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平 胡晓阳 周崇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8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咬合重建(10例)、咬合创伤(14例)及总义齿病例(15例)。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析咬合状况,并在其指导下调牙合,1周后复查咬合状况。对比分析患者主观感觉、异常... 目的:探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咬合重建(10例)、咬合创伤(14例)及总义齿病例(15例)。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析咬合状况,并在其指导下调牙合,1周后复查咬合状况。对比分析患者主观感觉、异常咬合接触点的数量、左右侧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及咬合力中心点(COF)的位置变化。结果:T-ScanⅡ系统能全面地分析患者的咬合状况。在其指导下调牙合后患者主观感觉良好。调牙合后异常咬合接触点基本完全消除,左右侧咬合力百分比差值显著下降(P<0.01),咬合力中心点也基本位于中心区。结论: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能准确评价患者的咬合状态,精确指导临床医师进行调牙合,有效消除咬合干扰和咬合创伤,达到咬合力量的均衡分布,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重建 调牙合
下载PDF
T-scanⅡ在老年患者活动义齿咬重建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忠国 拜合提亚尔.马合苏提 王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2期181-182,共2页
目的经T-scanⅡ咬分析及咀嚼效率,评价老年患者咬重建活动义齿修复后的咬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需咬重建的老年肯氏Ⅰ类牙列缺损患者20例,进行咬重建活动义齿修复,修复后3、6、12个月,进行T-scanⅡ咬力计检测咬情况。结果经T-scanⅡ调整后... 目的经T-scanⅡ咬分析及咀嚼效率,评价老年患者咬重建活动义齿修复后的咬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需咬重建的老年肯氏Ⅰ类牙列缺损患者20例,进行咬重建活动义齿修复,修复后3、6、12个月,进行T-scanⅡ咬力计检测咬情况。结果经T-scanⅡ调整后的老年咬重建患者与调整前对比,咀嚼效率及咬力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多数患者较满意。结论老年咬重建修复患者通过T-scanⅡ咬力计调整后,能明显改善其咀嚼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重建 活动义齿 t-scanⅱ
下载PDF
应用T-Scan II系统对TMD患者调治疗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渊 王美青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对TMD患者进行调牙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先进的T ScanII咬合接触测定分析系统 ,在患有TMD的患者调牙合前后分别进行咬合接触检测 ,结合疼痛症状分析表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调牙合治疗后咬合接触点明显增加 ,且双侧趋于... 目的 :探讨对TMD患者进行调牙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先进的T ScanII咬合接触测定分析系统 ,在患有TMD的患者调牙合前后分别进行咬合接触检测 ,结合疼痛症状分析表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调牙合治疗后咬合接触点明显增加 ,且双侧趋于平衡接触 ,VAS指数明显降低 ,由原来 5 .3降为 1.9,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ⅱ系统 TMD 调HE 治疗 咬合接触点 颞颌关节紊乱症
下载PDF
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婷婷 杨丽媛 +2 位作者 刘翠玲 郑政 高旭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通过T-ScanⅡ对由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12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相同垂直高度的条件下,同时制作了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直向前1m m以及自然咬合法... 目的:通过T-ScanⅡ对由不同方法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12例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无牙颌患者在相同垂直高度的条件下,同时制作了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哥特式弓轨迹顶点直向前1m m以及自然咬合法确定的三种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分别记作义齿A、B、C),用T-ScanⅡ咬合力计检测义齿调前、后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咬合接触时间三项指标,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前,义齿A、B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相比义齿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A咬合接触时间明显长于义齿B和C(P<0.05)。义齿A调前后只有咬合接触时间显著减少,其他两项指标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义齿B调前后三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齿C左右两侧力百分比的差值、力中心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咬合接触时间调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哥特式弓轨迹定点前1m m确定水平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的咬合更能与肌肉、关节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水平颌位关系 t-scanⅱ咬合力计
下载PDF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艳玲 韩凉 +1 位作者 张勇 张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 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原文传递
安氏Ⅱ^1类人群牙尖交错位的平衡与稳定性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林焱 张端强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骀接触情况,在模型上分析牙殆形态,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牙尖交错位上的骀力中心点与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殆力差值及骀接触点数目在三次重复测量中均无显著差异;②肌位牙位不调与否的两组间在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存在差异;③两组间在Spee曲线深度、Spee曲线流畅性、磨牙近远中向指数等垂直向及矢状向指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牙位的一致性与牙弓后段宽度的协调性有关,而与该人群的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牙殆形态异常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接触 t-scanⅱ肌接触位 牙尖接触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