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_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 ,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 -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 ,但也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染色体配对 (平均每细胞为 1 1%左右 ) ,可以通过遗传重组转移簇毛麦的有利基因。这些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 ,既分布在超过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存在于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相反 ,超过理论配对数的染色体对不一定就是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 ,在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 ,也不一定仅是小麦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同样包含有少量的小麦 -簇毛麦染色体配对。因而 ,用传统的染色法对外源物种与小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数的估计 ,既有夸大一部分信息 ,又有掩盖一些有益信息的弊端。说明我们在用传统方法来推测远缘杂种后代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要持审慎的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杂种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_1 的雌雄配子传递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 利用“单株植物C -带技术” ,对 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 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 ,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 ,并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概率 ,但在含有小麦亲本‘J 11’的杂种组合中情况不同 ,簇毛麦染色体在这个杂种组合中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都是随机的。说明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受杂种F1中小麦亲本的影响 ,推测在小麦亲本‘J 11’中可能存在一个影响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雄配子传递的基因。单个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与 6x小簇麦作为父本或母本有关。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中 ,以 4V和 7V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最高 ,而 3V的传递频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用 6x小簇麦作为桥梁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 ,创制杂种F1时 ,最好以普通小麦为父本 ,并且F3 和BC1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x小簇麦 普通小麦 杂种 染色体 簇毛麦 硬粒小麦 雌雄配子传递 双二倍体
下载PDF
簇毛麦染色体的形态学及Gie msa-C带的多态性研究Ⅱ.簇毛麦染色体在人工双二倍体中的C-带变化
3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405-405,422,共2页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 对硬粒小麦 -簇毛麦双二倍体纯系的簇毛麦染色体C -显带研究表明 ,纯系中每一条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为簇毛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进行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双二倍体纯系中的簇毛麦与自然群体中簇毛麦染色体的带型比较发现 ,尽管带型有一定的可比性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群体的簇毛麦染色体带型多态性远大于纯系 ,特别是 3V和 7V染色体 ,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该结果表明 ,把簇毛麦种质导入小麦后 ,为了对导入的簇毛麦染色体或片段进行准确的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簇毛麦 双二倍体 C-带 多态性 纯系 染色体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