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方氮化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翠霞 唐敬友 +2 位作者 寇自力 刘雨生 贺红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19,27,共4页
立方氮化硅作为氮化硅的第三种物相,具有比α-Si3N4、β-Si3N4高的体积模量及硬度,是继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之后的第三种超硬材料。从静高压合成与动高压合成两个方面综述了立方氮化硅粉体的合成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立方氮化硅的晶体结... 立方氮化硅作为氮化硅的第三种物相,具有比α-Si3N4、β-Si3N4高的体积模量及硬度,是继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之后的第三种超硬材料。从静高压合成与动高压合成两个方面综述了立方氮化硅粉体的合成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立方氮化硅的晶体结构及性能,介绍了立方氮化硅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立方氮化硅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方氮化硅 高压合成 晶体结构 性能 块体材料
下载PDF
MgO对合成立方氮化硼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晓伟 李玉萍 +1 位作者 马文峻 郭伟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65-168,共4页
通过掺杂MgO的对比实验研究了MgO对用Mg系催化剂合成立方氮化硼的影响。实验表明:MgO对合成结果有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如在立方氮化硼晶体生长前沿形成的MgO阻碍了BN分子向立方氮化硼晶体的扩散;包裹在立方氮化用晶... 通过掺杂MgO的对比实验研究了MgO对用Mg系催化剂合成立方氮化硼的影响。实验表明:MgO对合成结果有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如在立方氮化硼晶体生长前沿形成的MgO阻碍了BN分子向立方氮化硼晶体的扩散;包裹在立方氮化用晶体内的MgO影响了立方氮化硼晶体的透明度等。但参与同原料中有害氧化物B_2O_3反应的MgO对合成的影响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生长 氮化硼 氧化镁 催化剂
下载PDF
类立方烷型簇合物[Bu_4N]_3[WAg_3S_4I_4]的固相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卡罗 倪海洪 +1 位作者 金祥林 唐有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由(NH4)2WS4、AgI和Bu4NBr用低热温固相反应合成了类立方烷簇合物[Bu4N]3·[WAg3S4I4]。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
关键词 钨银硫簇合物 类立方烷型 晶体结构
下载PDF
用分段—慢超压方法合成立方氮化硼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晓伟 李玉萍 +1 位作者 李湘瑶 武飞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5-338,共4页
本文对比了分段升压,慢超压和分段慢超压三种升温升压方式在合成立方氮化硼时的合成效果。通过实验和分析确定,在合成立方氮化硼时分段慢超压是一种好的升温升压方式。指出减慢超压速度有利于减少合成腔内的压力梯度,得到好的合成... 本文对比了分段升压,慢超压和分段慢超压三种升温升压方式在合成立方氮化硼时的合成效果。通过实验和分析确定,在合成立方氮化硼时分段慢超压是一种好的升温升压方式。指出减慢超压速度有利于减少合成腔内的压力梯度,得到好的合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晶体生长 立方氮化硼
下载PDF
冲击合成金刚石中的纳米级多晶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元康 张谨平 《磨料磨具与磨削》 1994年第6期2-5,共4页
冲击合成的金刚石微粉中存在一种晶粒沿一定方向排列的纳米级织构组织。织构晶粒的尺寸厚度为5~10nm,长度20~50nm。这种织构通常是立方和六方金刚石的共生晶体。
关键词 冲击合成 纳米级织构 晶体 金刚石
下载PDF
钻石与合成立方氧化锆的简易鉴别
6
作者 韩桂荣 呙敏超 《湖南地质》 2001年第2期144-145,共2页
钻石与合成立方氧化锆外观相似,在没有鉴定仪器的条件下,使用10倍放大镜和肉眼观察颜色、光泽、色散、瑕疵、加工工艺、腰围等,辅以透字试验、亲油性实验、称重、测量直径等简单方法即可将钻石与合成立方氧化锆快速鉴别。
关键词 钻石 合成立方氧化锆 鉴别 颜色 加工工艺 色散 瑕疵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立方体二氧化铈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潇潇 刘晓露 熊燕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7年第4期146-146,168,共2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立方体形貌的二氧化铈,并与共沉淀法合成的二氧化铈催化剂在催化剂形貌、晶形、CO催化氧化活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利用水热法合成的二氧化铈立方体形貌规整、分散性能好、热稳定性能优良;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O_... 利用水热合成法合成立方体形貌的二氧化铈,并与共沉淀法合成的二氧化铈催化剂在催化剂形貌、晶形、CO催化氧化活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利用水热法合成的二氧化铈立方体形貌规整、分散性能好、热稳定性能优良;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O_2纳米材料相比,对于CO的催化氧化具有更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基催化剂 水热合成法 立方体晶形 CO催化氧化
下载PDF
Effect of rare earth(Nd^(3+))metal doping on structural,morphological,optical and magnetic traits of Zn-Mg nano-ferrites
8
作者 Rohit Jasrotia Nisha Kumari +10 位作者 Ritesh Verma Suman Sachin Kumar Godara Jahangeer Ahmed Saad M.Alshehri Bidhan Pandit Sanjay Kumar Himanshi Shubham Sharma Kirti Pradip K.Maji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763-1770,I0004,共9页
Herein,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Zn_(0.7)Mg_(0.3)Nd_(x)Fe_(2-x)O_(4)(where,x=0,0,0,01,0,02)ferrite nanoparticles by employing the sol-gel auto-combustion technique.The X-ray diffraction(XRD)pattern suggests the forma... Herein,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Zn_(0.7)Mg_(0.3)Nd_(x)Fe_(2-x)O_(4)(where,x=0,0,0,01,0,02)ferrite nanoparticles by employing the sol-gel auto-combustion technique.The X-ray diffraction(XRD)pattern suggests the formation of a pure cubic structure,without any impurity phase,with an Fd3m space group at room temperature.With increasing doping amount,the crystallite size is reported as 35-41 nm,while the lattice parameters rise from 0.8381 to 0.8395 nm.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images show the formation of spherical grains with agglomerated morphology in all the samples,with grain sizes ranging from 49 to 103 nm.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and elemental mapping investigation confirm the chemical purity of all the samples.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analysis shows the presence of two prominent peaks around 440 and 560 cm^(-1)that correspond to the octahedral and tetrahedral positions.In addition,the existence of five Raman active vibratio nal modes in all produced specimens again confirms the structural purity of all the samples.The M-H curve shows that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M_(s))first increases from 14.98 to 28.22 emu/g and then decreases to 18.98emu/g with increasing doping amount.This is due to the A-B type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for the synthesized samples.The variation in coercivity(H_(c))and magnetic anisotropy(K_(1))sugges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all the samples and can be utilized in transformers and solen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nanoparticles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Sol-gel auto-combustion synthesis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 cubic crystal structure Rare earths
原文传递
CTAB对水热合成立方磷酸铋晶体及其界面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建旭 赵迎 +5 位作者 崔洪芝 谷亦杰 孙海清 展晓元 徐国纲 张智慧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6-531,共6页
采用水热法生长了立方磷酸铋晶体。研究了Bi与P摩尔比、合成温度、溶液p H值和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浓度对软铋矿结构的立方磷酸铋晶体物相和晶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i与P摩尔比为2:1和6:1,以及p H值为13和14时有利... 采用水热法生长了立方磷酸铋晶体。研究了Bi与P摩尔比、合成温度、溶液p H值和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浓度对软铋矿结构的立方磷酸铋晶体物相和晶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i与P摩尔比为2:1和6:1,以及p H值为13和14时有利于立方磷酸铋的生成;CTAB的存在对晶体(100)面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会导致晶体出现(111)晶面。CTAB和温度同时变化时,(111)晶面由光滑晶面变为粗糙晶面。生长机制的变化是由于CTAB的存在导致阴离子生长基元的聚合以及CTAB与(111)晶面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方磷酸铋晶体 水热法 晶体生长机理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原文传递
纳米立方LiF的液相制备及表征
10
作者 王烈林 曾阳 +5 位作者 谢华 邓司浩 李兴萍 易发成 蒋树庆 周银行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1-276,共6页
以NH_4F和LiOH·H_2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和结晶控制剂,采用液相法合成前驱体低温烧结制备纳米级LiF粉末。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的主要成分为LiF、NH_4F... 以NH_4F和LiOH·H_2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和结晶控制剂,采用液相法合成前驱体低温烧结制备纳米级LiF粉末。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的主要成分为LiF、NH_4F和LiOH·H_2O;热分析结果表明,NH_4F的分解温度约为190℃。在220~400℃烧结后得到的样品具有单一的LiF立方晶体结构,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形貌良好,粒径的平均尺寸为8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纳米LiF 液相制备 立方晶体结构
原文传递
Ni-^int Alx催化剂的化学合成及萘选择加氢性能
11
作者 曹鹤 陈霄 +1 位作者 杜妍 梁长海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1-510,I0001,共11页
非(类)金属掺杂金属形成金属间隙或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设计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的重要手段.我们以萘基锂为强还原剂,NiCl_2与AlCl_3为原料,在室温下化学合成了Ni-^(int)Al_x纳米催化剂,并采用pXRD、N_2物理吸附、XPS、TEM、H_2-TPR、H_... 非(类)金属掺杂金属形成金属间隙或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设计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的重要手段.我们以萘基锂为强还原剂,NiCl_2与AlCl_3为原料,在室温下化学合成了Ni-^(int)Al_x纳米催化剂,并采用pXRD、N_2物理吸附、XPS、TEM、H_2-TPR、H_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萘选择加氢为探针反应,结果显示Ni-^(int)Al_x催化剂对萘选择加氢制四氢萘具有高活性及单一选择性.其中Ni-^(int)Al_1催化剂具有比Ni样品更纯的FCC晶型,比Ni-^(int)Al_(1/3)更适宜的铝掺杂量,及比Ni-^(int)Al_3更适宜的活性组分含量.镍铝之间的电子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调变中间产物四氢萘的吸附性能,避免过度加氢,在优化条件下萘转化率和四氢萘选择性分别达97%和98%,铝可用作第二金属掺杂以提高金属位点的活性和对中间产物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合成 纳米粒子 立方晶型 选择加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