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hort-term experimental warming on heat-waterprocesses of the active layer in a swamp meadow ecosystem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1
作者 GuangSheng Liu GenXu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Climate change is now eviden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with impacts on the alpine ecosystem, particularly on water and heat balance between the active layer and the atmosphere. Thus, we document the basic ch... Climate change is now eviden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with impacts on the alpine ecosystem, particularly on water and heat balance between the active layer and the atmosphere. Thus, we documen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the water and heat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a typical alpine swamp meadow ecosystem. Data sets under open top chambers(OTC) and the control manipulations were collected over a complete ye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nual(2008) air temperatures of OTC-1 and OTC-2 were 6.7 °C and 3.5 °C warmer than the control. Rising temperature promotes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freeze-thaw and isothermal days of OTCs appear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control, owing to comparably higher water and better vegetation conditions. OTCs soil moisture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soil depth; however, there was an obviously middle dry aquifer of the control, which is familiar in QTP. Moreover, experimental warming led to an increase in topsoil water content due to poorly drained swamp meadow ecosystem with higher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hicker root horiz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have some contributions to alpine cold ecosystem water-heat process and water cycle unde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mental warming open top chamber Qinghai-Tibet Plateau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alpine swamp meadow ecosystem
下载PDF
Structural,compositional and trai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ture and the swamp meadow communities
2
作者 Honglin Li Kailiang Yu +3 位作者 Danghui Xu Wei Li Dorjeeh Tondrob Guozhen Du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Aims The mature meadows(MMs)and the swamp meadows(SMs)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hina.Besides their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oil water conditions and thereby the ... Aims The mature meadows(MMs)and the swamp meadows(SMs)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China.Besides their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oil water conditions and thereby the soil oxygen and nutrient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struc-ture,traits and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se two meadows.We par-ticularly ask whether light availability mediated by physical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se two meadows.Methods We examine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composition,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light availability in understory and the community-weighted means(CWMs)for lea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in 12 random plots(5 m×5 m)for each of the studied habitats.Important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community in the MM had higher variation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tructure and thus had more light availability in the understory.The MM had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and greater ANPP than the SM.The CWMs of lea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for species in the MM fea-tured a fast-growing strategy(i.e.higher height,leaf area and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and lower nitrogen:phosphorus ratio),in con-trast to those in the SM.We also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WM of traits and the ANPP,indicating that some key traits in these habitats have linked to community productivity.Our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which affects light availability in the under-story,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vity.In conclusion,our study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composition and traits between the MM and the SM,and the light availability that related closely to community structure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community of these two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ature meadow swamp meadow community-weighted traits means community structure functional traits SUCCESSION
原文传递
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泰 鄂崇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10-2018,共9页
【目的】有机碳(SOC)与养分含量不仅是土壤质量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高原高寒高海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为探讨高寒沼泽草甸土壤表层养分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该土壤类型供肥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 【目的】有机碳(SOC)与养分含量不仅是土壤质量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高原高寒高海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为探讨高寒沼泽草甸土壤表层养分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该土壤类型供肥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选取草甸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等8个指标对介于0~10与10~20 cm表层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0~10 cm土壤层位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速效磷(AP)及速效钾(AK)含量高于10~20 cm土壤层位,pH、全磷(TP)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全钾(TK)含量略有增加。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0~10 cm土壤层位C/P、N/P高于10~20 cm土壤层位,而N/P低于10~20 cm土壤层位。整体来看,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总体上pH呈中性-弱酸性,土壤养分含量等级序列为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速效磷(AP),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处于第一等级,属于丰富水平;全磷(TP)含量处于第二等级,属于较丰富水平;全钾(TK)含量处于第三等级,属于中等水平;速效钾(AK)含量处于第四等级,属于较缺水平;速效磷(AP)含量处于第六等级,属于急缺水平。【结论】祁连山南麓高寒沼泽草甸0~20 cm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缓慢,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贮备丰富,N、P有效性较低。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的健康、质量评价、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甸土壤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祁连山南麓
下载PDF
高寒沼泽草甸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泰 鄂崇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6,共7页
为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祁连山南麓腹地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沼泽草甸土壤0~10 cm与10~20 cm中的V、Cr、Mn、Ni、Cu、Zn、Cd、Pb、As、Hg共10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为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生态风险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祁连山南麓腹地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沼泽草甸土壤0~10 cm与10~20 cm中的V、Cr、Mn、Ni、Cu、Zn、Cd、Pb、As、Hg共10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污染系数和富集系数对重金属在不同部位的富集规律及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并辅以人为贡献率进行补充和验证,最后通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量化评定风险状况。结果表明:(1)在0~10 cm和10~20 cm沼泽草甸土壤中,Cr、Zn、Hg的平均含量高于青海湖土壤背景值,其中Cr与Zn呈略微富集,而Hg的富集最为显著且人为贡献率达到了30%;V、Mn、Ni、Cu、Cd、Pb、As的平均含量与自然值无异,人为贡献率均为负值,并随着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样点存在点源污染。(2)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As>Ni>Cu>Pb>Cr>V>Zn>Mn,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除Hg以外,其他9种重金属均处于1级轻微生态污染风险状态;沼泽草甸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在0~10 cm和10~20 cm都达到了2级中等生态污染等级,Hg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总体来说,沼泽草甸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在对沼泽湿地污染治理过程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研究可为祁连山南麓腹地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改善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草甸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祁连山南麓
下载PDF
尕海湿地区沼泽草甸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常文华 马维伟 +2 位作者 李广 徐国荣 龙永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4,共11页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沼泽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与硝态氮含量却显著增加。2)随退化程度加剧,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蛋白酶活性降低,且仅在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在0~2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3)各退化程度中,土壤脲酶、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仅在HD显著下降。4)退化程度和土层对4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土壤硝酸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贡献率高达67.1%,其是驱动尕海沼泽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海湿地 沼泽草甸 退化 氮转化酶活性
下载PDF
长江源区典型高寒沼泽草甸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郭浩楠 汪少勇 +4 位作者 叶虎林 何晓波 丁永建 洪晓峰 付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1515,共15页
广泛分布的草地是长江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显著退化,正面临着逐步消失的风险,并且目前对于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过程及其演化过程的观测... 广泛分布的草地是长江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显著退化,正面临着逐步消失的风险,并且目前对于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过程及其演化过程的观测不足,难以支撑进一步的机理研究。通过开展高寒沼泽草甸地区的能量平衡观测研究,深入理解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过程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和驱动力,能够为沼泽草甸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长江源区布曲冬克玛底河流域典型高寒沼泽草甸2020年涡动相关设备测量所获取的连续、高质量的能量平衡观测数据,探究了当地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冬克玛底流域的气候特征呈现夏秋季温润、冬春季冷干的季节特征,下垫面土壤存在长时间的饱和状态以及明显的冻融循环过程。独特的气候及下垫面条件使高寒沼泽草甸具有独特的能量平衡特征,表现在净辐射主要被感热和潜热所消耗,分别达到全年的46.1%和55.6%,仅有1.7%转化为土壤热通量。净辐射在夏秋季主要转化为潜热,冬春季主要转化为感热,潜热通量相较于其他高寒草甸类型占比更大且更集中在夏秋季,高寒沼泽草甸年总潜热占比可达有效辐射的55%,夏秋季潜热通量可达同时期有效辐射的73%。在植被生长季,高寒沼泽草甸提高了饱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带来的影响,削弱了净辐射带来的影响并使得土壤热通量表现为:生长前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高寒沼泽草甸地区存在的土壤冻融过程也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主要表现在湍流通量除受净辐射控制外,在消融时期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导致了湍流通量潜热通量为主、冻结时期以感热通量为主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沼泽草甸 多年冻土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不同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高钰 雍少宁 王俊峰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酶活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选择北麓河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进行模拟增温试验,在7月份、12月份分别对增温和对照样地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并对不同深度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 为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酶活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选择北麓河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进行模拟增温试验,在7月份、12月份分别对增温和对照样地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并对不同深度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夏季7月份,增温作用下近地表月平均气温升高4.55℃,不同深度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水分和根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冬季12月份,增温作用下近地表月平均温度升高6.64℃,不同深度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且在20—50 cm深度的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和40—50cm深度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四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深度变化上,夏季增温样地四种土壤酶活性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冬季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增温处理下,不同土层深度冬季四种土壤酶的活性总体均大于夏季,且在40—50 cm深度上差异显著(P<0.05)。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冬季大于夏季。夏季土壤酶活性受土壤水分、根系生物量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对增温的响应不显著。冬季土壤酶活性受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在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均较高的土层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增温 高寒沼泽草甸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增温施氮对尕海湿地区沼泽草甸N_(2)O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许广帅 马维伟 +2 位作者 常文华 杨永凯 陈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1519,共9页
为深入了解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_(2)O)排放对气候变暖及氮沉降的响应,以青藏高原尕海湿地区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和外源氮素添加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以及氮沉降,布设对照(CK),增温(W),施氮(N... 为深入了解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_(2)O)排放对气候变暖及氮沉降的响应,以青藏高原尕海湿地区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和外源氮素添加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以及氮沉降,布设对照(CK),增温(W),施氮(N)和增温+施氮(WN)_(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不同处理下植物生长季N_(2)O排放,并探究了N_(2)O排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仅W与WN处理的N_(2)O排放通量始终高于对照,日均排放通量高出对照组22.41%和56.90%;WN,N,W和CK处理下N_(2)O累计排放量分别为0.87,1.07,1.09和1.37 kg·hm^(-2)N;生长季末期土壤N_(2)O短暂的由“源”向“汇”转变;N_(2)O排放通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含水量和硝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度、硝态氮和铵态氮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未来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增温 施氮 沼泽草甸
下载PDF
中蒙边境林草交错区沟塘草甸可燃物无风条件下燃烧火行为模拟
9
作者 班擎宇 杨辉 张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目的】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易发生草原火灾,导致林草资源损失巨大。通过研究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的火行为参数,可为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为阿尔山地区防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 【目的】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易发生草原火灾,导致林草资源损失巨大。通过研究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的火行为参数,可为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为阿尔山地区防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利用燃烧床和热电偶等仪器在实验室中模拟无风条件下的燃烧试验,对羊草的蔓延速率、火焰高度、火焰温度、热辐射和阴燃热辐射等火行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室无风条件下,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可燃物羊草的蔓延速率均值为0.83 m/min,蔓延速率介于0.70~0.97 m/min;火焰高度均值为28 cm,火焰高度的范围为12~45 cm;平均火焰温度为472.90℃,火焰温度在360~590℃;热辐射均值为0.94 kW/m^(2),热辐射在0.15~2.66 kW/m^(2);阴燃热辐射均值为0.16 kW/m^(2),阴燃热辐射在0.04~0.28 kW/m^(2);热电偶所测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在距离火焰0.8 m处所测温度从点燃开始到结束,温度在59.75~98.50℃,低于100℃;火焰高度和阴燃热辐射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P<0.001),其他指标与含水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无风条件下,距离火焰0.8 m以外的可燃物被引燃的可能性较小;羊草的灰分含量较低,可燃物干燥易燃且热辐射较大,可以进行计划火烧来降低其火灾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边境 沟塘草甸 无风条件 火行为模拟
下载PDF
计划烧除对寒温带沟塘草甸可燃物载量、土壤元素含量和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10
作者 丁永全 司莉青 +4 位作者 赵凤君 舒立福 陈锋 李威 李笑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2期47-55,共9页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计划烧除对寒温带沟塘草甸可燃物载量、土壤元素和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为东北重点林区实施计划烧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寒温带沟塘草甸为对象,选取沟谷内长2000 m、宽500 m的草甸,沿...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明确计划烧除对寒温带沟塘草甸可燃物载量、土壤元素和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为东北重点林区实施计划烧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寒温带沟塘草甸为对象,选取沟谷内长2000 m、宽500 m的草甸,沿预测火蔓延方向设置2列各30个1 m×1 m的样方,于2021年10月14日上午和10月17日分别调查了计划烧除前和计划烧除后的可燃物载量,2022年5月10日采样测定了计划烧除后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8月20日采样测定了计划烧除后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的叶片元素含量和植被生产力。【结果】计划烧除能有效降低87%的沟塘草甸可燃物载量,草甸植物的高度火前为82.1 cm,火后仅为11.5 cm,且烧除的均为地上部分,不影响第2年植物生长。相比于未火烧区域,火烧区域第2年5月份0~10 cm土壤pH值升高、土壤全碳(C)含量下降、土壤速效氮(N)和速效磷(P)含量显著升高。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的植被生产力以及叶片C、N、P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实施寒温带湿地沟塘草甸的计划烧除,可显著减少有效可燃物载量,降低林火发生的危险性。由于火烧强度低,不会对植被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烧除 寒温带 沟塘草甸 可燃物 营养元素 生产力
下载PDF
水热互作对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杨文丹 赵秋梅 +3 位作者 翟泰雅 何燕 毛天旭 张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23-3435,共13页
为了探究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设置温度5,10和15℃(记作T5,T10和T15)和水分梯度75%,100%,130%土壤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记作W75,W100和W130)室内交互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各水... 为了探究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设置温度5,10和15℃(记作T5,T10和T15)和水分梯度75%,100%,130%土壤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记作W75,W100和W130)室内交互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各水分处理CO_(2)累积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W75T5处理最低(818.59 mg·kg^(-1)),W100T15处理最高(3420.50 mg·kg^(-1));W75和W100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无明显规律,W130处理CH_(4)累计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W75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随温度增加而降低,W100和W130处理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O_(2)累积排放量与微生物量碳显著负相关,与pH和过氧化氢酶显著正相关;CH_(4)累积排放量与电导率、脲酶显著负相关。温度、水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全球增温潜势(GWP)影响显著;水热因素和土壤性质共同解释了GWP变异的61.16%,表明水热互作及其驱动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共同影响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草甸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分 青藏高原 高寒沼泽草甸 温室气体
下载PDF
高寒沼泽化草甸群落常见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响应研究
12
作者 李宏林 周浪敏 +1 位作者 薛静 孙冉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高寒沼泽化草甸作为湿地与草甸之间的过渡类型,其群落物种组成对土壤水分极为敏感。为探讨土壤水分状况对高寒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组成物种的影响,移栽玛曲高寒沼泽化草甸群落17个组分物种,在完全避免自然降雨影响的条件下进行3种不同的... 高寒沼泽化草甸作为湿地与草甸之间的过渡类型,其群落物种组成对土壤水分极为敏感。为探讨土壤水分状况对高寒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组成物种的影响,移栽玛曲高寒沼泽化草甸群落17个组分物种,在完全避免自然降雨影响的条件下进行3种不同的水分处理(充分浇水、对照和轻度干旱)并分别测量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和叶片单位面积干物质含量(LMA)。用充分浇水(FD)和轻度干旱(SD)处理下性状值减去对照(CK)处理下的值,得到各功能性状的差值,以比较不同物种对充分浇水和轻度干旱的响应;同时对光合差值和叶片叶片单位面积干物质含量及气孔导度的差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探讨叶片表型特性对对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对叶片的LMA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物种间差异。(2) A和g对充分浇水和干旱的响应存在显著的物种间的差异,并且受到其原始分布生境的影响。(3)高寒沼泽化草甸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能力主要由气孔调节,而与叶片表型特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高寒沼泽化草甸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极度敏感,在全球变化影响高寒地区的降水格局的背景下,开展高寒草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工作应该考虑未来降水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草甸 土壤水分 光合作用 叶片单位面积干物质含量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类型草地牧草消化率季节动态与营养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梁建勇 焦婷 +4 位作者 吴建平 宫旭胤 杜文华 刘海波 肖元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5,共8页
试验选用5只瘤胃瘘管羊,用尼龙袋法对采自甘肃玛曲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甘肃张掖平山湖荒漠草原及新疆温性草原天然混合牧草的干物质消化率(DMD)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的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显著... 试验选用5只瘤胃瘘管羊,用尼龙袋法对采自甘肃玛曲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甘肃张掖平山湖荒漠草原及新疆温性草原天然混合牧草的干物质消化率(DMD)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的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荒漠草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6月体内消化率达到最高,而平山湖荒漠草原表现相反趋势。新疆温性荒漠草原则随着季节的变化,从花期—果期—枯草期牧草干物质消化率逐渐降低。玛曲高寒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与牧草粗蛋白含量(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中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牧草生育期与CP含量和DM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DM,ADF,NDF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在高寒牧区,6,7和8月牧草营养价值较高,可满足放牧家畜维持和生产能量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沼泽化草甸 荒漠草原 天然牧草 干物质消化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积雪对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常娟 王根绪 +1 位作者 高永恒 王一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289-7301,共13页
有无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水热过程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积雪覆盖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了典型的有无积雪覆盖的沼泽、草甸建立观测场,观测浅层土壤... 有无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水热过程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积雪覆盖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了典型的有无积雪覆盖的沼泽、草甸建立观测场,观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通过分别研究积雪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在有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开始冻结和消融的时间都有所滞后,且冻结持续时间相应有所增加。由于积雪覆盖,浅层土壤温度变化速率略有减小而水分变化速率略有增加,积雪起到了抑制土壤温度变化速率和促进土壤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积雪覆盖对秋季冻结过程和夏季融化过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冻结降温过程和春季升温过程,且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明显。通过对比分析有无雪盖沼泽和草甸土壤,说明积雪的覆盖对沼泽土壤温度的影响要大于草甸土壤,对土壤水分融升过程的影响大于冻降过程,且对沼泽浅层土壤的影响大于草甸浅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积雪 沼泽 草甸 浅层土壤 水热过程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青藏高原腹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宝贵 张威 +7 位作者 刘光琇 陈拓 王鹭 章高森 伍修锟 台喜生 龙昊知 毛文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99-1507,共9页
通过构建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的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两种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α-、β-、γ-和δ-变形菌门(α-、β-、γ-和δ-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 通过构建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的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两种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α-、β-、γ-和δ-变形菌门(α-、β-、γ-和δ-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为两个生态系统土壤共有的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及浮霉菌门细菌为研究区域优势菌,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所特有,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是高寒沙化草原土壤特有的细菌类群,表明青藏高原腹地两种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冻融循环会降低区域土壤的细菌多样性,随冻融循环,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放线菌门丰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大部分细菌随冻融循环的变化在两种生态类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冻融循环对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沼泽草甸 高寒沙化草原 冻融循环 克隆文库
下载PDF
高寒湿地太阳辐射和地表反射率变化的统计学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英年 赵亮 +2 位作者 周华坤 徐世晓 张法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143,共7页
依据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生长期观测的太阳总辐射(Eg)和反射辐射(Er)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Eg和地表反射率(A)的日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有较强的Eg,但A较低.年内1-12月Eg的平均日总量达17.3 MJ.m-2,其中植物生... 依据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生长期观测的太阳总辐射(Eg)和反射辐射(Er)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Eg和地表反射率(A)的日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有较强的Eg,但A较低.年内1-12月Eg的平均日总量达17.3 MJ.m-2,其中植物生长期的5-9月平均日总量为20.0MJ.m-2,表现出4-7月高,冷季低的变化特征.A的日、季节变化均表现“U”型变化过程.2004年1-12月A的年平均值为0.32,植物生长季的5-9月平均值为0.18,植物非生长季的10月-翌年4月平均值为0.43.其中1月最高(0.70),7月最低(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期 高寒湿地 太阳辐射 反射率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旦增塔庆 旭日 +3 位作者 魏学红 魏达 刘永稳 王迎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3-501,共9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占我国天然草地的40%,研究其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西藏纳木错地区开展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CH_4和N_2O通量观测,生长季内的观测表明:高寒草原...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占我国天然草地的40%,研究其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西藏纳木错地区开展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CH_4和N_2O通量观测,生长季内的观测表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分别为(283.7±14.4)mg·m^(-2)·h^(-1)和(275.7±20.6)mg·m^(-2)·h^(-1),低于有机质丰富的沼泽化草甸,为(591.6±53.2)mg·m^(-2)·h^(-1)。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均是CH_4的汇,其生长季均值分别为(—84.9±7.6)μg·m^(-2)·h^(-1)和(—39.2±4.6)μg·m^(-2)·h^(-1);而沼泽化草甸是CH_4的源其均值为(149.2±34.2)μg·m^(-2)·h^(-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均为N_2O的源,生长季排放量分别为(7.3±2.8),(3.0±1.1)和(2.2±4.3)μg·m^(-2)·h^(-1)。土壤水分总体控制着高寒草地CH_4通量的时空变化,在土壤水分含量约大于30%的沼泽化草甸表现为CH_4的排放源,而在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0%的高寒草原和草甸表现为CH_4的汇;生长季水分含量越高,对CH_4的吸收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高寒草甸 沼泽化草甸 生态系统呼吸 CH4通量 N2O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沼泽及高寒草甸生长期内CO_2排放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俊峰 王根绪 +1 位作者 王一博 李元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23,共7页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两类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内两类生态系统之间及同一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退化程度之间CO_2排放通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未退化沼泽草...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沼泽草甸和高寒草甸两类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内两类生态系统之间及同一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退化程度之间CO_2排放通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未退化沼泽草甸较高寒草甸CO_2的排放通量同比高出65.1%~80.3%;中度退化沼泽草甸较高寒草甸CO_2的排放通量同比高出22.1%~67.5%;然而,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比沼泽草甸CO_2的排放通量反而高出14.3%~29.5%。对于同类型高寒草地,未退化沼泽草甸CO_2的排放通量分别是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的1.12~1.69倍和1.41~3.86倍;严重退化高寒草甸CO_2的排放通量分别是未退化和中度退化的1.11~1.78倍和1.04~1.7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风火山 沼泽草甸 高寒草甸 二氧化碳 排放通量
下载PDF
高原2种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动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丽楠 张宏 +2 位作者 陈舒慧 贺琼 孙佳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以来源于川西北高寒沼泽草甸2种优势草本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iensis Hand.-Mazz)和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 Hand.-Mazz)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及PAM-2100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在夏季7月对其光合速率及叶... 以来源于川西北高寒沼泽草甸2种优势草本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iensis Hand.-Mazz)和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 Hand.-Mazz)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及PAM-2100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在夏季7月对其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日动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里苔草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动态均呈双峰曲线,而四川嵩草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动态表现为单峰曲线,并且都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根据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的变化方向,推测木里苔草的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但四川嵩草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清晨7:00,木里苔草和四川嵩草的Fv/Fm都低于0.8,发生了长期的光抑制.19:00,2种草本Fv/Fm均未恢复到7:00的水平,表明光系统Ⅱ(PSII)反应中心可能发生了不可逆失活,或光合机构受到了破坏或损伤.影响2种草本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是Tr,主要限制因子是叶温(Tleaf).研究表明,木里苔草较低的Tr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示出在受水分胁迫的高温低湿环境下的适应性;但高寒草甸四川嵩草实际光化学反应效率(ΦPSII)和半饱和光强(Ek)都显著大于木里苔草,表明对强光耐受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草甸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俊峰 王根绪 吴青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8-414,共7页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内3种不同退化程度沼泽草甸均表现为正排放,排放高峰集中在7—8月份,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高达111.48mg... 采用静态箱~便携式红外色谱法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内3种不同退化程度沼泽草甸均表现为正排放,排放高峰集中在7—8月份,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高达111.48mg·m^-2·d^-1(未退化)、77.28mg·m^-2·d^-1(中度退化)和38.12mg·m^-2·d^-1(严重退化).不同退化程度沼泽草甸之间CO2排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气温、5cm土壤温度和湿度与3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CO2排放通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控制CO2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排放通量 沼泽化草甸 退化 青藏高原 风火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