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Zou Caineng Gong Yanjie +1 位作者 Tao Shizhen Liu Shaob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are those reservoirs which develop in widespread tight sandstones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rocks and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Xul Member and reservoir rocks of the Xu2 Member are thick (Xul Member: 40 m, Xu2 Member: 120 m) and are distributed continuously in this study area. The results of drilled wells show that the widespread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are charged with natural gas. Therefore, th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of the Xu2 Member in the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are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The accumulation of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controlled by an adequate driving force of the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this simulation, the natural gas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moves tbrward with no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PPMP), and the natural gas saturation of"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continuous" tight gas reservoir Xu2Member middle-south transition regio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四川地区女性的教育途径——以清嘉庆《四川通志》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周一叶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1期21-24,共4页
清嘉庆年间常明、杨芳灿等修纂的《四川通志》作为一部综合性地方志,详尽记录了四川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其中对于女性教育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反映了当时四川女性教育的概貌。清代四川女性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受限于当时... 清嘉庆年间常明、杨芳灿等修纂的《四川通志》作为一部综合性地方志,详尽记录了四川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其中对于女性教育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反映了当时四川女性教育的概貌。清代四川女性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经济条件,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教育途径以家庭私塾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为女红、祭礼、传统美德等。部分士族家庭或有例外,会给女性提供传统家庭教育外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一批才女。女性教育对当时社会及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性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四川地区 《四川通志》 女性教育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被引量:34
3
作者 徐精文 杨文钰 +1 位作者 任万君 袁继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系统阐述了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低温寒潮及秋绵雨的发生规律及其对该区农业生产的危害 ,并提出了选良种、调播期、改革耕作制度、应用覆盖栽培及化学调控技术等具体且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农业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发生规律 危害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缓丘区红粘土红壤肥力的演化 Ⅱ.化学和生物学肥力的演化 被引量:92
4
作者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林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蚀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谷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l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物学肥力较低;耕垦利用后,其生物学肥力也随着熟化过程而提高,表现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养分全量及速效含量可作为评价红粘土红壤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而土壤有机质、HA、微生物总数、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评价红粘土红壤生物学肥力演化最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缓丘区 红壤 化学肥力 生物学肥力 演化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下、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27
5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6 位作者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寿建峰 杨晓宁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年代地层考虑早三叠延续时限为 3.9Ma ,则S1 、S2 、S3层序延续的时限平均为 1 .3Ma。中三叠统延续的时限为 6.1Ma ,则S4、S5、S6 层序所延续的时限平均分别为 2 .0 3Ma。按层序底面性质可分出 4个Ⅰ型层序 (S2 、S3、S4、S5)和 2个Ⅱ型层序 (S1 、S6) ,并进行了区域层序对比 ,进而建立了区内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模型 ,详细讨论了各层序的次级组成单元 (体系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统 层序划分对比 层序地层格架 下三叠统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识别和区域性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耀炜 施锦 +1 位作者 潘树新 曹玲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4,共8页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特征 ,给出有效识别这些前兆的方法 ,并用 R值评分进行了效能评价。应用“九五”攻关对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川滇地区前兆的信息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及空间分布上的群体...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特征 ,给出有效识别这些前兆的方法 ,并用 R值评分进行了效能评价。应用“九五”攻关对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川滇地区前兆的信息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及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特征 ,对四川和云南地区前兆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中短期异常 前兆识别 预报指标 川滇地区 地震前兆 R值
下载PDF
近50年川中丘陵区气候变化及与ENSO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许武成 周旭 徐邓耀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52-56,共5页
主要根据南充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差积曲线法和交叉列联表χ2分析,研究了川中丘陵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的气温和降水与ENSO有关,La Ni a年份年降水增加,非ENSO状态的夏季气温偏高;年降水和夏... 主要根据南充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差积曲线法和交叉列联表χ2分析,研究了川中丘陵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的气温和降水与ENSO有关,La Ni a年份年降水增加,非ENSO状态的夏季气温偏高;年降水和夏季降水极不稳定,夏季和秋季降水变化有一定的反相关系,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经历了较强的偏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气候变化 ENSO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8
作者 汪泽成 姜华 +8 位作者 陈志勇 刘静江 马奎 李文正 谢武仁 江青春 翟秀芬 石书缘 李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4-897,共14页
利用露头剖面、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受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影响,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碳酸盐台地... 利用露头剖面、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受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影响,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碳酸盐台地产生构造分异,发育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台内断陷,形成了"三台两凹"的构造-古地理格局。②灯影组灯一+灯二段沉积期,发育上扬子镶边台地、台内断陷及中扬子孤立台地,川东地区存在宣汉-开江古陆;灯三段沉积期为构造-古地理转换期,在桐湾运动Ⅰ幕形成的侵蚀古地貌背景上发生海侵作用,沉积了一套富含泥质的浅水陆棚沉积;灯四段沉积期总体继承灯一+灯二段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德阳-安岳台内断陷进一步发展扩大,中扬子台地演变成2个孤立台地。③震旦系碳酸盐台地的构造-沉积分异及其演化形成了台缘和台内两类成藏组合,有利区分布广,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构造分异 台内断陷 镶边台地 微生物丘滩体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坡坎形成的地理过程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廖晓勇 张先婉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00-206,共7页
本研究旨在为坡坎资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理论和实践依据 ,以川中丘陵区为典型调查区域 ,从地层岩性、地面坡度、坡长、坡向及土壤侵蚀等特征入手 ,探讨了区域坡坎的地理过程特征。
关键词 坡坎 川中丘陵区 地理过程特征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川中丘陵雨养条件下春播和夏播玉米生长及产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孔凡磊 王兴龙 +5 位作者 李强 张頔 豆攀 朱敏 程秋博 袁继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76-182,共7页
为明确川中丘陵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特性,以川中丘陵区大面积推广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春夏播对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春夏播玉米在生育进程、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和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春玉... 为明确川中丘陵春播和夏播玉米产量特性,以川中丘陵区大面积推广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春夏播对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春夏播玉米在生育进程、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和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春玉米相比,夏玉米缩短了各生育阶段的持续时间,全生育期较春播平均缩短18.6 d。夏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较春玉米分别提高了5.90%,28.36%,22.28%,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夏玉米也显著高于春玉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春玉米显著高于夏玉米,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夏玉米显著高于春玉米。玉米吐丝前物质积累率春播(40.74%)显著高于夏播(37.72%),而吐丝后物质积累率夏播显著高于春播。春播玉米收获指数平均为51.99%,较夏播收获指数提高了4.49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7.09%。玉米品种间在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和产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春播和夏播间的表现不同。在川中丘陵区,春播玉米高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而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是促进物质向籽粒分配,提高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 玉米 播期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鄂西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秀平 牟传龙 +2 位作者 肖朝晖 陈尧 王启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6,共17页
来凤-咸丰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外侧相邻的鄂西地区,其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暗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根据6条露头剖面和3口钻井岩心的详细观测,通过借助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有机碳含量分析等对来凤-咸... 来凤-咸丰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外侧相邻的鄂西地区,其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暗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较低。根据6条露头剖面和3口钻井岩心的详细观测,通过借助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有机碳含量分析等对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矿物组分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发育大量的粉砂级碎屑颗粒,岩石类型以富有机质的粉砂岩、泥页岩为主,由底向上依次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炭质(含)粉砂质页岩段、含炭含泥(质)粉砂岩段、含泥粉砂岩段及含炭粉砂质页岩段。在对比四川盆地相应层系页岩气富集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矿物、岩石特征与元素地球化学的指示,认为来凤-咸丰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较短时期的缺氧还原环境、快速变化的海平面和较小的沉积速率,使其在较高的生物产率条件下,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厚度和有机质的丰度相对四川盆地明显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组分 岩石类型 五峰组-龙马溪组 来凤-咸丰地区 四川盆地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坡坎的利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晓勇 张先婉 +1 位作者 邓良基 蒋道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39-443, ,共5页
川中丘陵区坡坎资源数量可观,总计面积51-23 万hm2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具有显著的固土护埂、改良土壤、促进产品多样化及增加农业收入等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 坡坎资源 开发利用 川丘丘陵区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玉福 彭佳佳 +1 位作者 蒋双龙 马可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1-225,231,共6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川中丘陵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的特征...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川中丘陵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的特征,其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枇杷园和葡萄园土壤TOC、DOC、ROC、MBC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又显著高于旱地;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DOC/TOC值和ROC/TOC值呈现出旱地>葡萄园>枇杷园>水田的特征,其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MBC/TOC值表现为葡萄园>枇杷园>旱地>水田的特征,其中0-20cm土层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ROC/TOC值和MBC/TOC值呈现出逐渐降低的特征,DOC/TOC值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特征。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ROC、MBC和TOC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总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盆中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亟待提高 被引量:5
14
作者 钟祥浩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S1期4-8,共5页
以紫色岩为背景的盆中丘陵区 ,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近 10多年来 ,以林木植被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 2 2 %。但是 ,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 以紫色岩为背景的盆中丘陵区 ,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点地区。近 10多年来 ,以林木植被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 2 2 %。但是 ,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中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开始出现退化的趋势 ,纯柏林面积日趋扩大 ,病虫害逐年增多。为此需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 ,实施农村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的途径 ,把该地区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中丘陵区 生态恢复重建 生态与经济效益
下载PDF
湘中紫色土丘陵区建立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途径与效益——以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镇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谢庭生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4-628,共5页
本文针对湘中紫色土丘岗地区的自然特点、生态现状 ,按照一定原则 ,提出了紫色土丘陵开发治理优化农业生态模式设计方案 ;并根据在这一地区的定位试验研究 。
关键词 湖南 衡南县 谭子山镇 紫色土丘陵区 农业生态模式 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桂芳 田广增 +1 位作者 卢鹤立 王娜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条件独特.以该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从微观尺度出发,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性-安全性-...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条件独特.以该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从微观尺度出发,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方案,针对孟州市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以某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作为该指标评价的"阈值",给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评价,指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对障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结论:孟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较好,西部和南部的丘陵区、黄河滩区较差;生产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生产性强,西部丘陵区生产性弱;稳定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较稳定,西部丘陵区稳定性相对较差,南部黄河滩区最不稳定;保护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较强,北部,尤其是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区较弱;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部、南部相对可持续性强,西北部相对可持续性弱;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相对可持续评价值1986年相差0.624,到2004年加大为0.889,两极分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丘陵—平原过渡区 孟州市 乡镇土地利用 相对可持续性评价
下载PDF
因水而兴——水运与近代四川沿江中小城市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永秀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由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 ,水运在近代四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 水运 近代四川 沿江中小城市 城市功能 城市地域结构
下载PDF
川东丘陵区杂交中稻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声荣 王光明 +2 位作者 石孝均 郑钦玉 朱自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6期471-476,共6页
1991~1992年,在四川省梁平县天竺乡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稻产量的综合效益,并求得高产、低耗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建立了3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优化模型方案。A方案:产量8250~8700Kg/h... 1991~1992年,在四川省梁平县天竺乡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稻产量的综合效益,并求得高产、低耗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建立了3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优化模型方案。A方案:产量8250~8700Kg/ha的农艺措施为:27.89~29.23万窝/ha、施N111.87~123.19kg/ha、P_2O_5 39.41~46.39kg/ha、K_2O 55.09~64.69kg/ha;B:方案:产量8700~9000kg/ha的农艺措施为:24.57~27.50万窝/ha、施N137.61~155.69kg/ha、P_2O_5 36.07~52.32kg/ha、K_2O 98.86~108.99Kg/ha;C方案:产量高于9000kg/ha农艺措施为:22.74~25.63万窝/ha、施N 164.44~178.69Kg/ha、P_2O_5 41.22~58.91Kg/ha、K_2O 111.09~118.44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中稻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层的坡坎特征
19
作者 廖晓勇 张先婉 +1 位作者 邓良基 蒋道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3-327,共5页
本研究旨在为坡坎资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理论和实践依据,从形成地理过程、数量结构与分布。
关键词 坡坎特征 川中丘陵区 地层 土壤 四川
下载PDF
人为活动对四川中部丘陵区村级景观的能流研究
20
作者 丁海萍 李首成 +2 位作者 韩敬 刘文全 郑顺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13-416,431,共5页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影响的良好场所。利用美国IKONOS公司高分辨率卫星电子遥感图、GPS定位和GIS软件技术,研究川中丘陵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结果表明:住房到地块的时间与经济产能之间...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影响的良好场所。利用美国IKONOS公司高分辨率卫星电子遥感图、GPS定位和GIS软件技术,研究川中丘陵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结果表明:住房到地块的时间与经济产能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总投能与总产能之间、总投能与粮食产量之间、单位面积化肥投能和有机肥投能与粮食单产之间均存在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初步确定新桥村的合理投能区间为1.80~8.887GJ/666.7m2。而由于投能不合理造成了不同景观立地间投能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能量产投比呈下降趋势,今后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投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为活动 村级景观 能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