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镉应答新基因TEF-1δ的致癌力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雷毅雄 陈学敏 陈家堃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共3页
目的 前期研究已发现金属镉应答新基因TEF -1δ转染NIH3T3细胞可致其编码蛋白质表达升高而引起细胞转化。本研究的目的是对TEF 1δ基因转化NIH3T3细胞的致癌能力和致瘤性进行鉴定。方法 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所... 目的 前期研究已发现金属镉应答新基因TEF -1δ转染NIH3T3细胞可致其编码蛋白质表达升高而引起细胞转化。本研究的目的是对TEF 1δ基因转化NIH3T3细胞的致癌能力和致瘤性进行鉴定。方法 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所有 4株不同的TEF 1δ转染发生转化的NIH3T3细胞在软琼脂培养中均显示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 ,形成明显的细胞集落。而非转化对照细胞在软琼脂上则无生长能力。转化细胞和对照细胞分别给裸鼠皮下注射 (每组 4只 ,5组共 2 0只 ) ,1周后 ,转化细胞组的绝大部分裸鼠下背部皮下开始出现肿瘤 ,4周后所有 4种不同转化细胞株接种的裸鼠全部长出大小不等的肿瘤 ,但非转化对照细胞于第 5周后仍无一只裸鼠出现肿瘤。提示TEF 1δ转基因转化细胞属恶性转化细胞 ,具有明显的致癌能力和致瘤作用。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及前期发现 ,可以认为新发现的T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f-1β基因 原癌基因 致癌性
下载PDF
镉应答新基因TEF-1δ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毅雄 Pius Joseph +1 位作者 吴中亮 Tong-man Ong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镉应答新基因TEF 1δ在细胞转化和致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转染、WesternBlot以及细胞转化等技术与方法 ,对克隆化基因TEF 1δ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TEF 1δcDNA以pcDNA 3 1 V5 His TOPO为表达载体所... 目的 探讨镉应答新基因TEF 1δ在细胞转化和致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细胞转染、WesternBlot以及细胞转化等技术与方法 ,对克隆化基因TEF 1δ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TEF 1δcDNA以pcDNA 3 1 V5 His TOPO为表达载体所转染的CHO细胞和猴肾COS1细胞均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 3 10 0 0的TEF 1δ编码蛋白质 ,而非转染和单纯载体转染的对照细胞则无此蛋白质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 ,TEF 1δcDNA转染NIH3T3细胞可导致TEF 1δ蛋白质超额表达 ,并与细胞转化密切相关。结论 镉的细胞转化和致癌作用至少部分因TEF 1δ基因的高表达所致。TEF 1δ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镉应答原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应答 tef-1δ 生物学功能 研究 蛋白质 细胞转化 原癌基因 致癌作用
下载PDF
反义翻译延伸因子TEF-1δ对氯化镉致癌性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雷毅雄 陈学敏 陈家堃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F003,共4页
背景与目的:翻译延伸因子TEF-1δ(基因文库新添编号为AF304351)是一个新发现的镉应答原癌基因。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反义TEF-1δ能否逆转镉转化细胞的致癌性。材料与方法:用磷酸钙介导转染法和G418细胞筛选技术,建立CdCl2转化BALB/c-... 背景与目的:翻译延伸因子TEF-1δ(基因文库新添编号为AF304351)是一个新发现的镉应答原癌基因。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反义TEF-1δ能否逆转镉转化细胞的致癌性。材料与方法:用磷酸钙介导转染法和G418细胞筛选技术,建立CdCl2转化BALB/c-3T3细胞反义TEF1δ稳定表达系统,再用软琼脂检测和裸鼠致瘤试验对这些转基因细胞的致癌性逆转情况进行鉴定。结果:CdCl2转化BALB/c-3T3细胞中反义TEF-1δ表达可逆转这些细胞的转化表型,与非转染细胞和载体转染对照细胞比较,转染反义TEF-1δ的镉转化细胞在软琼脂上所形成的锚非依赖性生长集落减少29%-44%。转染反义TEF-1δ基因的镉转化细胞可延迟裸鼠出现肿瘤的时间,而且这些肿瘤的大小显著变小,肿瘤重量平均下降54%-58%。结论:反义TEF-1δ mRNA表达可逆转镉转化细胞的致癌性;应用反义TEF-1δ阻断TEF-1δ癌基因表达对镉诱发的肿瘤可能有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tef-1δ 逆转 致癌性
下载PDF
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TEF-1δ p31异常表达的研究
4
作者 魏莲 雷毅雄 +2 位作者 王敏 李敏 邹晓妮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67-271,共5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人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 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CdCl2致癌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RT与PCR技术,以及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C... 背景与目的:探讨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人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 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CdCl2致癌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RT与PCR技术,以及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CdCl2诱发16HBE恶性转化3个不同阶段细胞(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EF-1δ p31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①相对于非转化16HBE对照细胞,CdCl2诱发恶性转化3个不同阶段细胞的TEF-1δ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5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细胞内的TEF-1δ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4、5.2和6.9倍;10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细胞内的TEF-1δ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4.1、6.9和6.3倍;15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转化细胞内的TEF-1δ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1.4、2.9和8.4倍。提示TEF-1δ的异常表达量与CdCl2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799,P<0.01)。②16HBE细胞恶变不同阶段TEF-1δp31的异常表达水平与CdCl2的剂量相关(P=0.001)。结论:氯化镉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人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异常表达的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恶性转化程度和CdCl2的剂量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氯化镉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镉(CdCl2)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 恶性转化 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大蕉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TEF-1α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顺 曾莉莎 +8 位作者 刘文清 王芳 赵志慧 周建坤 李洪波 杜彩娴 陈石 韩秀香 向欣叶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近年来,大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大蕉枯萎病的病原。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华南地区的12株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及19株包括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株,以来源于澳大利亚的1号、2号、3号和亚热... 近年来,大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严重,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蔓延,生产上急需明确大蕉枯萎病的病原。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华南地区的12株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及19株包括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株,以来源于澳大利亚的1号、2号、3号和亚热带4号生理小种以及4株非病原尖孢镰孢菌作对照,通过病原菌形态鉴定、致病性测定、4号小种(Foc 4)及热带4号小种(TR4)的分子特异检测、以及基于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大蕉枯萎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我国华南地区不同来源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遗传发育关系及致病性分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大蕉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1号生理小种或者是与1号生理小种亲缘关系较近的一个新的系统发育谱系,该谱系可能为1号生理小种变异演化而来;(2)大蕉枯萎病病原菌对大蕉和粉蕉都有较强的致病力,但不能侵染香蕉;我国的1号小种存在一定的分化,其中有一个类群只能感染粉蕉,另一个类群既能感染粉蕉也能感染大蕉;(3)大蕉与粉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在致病性及遗传发育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蕉枯萎病 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 生理小种 鉴定 翻译延伸因子基因
原文传递
甘肃省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6
作者 张敏 刘永刚 +5 位作者 李惠霞 石明明 韩变 Boakye Thomas Afriyie 乔万强 魏雪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明确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该病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荷兰豆根腐病株并分离和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rDNA与T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种类,并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 【目的】明确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该病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荷兰豆根腐病株并分离和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rDNA与TEF-1α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种类,并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分离得到16株Fusarium spp.,其中3株为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分离频率为18.75%;13株为茄镰孢菌F.solani,分离频率为81.25%,后者为优势种类。荷兰豆致病性试验症状表现与田间的基本一致,接种7 d后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为16.5~38.0,其中燕麦镰孢菌W14-1病情指数最高,为38.0;茄镰孢菌W8病情指数最低,为16.5。【结论】茄镰孢菌和燕麦镰孢菌是引起甘肃省武威市荷兰豆根腐病的病原,茄镰孢为优势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特征 RDNA-ITS tef-1α 茄镰孢菌 燕麦镰孢菌
下载PDF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兰成忠 阮宏春 +2 位作者 甘林 代玉立 卢学松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7-32,共6页
通过比较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与其近缘种之间的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 alpha)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筛选出一套对茄镰刀菌具有种特异性的LAMP引物,建立了检测苜蓿根腐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 通过比较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与其近缘种之间的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 alpha)基因序列差异,设计并筛选出一套对茄镰刀菌具有种特异性的LAMP引物,建立了检测苜蓿根腐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该方法在64℃等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60 min,即可肉眼根据反应液颜色变化判定扩增产物。在特异性实验中,仅茄镰刀菌的DNA在检测后呈绿色的阳性反应,而其它供试菌株的DNA均呈橙色的阴性反应。该方法对目标病菌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0 fg/μL,同时还可检测出苜蓿发病组织中的目标菌,因此,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灵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根腐病 茄镰刀菌 tef-1α基因 LAMP检测
下载PDF
甘肃省党参根腐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区域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雪芬 李惠霞 +4 位作者 倪春辉 李文豪 李焕宇 陈垣 胡芳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38,共9页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病原菌种群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陇西、渭源、临洮、岷县和宕昌等5个党参主产县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rDNA-ITS、TEF-1α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不同区...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病原菌种群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甘肃省陇西、渭源、临洮、岷县和宕昌等5个党参主产县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rDNA-ITS、TEF-1α序列聚类分析鉴定不同区域病原菌种类及分离频率。结果发现,引起甘肃省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镰孢属Fusarium真菌,分离频率为72.66%,包括尖镰孢F.oxyspor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茄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燕麦镰孢F.avenaceum等9个种,其中尖镰孢和锐顶镰孢为优势种,分离频率分别为41.80%和16.41%。5个主产县党参根腐病病原种类及其分离频率各不相同,但优势属均为镰孢属,优势种均为尖镰孢。其中渭源县分离的病原菌种类最多,分离到镰孢属的6个种;其次为岷县,分离到镰孢属的5个种;临洮县分离的病原菌种类最少。部分镰孢菌在甘肃省党参产区为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党参根腐病 RDNA-ITS tef-1α 地域性差异
下载PDF
两种瓜类镰刀菌的多重PCR检测 被引量:4
9
作者 严蕾艳 张宴瑜 +2 位作者 马凯慧 宋慧 王毓洪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44-47,共4页
为了更快更准确地在病菌潜伏期或发病初期鉴定出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瓜类枯萎病和茄病镰刀菌引起的瓜类根腐病这2种病害,根据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序列设计了3条种特异性引物。引物对FO-F和Fu-R可以从尖孢镰刀菌中... 为了更快更准确地在病菌潜伏期或发病初期鉴定出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瓜类枯萎病和茄病镰刀菌引起的瓜类根腐病这2种病害,根据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序列设计了3条种特异性引物。引物对FO-F和Fu-R可以从尖孢镰刀菌中扩增到1条228 bp的片段,引物对FS-F和Fu-R可以从茄病镰刀菌中扩增到1条347 bp片段,并且3条引物FO-F、FS-F和Fu-R可以同时在1个PCR反应中扩增到2个片段,而这2对引物都不能从其他病原真菌中扩增到任何条带。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同时鉴定样品中的2种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茄病镰刀菌 多重PCR检测 葫芦科作物 tef-1α
下载PDF
Fumonisin-Producing Fusarium from Maize Grains in Tretep, Indonesia
10
作者 Petrus Adityo Nugroho Francis Maria Constance Sigit Setyabudi +1 位作者 Baharudin Saleh Endang SutriswatiRahayu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10期534-540,共7页
Fusarium species commonly occur in maize are fungal pathogen which produce mycotoxins, such as fumonisin, trichothecene and zearalenone. In this study, Fusarium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maize kernel from Tretep, mai... Fusarium species commonly occur in maize are fungal pathogen which produce mycotoxins, such as fumonisin, trichothecene and zearalenone. In this study, Fusarium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maize kernel from Tretep, maize producer region and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characters as well as molecular characters using PCR assays and the partial sequence of TEF 1-α gene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The fumonisin-producing ability of these Fusarium was determined by growing them in corn medium and analyzed their fumonisin by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 assay). Among 9 isolates, three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s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two as Fusarium temperatum, two as Fusarium globosum, one as Fusarium proliJeratum and one as Fusarium subglutinans. Fusarium temperatum is similar morphologically to F. subglutinans, however, both of their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by molecular analysis. Fumonisin-producing abilities of Fusarium were determined in concentrations 20.51 pg/g-1,109.74 pg/g medium with the highest producer was identified as F. globos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tretep IDENTIFICATION MOLECULAR tef-1α fumonisin.
下载PDF
利用不同碳源进行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及TEF-1启动子指导下的HPV16_L1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烨 黄惟巍 +8 位作者 杨旭 孙鹏艳 姚月婷 王世杰 刘存宝 孙文佳 白红妹 姚宇峰 马雁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9-4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于毕赤酵母菌株在发酵罐中高密度生长,以及对组成型翻译延伸因子-1(TEF-1)启动子指导下HPV16_L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1.5L发酵罐使用不同碳源进行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检测在不同碳源利用情况下菌体的增殖动力...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于毕赤酵母菌株在发酵罐中高密度生长,以及对组成型翻译延伸因子-1(TEF-1)启动子指导下HPV16_L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1.5L发酵罐使用不同碳源进行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检测在不同碳源利用情况下菌体的增殖动力学,并以Western blot动态分析HPV16_L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甘油作为碳源,菌体细胞湿重可达到510g/L(OD600为189.4),HPV16_L1的表达在72h之前保持高水平;在甲醇和葡萄糖中菌体细胞湿重都可达到220g/L左右(OD600分别为75.3和77.3),甲醇利用下HPV L1蛋白在144h后仍保持较高水平表达,葡萄糖中60h HPV L1表达开始显著下降;在山梨醇作为碳源情况下菌体未能在发酵罐中获得高密度生长;总体上,甘油作为碳源在72h左右可获得最高的目的蛋白收获总量。结论:为实现毕赤酵母高密度生长与异源基因在TEF-1启动子指导下高效表达,以及HPV L1蛋白的简易、有效制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f-1启动子 碳源 毕赤酵母 高密度发酵 HPV L1蛋白
原文传递
凤梨小果芯腐病病原菌凤梨镰孢菌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谷会 朱世江 +2 位作者 弓德强 詹儒林 张鲁斌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7,共7页
近年,在广东徐闻凤梨种植基地生产的凤梨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一种果肉腐烂病害,发病率达10%左右,并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文通过果实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获得1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TEF-1α序列分析... 近年,在广东徐闻凤梨种植基地生产的凤梨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一种果肉腐烂病害,发病率达10%左右,并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文通过果实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获得1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TEF-1α序列分析,确定该病的病原菌为凤梨镰孢菌Fusarium ananatum,这是该菌所致凤梨小果芯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梨 小果芯腐病 镰孢菌 tef-1α序列
原文传递
A multilocus phylogeny for worldwide Cantharellus (Cantharellales, Agaricomycetidae) 被引量:3
13
作者 Bart Buyck Frank Kauff +2 位作者 Guillaume Eyssartier AndréCouloux Valérie Hofstetter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4年第1期101-121,共21页
After a short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ast systematic studies on Cantharellus,discussing delimita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genus as well as previous,morphology-based,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s,this paper pres... After a short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ast systematic studies on Cantharellus,discussing delimita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genus as well as previous,morphology-based,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molecularly-based 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this genus using a multigene phylogenetic approach(nucLSU,mitSSU,RPB2 and tef-1)on a dataset that covers approximately halve of the described chanterelles worldwide,including many type specimens.Six subgenera are recognized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ubgenus Afrocantharellus as a separate genus is not accepted.The taxonomic value of individu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s discussed as challenged by this new multigene phylogeny which comprises five new sections,one new subgenus and many emendations for previously recognized infrageneric group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bserved discrepancy in biodiversity of Cantharellus when comparing between studies that focus either on below-or above-ground presence.A preliminary biogeographic hypothesis suggests an‘out of Africa’Gondwanan origin as a result of vicariance and subsequent mig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GRAPHY ECTOMYCORRHIZA GONDWANA mitSSU nucLSU RPB2 tef-1 SYSTEMA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