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IONAL EFFECT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UZHOU INDUSTRY GARDEN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玉麒 佘之祥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4期55-62,共8页
Suzhou Industry Garden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which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Its construction will bring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obviously. First, the garde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 Suzhou Industry Garden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which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Its construction will bring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obviously. First, the garde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tech industry belt between Shanghai and Nanjing will become the radiating source and core area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Second, the garden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cang City, the door port city of Suzho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villages and towns as well. As Taicang City is being constructed as the assistan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re in Shanghai, the structure of double nucleus by which Suzhou and Taicang coul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will come into being. Third, the garden which has been formed as the unique area for introducing foreign managing mode as a whole will be made the base for demonstration and us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zhou INDUSTRY GARDEN regionAL effect URBAN development
下载PDF
A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approach to land use studies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Yang ZHOU Chenghu ZHANG Yongm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In several LUCC studies,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data. A problem using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land use analysis is that these methods assume the data to be statistically ind... In several LUCC studies,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data. A problem using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land use analysis is that these methods assume the data to be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But in fact, they have the tendency to be dependent, a phenomenon known as multicollinearity, especially in the cases of few observations. In this paper, a Partial Least-Squares (PLS) regression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study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in China. Multicollinearity exists in the dataset and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is high compared to th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Four PLS factors are selected throug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land us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emonstrate the land use character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meanwhile illustrate that the first PLS factor has enough ability to best describe land use patterns quantitatively, and most of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 derived from it accord with the fact. By the decreasing capacity of the PLS factors, the reliability of model outcome decreases correspondi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MULTICOLLINEARITY
下载PDF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防控研究
3
作者 朱锦旗 龚绪龙 +11 位作者 于军 张云 张岩 叶淑君 王彩会 许书刚 武健强 王光亚 刘明遥 顾春生 闵望 龚亚兵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1-833,共23页
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地区曾是中国地面沉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地面沉降,随之因差异沉降诱发地裂缝灾害,21世纪以来沉降速率逐年趋缓,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的地面回弹,独特的地面沉降发展历程为全面解读地... 苏州—无锡—常州(苏锡常)地区曾是中国地面沉降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地面沉降,随之因差异沉降诱发地裂缝灾害,21世纪以来沉降速率逐年趋缓,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的地面回弹,独特的地面沉降发展历程为全面解读地面沉降提供了理想的窗口。为揭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生命周期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利用长时间序列、大区域尺度的三维渗流、应力、应变多场监测数据以及物理试验模型、数值模拟等技术对区域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宏观演变规律、成因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经历了发生、快速发展、趋缓、滞后和反弹5个阶段;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密切相关,其地层变形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压密释水,主采含水砂层及相邻隔水层为沉降主要贡献层,并识别了地层压缩、回弹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面沉降的贡献;地裂缝是地面沉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其空间展布及成灾时间与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基岩起伏变化以及土层结构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提出了驱动地裂缝演化的压—拉—剪—弹物理过程,识别出了地裂缝发生的触发机制和临界条件。同时建立了以地质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为特色、多种技术方法融合的“天-空-地”立体化、地下水-地面沉降-地裂缝协同的监测体系,为地面沉降防控提供科学、详细的数据支撑;并创新区域-场地双尺度有限元耦合界面元法,成功实现了三维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地层形变特征及地裂缝生成和扩展的力学机制模拟,为地面沉降、地裂缝易发区精准圈定与防控提供了解决路径;通过总结基于技术创新支撑政府实施的地下水限采、禁采等地面沉降防控实践及其成效,为中国其他省/市地面沉降防控与地下水资源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地面沉降 地裂缝 机理 模拟 防控
下载PDF
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表达与应用
4
作者 王玉明 孙媛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共6页
[目的]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为背景,探讨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融合与运用,总结吴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由吴文化兼收并蓄、崇文重教、柔中蓄劲、人巧天工等内涵出发,从典型性提炼、抽象化法则、文... [目的]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为背景,探讨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融合与运用,总结吴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由吴文化兼收并蓄、崇文重教、柔中蓄劲、人巧天工等内涵出发,从典型性提炼、抽象化法则、文化符号重构三方面提出了吴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利用案例分析法从设计说明、材料工艺、工艺施工及技术要求层面对苏州地铁出入口、站内公共艺术、车厢厢体吴文化元素的运用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吴文化建筑元素、园林元素、文化性格、餐饮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对构建独特苏州地铁文化景观的具体做法。[结果及结论]通过吴文化元素提取的法则,建立吴文化符号设计系统、赋予吴文化符号功能及文化语义、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传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转译传达,对传承城市文脉、塑造新时代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铁 公共空间 吴文化元素 表达与应用
下载PDF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教育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金河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9期1-3,17,共4页
新质生产力具有产品服务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新的特征,是增量促发展的经济“助推器”。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必不可少,苏锡常都市圈有35所高职院校,有8所国家级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12所,每个学校各有... 新质生产力具有产品服务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新的特征,是增量促发展的经济“助推器”。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必不可少,苏锡常都市圈有35所高职院校,有8所国家级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12所,每个学校各有特色。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对苏锡常都市圈高职教育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都市圈 高职教育 赋能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苏州地域文化的针织旗袍设计与工艺研究
6
作者 孙静 尹雪峰 傅菊芬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122,共6页
文章对苏州地域文化可视化元素进行提炼,设计相关图案,并应用于针织旗袍及其配饰设计中。从针织旗袍的廊型、提花组织选择、局部结构创新设计、针织工艺实现手法4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在电脑横机编织实践中,运用收放针、加弹力丝、衣片... 文章对苏州地域文化可视化元素进行提炼,设计相关图案,并应用于针织旗袍及其配饰设计中。从针织旗袍的廊型、提花组织选择、局部结构创新设计、针织工艺实现手法4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在电脑横机编织实践中,运用收放针、加弹力丝、衣片边缘包边处理等方法,处理针织旗袍较大的胸腰差和腰臀差,通过组织变化处理局部造型,更好地呈现出迎合当代人们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的针织旗袍,旨在让旗袍文化和苏州地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亦使国内的针织服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设计出具有差异化以及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的针织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域文化元素 针织旗袍 图案设计 电脑横机 编织工艺 创新应用
下载PDF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转译与空间转换研究——以苏州状元博物馆为例
7
作者 纪玥 刘九菊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2期30-33,共4页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苏州市秉承尊重历史原真性的态度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和空间再利用。文章主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营造形式转译与空间转换的规律,以苏州... 苏州传统民居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苏州市秉承尊重历史原真性的态度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和空间再利用。文章主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营造形式转译与空间转换的规律,以苏州状元博物馆为例,提取其前身潘世恩故居传统民居形式元素,分析更新改造后传统元素的现代地域性转译,探索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自体更新的空间转换逻辑,提出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民居建筑更新营造新思路,以期延续历史风貌,新建建筑亦能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民居 空间转换 传统元素 地域性转译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域下苏锡常都市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夏语曼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力的连接纽带,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等,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现实要求,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发展,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苏锡常都...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力的连接纽带,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等,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现实要求,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的发展,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苏锡常都市圈作为发达地区之一,经济发展带有其明显特征,分析了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与当地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二者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索了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加强二者协同发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都市圈 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在推动江南文化传播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苏州图书馆为例
9
作者 戴婕 孔玲燕 《图书情报研究》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圣地,在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实现了自身的不断优化与发展。[方法/过程]选取苏州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江南文化的主要工作进行探讨,包括阅读推广、打造特色空间、数字资...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圣地,在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实现了自身的不断优化与发展。[方法/过程]选取苏州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江南文化的主要工作进行探讨,包括阅读推广、打造特色空间、数字资源建设以及信息产品的提供,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结果/结论]总结苏州图书馆在推动江南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创新阅读空间、跨界融合、制度保障以及重视宣传等,为公共图书馆推广地域文化提供参考借鉴,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江南文化 苏州图书馆 阅读推广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城乡互动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探索——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10
作者 曹子威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村庄布局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指导村庄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本文在梳理总结以往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乡互动发展趋势的认识,建立了一个基于空间、生态、产业与文化... 村庄布局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指导村庄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本文在梳理总结以往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乡互动发展趋势的认识,建立了一个基于空间、生态、产业与文化4个维度的城乡互动分析框架。进一步地,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探索城乡互动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互动 村庄布局规划 长三角地区 苏州市吴江区
下载PDF
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状况 被引量:66
11
作者 邢光熹 施书莲 +4 位作者 杜丽娟 曹亚澄 孙国庆 沈光裕 孙德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0-546,共7页
报告了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地带的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研究结果。对苏州吴县境内主要河流、湖泊和农村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不同水体 ,不同形态无机氮的浓度及PO3-4 的浓度 ,对河水 ,湖水和井水中氮的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 ,... 报告了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地带的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研究结果。对苏州吴县境内主要河流、湖泊和农村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不同水体 ,不同形态无机氮的浓度及PO3-4 的浓度 ,对河水 ,湖水和井水中氮的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 ,比较了河湖水体氮污染的季节性变化 ,提出了减缓这一地区水体氮污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区 水体污染 氮污染
下载PDF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陆劲松 刘励军 +1 位作者 熊玉宝 霍跃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15-717,共3页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的现状,为规范急诊创伤镇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地区二级及以上16家医院急诊医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急性创伤患者镇痛治疗的时机、适应证、疼痛分级、药物选择以及未给予镇痛...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的现状,为规范急诊创伤镇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苏州地区二级及以上16家医院急诊医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急性创伤患者镇痛治疗的时机、适应证、疼痛分级、药物选择以及未给予镇痛治疗的原因等。结果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到有效答卷139份,回收率为92.7%。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立即采取镇痛者仅为6.5%,采用疼痛评分者为58.3%。积极采取镇痛治疗的创伤主要包括单纯四肢骨折(66.9%)和烧伤(58.3%)。使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杜冷丁(64%)。造成延迟或不给予镇痛治疗的担忧主要包括,镇痛治疗干扰对创伤的诊断和病情的观察(47.5%)、镇痛药物造成呼吸抑制(44.6%)等。结论苏州地区存在对急诊创伤镇痛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镇痛药物副作用认识片面等较为普遍的现象。表明加强急诊镇痛治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区 急诊 创伤 镇痛 调查
下载PDF
徐淮宿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晓瑞 华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91-96,共6页
通过分析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相关研究,对目前已有的区域一体化测度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总指数—分指数"的区域一体化综合测度模型;以线性加权求和(WLC)测度技术和基于AHP的权重决策分析技术为基础,分别给出了区域一体化... 通过分析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相关研究,对目前已有的区域一体化测度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总指数—分指数"的区域一体化综合测度模型;以线性加权求和(WLC)测度技术和基于AHP的权重决策分析技术为基础,分别给出了区域一体化总指数和区域一体化分指数测度的技术方法,由此实现了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测度。实证研究表明:徐淮、淮宿、徐宿区域一体化总指数分别为0.6652、0.7210和0.6468,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淮宿、徐淮和徐宿,平均值为0.6777,可知发展水平处于较高状态;同时,徐淮、淮宿、徐宿区域一体化分指数分别为0.5420、0.4600和0.4720,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徐淮、徐宿和淮宿,平均值为0.4773,可知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状态。由此本文研究可为类似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和实践借鉴,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发展 测度 徐淮宿
下载PDF
基于SLEUTH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后的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钱敏 濮励杰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23-232,I0003,I0004,共12页
为解决区域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SLEUTH(slope land use exclusive layer urbanization transportation hillshade)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对已划分好的主体功能区进行适当调整。以快速城镇化典型区苏锡地... 为解决区域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SLEUTH(slope land use exclusive layer urbanization transportation hillshade)模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对已划分好的主体功能区进行适当调整。以快速城镇化典型区苏锡地区为例,运用SLEUTH模型对已划分好的主体功能区从2009-2030年在不同情景下进行模拟,直观地反映出主体功能区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据此对初次划分中由于条件模糊而难以判断的部分区域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得到苏锡地区完整的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该方法使主体功能区划具有直观的预测性和可调整性。该方法为合理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性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划分 优化 主体功能区 SLEUTH模型 苏锡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46
15
作者 白艳莹 王效科 +1 位作者 欧阳志云 苗鸿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7,共7页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 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 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 2684hm2。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 7469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 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 4605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hm2);人均生态赤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 4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资源利用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白艳莹 王效科 欧阳志云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6-288,共3页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从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规模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这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从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规模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这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特征和过程,并对其生态环境胁迫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快、程度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胁迫作用是很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 无锡市 常州市 城市化 资源 环境 生态胁迫作用
下载PDF
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探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华晔 张奔 陆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8-62,共5页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缺失问题,总结苏州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提出基于建筑符号学的"得意忘形"的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传承的方式方法,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切入,剖析建筑符号学的内涵、分类及应用,...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缺失问题,总结苏州现代建筑地域化的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提出基于建筑符号学的"得意忘形"的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传承的方式方法,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切入,剖析建筑符号学的内涵、分类及应用,解读建筑地域化概念与意义。从建筑风格、色彩、空间组合及意境四个方面阐述苏州传统建筑地域性特征,并具体阐述其应用手法,该方法可有效指导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符号学 苏州 建筑 地域性
下载PDF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健 陈凤 +1 位作者 濮励杰 彭补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4,共6页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增加为0.74.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982—2005年原锡山市pH降低0.58,w(有机质)降低1.02 g/kg,w(全氮)降低0.16 g/kg,w(全磷)降低0.48 g/kg,w(速效氮)降低7.63 mg/kg,w(速效磷)增加26.16mg/kg,w(速效钾)增加36.9 mg/kg,土壤含水率降低0.52%,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降低3.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性质 苏锡常地区 原锡山市
下载PDF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阳 夏雪 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3年第11期1137-1140,1172,共5页
运用AHP-EVM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苏州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建立苏州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11年苏州地区10年来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流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水平... 运用AHP-EVM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苏州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建立苏州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11年苏州地区10年来的物流业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流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物流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苏州河网区河道沉积物磷的吸附释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魏荣菲 庄舜尧 +1 位作者 杨浩 戎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研究了苏州河网区河道沉积物磷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分析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磷吸附释放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与上覆水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磷的饱和吸附量为191.1~771.6 mg/kg,吸附能力强,但不同沉积物差异大;磷平衡浓度(EPC0)... 研究了苏州河网区河道沉积物磷的吸附和释放行为,分析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磷吸附释放特征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与上覆水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磷的饱和吸附量为191.1~771.6 mg/kg,吸附能力强,但不同沉积物差异大;磷平衡浓度(EPC0)变化范围为0.013~0.183 mg/L,自然条件下沉积物对上覆水富营养化的发生起到了缓解作用;本底吸附磷(NAP)值范围为12.43~215.3 mg/kg,河道沉积物上自带的可解吸磷含量高;沉积物磷的吸附与释放过程均包括两个阶段,即前2 h为快速吸附或释放,10 h后,基本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各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无机磷和铝含量是控制磷吸附与释放参数的最主要物理化学因子,磷的吸附与释放参数与CEC、有机质、粒度、铁铝等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沉积物磷的吸附与释放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 释放 苏州河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