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程天 郭瑞萍 +2 位作者 郭安琪 洪颖 张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721-1727,共7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8-01/2022-12间接受Phaco+IOL手术且在手术前后愿意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8-01/2022-12间接受Phaco+IOL手术且在手术前后愿意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的白内障患者44例88眼,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轴、角膜曲率和IOL资料。采用UBM测量手术前后各眼前节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巩膜睫状突角(SCP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睫状体最大厚度(CBTmax)和巩膜突睫状体厚度(CBT0),图像处理软件Image J计算后房面积(PCA)。结果:术后ACD为3.50(2.89,3.68)mm,CBTmax为1.199±0.233 mm,CBT0为1.11(0.964,1.23)mm,PCA为1.21(0.926,1.57)mm^(2),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01)。术后ILCD为0.00(0.00,0.794)m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SCPA为37.9°(33.4°,46.6°),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908)。PCA增量在性别间存在差异(P=0.045),术后男性平均PCA增量为0.679 mm^(2),女性平均PCA增量为0.304 mm^(2)。年龄与术后SCPA、CBTmax、CBT0显著相关(P=0.002、0.004、0.009)。结论:Phaco+IOL术后后房面积扩大,CBTmax和CBT0均有显著增长,ACD增加,ILCD减小。术后PCA增加量与年龄、术前ACD、SCPA呈正相关,与术前CBT0呈负相关。不同品牌IOL对眼前节结构影响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眼前节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 后房面积 睫状体厚度
下载PDF
改良睫状体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颖 张卯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 评价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39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改良缝合复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术前通过房角镜和 (或 )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确定睫状体脱离... 目的 评价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39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改良缝合复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术前通过房角镜和 (或 )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范围。结果 患者术后观察 3~ 6个月 ,视力恢复≥ 0 3者 2 1例 ,87 2 %的患者眼压提高到 8~ 2 1mmHg ,大部分前房变深或正常 ,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疗效满意 ;UBM是明确诊断睫状体脱离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下载PDF
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手术失败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越 庞秀琴 +1 位作者 闵燕 王文伟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 探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 17例经过睫状体缝合复位失败的患者 ,进行检查 ,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根据失败的原因再次施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结果 再次手术的 17例中 14例眼压大于 12 3 3mmH... 目的 探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 17例经过睫状体缝合复位失败的患者 ,进行检查 ,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根据失败的原因再次施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结果 再次手术的 17例中 14例眼压大于 12 3 3mmHg ,占 82 3 % ;3例在 7 10~ 12 2 3mmHg之间 (1mmHg =0 13 3kPa)。 9例视力在 0 1~ 0 5者 ,占 5 3 % ,3例视力在0 1以上 ,占 17 6%。结论 睫状体脱离的断离口未查到或遗漏、睫状体漏缝合、手术范围估计不足、针距过大以及 3点及 9点脱离未予缝合是导致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避免上述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缝合复合术 眼球钝挫伤
下载PDF
虹膜缝针行上鞋式虹膜睫状体缝合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宗端 宋宗明 +1 位作者 赵云娥 沈丽君 《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虹膜缝针对虹膜、睫状体损伤行上鞋式缝合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对虹膜根部离断8眼,虹膜放射状撕裂或节段性缺损11眼,睫状体脱离5眼,在眼球密闭状态下使用虹膜缝针进行往复式连续缝合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19例虹膜损...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虹膜缝针对虹膜、睫状体损伤行上鞋式缝合修复的手术效果。方法对虹膜根部离断8眼,虹膜放射状撕裂或节段性缺损11眼,睫状体脱离5眼,在眼球密闭状态下使用虹膜缝针进行往复式连续缝合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19例虹膜损伤患者术后瞳孔基本居中、恢复圆形或椭圆形,5例睫状体脱离患者睫状体复位,眼压恢复正常。结论虹膜缝针及上鞋式缝合术对虹膜、睫状体缝合修复具有创伤小、易操作,能重建虹膜、睫状体解剖关系的特点,具创新性和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 睫状体 缝合术 虹膜缝针
下载PDF
顿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永志 唐雪林 邓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03-304,共2页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德国Ze iss公司的V isante OCT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门诊或急诊就诊的10例(10只眼)因顿挫伤而怀疑睫状体脱离的病例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同时也进行眼... 目的探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德国Ze iss公司的V isante OCT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门诊或急诊就诊的10例(10只眼)因顿挫伤而怀疑睫状体脱离的病例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同时也进行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0例确诊为360°的睫状体脱离,与UBM结果一致。结论眼前节OCT为非接触式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对顿挫伤性睫状体脱离可提供有用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顿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诊断
下载PDF
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UBM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桥 王育良 +1 位作者 邢静 周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172-2175,共4页
目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特点,并评价UBM指导下睫状体缝合手术治疗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UBM观察30例30眼因眼球挫伤导致睫状体脱离的特点,其中5例5眼行房角漏对... 目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特点,并评价UBM指导下睫状体缝合手术治疗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UBM观察30例30眼因眼球挫伤导致睫状体脱离的特点,其中5例5眼行房角漏对应位置和范围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观察视力、眼压及复查UBM及B超(其余患者为门诊患者,具体治疗及预后情况不详)。结果:UBM检查示不同程度的睫状体脱离,27眼为全周睫状体脱离,26眼存在房角漏口,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830±0.575)mm。5眼行房角漏对应位置和范围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后,所有患者房角漏口全部封闭,全周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痊愈,前房加深,视力提高,眼压上升至正常。5眼中,4眼行1次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痊愈,1眼行4次手术后痊愈。结论:UBM是诊断眼挫伤后睫状体脱离的较好的工具,UBM指导下睫状体缝合手术治疗房角漏的临床效果好,UBM对于眼挫伤致睫状体脱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睫状体脱离 睫状体缝合术 房角漏
下载PDF
睫状体脱离直接缝合复位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黎娅 李龙章 《临床眼科杂志》 2000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 观察睫状体脱离直接缝合复位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将已脱离的睫状体直接缝合复位并使之愈着于巩膜突之前或之后 ,且不能有遗漏区域。结果 术前的诊断及各项检查和手术中的各种人为因素 ,均可使此手... 目的 观察睫状体脱离直接缝合复位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将已脱离的睫状体直接缝合复位并使之愈着于巩膜突之前或之后 ,且不能有遗漏区域。结果 术前的诊断及各项检查和手术中的各种人为因素 ,均可使此手术失败或一次性手术失败。结论 分析掌握该手术种种失败原因后 ,并加以避免 ,即可使手术获得一次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伤性 睫状体脱离 缝合复位术 低眼压
下载PDF
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明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3-494,共2页
目的 观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前通过裂隙灯三面镜、前房角镜或超声生物显微镜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范围。本组 18例患者均采用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术后配合用散瞳剂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控制... 目的 观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前通过裂隙灯三面镜、前房角镜或超声生物显微镜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范围。本组 18例患者均采用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术后配合用散瞳剂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控制炎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观察 1~ 6月。视力恢复情况 :矫正视力在 0 8以上 12例占 66 7% ,0 4~ 0 7者 5例占 2 7 8% ,0 3者 1例占 5 5 %。眼压、前房、瞳孔、眼底改变均恢复正常。结论 本组 18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均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结果说明该手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 缝合复位术 术式 疗效
下载PDF
实时定位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11例 被引量:5
9
作者 蒋莉 吴宪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208-2210,共3页
目的:观察实时定位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术前通过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明确诊断为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患者11例11眼,术中利用房角镜实时定位,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范围,并观察缝合效果。结果:... 目的:观察实时定位缝合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术前通过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明确诊断为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患者11例11眼,术中利用房角镜实时定位,确定睫状体脱离的位置和范围,并观察缝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观察3~12mo,除术前已无光感的1例患者外,其余均有明显的视力提高,其中视力0.5以上者5例,0.3~0.5者4例,0.1者1例。眼压:10~18(平均14)mmHg。前房、瞳孔、眼底改变均恢复正常。结论:本组11例患者采用术中实时定位,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实时定位 缝合复位术
下载PDF
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尚彦霞 赵迷英 +3 位作者 王艳辉 霍涛 师彦敏 牛倩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临床综合治疗疗效分析。方法将125例经B超及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房角镜检查存在睫状体分离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睫状体分离病变早期,睫状体分离范围(≤90°),行药物治疗和(或)睫...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临床综合治疗疗效分析。方法将125例经B超及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房角镜检查存在睫状体分离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睫状体分离病变早期,睫状体分离范围(≤90°),行药物治疗和(或)睫状体光凝;药物及激光治疗失败,睫状体分离范围<180°的患者,屈光间质透明的患者,房角镜直视下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屈光状态欠佳者行常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睫状体分离范围>180°的患者行放射状巩膜切开点式缝合术;对于睫状体分离同时伴有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除+睫状体复位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睫状体复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眼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个月,其中9例因份情过重,一期行眼内容摘除十人工骨植入术,116例患者通过UBM检查,其中109例睫状体复位成功,视网膜在位良好,手术成功率87.20%。结论外伤性睫状体分离个体化综合治疗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分离 连续褥式缝合 复杂眼外伤 激光治疗
下载PDF
UBM和前节OCT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建锋 国媛媛 +4 位作者 张晓娜 高蓓蓓 赵云 路璐 王运昌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声像特点及眼前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45只眼)因眼外伤所致睫状体脱离的无检查禁忌患者分别行UBM及眼前节OC... 目的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声像特点及眼前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45只眼)因眼外伤所致睫状体脱离的无检查禁忌患者分别行UBM及眼前节OCT检查并对其图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UBM及眼前节OCT均能明确显示睫状体脱离范围、大小及伴随的其它病变。结论 UBM及眼前节OCT均可准确诊断外伤性睫状体脱离,但其二者均有其优劣势,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对比选择可为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 睫状体脱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Changes in Anterior Segment Morphology with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after Vitrectomy without Use of Tamponade in Pseudophakic Eyes
12
作者 Erkan Ünsal Kadir Eltutar 《Ope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6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Aim: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anterior segment morphology in pseudophakia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operation without use of tamponade... Aim: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anterior segment morphology in pseudophakia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operation without use of tamponade. Method: Pseudophakic patients who undergo PPV were enroll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between October 2012 and April 2015.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in whom intraocular tamponade was not used during PPV operation. UBM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both before and 10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 was measured using axial images of anterior segment. Trabecular meshwork-iris angle (TIA), ciliary body thickness (CBT), sclera thickness (ST), trabecular meshwork-ciliary process distance (T-CPD), iris-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 (I-CPD), and iris thickness (IT) were measured at temporal quadrant based on radial section images of the angle. Value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 This study included 30 patients (18 females, 12 males) that underwent an operation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operation without use of tamponade. Mean age was 69.6 ± 9.1 (55 - 85) years. Eighteen operations occurred on the left eye whereas twelve operations occurred on the right eye. CBT1, CBT2, CBT Max, T-CPD, and I-CPD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ope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of baseline (before) (p = 0.018, p = 0.012, p = 0.001, p = 0.033, p = 0.015, respectively). Other evaluated parameters did not sho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the operation (p > 0.05). Discussion: PPV results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iliary body morphology together with changes in anterior segment parameters in pseudophakic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VITRECTOMY Pseudophakic Eye Anterior Segment ciliary body
下载PDF
睫状体显微缝合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13
作者 胡斌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2年第4期332-333,共2页
目的 :探讨睫状体显微缝合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房角镜检查睫状体脱离范围 ,在手术显微镜下将睫状体缝合固定于相应的巩膜内壁。结果 :8例病人手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 ,视力提高。结论
关键词 睫状体显微缝合术 治疗 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手术方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丽 王洁 刘早霞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4-1405,共2页
目的评估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缝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4例明确诊断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患者行睫状体脱离缝合术,根据第一次手术所选范围不同分为两组:①A组:在1个连续的不超过180度的范围内手术。②B组:选择2个不连续范围进行... 目的评估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缝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4例明确诊断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患者行睫状体脱离缝合术,根据第一次手术所选范围不同分为两组:①A组:在1个连续的不超过180度的范围内手术。②B组:选择2个不连续范围进行手术,总手术范围不超过270度。结果A组(55.55%)手术成功率较B组(93.33%)低。结论睫状体缝合固定术是治疗360度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270度睫状体缝合手术成功率大于180度睫状体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60度睫状体脱离 外伤性 睫状体脱离缝合术
原文传递
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与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小强 裴文 +2 位作者 汤欣 姜浩 陈颖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与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离断的临床效果,为优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外伤性睫状体离断患者23例,分为2组。传统... 目的评价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与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离断的临床效果,为优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外伤性睫状体离断患者23例,分为2组。传统组11例,改良组12例,传统组行传统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改良组行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即巩膜瓣下小切口放液行连续缝合复位方法。比较两组术后睫状体复位情况、眼压及视力,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结果传统和改良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术后复位率分别为90.9%(10/11)、100%(12/12),两组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时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t=-12.34,P〈0.01:改良组t=-11.85,P〈O.01),但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两组术后2周时视力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t=-5.27,P〈0.01;改良组t=-5.89,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05)。结论传统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和改良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均能有效复位睫状体,眼压、视力等指标均有改善,但改良术式较传统术式操作相对简化,应用范围更宽,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缝合 复位术
原文传递
儿童眼睫状体厚度与屈光不正关系及其在调节中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伟 陶远 +1 位作者 苏庆 傅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10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眼睫状体不同部位厚度与近视关系及其在调节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济南眼科医院就诊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共120只眼,行验光、前节OCT观察调节前后睫状体及临近区域厚度及位置变化,... 目的探讨儿童眼睫状体不同部位厚度与近视关系及其在调节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济南眼科医院就诊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共120只眼,行验光、前节OCT观察调节前后睫状体及临近区域厚度及位置变化,记录巩膜突后1、2、3mm(CMT1、2、3)垂直于巩膜内表面的睫状体厚度及睫状体最大厚度,比较调节松弛状态下不同屈光度眼睫状体厚度,以及调节痉挛状态睫状体厚度改变。结果CMT2、CMT3在正视组、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依次增大,分别为(545.08±78.62)、(567.26±89.71)、(597.1±75.57)um和(293.83±68.79)、(321.26±79.36)、(337.37±66.57)um(P〈0.05),CMT1、CMTMAX高度近视组和低中度近视组高于正视组,分别为(817.43±80.04)、(811.86±75.68)、(777.45±78.87)um和(837.27±84.76)、(831.5±74.28)、(795.58±81.11)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相比,各组CMT1与CMTMAX增加,CMT3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患儿的睫状体厚度增加,但是高度组与中低度组睫状体厚度增加的形态不同,提示睫状体厚度与近视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睫状体 前节OCT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博文 曹维 李俊岭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Siepser滑结缝线法瞳孔成形术处理复杂的眼前段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杂的眼前段外伤35例(35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Siepser滑结法虹膜缝合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随访3月... 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Siepser滑结缝线法瞳孔成形术处理复杂的眼前段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杂的眼前段外伤35例(35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Siepser滑结法虹膜缝合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随访3月,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3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月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04 ±0.02)提高到(0.39±0.18)(t=-11.4,P<0.01);术后3月平均瞳孔直径从术前的(6.23±2.01) mm缩小至(3.35±0.71) mm(=7.99,P<0.01);术后2眼眼压出现一过性升高,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术眼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虹膜前、后粘连或瞳孔膜闭等改变,术后35眼瞳孔均呈圆形或类圆形;无一例出现单眼复视症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均无明显下降;畏光和眩光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在复杂的眼前段外伤处理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缝线 睫状沟 晶状体 人工 成形 瞳孔 玻璃体切除 前部 外伤 眼前段 复杂
原文传递
外伤性睫状体解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莉 黄厚斌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8期590-592,共3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睫状体解离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外伤性睫状体脱离18例(18只眼)。男14例,女4例。年龄12~62岁,平均(36.17±3.25)岁,病程最短3h,最长6个月,平均(54.19±5.63)d。均采用睫状体缝合复... 目的观察外伤性睫状体解离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外伤性睫状体脱离18例(18只眼)。男14例,女4例。年龄12~62岁,平均(36.17±3.25)岁,病程最短3h,最长6个月,平均(54.19±5.63)d。均采用睫状体缝合复位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9.2±1.76)月。结果复查到17例,14例术后虽睫状体复位良好,眼压恢复正常;2例因合并其他复杂眼外伤,前房角检查受限;1例手术后虽睫状体复位,但眼压持续低于正常。16例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和改善。结论睫状体缝合复位术是外伤性睫状体解离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时机选择是对视力最终恢复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解离 外伤性 睫状体复位术 缝合
原文传递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改良缝合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娴 袁援生 赵剑峰 《临床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睫状体缝合手术方式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12只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睫状体脱离,12只眼均采用改良式睫状体离断间断缝合。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12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3~0.5;12只... 目的探讨改良睫状体缝合手术方式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12只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睫状体脱离,12只眼均采用改良式睫状体离断间断缝合。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12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3~0.5;12只眼在术后3月内眼压恢复正常或短期波动后恢复正常,术后第1周眼压升高在6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11眼。前房均有所加深,眼底网膜水肿有所消退,黄斑褶皱减轻。结论改良式睫状体脱离间断缝合复位术是治疗眼顿击伤后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手术可早期恢复眼压,改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脱离 外伤性 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原文传递
青光眼患者睫状突位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栋栋 翟玉喜 +2 位作者 路豪豪 张若晨 高建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睫状突相对位置及其与眼部其他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精细化治疗提供研究资料。方法招募3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和1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将青光眼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原发性急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睫状突相对位置及其与眼部其他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精细化治疗提供研究资料。方法招募3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和1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人群。将青光眼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组(1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组(1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组(10例)。所有受试者行眼科A型超声及UBM检查,测量相关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小梁睫状突夹角(TCA)、睫状突高度(CBTmax)、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a)、前方深度(ACD)、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等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和POAG组在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及小梁睫状突夹角方面均大于APACG组和CPACG组(P<0.05),而对照组与POAG组之间、APACG组与CPACG组之间在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及小梁睫状突夹角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睫状突高度大于POAG组、APACG组及CPACG组(P<0.05),但是后三者的睫状突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ACG组的睫状体相对位置最靠前,CPACG组次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OAG组与对照组在睫状突相对位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与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突夹角以及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P<0.001)。结论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体表投影位置偏前。利用UBM可以对青光眼患者睫状突进行定位,便于精确指导经巩膜睫状突光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突位置 眼前节参数 超生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