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探讨脾胃湿热证防治内涵及临床实践
1
作者 何友成 蒋风茹 +4 位作者 吴月 潘可怡 周淳宇 蔡舒雨 袁建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75-180,共6页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辨治较为棘手的脾胃复合证型之一。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内涵,认为脾胃湿热证需从“攻无形邪气所据”(祛湿温阳)、“攻治所合之腑”(苦寒直折胃腑湿热)、“随五脏欲恶而攻”(制定脾胃所喜的生活调摄方案)、...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辨治较为棘手的脾胃复合证型之一。基于“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论内涵,认为脾胃湿热证需从“攻无形邪气所据”(祛湿温阳)、“攻治所合之腑”(苦寒直折胃腑湿热)、“随五脏欲恶而攻”(制定脾胃所喜的生活调摄方案)、“随五脏所喜用药”(随脾胃所喜用药)、“各量轻重,从宜施治”(把握细节,辨证施治)5个方面进行综合辨治,并附临证案例一则,为脾胃湿热证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其所得而攻之 脾胃湿热证 辨证论治 理论探析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夏烨 俞嵩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屏障功能障碍预警指标[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二胺氧化酶]、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乳酸、I-FABP及二胺氧化酶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组治疗前,CD8+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2、IL-6及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等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胃湿热型浅表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屏障功能恢复正常,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胃炎 胃痞 脾胃湿热证 针刺疗法 半夏泻心汤 黄连温胆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黄帝内针法联合四逆萸连赭石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
3
作者 李慧丽 李勇 牟倩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第34期157-161,共5页
目的观察黄帝内针法联合四逆萸连赭石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 目的观察黄帝内针法联合四逆萸连赭石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帝内针法针刺及四逆萸连赭石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中医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泌素、促胃动素、白细胞介素(IL)-6、IL-17水平变化。疗程结束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及内镜下评估食管黏膜炎症状态。结果治疗组中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胃泌素、促胃动素均高于治疗前,IL-6、IL-17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血清胃泌素、促胃动素高于对照组,IL-6、IL-1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5、4例未完成随访,6、8例未接受内镜检查。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食管黏膜炎症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帝内针法针刺联合四逆萸连赭石汤口服有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增加胃肠动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复发等作用,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针 针刺 四逆萸连赭石汤 胆热犯胃证 胃食管反流病
下载PDF
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汤瑾 孙吉 +2 位作者 王晓素 孔婧 朱生樑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2-34,共3页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奥美拉唑加达喜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内镜...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奥美拉唑加达喜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内镜疗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药组改善口苦咽干、烧心、咽部不适及便干4项症状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与西药组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胆热犯胃证 中医疗法 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
下载PDF
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和肝胃郁热证辨证特点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吉 朱生樑 +2 位作者 马淑颖 王晓素 孔婧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和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差异。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 目的:观察比较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和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差异。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及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填写临床调查表,行胃镜等检查,分析两种证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的差异。结果: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临床症状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合并胆系疾病发生频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食管黏膜炎症程度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发生频率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与肝胃郁热证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病史及内镜下表现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合并病史情况及内镜下表现可为临床准确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证候 胆热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临床试验
下载PDF
中医辨证论治Hp相关性慢性胃炎30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翟金海 花海兵 +1 位作者 陈兰 张肖 《河南中医》 2015年第3期589-590,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三联根除方案,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中药疗程8周,西药疗程7 d...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三联根除方案,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中药疗程8周,西药疗程7 d。观察两组Hp根除率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3%,对照组Hp根除率为66.7%,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Hp疗法可以提高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主要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肝胃不和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虚弱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血证
下载PDF
203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晋宏 曲竹秋 +1 位作者 李晋宏 曲竹秋 《河南中医》 2004年第3期38-39,共2页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性别、病程的关系。方法 :将 2 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胆胃湿热型 ,同时记录兼血瘀证者 ,将其分布例数进行男女两性之间、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的...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性别、病程的关系。方法 :将 2 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胆胃湿热型 ,同时记录兼血瘀证者 ,将其分布例数进行男女两性之间、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胆胃湿热型的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的例数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脾肾阳虚型随病程增加而增多 ;兼血瘀证病例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且随病程增加而增多。结论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血瘀证在病程早期即出现 ,随着病程的增加脾肾阳虚型和兼血瘀证的患者比例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辨证分型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胆胃湿热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于盼盼 田晶晶 戚经天 《河南中医》 2020年第4期593-596,共4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社会网络视角 证候分布 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气郁痰阻证 瘀血阻络证 脾虚湿阻证 痰气交阻证 寒热错杂证
下载PDF
不同胃痛证型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亚型和胃上皮核因子-κB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成 林瑜 +1 位作者 王晓宁 刘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vacA基因亚型和胃上皮NF-κB蛋白表达在慢性胃痛证型的分布及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胃痛患者胃窦黏膜,其中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脾胃虚寒证1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NF-κB P65蛋...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vacA基因亚型和胃上皮NF-κB蛋白表达在慢性胃痛证型的分布及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胃痛患者胃窦黏膜,其中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脾胃虚寒证1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NF-κB P65蛋白,特异引物PCR分析vacA基因亚型。结果 100例标本中,Hp感染率为81%,vagA基因亚型sla阳性率90.1%,m2阳性率85.2%;Hp定植密度与NF-κB P65表达呈正相关;与阴性组比较,s1a+和m2+提高了NF-κB P65表达(P均<0.01),Hp定植密度、vacA基因亚型、NF-κB P65蛋白在3种中医证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acA基因以s1a/m2亚型为主,Hp感染增加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但Hp定植密度、vacA基因亚型、NF-κB P65蛋白不能作为中医证型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vacA基因亚型 核因子-ΚB 脾胃湿热证 肝气犯胃证 脾胃虚寒证
下载PDF
论厥阴病 被引量:23
10
作者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683-1691,共9页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厥证 热厥 寒厥 脏厥 蛔厥 冷结膀胱关元 血虚寒凝 痰厥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气郁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简况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璀 杨艳婷 张志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肝失条达或胆失疏泄等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亏虚,兼挟"湿、热、瘀、毒"等标实证。分为肝郁脾虚、脾胃气虚、湿热瘀血、肝肾阴虚、湿热蕴结、湿滞血瘀、脾肾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肝失条达或胆失疏泄等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亏虚,兼挟"湿、热、瘀、毒"等标实证。分为肝郁脾虚、脾胃气虚、湿热瘀血、肝肾阴虚、湿热蕴结、湿滞血瘀、脾肾阳虚、脾阳不振等证型,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比单纯中药或西药疗效更显著。PBC累积多系统、多器官,发病较为隐匿,初期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若医师临床诊治经验不足,极易造成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黄疸 积聚 臌胀 虚劳 肝失条达 胆失疏泄 肝郁脾虚 脾胃气虚 湿热瘀血 肝肾阴虚 湿热蕴结 湿滞血瘀 脾肾阳虚 脾阳不振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清胆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胆胃郁热型72例
12
作者 胡少丹 仕丽 孙艳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8期89-90,共2页
目的观察清胆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胆胃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与清胆止哮汤配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孟鲁司特钠片配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疗程14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疗效有... 目的观察清胆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胆胃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与清胆止哮汤配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孟鲁司特钠片配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疗程14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胆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胆胃郁热型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胆止哮汤 支气管哮喘 胆胃郁热型 喘证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黄芩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成远 徐捷 张沁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99-104,共6页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黄芩的运用规律。黄芩共出现于25首不同的经方中,有20首汤剂,3首散剂,2首丸剂。①在黄芩的用量和用法方面,最大量为一斤,常用量为三两,最小量为十八铢,用...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黄芩的运用规律。黄芩共出现于25首不同的经方中,有20首汤剂,3首散剂,2首丸剂。①在黄芩的用量和用法方面,最大量为一斤,常用量为三两,最小量为十八铢,用法上分别为麻沸汤泡服,去滓再煎和丸剂。②在主治证候上以烦热、痞满、下利、出血为主,多用于清少阳胆经郁热和治胃热痞证。③在主治证候与配伍用药用量关系方面,用来治疗热痢和止血时,黄芩与黄连配伍其用量关系1∶1;用来治疗胃热痞证时,其用量关系为1∶3。在药物配伍上黄芩多配伍柴胡,柴胡内可领黄芩入少阳,外可祛邪热外达;配伍黄连可增强清中焦湿热和消痞满之功。张仲景用黄芩下血闭,多入丸剂,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探析黄芩在经方中治疗疾病的规律和策略,临床用药时以便更准确地选择用药、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经方 烦热 下利 出血 少阳胆经郁热 胃热痞证 大黄■虫丸 鳖甲煎丸
下载PDF
痤疮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静 田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期9-10,共2页
[主要目的]分析痤疮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痤疮门诊患者,发放多因素调查表。[选择文献量及依据]研究类型:问卷调查。研究对象:①年龄15~38岁。②辨证分型:肺经风热... [主要目的]分析痤疮证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痤疮门诊患者,发放多因素调查表。[选择文献量及依据]研究类型:问卷调查。研究对象:①年龄15~38岁。②辨证分型:肺经风热、胃肠湿热、肝胆湿热。③神志清楚,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④无重大疾病及并发症。5能配合填写问卷,保证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排除职业性座疮或碘、铅等引起的药物性痤疮;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不能配合调研人员,准确完成问卷内容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92份。[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观测中医体质、证型。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Pearsonχ2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肺经风热中阴虚质最多(46.15%),胃肠湿热中湿热质最多(63.64%),肝胆湿热中气郁质最多(60.6%)。[未来展望]辨证用药着重考虑体质因素,治疗疾病与调整体质相结合,将体质调整到平和状态,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粉刺 风刺 中医体质 证型 肺经风热 胃肠湿热 肝胆湿热 调整体质 相关性 循证医学 系统综述
下载PDF
柴胡达原饮治肝胆脾胃湿热证临证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昊博 张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7期109-113,共5页
柴胡达原饮,最早见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功效为清热祛湿化痰、透达膜原,主要用于湿热疟邪郁伏膜原导致的痰湿内阻,或少阳病所致寒热往来等。在现代医学中,柴胡达原饮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及寒热往来等病证。临床学习... 柴胡达原饮,最早见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功效为清热祛湿化痰、透达膜原,主要用于湿热疟邪郁伏膜原导致的痰湿内阻,或少阳病所致寒热往来等。在现代医学中,柴胡达原饮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及寒热往来等病证。临床学习实践中,偶得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肝胆脾胃湿热之证的治法,并通过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先将肝胆湿热证和脾胃湿热证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并结合近年来的中医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与现代医学研究,对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柴胡达原饮的出处、临床使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详细叙述了柴胡达原饮的治疗原理。第三,列举了相关的实际病例,详细列举了其症状与病机,并对相关方药做了分析。第四,在列举并分析了相关实际病例后,通过列举关于肝胆脾胃湿热证的其他治法,并结合对方中部分关键药物的详尽分析,阐述了该方药治法的独特性与优势。结合以上的内容,阐述文章根本目的一是为了阐述一种新的治疗肝胆脾胃湿热证的方案,使广大医者不拘泥于传统方药,二是为了体现该方药在治疗肝胆脾胃湿热证中"祛邪而不伤正"的组方特点,并推广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达原饮 肝胆湿热证 脾胃湿热证 治法 临床使用 现代医学研究 柴胡 黄芩 芍药
下载PDF
利胆和胃方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俊宏 郑敏 汪龙德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3期72-74,88,共4页
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方联合西药疗法对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9例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 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方联合西药疗法对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9例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在西医的基础上联合予以利胆和胃方联合常规西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总体临床疗效及胃电图指标。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并且试验组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是95.2%(59/62),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3.6%(56/67),观察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两组胃电图波形平均频率、胃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实施利胆和胃方联合西药方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胃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胆和胃方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热犯胃证
下载PDF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青霞 《河南中医》 2019年第3期392-395,共4页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确诊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确诊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81.25%,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和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痰热内扰证 黄连温胆汤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艾司唑仑片
下载PDF
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碧霞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9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柴胡温胆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 目的:观察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柴胡温胆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和记录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变化情况、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胃食管反流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3.75%,对照组7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3例(6.38%)出现胃肠胀气,观察组1例(2.08%)出现皮疹;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可明显减少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且用药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胆热犯胃证 柴胡温胆汤 奥美拉唑 多潘立酮
下载PDF
中医辨证四联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乔娜丽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5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四联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与胃肠实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和胃肠实热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四联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与胃肠实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和胃肠实热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四联治疗联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4 d。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评价2组CT严重指数(MCTSI)、腹腔内压力评分(IAP)。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77.5%(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AMS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WBC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MCTSI评分、IA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CTSI评分、IA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MCTSI评分、IAP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四联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与胃肠实热证,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肝胆湿热证 胃肠实热证 中医辨证四联疗法 淀粉酶(AMS) C-反应蛋白(CRP) 白细胞计数(WBC)
下载PDF
《伤寒论》厥之论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621-1624,共4页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证 寒厥 热厥 阳虚阴盛厥 阳虚寒湿厥 冷结关元厥 痰厥 水厥 脏厥 蛔厥 气郁厥 寒浊犯胃厥 血厥 血虚厥 血虚寒凝厥 寒热厥 胆厥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