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血压变异性检查,记录P波离散度、Tp-e间期值,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并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结果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39例,占30.95%;室性心律失常组右心房横径(RAD)[(47.39±6.25)mm]长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40.37±6.74)mm],P波离散度[(42.82±8.14)ms]、Tp-e间期[(112.96±11.34)ms]、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DPB-SD)[(13.79±5.22)mmHg]、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SBP-SD)值[(18.75±5.76)ms]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6.16±7.28)ms、(99.23±12.61)ms、(9.78±4.36)mmHg、(14.03±5.17)mmHg](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血压变异性(24 h DPB-SD、24 h SBP-SD)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276、0.463、0.207、0.293,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波离散度、高Tp-e间期、高24 h DPB-SD、高24 h SBP-SD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12、1.095、1.199、1.177,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Tp-e间期、24 h DPB-SD、24 h SBP-S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分别为0.733(95%CI 0.635~0.830)、0.800(95%CI 0.723~0.877)、0.719(95%CI 0.621~0.817)、0.712(95%CI 0.614~0.810)、0.912(95%CI 0.863~0.961)。结论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的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0例于2003~2010年入住本院的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39份体表心电图的T...目的探讨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的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0例于2003~2010年入住本院的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39份体表心电图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 interval,QTd),并计算校正后的Tp-e平均值、Tp-e最大值,以及V1、V5、Ⅱ导联的Tp-e,分别记为Tp-e-AVEC、Tp-e-MAXC、Tp-e-V1C、Tp-e-V5C、Tp-e-ⅡC。比较上述各参数在扩张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经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Tp-e-AVEC(95.7±14.3vs82.7±10.0,P<0.05)、Tp-e-MAXC(148.5±28.8vs119.2±11.6,P<0.05)、Tp-e-IIC(90.8±19.7vs72.5±13.5,P<0.05)、QTd(53.3±19.8vs39.7±17.0,P<0.05)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两组Tp-e-V1C(96.6±19.1vs87.2±21.2,P>0.05)、Tp-e-V5C(99.5±25.1vs86.9±12.7,P>0.05)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较正常人明显延长,提示Tp-e可能可以作为该类患者预后评价的无创性指标之一。(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的Tp-e-AVEC、Tp-e-MAXC和Tp-e-ⅡC明显延长,而Tp-e-V1C、Tp-e-V5C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间接提示Tp-e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的可能性大。(3)关于Tp-e测量的方法学建议选用Tp-e-AVE、Tp-e-MAX和Tp-e-Ⅱ,可能更适用于评价该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血压变异性检查,记录P波离散度、Tp-e间期值,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并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结果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39例,占30.95%;室性心律失常组右心房横径(RAD)[(47.39±6.25)mm]长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40.37±6.74)mm],P波离散度[(42.82±8.14)ms]、Tp-e间期[(112.96±11.34)ms]、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DPB-SD)[(13.79±5.22)mmHg]、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SBP-SD)值[(18.75±5.76)ms]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6.16±7.28)ms、(99.23±12.61)ms、(9.78±4.36)mmHg、(14.03±5.17)mmHg](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血压变异性(24 h DPB-SD、24 h SBP-SD)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276、0.463、0.207、0.293,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波离散度、高Tp-e间期、高24 h DPB-SD、高24 h SBP-SD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12、1.095、1.199、1.177,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Tp-e间期、24 h DPB-SD、24 h SBP-S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分别为0.733(95%CI 0.635~0.830)、0.800(95%CI 0.723~0.877)、0.719(95%CI 0.621~0.817)、0.712(95%CI 0.614~0.810)、0.912(95%CI 0.863~0.961)。结论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的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0例于2003~2010年入住本院的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39份体表心电图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 interval,QTd),并计算校正后的Tp-e平均值、Tp-e最大值,以及V1、V5、Ⅱ导联的Tp-e,分别记为Tp-e-AVEC、Tp-e-MAXC、Tp-e-V1C、Tp-e-V5C、Tp-e-ⅡC。比较上述各参数在扩张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经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Tp-e-AVEC(95.7±14.3vs82.7±10.0,P<0.05)、Tp-e-MAXC(148.5±28.8vs119.2±11.6,P<0.05)、Tp-e-IIC(90.8±19.7vs72.5±13.5,P<0.05)、QTd(53.3±19.8vs39.7±17.0,P<0.05)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两组Tp-e-V1C(96.6±19.1vs87.2±21.2,P>0.05)、Tp-e-V5C(99.5±25.1vs86.9±12.7,P>0.05)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较正常人明显延长,提示Tp-e可能可以作为该类患者预后评价的无创性指标之一。(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的Tp-e-AVEC、Tp-e-MAXC和Tp-e-ⅡC明显延长,而Tp-e-V1C、Tp-e-V5C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间接提示Tp-e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的可能性大。(3)关于Tp-e测量的方法学建议选用Tp-e-AVE、Tp-e-MAX和Tp-e-Ⅱ,可能更适用于评价该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