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粒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熊玲 蒋学华 +2 位作者 陈亮 汤京龙 奚廷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0-604,共5页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 目的 比较纳米银粉末与微米银粉末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异,并初步探讨毒性机制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四种不同粒径银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确定其粒径分布后,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含银培养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取MTT(四唑盐)比色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值率(RGR),并进行毒性评价.结果 当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2.5~25)μg//mL,纳米银粒子呈现轻微细胞毒性(0~1)级,RGR与含银量呈量-效关系;随着浓度增高到大于50μg/mL时,与之共培养的细胞,形态上发生较大改变,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量-效相关性也随之消失.粒径较小的微米银在银浓度达到250μg/mL时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粒径较大的两组微米银粒子在所有试验浓度下,共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 粒径不同的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有较大差异.同等剂量下,纳米级的银粒子和粒径较小的微米级银粒子,比粒径较大的微米级银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微米银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下载PDF
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对人牙髓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明 冯岩 +3 位作者 黄晓晶 雷丽珊 郑碧琼 卢友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比较和评价自酸蚀粘接剂XenoⅢ(XO)和Adper Promp(tAP)以及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2(SB)三者的细胞毒性大小。方法将3种牙本质粘接剂XO、AP和SB涂布于直径为5.0mm、厚度为0.5mm的牙本质圆片的两面,置于DMEM培养液中获得材料的浸提... 目的比较和评价自酸蚀粘接剂XenoⅢ(XO)和Adper Promp(tAP)以及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2(SB)三者的细胞毒性大小。方法将3种牙本质粘接剂XO、AP和SB涂布于直径为5.0mm、厚度为0.5mm的牙本质圆片的两面,置于DMEM培养液中获得材料的浸提液,然后将培养液稀释成100.0%、50.0%、25.0%和12.5%四种体积分数。选用组织块法体外原代培养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并将不同体积分数的材料浸提液与第5代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通过MTT法评价材料24、72、120h的细胞毒性。结果牙本质粘接系统XO、AP和SB在体外对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细胞毒性,两种自酸蚀粘接剂XO和AP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全酸蚀粘接剂SB,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XO和AP的细胞毒性小于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S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酸蚀粘接系统 牙髓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 被引量:6
3
作者 段秀梅 谭岩 +4 位作者 宋燕 王晓祺 刘力华 方艳秋 许淑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过IFNγ、CD3McAb、IL-2诱导并培养,获得大量的CI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以CFSE标记靶细胞来区...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的免疫表型和体外杀伤活性。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过IFNγ、CD3McAb、IL-2诱导并培养,获得大量的CI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以CFSE标记靶细胞来区分效应细胞,再以PI染色,用FACS检测靶细胞的死亡率。结果:CIK于第22天达到增殖高峰,并高度表达CD3、CD11a、CD54和HLA-DR;中度表达CD3/CD56、CD25、CD28、CD69和FasL;CD16表达不增加。CIK对肿瘤细胞K562、HL-60、Hela、SMMC7721和A375均表现出杀伤活性,其中对K562、HL-60、Hela 3种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强;而对SMMC7721、A375的作用不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FNγ、CD3McAb和IL-2体外诱导的单个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力和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表型 杀伤活性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龙须菜的有机酸组成及其细胞毒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梅文莉 戴好富 徐军田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5-47,共3页
目的研究红藻龙须菜有机酸提取物的组成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用MTT法测定有机酸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并将有机酸甲酯化后,以GC-MS测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龙须菜有机酸提取物对HeLa细胞显示出细胞毒活性,其IC50=6.5μg.mL-1... 目的研究红藻龙须菜有机酸提取物的组成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用MTT法测定有机酸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并将有机酸甲酯化后,以GC-MS测定其组成及含量。结果龙须菜有机酸提取物对HeLa细胞显示出细胞毒活性,其IC50=6.5μg.mL-1。鉴定了甲酯化有机酸中的13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61.34%)。各组分对应的有机酸主要是C16或C18脂肪酸和邻苯二甲酸类等化合物,其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据文献报道具有抗肿瘤活性。结论上述脂肪酸成分可能是龙须菜抗肿瘤活性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有机酸 细胞毒活性 气-质联用
下载PDF
CD4^+CD25^+T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庆红 王晓娟 +3 位作者 甘成军 彭旭 罗高兴 吴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CD4+CD25+T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TGF-β1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磁珠分选纯化BALB/c小鼠脾脏CD4+CD25+T细胞与NK细胞,体外用ConA激活CD4+CD25+T细胞,将激活的CD4+CD25+T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并加入抗TGF-β1抗体... 目的初步探讨CD4+CD25+T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TGF-β1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磁珠分选纯化BALB/c小鼠脾脏CD4+CD25+T细胞与NK细胞,体外用ConA激活CD4+CD25+T细胞,将激活的CD4+CD25+T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并加入抗TGF-β1抗体,在共培养的24h和48h,用51Cr标记的YAC-1检测NK细胞的杀伤毒性。结果初始CD4+CD25+T细胞在与NK细胞共培养的24h和48h能够显著抑制NK细胞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50.8%和49.1%,加入抗TGF-β1抗体后,抑制率变为:-0.1%、0.25%;ConA激活的CD4+CD25+T细胞在与NK细胞共培养的24h和48h也能显著抑制NK细胞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19%和20.9%,加入抗TGF-β1抗体后,抑制率变为25.2%、16.3%。结论TGF-β1参与了CD4+CD25+T细胞对NK细胞毒性的抑制,并且,其在CD4+CD25+T细胞激活、不激活状态下的影响结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T细胞 NK细胞 抗-TGF-β1抗体 细胞毒性
下载PDF
细胞因子IL-7与IL-15联合优化胃癌EBV特异性CTL细胞培养体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邵洁 苏舒 +6 位作者 徐秋萍 邹征云 魏嘉 杜娟 孟凡岩 钱晓萍 刘宝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3902-3908,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IL-7)和IL-15在胃癌EB病毒(EB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培养中较IL-2的优势。方法:提取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2 h,贴壁细胞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树突状细...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7(IL-7)和IL-15在胃癌EB病毒(EB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培养中较IL-2的优势。方法:提取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2 h,贴壁细胞加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DC负载EBV抗原肽与T细胞混合培养,诱导EBV-CTLs,比较在细胞因子IL-2或IL-7/15培养条件下诱导的EBV-CTLs的扩增能力、表型、免疫应答及体外杀伤能力的差别。结果:与细胞因子IL-2相比较,IL-7联合IL-15培养的EBV-CTLs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3^+T细胞[(91. 2±1. 5)%vs (80. 8±1. 6)%,P=0. 008 4]以及较高比例的CD3^+CD8^+T细胞[(66. 8±2. 3)%vs (30. 17±6. 9)%,P=0. 007 6];在维持中央记忆性T细胞扩增方面,IL-7联合IL-15扩增的EBV-CTLs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8^+CD62L^+T细胞[(26. 4±2. 3)%vs(9. 6±1. 4)%,P=0. 003 6]及CD8^+CD27^+T细胞[(38. 5±3. 7)%vs (16. 7±2. 9)%,P=0. 01];在免疫应答能力方面,接触DC负载抗原肽24 h后,IL-7联合IL-15培养的EBV-CTLs能分泌更多的γ干扰素(IFN-γ),且CD137上调明显高于IL-2组;在体外杀伤实验中,IL-7联合IL-15诱导的EBV-CTLs对表达EBV抗原的靶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杀伤作用。结论:IL-7联合IL-15在扩增胃癌抗原特异性EBV-CTLs方面具有优势,扩增的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CD3^+CD8^+T细胞,且能维持中央记忆性T细胞的扩增,表现出有更强的免疫应答和体外抗肿瘤效果,为其进一步临床个体化治疗EBV阳性胃癌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继性免疫治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EBV感染 IL-7 IL-15
下载PDF
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合成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袁新科 陈晓青 +1 位作者 蒋新宇 屠赛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99-602,共4页
本文用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研究了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相转移催化剂的量以及反应物的摩尔比等因素对产品产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以蒸馏水为溶剂,四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n(二硫化钠)∶n(烯... 本文用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研究了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相转移催化剂的量以及反应物的摩尔比等因素对产品产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以蒸馏水为溶剂,四丁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n(二硫化钠)∶n(烯丙基氯)=0.65∶1,ω(二硫化钠)∶ω(四丁基溴化铵)=47.67∶1,微波功率195W,微波辐射时间12 min,收率82.2%。证明合成的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对HepG2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相转移催化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细胞毒性
下载PDF
牛奶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慧 吴意轩 何祥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045-1048,共4页
从牛奶菜(Marsdenia sinensis Hemsl)根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芹菜素(1),(2S)-柚皮素(2),木犀草素(3),异牡荆素(4),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idin(5),5,7-二羟基色原酮(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 从牛奶菜(Marsdenia sinensis Hemsl)根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芹菜素(1),(2S)-柚皮素(2),木犀草素(3),异牡荆素(4),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idin(5),5,7-二羟基色原酮(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化合物1~5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菜 活性成分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司帕沙星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声动力细胞毒性
9
作者 田中华 朱深银 +5 位作者 常淑芳 李雪梅 唐琴 郑晓英 郝兰 王志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48-1752,1761,共6页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经司帕沙星(浓度1.00μmol/L)处理后,采用超声辐照(声强1.0 W/cm^2,辐照60 s)。实验分为对...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经司帕沙星(浓度1.00μmol/L)处理后,采用超声辐照(声强1.0 W/cm^2,辐照60 s)。实验分为对照组、司帕沙星组、超声组和声动力(司帕沙星+超声)组。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H7A细胞的损伤情况。多功能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情况。结果声动力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与对照组相比,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P <0. 01)。与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甘露醇相比,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组氨酸有效地阻断声动力疗法诱导MH7A细胞活力降低(P <0. 01)、细胞凋亡增加(P <0. 01)以及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P <0. 01)。结论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帕沙星 声动力疗法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毒性 活性氧物质
下载PDF
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CHO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博文 王晓宁 廖青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5,12,共6页
探讨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其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CHO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表征其毒性大小.结果表明: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随其... 探讨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其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CHO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表征其毒性大小.结果表明: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随其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三类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抑制作用随其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细胞毒性由大到小为烷基硫酸酯钠盐,烷基磺酸钠盐,烷基羧酸钠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细胞毒性 噻唑蓝比色法 IC50
下载PDF
MLCT、PCR-SSP检测HLA-B_(27)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申卫东 周燕 +2 位作者 莫秋红 李恒聪 何保仁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856-1857,共2页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HLA-B27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采用最常见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MLCT)、引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30例AS患者及200例无偿献血者的HLA-B27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两种方法之间的HLA-B27检出阳性率差异...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HLA-B27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采用最常见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MLCT)、引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30例AS患者及200例无偿献血者的HLA-B27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两种方法之间的HLA-B27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准确可靠,且各具特点。HLA-B27检测对AS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HLA-B27 微量淋巴毒试验 引物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orrelation of Thl7 cells and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with clinic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被引量:8
12
作者 Jiang Nan Li Mengtao Zeng Xiao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0期3557-3561,共5页
Background Systemic sclerosis (SSc)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that has three major components: inflammation, fibrosis, and vasculopathy. T-helper 17 cell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 (Treg) are considered to be ... Background Systemic sclerosis (SSc)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that has three major components: inflammation, fibrosis, and vasculopathy. T-helper 17 cell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 (Treg) are considered to be critical for autoimmune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role of Th17 and Treg in SSc is still uncle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Th17s and CD4*CD25~ Tregs in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from SSc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roles of these two T cell subsets in SSc pathogenesis. Methods Th17s (CD4 and IL-17 positive) and CD4*CD25~ Tregs (CD4, CD25 and Foxp3 positive)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53 SSc patients and 27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un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Sc and contro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disease duration, duration of the second symptoms, Modified Rodnan Skin Score (MRSS), anti-topoisomerase I antibody, anti-U1 ribonucleoprotein (RNP) antibody, systemic involvements,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 and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 score were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following EUSTAR (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 protocol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dat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ratio of Th17 in SSc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8.74% vs. 4.41%, P 〈0.001). The amount of Th17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duration (R=-0.531, P=-0.013) and duration of the second symptoms (R=-0.505, P=0.023). The ratio of CD4*CD25* Treg in SSc patient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the healthy controls (3.04% vs. 2.24%, P=0.018). Elevated Tregs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score on computed tomography (24/36)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normal ILD scores (4/12, ,P=-0.043). Elevated Tregs were also more ofte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low 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DLCO) (24/34)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normal DLCO (4/11, P=0.042). Conclusions T cell abnormalities are remarkable in systemic sclerosis. Th17s proliferate and their numbers increase with lengthened disease duration. Th17s might participate in both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by secreting IL-17. CD4+CD25+ Tress also proliferate in SSc and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moting fib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oderma systemic Thl 7 cells t-lymphoeytes regulatory
原文传递
体外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肺癌细胞A549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建良 潘群雄 +2 位作者 许荣誉 朱雄鹏 李纯团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1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研究负载有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并携带外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囚子(GM—CSF)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激活自身T淋巴细胞形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I.)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 目的 研究负载有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并携带外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囚子(GM—CSF)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激活自身T淋巴细胞形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I.)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DC,再用含有GM—CSF外源基凶的腺病毒感染DC,将所得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以形成对A549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细胞分为未处理(N—DC)组、加抗原未感染病毒(A—DC)组和加抗原感染病毒(G—A—DC)组。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计算CTL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当CTL与A549细胞,即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值(E/T)为5: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1.9±0.7)%,A—DC组为(21.3±2.6)%,G—A—DC组为(34.5±4.9)%;当E/T为10:l时,N—DC组的杀伤率为(4.8±0.8)%,u—DC组为(35.4±3.6)%,G—A—DC组为(51.3±2.9)%;E/T为20: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5.3--.t-O.2)%,A—DC组为(40.5±7.7)%,C—A—DC组为(72.5±4.7)%。3组之间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F:356,P〈0.05),通过两两比较,得出(j—A—DC组的杀伤率高于其他两组(P〈0.001),且A—DC组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以帅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卅对A549具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当所致敏的DC通过腺病毒感染而带有外源基因GM—CSF时,所诱导的细胞毒杀伤反应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EXPRESSION OF A PARTIAL SYNTHETIC HUMAN TNF cDNA IN E. coli
14
作者 李昌本 柴常星 +10 位作者 谢毅 吕群 柴建华 俞红 陈春妹 林丽珠 王启松 李宗林 周亚 李育阳 赵寿元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2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A recombinant human tumour necrosis factor (rhTNF) cDNA was constructed. The TNF gene was isolated from a human genomic gene library. There are four exons in the TNF gene. The fourth exou codes for 140 amino acids of ... A recombinant human tumour necrosis factor (rhTNF) cDNA was constructed. The TNF gene was isolated from a human genomic gene library. There are four exons in the TNF gene. The fourth exou codes for 140 amino acids of the TNF matured protein which is composed of 157 amino acids. A major portion of the fourth exon was isolated and then ligated to a synthesized DNA fragment coding for the remaining amino acids. The partial synthetic hTNF (rhTNF) cDNA thus generated was subcloned into a vector and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E. coli. 5-1 fer1entator was used to produce rhTNF. About 20g (wet weight) of bacterial pellet per liter medium and 106—10~7 units of cytotoxicity to L929 cells per milliliter medium were obtained. rhTNF was purified by HPLC and dried with a freeze dryer, rhTNF with a purity of about 95% in the form of white powder was obtained. The sequence of ten amino acids at the amino terminus of the rhTNF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t was identical with that of the natural human 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ant HUMAN tumout NECROSIS factor (thTNF) CDNA eytotoxieity of TNF RHTNF EXPRESSION in E. coil.
原文传递
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诱导肝细胞HepG2凋亡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微 綦峥 +2 位作者 李金龙 高茜 张蕊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全氟辛酸的替代产物环境外源性污染物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人肝细胞株HepG2的细胞毒性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HepG2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凋亡情况。结果 TBC可溶解的范围内无... 目的研究全氟辛酸的替代产物环境外源性污染物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人肝细胞株HepG2的细胞毒性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HepG2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凋亡情况。结果 TBC可溶解的范围内无IC50值,最大抑制率可达19.93%;倒置显微镜形态学显示,TBC导致HepG2细胞体收缩,细胞变圆变小;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形态学显示,TBC导致HepG2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集同时生产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PI单染检测结果显示,TBC可诱导肝细胞HepG2凋亡。结论首次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对环境外源性污染物TBC的肝细胞毒性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其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关系,确定TBC的染毒剂量及染毒时间,确定了TBC诱导肝细胞凋亡,为进一步探讨其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2 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 环境污染物 环境监测 毒性作用 形态学 细胞毒性 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