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Pattern and Economic Benefit 被引量:1
1
作者 秦燕 郭泓鋆 +4 位作者 杨进 赵永康 杨洪 韩庆新 李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期48-50,共3页
The research mainly analyzed effects of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yields of the two crops, as well as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mo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yields of wa... The research mainly analyzed effects of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yields of the two crops, as well as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mo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yields of waxy corn and soybean went down by 21.19% and 31.04% per unit area, land equivalent ratio(1.48) kept higher than 1, suggesting the intercropping improves land use rate. Besides, due to the practice of intercropping, many characters of waxy corn grew, but of soybean declin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from high to low were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monoculture of waxy corn, and monoculture of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Land equivalent ratio Economic benefit
下载PDF
Soil mineral nitrogen and yield-scaled soil N2O emissions lowered by reduc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intercropping with soybean for sweet maize production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TANG Yi-ling YU Ling-ling +4 位作者 GUAN Ao-mei ZHOU Xian-yu WANG Zhi-guo GOU Yong-gang WANG Jian-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2586-2596,共11页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resh sweet maize (Zea mays L. saccharata) in southern China has prioritized the need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its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high inputs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resh sweet maize (Zea mays L. saccharata) in southern China has prioritized the need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its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high inputs of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er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improving crop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s to intercrop sweet maize with legumes. Here,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four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sole sweet maize (SS), sole soybean (SB), two rows sweet maize-three rows soybean (S2B3) intercropping, and two rows sweet maize-four rows soybean (S2B4) intercropping), together with two rates of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300 and 360 kg N ha-1) on grain yield, residual soil mineral N, and soil N2O emissions in souther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st case, inter- cropping achieved yield advantages (total land equivalent ratio (TLER=0.87-1.25) was above one). Moreover, intercropping resulted in 39.8% less soil mineral N than SS at the time of crop harvest, averaged over six seasons (spring and autumn in each of the three year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 Generally, intercropping and reduced-N application (300 kg N ha-1) produced lower cumulative soil N20 and yield-scaled soil N20 emissions than SS and conventionaI-N application (360 kg N ha-l), respectively. $2B4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N rate (300 kg N ha-~) showed the lowest cumulative soil N20 (mean value=0.61 kg ha-1) and yield-scaled soil N20 (mean value=0.04 kg t-1) emissions. Overall,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N rate maintained sweet maize production, while also reduc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system of S2B4 intercropping with reduced-N rate may be the most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ropp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maize-soybean intercrop cropping system N fertilizer rate grain yield soil mineral N soil NzO emissions
下载PDF
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与磷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周慧颖 祝晓慧 +6 位作者 谭婧琳 田纪辉 王天琪 张兵兵 陆星 梁翠月 田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下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磷吸收与生长的影响,探究间作体系内根系形态、构型及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等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进行。以2个不同根...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下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磷吸收与生长的影响,探究间作体系内根系形态、构型及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等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进行。以2个不同根构型的大豆品种‘本地2号’(深根型)和‘粤春03-3’(浅根型)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磷(+P:大豆40 kg·hm^(-2)、甜玉米120 kg·hm^(-2))和不施磷(-P:大豆0 kg·hm^(-2)、甜玉米0kg·hm^(-2)) 2种施磷水平,副区为甜玉米单作、‘本地2号’‖甜玉米、‘粤春03-3’‖甜玉米、‘本地2号’单作和‘粤春03-3’单作5种种植模式。测定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生物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形态和构型的相关指标,计算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和种间竞争力。[结果]无论施磷还是不施磷条件下,间作大豆显著增加甜玉米产量,平均增产33.4%;不施磷条件下,间作大豆显著增加甜玉米生物量,平均增加62.7%。甜玉米和大豆间作具有间作优势,且受施磷水平影响;施磷条件下甜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为1.08,而不施磷条件下为1.21。种间竞争力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中,甜玉米竞争力显著强于大豆(种间竞争力>0),这种竞争优势在不施磷条件下更明显。此外,不施磷条件下间作深根型大豆‘本地2号’显著促进甜玉米磷吸收,平均增加40.6%。进一步分析发现,不施磷间作改变深根型大豆细根(直径≤0.5 mm)占比,同时诱导其根系拓宽,并显著提升甜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对间作体系内大豆和甜玉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甜玉米的生物量与其总根长、大豆根宽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的生物量与其磷吸收量、总根长、根宽以及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细根占比(直径≤0.5 m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施磷条件下,间作深根型大豆可有效促进甜玉米生长与磷吸收,提高甜玉米产量。研究结果为充分挖掘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磷素利用潜力、筛选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实现磷肥减施增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间作 大豆 甜玉米 根构型 磷吸收
下载PDF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蔚霞 路笃旭 +4 位作者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玉米 大豆 间作 品种
下载PDF
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5
作者 曾子入 张勇 牛群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9期61-64,共4页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应性、经济成本和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该文旨在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玉米 大豆 间套作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岑柱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21-25,共5页
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探索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生育期特点、种植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需配合适宜的大豆、玉米生育期。... 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探索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生育期特点、种植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需配合适宜的大豆、玉米生育期。大豆、玉米品种应选择共生适应性强、耐密耐阴、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和产量潜力高的优质品种,根据种植区实际情况采用2~4行玉米结合2~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加强大豆、玉米共生期田间管理,苗期以促进苗匀、苗壮和苗齐为原则进行肥水管理,大豆开花结荚期和玉米穗期注重追肥,保证籽粒生长所需营养,生长全过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治技术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适期采收以减少籽粒产量损失、提高品种性能。研究结果为推广应用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对实现粮油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开花结荚期 肥水管理 高产栽培
下载PDF
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牛晓硕 王梦娇 +2 位作者 梁兆刚 冯汝广 胡建平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8期9-13,共5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备配套适应性差的问题,设计生产了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破茬、开沟施肥、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首先根据复合种植农艺要求提出播种机整体设计... 为解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备配套适应性差的问题,设计生产了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破茬、开沟施肥、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首先根据复合种植农艺要求提出播种机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对破茬开沟及覆土镇压装置、四连杆仿形机构、指夹式排种器、传动结构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及参数优化,并确定关键参数,最后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开展了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播施作业速度为6.4 km/h时,玉米、大豆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播种深度合格指数和种子破损率等指标分别为94.3%和86.4%、1.3%和6.2%、0.6%和2.4%、90.3%和90.7%、0.32%和0.26%,机具各项指标能够较好满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分控施肥播种 仿形机构 指夹式排种器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
8
作者 刘建康 万奎军 马俊岭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4期22-24,共3页
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全面发挥出来,配套的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是关键。本文以综述国内外大豆玉米种植机械化装备为基础,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发展受阻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玉米大豆... 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全面发挥出来,配套的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是关键。本文以综述国内外大豆玉米种植机械化装备为基础,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发展受阻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推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机械化发展
下载PDF
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9
作者 杨云 金容 +3 位作者 符鹏 王鹏 李仕伟 龙芸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38-41,共4页
春玉米套作夏大豆是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玉米的地块上增收一季大豆。为筛选出适合西南丘陵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收集了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 春玉米套作夏大豆是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玉米的地块上增收一季大豆。为筛选出适合西南丘陵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收集了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各玉米品种的株高、株型、倒伏率、百粒重、穗粒数、产量和大豆的倒伏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百粒重、单株粒数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株型较好、抗倒伏且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为仲玉3号、绵单53和科茂918;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株高较矮可间接增加大豆产量;通过生产效益分析可知,绵单53和仲玉3号适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可获得较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玉米 品种 性状 产值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要点
10
作者 陈方喜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为了满足国内大豆和玉米的市场需求,国家启动了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种植技术以选配优良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通过应用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优化抗倒伏绿色防控配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 为了满足国内大豆和玉米的市场需求,国家启动了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种植技术以选配优良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通过应用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优化抗倒伏绿色防控配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了农田利用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规范性、合理性。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技术要点,希望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机械化 技术要点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配套解决方案
11
作者 孔庆松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5期68-71,共4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因其高效利用土地、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逐渐在农业种植业中得到应用。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需要科学的农机具配套方案。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因其高效利用土地、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逐渐在农业种植业中得到应用。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需要科学的农机具配套方案。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农机具 配套方案 分析
下载PDF
基于高产与高效条件下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田间配置技术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舒泽兵 罗万宇 +4 位作者 蒲甜 陈国鹏 梁冰 杨文钰 王小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0-1150,共11页
为了明确西南地区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的高产与利于机械化实现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以2个株高差异较大的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2种带宽(高产带宽2 m和宜机械化高效带宽2.4 m)与玉米种植密度(37,500、45,00... 为了明确西南地区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的高产与利于机械化实现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以2个株高差异较大的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2种带宽(高产带宽2 m和宜机械化高效带宽2.4 m)与玉米种植密度(37,500、45,000、52,500和60,000株hm^(-2))对鲜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群体产量、商品品质及种植效益的影响,明确了高产高效最优田间配置。结果表明,鲜食玉米产量受玉米密度的影响更显著,而鲜食大豆产量主要受带宽的影响。带宽和玉米密度显著影响鲜食玉米商品品质,随着带宽增加,矮秆玉米品种一级果穗率2年平均降低25.78%,秃尖长2年平均增加9.55%,高秆玉米品种则一级果穗率降低11.76%,秃尖长增加17.54%;随着玉米密度增加,2种带宽下矮秆和高秆玉米品种一级果穗率均显著降低,秃尖长均显著增加,2019年2 m带宽下矮秆和高秆玉米种植密度从52,500株hm^(-2)增至60,000株hm^(-2),一级果穗率分别降低46.16%、27.78%,秃尖长分别增加19.44%、14.17%,2.4m带宽下则一级果穗率分别降低25.01%、23.60%,秃尖长分别增加16.46%、11.53%。带宽、密度对鲜食大豆2粒荚率和3粒荚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带宽增加,带状间作大豆2粒和3粒荚率均显著增加,与矮秆和高秆玉米品种间作的大豆2粒荚率和3粒荚率2年平均分别增加7.94%和18.88%、8.10%和16.71%;随玉米密度增加,大豆2粒和3粒荚率均显著降低,2019年玉米密度从52,500株hm^(-2)增至60,000株hm^(-2),高秆玉米间作大豆2粒荚率降幅为6.19%~9.09%,3粒荚率降幅为11.94%~14.39%。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产和高效带宽下,矮秆和高秆玉米品种带状间作鲜食大豆均以52,500株hm^(-2)和45,000株hm^(-2)玉米密度各性状接近理想值,综合性状表现好,种植效益分别可实现8.44万元hm^(-2)和10.09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鲜食大豆 带状间作 带宽 密度 群体产量 商品品质
下载PDF
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世豪 潘语卓 +5 位作者 俞霞 陈忠平 颜廷献 周泉 梁效贵 杨文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为探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甜玉米(Zea mays L.var.Rugosa Bonaf.)和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150 kg... 为探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甜玉米(Zea mays L.var.Rugosa Bonaf.)和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MC,甜玉米单作;MS,大豆单作;CS,甜玉米间作大豆),分别在甜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5年施氮(N1和N2)都显著增加了甜玉米鲜穗产量,但N1和N2处理间5年都无显著差异。相同施氮下间作较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5年都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不施氮的间作模式下甜玉米鲜穗产量在2020和2021年较2017年显著降低。甜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中,甜玉米施氮(N1和N2)对大豆鲜荚产量5年都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甜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相对N2,N1仅在2017和2020年分别显著降低了单作甜玉米的茎粗和间作甜玉米的穗位高。5年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间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株高相关性更强,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茎粗相关性更强。大豆鲜荚产量主要与单株总荚数、多荚数和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施氮能显著改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中的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农艺性状。过量施氮(300 kg·hm^(-2))未显著增加甜玉米鲜穗和大豆鲜荚产量。从节约成本和保护农田环境考虑,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有利于甜玉米和大豆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间作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带宽、玉米密度对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群体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姬忠明 罗万宇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1-800,共10页
【目的】明确我国西南地区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带状间作高产高效带宽、玉米密度配置。【方法】以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为对象,选择两个株高差异较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在200、240 cm两个带宽下,2018年设置37500、45000和52500株/hm^(2)... 【目的】明确我国西南地区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带状间作高产高效带宽、玉米密度配置。【方法】以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为对象,选择两个株高差异较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在200、240 cm两个带宽下,2018年设置37500、45000和52500株/hm^(2)3个鲜食玉米密度水平。2019年优化密度水平,去掉最低密度,增加60000株/hm^(2),研究带宽、玉米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群体产量随鲜食玉米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其中,矮秆型间作群体在200 cm、52500株/hm^(2),240 cm、52500株/hm^(2),高秆型间作群体在200 cm、52500株/hm^(2),240 cm、45000株/hm^(2)配置下最高。随鲜食玉米密度增加,群体物质积累、鲜食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比均在52500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200 cm带宽下高秆型和矮秆型群体物质积累分别增加7.60%、6.24%,240 cm带宽下两品种分别增加5.33%、6.3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矮秆群体玉米有效穗数和大豆粒重是调节群体产量的关键因素,高秆群体则是玉米粒重和大豆粒重。【结论】两种不同类型的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带状间作,两种带宽下,最佳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该密度下间作群体提高物质积累、向籽粒中的分配,进而提升群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鲜食玉米 带状间作 物质积累 群体产量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甜玉米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阮文亮 彭松 +6 位作者 祝晓慧 崔凯荣 赵利强 揭佳惠 李瑞琦 王建武 田纪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1-819,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水平与间作大豆对甜玉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优化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实现氮肥减量增效和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甜玉米//大豆间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N0... 【目的】探究不同氮水平与间作大豆对甜玉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优化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实现氮肥减量增效和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甜玉米//大豆间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减量施氮300 kg/hm^(2)和N2-常规施氮360 kg/hm^(2))和种植模式(SS-甜玉米单作、S2B3-甜玉米//大豆2∶3间作和S2B4-甜玉米//大豆2∶4间作)对甜玉米产量、土壤团聚体以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施氮显著提高了甜玉米产量并降低了土地当量比,N1和N2处理的降幅分别为11.30%~14.59%和9.66%~10.73%,但减量施氮和常规施氮间无显著差异;施氮促进粗大团聚体(>2 mm)分解为细大团聚体(0.25~2 mm),显著降低甜玉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原土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粗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总体上,间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原土及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S2B3模式有提高甜玉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趋势,且在N0处理下S2B3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氮显著降低了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减量施氮与甜玉米//大豆2∶3间作在维持甜玉米产量稳定的同时有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固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甜玉米//大豆间作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雷雲翔 应晓成 +2 位作者 沈新平 刘斌 蒋敏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6-60,共5页
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不同研究者所得出的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下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优势。玉米-大豆间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 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不同研究者所得出的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下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优势。玉米-大豆间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害等方面具有优势。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大玉米-大豆间作在不同行距、不同株距的影响研究,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的综合目标,促进玉米与大豆间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经济效应 环境效应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紧凑型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多模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伟 王亚萍 +1 位作者 李荣玉 刘惠芳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5期29-32,共4页
为了探明不同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经济性状和玉米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其占地面积和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行∶2行)种植模式中每667 m^(2)大豆所占面积为366.67 m^(2),产... 为了探明不同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经济性状和玉米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三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其占地面积和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行∶2行)种植模式中每667 m^(2)大豆所占面积为366.67 m^(2),产量为54.78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300 m^(2),产量为536.23 kg。玉米∶大豆(2行∶3行)种植模式中每667 m^(2)大豆所占面积为405.80 m^(2),产量为71.28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260.87 m^(2),产量为466.29 kg。玉米∶大豆(3行∶4行)种植模式中每667 m^(2)大豆所占面积为435.90 m^(2),产量为86.02 kg,而玉米所占面积为230.77 m^(2),产量为411.56 kg。大豆和玉米产量与其所占面积成正比,但三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经济性状和玉米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气吸式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丹丹 何彬 +3 位作者 杨文钰 徐友 吕小荣 张黎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60-268,共9页
【目的】针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下播种机具少、播种单粒性差、株距不均匀、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设计研制了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免耕精量播种机。【方法】该播种机采用分调分控系统设计,其中,玉米、大豆播种单体由独... 【目的】针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下播种机具少、播种单粒性差、株距不均匀、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设计研制了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免耕精量播种机。【方法】该播种机采用分调分控系统设计,其中,玉米、大豆播种单体由独立地轮分别驱动,实现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不同株距、播深、镇压力度等的可调可控;采用电驱式排肥系统,由不同电机分别驱动玉米大豆排肥轴转动,实现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不同施肥类型和施肥量的需求;为满足小株距密植条件下的播种要求,采用气吸式排种器。【结果】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对玉米和大豆的最佳工作速度和工作压力范围均为3~6 km/h和7~8 kPa,此时,玉米合格率为94.6%~96.33%,重播率为0.97%~1.83%,漏播率为1.83%~4.43%;大豆合格率为96.43%~97.47%,重播率为1.27%~1.67%,漏播率为0.87%~2.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播种机工作速度为3~6 km/h时,玉米、大豆出苗后的株距合格率分别为82.89%~85.55%、81.3%~83.8%,保苗率分别为89.59%~93.54%、84.17%~88.73%。【结论】播种机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玉豆间作 气吸式排种器 分调分控系统 播种机
下载PDF
间作玉米-大豆青贮适收期探索及大豆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建刚 张晓 +7 位作者 梁建秋 杨文英 曾召琼 于晓波 王嘉 冯军 张明荣 吴海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6期40-47,共8页
为了指导春播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生产及配套大豆品种筛选,以玉米‘正红6号’与17个大豆品种为试材,通过间隔一定共生期观测玉豆混合饲草产量和含水量变化以确定青贮适收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大豆8个指标与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及综合... 为了指导春播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生产及配套大豆品种筛选,以玉米‘正红6号’与17个大豆品种为试材,通过间隔一定共生期观测玉豆混合饲草产量和含水量变化以确定青贮适收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大豆8个指标与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及综合评价大豆品种性能。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共生期103 d时,所有玉豆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均达峰值且含水量降至70%以下;与大豆干草产量关联度较大的前3个性状依次为株高(0.761)、生殖生长期(0.752)、全生育期(0.734),综合评价值前3的品种依次为‘南春豆50’(0.820)、‘齐黄34’(0.807)和‘华春6号’(0.741)。以混合青贮为目的的春播玉米大豆间作,宜选择植株高、晚熟型大豆品种,尤其是生殖生长期长的大豆品种更具优势,本区域下玉豆共生期103 d时混合收割青贮,饲草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青贮适收期 大豆农艺性状 品种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盐城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调二优三控”技术体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文彬 杨力 +3 位作者 王春吉 李长亚 金鑫 周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根据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相关标准与经验,结合盐城市大豆、玉米生产实际,集成盐城市大豆-玉米“2+4”模式为主体的带状复合种植“一调二优三控”技术体系,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助力盐城市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关键词 盐城市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一调二优三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