%(32/39)vs 90.00%(9/10)vs 94.23%(49/52),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vs 10.00%(1/10)vs 11.54%(6/52),无死亡病例。术后1、6、12个月随访患者,成功开通患者1例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症状均一定程度缓解。未开通患者11例,8例患者症状有一定程度加重,且再次发生同侧脑梗死;3例患者经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结论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提高了血管开通的技术成功率,并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可行,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手术治疗 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 复合手术 预后
下载PDF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 caused by chronic infection:A case report
4
作者 Tian-Hao Xie Wen-Jun Zhao +5 位作者 Xiao-Long Li Yan Hou Xiong Wang Jing Zhang Xiu-Hua An Li-Tao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5期5051-5056,共6页
BACKGROUND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CBS)refers to rupture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d its branches;as a severe complication,it usually occurs after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urs of the head ... BACKGROUND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CBS)refers to rupture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d its branches;as a severe complication,it usually occurs after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urs of the head and neck.We present a case of CBS caused by chronic infection of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In this case,we did not find any evidence of head and neck tumours.CASE SUMMARY A 42-year-old man was referr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complaint of a lump found on the left side of his neck with pain and fever for 4 d.We diagnosed the condition as neck infection with abscess formation based on physical examination,routine blood examination,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plain computed tomography(CT)and decided to perform emergency surgery.During the operation,30 mL of grey and smelly pus was drained from the deep surface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The second day after the operation,the patient suddenly exhibited a large amount of haemoptysis and incision bleeding.The enhanced CT showed distal occlusion of the left ECA and irregular thickening of the broken ends of the artery encased in an uneven enhancement of soft tissue density.Infected ECA occlusion and rupture were considered.The patient was transferred to a vascular unit for transcatheter ECA embolization and recovered well.CONCLUSION Surgeon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vascular lesions caused by chronic infection that may develop into acute C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otid blowout syndrome carotid arteries INFECTION surgery Case report
下载PDF
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建彬 陈洁 +3 位作者 贺斌 刘鹏 叶志东 Fan Xueqiang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复合技术治疗颈动脉次全闭塞(carotid artery near-occlusion,CNO)伴远端完全塌陷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复合技术治疗的45例CNO伴远端完全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32例使用人工血管补片,2例使用颈外静脉补片,11例未使用补片。29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颈动脉血运重建满意,未行进一步治疗;16例行普通球囊扩张;均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6.66%(3例),包括1例心肌梗死,2例同侧脑卒中,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8.88%,无严重颅神经损伤发生。患者术后1年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3.2%(6例),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死亡;1例术后6个月发生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论复合技术治疗CNO伴远端完全塌陷可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次全闭塞 复合技术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载PDF
从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看围手术期管理及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
6
作者 郝继恒 司俊臣 +1 位作者 张利勇 王继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由中国发起的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最终取得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血管旁路移植术对症状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价...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由中国发起的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CMOSS)最终取得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血管旁路移植术对症状性血管闭塞患者的治疗价值,而是预示着其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文对CMOSS结果进行了分析,对该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下一步开展的CMOSS2,并探讨了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未来,以期为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 血管旁路移植术 专家论坛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7
作者 叶志东 贺斌 +2 位作者 张建彬 陈洁 刘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 目的总结同期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38例,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CABG 16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出现小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术后短暂低血压8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3例,心肌梗死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同期CEA+CABG组与同期CAS+CABG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40个月,平均(89.8±35.6)个月,因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死亡患者各1例。结论同期CEA+CABG与同期CAS+CABG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同期手术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并迂曲九例
8
作者 张立成 陈福业 +4 位作者 辛振学 马金邦 王传刚 彭涛 王新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3-830,共8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入院初步诊断、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术前术侧及对侧血管影像学情况。根据血管迂曲类型分为以下3种手术方法:(1)颈内动脉“C”形迂曲采用斜行离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外翻剥离斑块,并向远端延长颈内动脉切口,近端延长颈总动脉切口,将颈内动脉下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2)颈内动脉盘曲采用斜行离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外翻剥离斑块后切除颈内动脉起始段冗长部分并下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3)颈内、颈外动脉均折曲或颈总动脉折曲采用横断颈总动脉后外翻剥离斑块,并切除部分颈总动脉,下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后,行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所有患者术后1~3 d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通畅情况、迂曲改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1~3 d颈部CTA、颈部血管超声评估残余狭窄率≤30%、迂曲改善、无卒中发生为手术成功。术后观察有无卒中、心肌梗死、声音嘶哑、手术切口出血、肿胀及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门诊复查颈动脉超声,评估再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220 cm/s,血管直径减少70%以上)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61~74岁,平均(67±4)岁。颈动脉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例,症状性中度狭窄3例,症状性重度狭窄3例。既往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6例,冠心病4例,吸烟5例,饮酒4例。术侧颈内动脉“C”形迂曲5例,颈内动脉盘曲2例,颈内、颈外动脉均折曲1例,颈总动脉折曲1例。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3 d颈部CTA示所有患者术侧颈动脉均通畅,血管迂曲较前改善,颈部血管超声均提示血流动力学情况良好。无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门诊随访行颈部血管超声,9例患者均未发生再狭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并迂曲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对患者血管情况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小,研究结论尚需多中心、大型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颈动脉迂曲
下载PDF
间接手术技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9
作者 丁茂华 佟小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422,共8页
目的间接手术(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GICAs)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应用间接手术技术治疗GICAs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阴性的GICA... 目的间接手术(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GICAs)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应用间接手术技术治疗GICAs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阴性的GICAs患者,采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缩窄术联合/不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对于球囊闭塞实验阳性的GICAs患者,采用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external carotid artery-radi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M2,ECA-RA-M2)。全脑血管造影记录患者术前术后O’Kelly-Marotta(OKM)分级,及动脉瘤最大直径变化。随访患者术前、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临床症状变化,以评估间接手术治疗G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共有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接受ICA缩窄联合/不联合STA-MCA搭桥术的患者为16例,接受ICA结扎术联合高流量搭桥术的患者为6例。50%(11/22)的患者术后OKM分级达到C/D级,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或末次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19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缩小,2例保持不变,1例增大,较术前存在统计学差异(t=5.439,P<0.001)。至随访末,22例患者mRS评分较术前下降,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2.531,P=0.019)。结论在神经介入时代,间接术式仍然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GICAs的一种重要补充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颈内动脉缩窄术 颈内动脉结扎术 脑血管重建术 病例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串联型颈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长通 王浩展 宋国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串联型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式也愈趋向于微创,复合手术的方式也早已被提及且被证实了其技术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深入,发现复合手术治疗串联型... 串联型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式也愈趋向于微创,复合手术的方式也早已被提及且被证实了其技术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深入,发现复合手术治疗串联型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值得商榷,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复合手术在治疗串联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流程、手术方式的比较及存在的争议作一综述,以便对该手术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手术 颈动脉狭窄 串联病变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操作 卒中
下载PDF
不栓塞条件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侵犯颈内动脉颅底肿瘤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再兴 张秋航 +1 位作者 曾宪海 卢永田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不行颈内动脉栓塞条件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侵犯颈内动脉颅底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的经鼻内镜手术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共... 目的:探讨不行颈内动脉栓塞条件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侵犯颈内动脉颅底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的经鼻内镜手术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了30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2~74(51±13)岁,随访时间2~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分析患者的肿瘤类型、侵犯颈内动脉部位、影像学、颈内动脉处理策略及预后等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球囊闭塞试验阴性,其中1例放射性颅底骨坏死患者进行了颈内动脉栓塞,其他患者未进行颈内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鼻内镜下颅底病变切除术,术中根治性切除了颅底病变,同时很好地保护了颈内动脉,均未出现颈内动脉破裂出血。随访期间29例(96.7%)患者生存,26例(86.7%)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无进展。结论:不行颈内动脉栓塞条件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安全可行,术前进行球囊闭塞试验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球囊闭塞试验 鼻内镜手术 颈内动脉栓塞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12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吴从从 +5 位作者 王金萍 李海燕 植艳茹 魏小龙 刘静 赵志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 为规范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撰写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充分借鉴颈动脉狭窄诊疗指南和共识、参考国内外近10年护理循证依据基础上,邀请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51名医护专家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本共识终稿,内容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常见手术方法、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教育等5方面。本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腔内手术 外科开放手术 临床护理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王婷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3期127-131,共5页
目的 分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对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 目的 分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对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仅行出院指导,研究组联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家庭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研究组家庭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出院前,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有助于提升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及家庭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 治疗依从性 自我效能 家庭功能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5
14
作者 唐小斌 陈忠 +8 位作者 李庆 邓鸿儒 吴章敏 寇镭 刘晖 罗小云 韩延民 何楠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与之相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72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72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与之相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72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72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的63例中,61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满意;4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部分患者选择性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可选择性应用转流技术;对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主张同期联合手术;部分颈动脉完全闭塞者仍有手术重建血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面神经颅外段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进民 王兴海 +5 位作者 李忠华 刘畅 徐达传 丁自海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面神经支、面横动脉、颈外动脉上面神经支、颈外动脉下面神经支、面动脉后面神经支和面动脉前面神经支 ,其外径分别为 (0 .8± 0 .2 ) mm、(0 .9± 0 .4 ) mm、(1.9± 0 .3) mm、(1.0± 0 .2 ) mm、(1.1± 0 .4 ) mm、(1.0± 0 .2 ) mm和 (1.1± 0 .6 ) mm。各营养动脉除营养面神经外还发出分支相互吻合 ,构成了丰富的面神经血管网。 结论 了解面神经颅外段动脉血供来源及分布 ,为避免腮腺咬肌区手术损伤面神经营养血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血供 应用解剖学 颈外动脉 颌面外科 尸体解剖
下载PDF
蝶鞍区颈内动脉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廖建春 孙忠亮 +1 位作者 范静平 陆书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9-100,共2页
通过对50个头颅蝶鞍区颈内动脉的观测,测得两侧颈内动脉在前床突段、海绵窦段及后床突段的距离分别为13.57mm,16.34mm及17.11mm,观察颈内动眯在蝶窦内有隆起者占41.4%。一侧蝶窦与双侧颈内动脉相毗邻者... 通过对50个头颅蝶鞍区颈内动脉的观测,测得两侧颈内动脉在前床突段、海绵窦段及后床突段的距离分别为13.57mm,16.34mm及17.11mm,观察颈内动眯在蝶窦内有隆起者占41.4%。一侧蝶窦与双侧颈内动脉相毗邻者达17侧。对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认为在行鞍内肿瘤切除时,向两侧海绵窦方向刮除时最好在20mm以内。颈内动脉管隆起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蝶鞍区 经蝶窦进路 外科解剖学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万圣云 汪凯 +2 位作者 潘升权 丁洋 张同方 《安徽医学》 2009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腔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CT仿真内镜显示鞍底神经血管及其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梅钦 秦峰 +4 位作者 胡冰 凌聪 王辉 李文胜 郭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三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CT仿真内镜 视神经管 垂体瘤 经蝶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而明 徐春华 +4 位作者 陈超 周小平 唐斌 严剑 洪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术侧...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术侧多发小梗塞灶1例,颈部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2例,未见肢体瘫痪、神志不清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A、DSA检查示颈动脉通畅;随访6月~2年未见血管再狭窄、严重脑缺血表现。结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内动脉狭窄 外科治疗 脑卒中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永莉 杨香梅 +2 位作者 张书予 杜柯峰 高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7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超声检查内容包括斑块的大小、回声以及稳定性,斑块造成狭窄时,计算狭窄率,同时记录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重...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超声检查内容包括斑块的大小、回声以及稳定性,斑块造成狭窄时,计算狭窄率,同时记录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要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最后经过临床筛选54例患者共56条颈动脉接受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扩张成形加支架植入(CAS)手术治疗(包括1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结果超声对斑块回声及其稳定性评价优于其它影像学,狭窄程度判断与其它影像基本相符合;对颅内侧支循环的评估与DSA相同但优于MRA;术后颈内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内径〔(4.1±0.5)mm VS(1.4±0.5)mm,P<0.01〕;流速〔(74.2±13.1)cm/s VS(205±132.4)cm/s,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狭窄的程度诊断率高,能够客观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访和临床无症状的健康筛查提供有效便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病变 彩色多普勒 手术治疗 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