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A-1通过影响肝细胞转录因子的活性调节HBV的e抗原和s抗原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婧 李毅 +3 位作者 谭畅 刘湘 黄爱龙 汤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证明TIA-1分子具有调节HBV基因表达的功能。方法TIA-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TIA-1,用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后,ELISA检测e和s抗原的表达;RT-PCR检测与HBV复制有关的转录因子HNF1、HNF2、HNF3、HNF4、RXRα、PPARα、C/EBP的表达。... 目的证明TIA-1分子具有调节HBV基因表达的功能。方法TIA-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TIA-1,用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后,ELISA检测e和s抗原的表达;RT-PCR检测与HBV复制有关的转录因子HNF1、HNF2、HNF3、HNF4、RXRα、PPARα、C/EBP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的HepG2.2.15细胞相比,转染pcDNA3-TIA-1质粒的HepG2.2.15细胞,其e抗原的表达量明显的增高,而s抗原表达量明显的降低。与正常的HepG2.2.15细胞相比,转染pcDNA3-TIA-1质粒的HepG2.2.15细胞中的HNF1、HNF2、RXRα mRNA含量有明显的下降。结论TIA-1蛋白能通过影响与HBV复制有关的转录因子活性,调节HBV e抗原和s抗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1 S抗原 E抗原 转录因子 HEPG 2.2.15细胞
下载PDF
43例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及TIA-1的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任兴昌 李甘地 +2 位作者 刘卫平 张文燕 李俸媛 《浙江临床医学》 2004年第12期1031-1032,共2页
目的 探讨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及TIA -1的表达。方法 观察24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及19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IBCL)的临床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选用抗体有UCHL-1、L26、CD3、KP-1、TIA -1等。结果 ITCL男女之比为3.8:1,发病中位... 目的 探讨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及TIA -1的表达。方法 观察24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及19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IBCL)的临床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选用抗体有UCHL-1、L26、CD3、KP-1、TIA -1等。结果 ITCL男女之比为3.8:1,发病中位年龄为28.5岁 ;IBCL分别为2.2:1及50岁。ITCL病人发生便血及明显发热 (65.2 % ,47.8% ) ,明显高于IBCL(22.2%,0% )。均未见确切乳糜泻病史。内镜、手术及大体观察 ,肠道多部位受累者ITCL明显多于IBCL(45.8%及15.8% )。ITCL82.6%为大小、深浅不一、多少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溃疡 ,34.8 %出现腹膜炎/肠穿孔 ;IBCL100 %表现为肠壁肿块或增厚。除1例小细胞型外ITCL均表达TIA -1,IBCL不表达TIA -1。结论 ITCL与IBCL不同的临床病理表现与瘤细胞是否表达TIA -1,可能与ITCL属细胞毒性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CL TIA 表达 肠道淋巴瘤 临床病理 观察 瘤细胞 方法观 结论 大小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刺参肠道细胞应激颗粒标记蛋白TIA-1的表达特征
3
作者 王莎莎 王天明 +1 位作者 秦英惠 陈慕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4-502,共9页
产生应激颗粒是生物体遭受不利环境时细胞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高温胁迫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细胞中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标记蛋白基因TIA-1表达特征的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刺参T细胞胞内... 产生应激颗粒是生物体遭受不利环境时细胞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高温胁迫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细胞中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标记蛋白基因TIA-1表达特征的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刺参T细胞胞内抗原-1基因(TIA-1)全长c DNA序列。该基因c DNA全长为3108 bp,包括16 bp的5'UTR,128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808 bp的3'UTR,编码427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刺参TIA-1基因编码3个N末端RNA识别基序(RRM)和2个类似蛋白聚集区的C末端区域(low complexity)。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刺参TIA-1与软体动物门鸭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TIAR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使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目的蛋白TIA-1在全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中的表达差异,并且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在高温胁迫下TIA-1的定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刺参肠道细胞TIA-1在高温胁迫下在细胞质中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且高温胁迫下TIA-1定位表达发生变化,多分布在细胞核周围,由此推断TIA-1在刺参高温应激时可能参与了应激颗粒的生成,从而对刺参肠道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肠道细胞 tia-1 应激颗粒 高温胁迫
下载PDF
miRNA-34b抑制剂通过调控TIA-1-SG通路缓解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探讨
4
作者 华红艳 李建听 夏剑民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21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miRNA-34b抑制剂通过调控细胞毒颗粒关联RNA结合蛋白1应激颗粒(TIA-1-SG)通路缓解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给予CD1小鼠250 mg/kg叶酸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给予其miRNA-34b抑制剂(以下简称“抑制剂”)皮下注射,持续4周,注射2次/周... 目的:分析miRNA-34b抑制剂通过调控细胞毒颗粒关联RNA结合蛋白1应激颗粒(TIA-1-SG)通路缓解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给予CD1小鼠250 mg/kg叶酸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给予其miRNA-34b抑制剂(以下简称“抑制剂”)皮下注射,持续4周,注射2次/周。体外细胞实验,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别进行miRNA-34b的过表达处理与沉默处理,均使用巨噬细胞上清液进行培养。对比小鼠在注射抑制剂前后的纤维化指标,对比HK2细胞miRNA-34b过表达处理与沉默处理的纤维化相关指标、肾小管损伤指标、miRNA-34b与TIA-1-SG。结果:与小鼠注射miRNA-34b抑制剂前的情况比较,注射后的纤维化指标TGFβ1、纤维连接蛋白与Ⅳ型胶原蛋白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处理下HK2细胞的肾小管损伤指标、纤维化相关指标与miRNA-34b表达率高于沉默处理下的HK2细胞,过表达处理下HK2细胞的TIA-1-SG表达率低于沉默处理下的HK2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1-SG对缓解肾脏纤维化具有重要作用,miRNA-34b抑制剂能够抑制miRNA-34b表达,进而对其下调TIA-1-SG的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促进TIA-1-SG的表达,进而降低肾损伤指标、炎性指标及纤维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34b 抑制剂 tia-1-SG 肾脏纤维化
下载PDF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琳 杨毅 +6 位作者 刘卫平 李甘地 廖琼 赖仁胜 李俸媛 冉玉平 周光平 《中华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 认识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研究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 1在SPTCL中的表达及与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用TIA 1、CD45RO、CD3、CD2 0和CD6 8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 ;应用EBE... 目的 认识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研究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 1在SPTCL中的表达及与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用TIA 1、CD45RO、CD3、CD2 0和CD6 8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 ;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的潜伏感染。结果  17例SPTCL男女之比 1∶1.1,中位发病年龄 2 4岁 ,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 ;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 ,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和瘤细胞浸润小血管壁 ,肿瘤表达T细胞标记 ;TIA 1阳性率为 10 0 0 % ;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的阳性率为 2 9.4% ( 5 /17)。结论 SPTCL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可能来源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tia-1 EB病毒
原文传递
移植肾组织Fas配体和T细胞内抗原-1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万君 梅长林 +2 位作者 叶朝阳 赵学志 孙田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Fas配体(FasL)和T细胞内抗原-1(TIA-1)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移植肾组织32例、对照标本10例,采用竞争性RT-PCR技术分别检测FasL和TIA-1的表达,结果以靶基因/β-actin的比值表示,并与根据Banff标准进行的病理...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Fas配体(FasL)和T细胞内抗原-1(TIA-1)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移植肾组织32例、对照标本10例,采用竞争性RT-PCR技术分别检测FasL和TIA-1的表达,结果以靶基因/β-actin的比值表示,并与根据Banff标准进行的病理学诊断比较分析。结果将标本分为急性排斥(14例)、慢性排斥(15例)和无排斥改变(13例)三组,其FasL表达例数分别为8例、3例和0例,TIA-1表达例数分别为14例、10例和3例。急性排斥组FasL和TIA-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排斥组(P<0.05)和无排斥组(P<0.05),而慢性排斥组与无排斥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排斥组FasL和TIA-1的表达水平与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FasL和TIA-1的异常表达在靶细胞凋亡中具有一定作用,其定量检测可能有助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FasL/tia-1
下载PDF
穿孔素和T细胞内抗原-1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万君 梅长林 +3 位作者 叶朝阳 赵学智 孙田美 孙为民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1,215,共4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穿孔素(perforin,P)和T细胞内抗原-1(Tcell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为查找肾丧失功能的原因取42例移植肾及对照组织标本,采用竞争性PCR技术定量检测P和TIA-1 mRNA水平,通过β-actin对...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穿孔素(perforin,P)和T细胞内抗原-1(Tcell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为查找肾丧失功能的原因取42例移植肾及对照组织标本,采用竞争性PCR技术定量检测P和TIA-1 mRNA水平,通过β-actin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比较分析。结果急性排斥组、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P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4、13和7例,TIA-1分别为14、10和3例;急性排斥组P和TI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排斥组(P<0.05)和无排斥组(P<0.05),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P的表达亦有显著差异;急性排斥组P和TIA-1 mRNA水平与组织学积分有关;二者表达综合分析判断移植肾急性排斥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72%。结论移植肾组织P和TIA-1 mRNA水平的上调与移植肾急性排斥有关,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急性排斥的早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 P/tia-1
下载PDF
sVAP-1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娜 张俊霞 +3 位作者 吉维忠 吴芬香 李沛 马玉青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265-1269,共5页
目的研究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TIA患者90例,随访2年,根据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非ACI组。比... 目的研究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TIA患者90例,随访2年,根据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非ACI组。比较两组血清sVAP-1水平、ABCD3-I评分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IA后发生AC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sVAP-1联合ABCD3-I评分对TIA后发生ACI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过程中8例患者失访,82例患者中发生ACI共计32例(39.02%),设为ACI组,其余50例设为非ACI组。与非ACI组比较,ACI组心脏病患者构成比、TIA发作频率、血清sVAP-1水平、ABCD3-I评分较高,TIA持续时间较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显示,高sVAP-1、高ABCD3-I评分均是TIA后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VAP-1、ABCD3-I预测TIA后发生ACI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79.19 ng/mL、7.15分,两者单独及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788、0.844。结论TIA后ACI患者血清sVAP-1水平及ABCD3-I评分异常升高,两者联合对ACI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 ABCD3-I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TIA及脑梗死患者血NF-κB、ET-1、I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韩晓芳 邢戈贝利 +1 位作者 李自如 郭力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脑梗死患者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变化,探讨NF-κB、ET-1、ICAM-1对TIA、脑梗死发生、发展...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脑梗死患者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变化,探讨NF-κB、ET-1、ICAM-1对TIA、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可否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作为评估TIA发生、复发及脑梗死形成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及入选条件,将40例临床诊断TIA首次发作患者作为TIA组,40例临床诊断脑梗死首次发作患者作为脑梗死组,40例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涂片,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ET-1、血清ICAM-1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患者首次发病后第3日NF-κB、ET-1、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首次发病后第9日NF-κB、ET-1、ICAM-1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患者首次发病后第3日、第9日NF-κB、ET-1、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首次发病后第3日、第9日NF-κB、ET-1、ICAM-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由短暂性脑缺血发生到脑梗死出现的连续疾病过程中,NF-κB、ET-1、ICAM-1可能参与了缺血后脑损伤中其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其过度激活可能加重缺血损伤程度,其水平变化可能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脑缺血疾病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NF-ΚB ET-1 ICAM-1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晓虹 陆江阳 +2 位作者 杨毅 佟欣 李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64-166,T045,共4页
目的 分析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 ,研究报道 1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 ,... 目的 分析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 ,研究报道 1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子宫平滑肌瘤间质中见到大量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浸润 ,不侵犯周围子宫肌壁。大部分浸润淋巴细胞呈CD43、CD45RO、CD3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标志物TIA 1、CD8阳性。电镜见浸润的淋巴细胞破坏邻近的平滑肌瘤细胞。结论 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浸润 子宫平滑肌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电子显微镜 tia-1
下载PDF
西宁地区居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细胞毒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冶俊玲 韩静绮 +1 位作者 郭新建 王丰梅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居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细胞毒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以西宁地区和西安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各55例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同部位B细胞淋巴瘤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5RO、CD3、...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居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细胞毒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以西宁地区和西安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各55例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同部位B细胞淋巴瘤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5RO、CD3、CD20、CD56、TIA-1确定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mRNA(EBER)。结果西宁地区55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CD45RO阳性55例(100%),CD3阳性50例(90.9%),TIA-1阳性36例(65.5%),CD56阳性30例(54.5%),EBER阳性50例(90.9%);西安地区55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CD45RO阳性55例(100%),CD3阳性52例(94.5%),TIA-1阳性32例(58.2%),CD56阳性33例(60%),EBER阳性35例(63.6%);两地CD20均阴性。20例面部B细胞淋巴瘤中CD45RO、CD3、TIA-1、CD56均阴性,CD20均阳性,EBER阳性2例(10%)。结论西宁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EBV感染率明显高于西安地区,提示EBV感染与西宁地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更强。TIA-1对NK/T细胞淋巴瘤的标记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无地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 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tia-1 EBER
下载PDF
细胞毒分子在原发结内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王轶楠 李红民 +3 位作者 赵郁 刘卫东 马守东 岳海书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患者病理组织蜡块细胞毒分子(CM)T细胞内抗原(TIA-1)和颗粒酶B(GB)的免疫组化检测,探讨CM在PTCL-U进一步分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05年1月~2008年1月51例经病理... 目的:通过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患者病理组织蜡块细胞毒分子(CM)T细胞内抗原(TIA-1)和颗粒酶B(GB)的免疫组化检测,探讨CM在PTCL-U进一步分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05年1月~2008年1月51例经病理确诊的PTCL-U患者的TIA-1和G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Ki-67、临床特征和治疗意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有33.3%(17/51)表达至少1个细胞毒分子。在CM阳性与阴性表达中,Ki-67高表达比例为88.2%vs.50.0%(P=0.0078),LDH升高比例为82.4%vs.52.9%(P=0.0406),出现B症状比例为70.6%vs.35.3%(P=0.0173),一般行为状态差(PS>2分)比例为64.7%vs.32.4%(P=0.0279);总的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CM阳性显著低于阴性(P=0.001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一般行为状态差(PS>2分)和Ki-67高表达可以做为PTCL-U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细胞毒分子的表达不仅和PTCL-U预后差相关,而且作为细胞毒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在原发于结内的PTCL-U进一步分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 细胞毒分子(CM) T细胞内抗原(tia-1) 颗粒酶B(GB)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立新 何乐健 赵佩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8期587-590,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用CD20、CD45RO、CD68、CD30、CD56、TIA-1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13例SPTCL占同期观察的皮... 目的:研究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用CD20、CD45RO、CD68、CD30、CD56、TIA-1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13例SPTCL占同期观察的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36.1%,其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4.8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常伴发热和肝脾肿大。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免疫表型:TIA-1抗体表达12例,13例CD45RO均为阳性,CD20、CD30、CD56均为阴性;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率38.5%。13例中随访10例,死亡5例,其中4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中EBER阳性3例。结论:SPTCL在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中并不少见。儿童SPTCL可能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与EB病毒相关的SPTCL具有更大的侵袭性,常伴有HPS,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EB病毒 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 EB病毒感染 临床病理特点 儿童 EBER1/2 非何杰金淋巴瘤 EB病毒潜伏感染 原位杂交检测
下载PDF
牛乳蛋白敏感性肠病和乳糜泻中的十二指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14
作者 Augustin M.T. Kokkonen J. +1 位作者 Karttunen T.J. 陈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6年第5期60-61,共2页
Objective.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cow’ s milk protein sensitive enteropathy (CMSE) are poorly defined, but elevated serum granzyme levels and an increase in duode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s) expressing ... Objective.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cow’ s milk protein sensitive enteropathy (CMSE) are poorly defined, but elevated serum granzyme levels and an increase in duode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s) expressing TIA-1 suggest the involvement of abnormal lymphocyte cytotoxicity. To evaluate cytotoxicity in CMSE we analysed the expression of cytotoxic granule components in duodenal IELs. For comparison, we studied subjects with coeliac disease (CD), in which lymphocyte cytotoxicity is pathogenically important. Material and methods. Fifty-four children were examined by endoscopy for gastrointestinal complaints. Twenty-one subjects had a final diagnosis of CMSE, 15 children had untreated CD and 18 controls showed no definit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Mucosal samples furnished from the bulb and descending duodenum were stained for CD3, perforin, granzymes A and B and TIA-1. Results. In both CMSE and CD, increase of mid-duodenal TIA-1, perforin and granzyme A expressing IELs was seen, the counts in CD being much higher,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was also seen in the bulb. Granzyme B expression was increased only in CD. In CMSE, no evidence of villous atrophy was seen. Conclusions. Increase in duodenal IELs expressing cytotoxic granules i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in CMSE, although to a lesser degree than in CD. Cytotoxicity is sugges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CMSE, but based on the absence of villous abnormalities may not be mainly targeted to enterocytes.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these cells in CMSE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十二指肠 牛乳蛋白 乳糜泻 敏感性 肠病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毒性 发病机制 tia-1
下载PDF
TIA、脑卒中患者血清MMP-1、MMP-3、MMP-9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丽君 黄奕平 黄庆梅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524-528,共5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和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3、MMP-9的表达水平。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TIA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卒中组),健康体检患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和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3、MMP-9的表达水平。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TIA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卒中组),健康体检患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MMP-1、MMP-3、MMP-9基因表达与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 TIA组、卒中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及饮酒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高血压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血清MMP-1分别为(123.31±8.20)μg/L和(87.12±5.27)μg/L、MMP-3分别为(93.31±8.15)μg/L和(57.64±5.24)μg/L、MMP-9分别为(133.31±8.89)μg/L和(109.56±5.13)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MMP-1基因、MMP-9基因中基因型T/T与等位基因频率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MMP-3基因中基因型6A/6A与等位基因频率6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MMP-3、MMP-9水平增高均是TIA组、卒中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1、MMP-3、MMP-9水平检测有助于TIA、脑卒中诊断,且其主要基因位点突变与TIA、脑卒中发生相关,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脑卒中 MMP-1 MMP-3 MMP-9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