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Water-Preserving Effects of Mulching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in Loess Tableland 被引量:6
1
作者 LIAO Yun-cheng, WEN Xiao-xia, HAN Si-ming and JIA Zhi-kuan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w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P. 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18-423,共6页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 Focused on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 , and based on previous results, new patterns for dryland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film mulch with obvious water-preserving advantage, were designed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rainf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the double mulch of film plus straw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can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is period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over 73.2% of it can be stored in the soil, which is 108. 4 mm more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Furthermore, it can not only preserve water stored in soil in summer fallow, but also collect the rainfall in the growth period as much as possible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making ridges plus film mulching and furrow sowing. So the patterns, which can greatly increase both the soil moisture and wheat yield, are the best choice for making full utilization of the rainfall and achieving a high and stable yield in the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of the loess table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wheat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MULCHING Loess tableland
下载PDF
Gully erosion and expansion mechanisms in loess tablelands and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gully consolidation and tableland protec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Zhao JIN Jianbing PENG +4 位作者 Jianqi ZHUANG Li FENG Aidi HUO Xingmin MU Wenlong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821-839,共19页
Gully erosion is serious in the tableland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due to high-intensity human activities and extreme rainfall, which cause serious soil loss and an increasing tableland shrinkage rate. Severe gully e... Gully erosion is serious in the tableland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due to high-intensity human activities and extreme rainfall, which cause serious soil loss and an increasing tableland shrinkage rate. Severe gully erosion has exerted a notable negative impact on local agriculture, human lif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ith the goal of reducing soil erosion and protecting loess tableland, but basic research on gully consolidation and tableland protection(GCTP) is lacking,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of gully erosion and expansion in loess tableland under the interactive impacts of hydrodynamic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soil-water disast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unreasonable GCTP projects.Currently, the problems of headcut erosion and tableland fragmentation remain seriou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Dongzhi tableland, the largest table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was adopted as an example, and we studied gully erosion and expansion mechanisms in the loess tableland and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GCTP projects. We obtained a series of novel finding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1) vertical joint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loess and impose a controlling effect on tableland edge erosion;(2)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oad network expansion intensify headcut erosion and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severe erosion and tableland shrinkage in the Dongzhi tableland;and(3) unreasonable drainage of surface runoff and a rise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GCTP project stability. Moreover, the mechanisms and modes of erosion disasters in the project driven by these two factors were explained. The systematic remediation idea of retention, storage, drainage and consolidation for the GCTP project was introduced, and the core is water control,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geohazar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a systematic remediation project, GCTP in loess tableland requires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method approaches and multiple measures involving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to ensure project fea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ies Hydrodynamics tableland shrinkage Gully consolidation and tableland protection Failure mechanism Remediation mode
原文传递
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台塬地下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家琦 刘盼 +1 位作者 戴福初 黄志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了台塬地下水水位线的大致位置;为进一步精确推测水位线的埋深,利用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室内黄土电阻率测量试验,建立了不同含水率与黄土电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了研究区黄土台塬地下水位线处黄土的电阻率为28.35Ω·m(即黄土液限处电阻率值),对应的含水率为30%。将室内试验结果和高密度电法反演数据相结合,并与钻孔实测的地下水位进行验证分析,不仅得到了研究区黄土台塬的地层结构、不同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等信息,还证实了室内黄土电阻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也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地下水位探测中的有效性。结果可为泾阳南塬地下水位波动规律研究以及滑坡预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泾阳南塬 地下水位 高密度电法 黄土电阻率
下载PDF
2001—2020年渭北黄土台塬区农业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雯晴 赵勇 +2 位作者 刘招 何国华 秦长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9,共11页
为明晰渭北黄土台塬区2001—2020年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MODIS遥感数据构建了Ts-NDVI特征空间,计算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揭示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干旱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 为明晰渭北黄土台塬区2001—2020年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MODIS遥感数据构建了Ts-NDVI特征空间,计算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揭示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干旱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确定了影响TVDI空间分异性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每年有65.04%的区域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多年平均TVDI值为0.52,整体处于中旱状态,且春季干旱尤为严重;2001—2020年,该区域TVDI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并表现出强持续性特征,约有91.38%的区域干旱情况得到缓解或保持稳定;TVDI的空间分异性显著,主要受到高程、气温、人口密度和NDVI等多个因子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年份,影响TVDI的主导因子组合有所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影响的复杂性。需综合运用气候监测、生态恢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更精准地预测和缓解干旱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MODIS 地理探测器 时空特征 渭北黄土台塬区
下载PDF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5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进展、难点及技术需求
6
作者 王大兴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34,共18页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黄土塬地震勘探的技术需求。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结果表明,经过几代人50年攻关形成的黄土塬特色的“两宽一高一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大规模增储和高效建产。下一步将以油气需求驱动为目标,瞄准三维地震“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攻关完善黄土塬地震技术系列,坚持原创技术引领与适用成熟技术推广结合,更有效支撑长庆油田分公司6600×10^(4) t上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高精度三维地震 页岩油和致密气藏 甜点
下载PDF
基于“主位”视角的黄土台塬传统村落风土景观解析——以八景和歌谣民谚为线索
7
作者 林晓丹 常青 郭建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表达模式,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口头文学对地方性风土景观的表达主要存在4种模式:1)表达与特殊地貌相关的村落周边环境;2)表达与文化意向相关的村落轮廓特征;3)表达与当地旱涝频发的极端气候相关的村落骨架结构特征;4)表达与地方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节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八景 歌谣 传统村落 黄土台塬 风土景观
下载PDF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的碳含量和稳定性
8
作者 郝晓珍 冯天骄 +1 位作者 孔京津 王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4,共12页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地区双碳目标的评价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残塬地区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刺... 晋西黄土残塬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黄土高原地区双碳目标的评价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残塬地区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生长季内不同土层(0~10,10~30,30~60,60~90,90~120,120~150,150~180和180~200 cm)的各组分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密度、pH值、含水率、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网络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长期植被恢复过程中,0~200 cm土壤总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人工林>天然次生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其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0.51、0.44、0.35和0.31 t/hm^(2),其中,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碳储量更高。2)天然次生林在0~30 cm土层内的活跃有机碳组分中的土壤轻组碳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稳定有机碳组分土壤重组有机碳和土壤矿物质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在30~200 cm土层内则是油松林地最高;而侧柏和刺槐人工林则没有明显的变化。3)4种林地的土壤各碳组分与土壤pH值、土壤密度和全钾质量分数具有负相关性,与土壤总氮质量分数、水溶性有机碳、总磷质量分数和含水率具有正相关性,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和水分对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有积极影响。4)通过对0~200 cm土层的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碳质量分数分析,发现在晋西黄土残塬区的天然次生林地和油松人工林土壤碳库及其稳定性最好,有更好的水土保持固碳效益。从长期来看,该研究区植被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方式应以油松林作为主要树种。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植被恢复 土壤碳组分 碳稳定性 黄土残塬区
下载PDF
黄土标贯击数与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及微观机制分析
9
作者 荣誉 倪万魁 +3 位作者 聂永鹏 任思远 陈家乐 拓文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2-1199,共8页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利用电镜扫描及PCAS图像处理技术,从黄土微观结构角度对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塬地基土的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液限、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均与标贯击数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地基土的湿陷系数与标贯击数N的线性相关性良好,可用N值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可为西安黄土塬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黄土塬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标准贯入 相关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陕西西安南郊隋施睿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旭东 高扬 +3 位作者 黄飞翔 王自力 李文发(绘图) 赵勇(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4,F0002,共12页
2021年3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基建中发现隋施睿墓。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随葬器物丰富,为研究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及随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隋代 施睿墓 南朝士人 高阳原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元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毅 雷升龙(绘图) +2 位作者 孙雅玲(绘图) 郭翠云(摄影) 樊利群(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I0001,共8页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代元氏家族茔域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同时墓志所载元积生平也对中晚唐时期诸多重要事件有证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岩村 洪渎原 唐墓 元积 元氏家族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隋宇文则墓发掘简报
12
作者 柴怡(整理) 赵兆(整理) +11 位作者 杨永岗(整理/修复绘图) 付航(整理) 郁红卫(整理) 杨永岗(修复绘图) 王巧利(修复绘图) 权明利(修复绘图) 张蕊侠(修复绘图) 李彬(修复绘图) 张新汉(修复绘图) 赵兆(照相) 黄佳豪 杨楚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8,I0001,共18页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工作时,发掘了一批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其中M34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了陶俑、墓志、一套瓷杯玉石盘组合、铜和陶辟雍... 2018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连通道项目工作时,发掘了一批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其中M34为隋开皇九年(589年)东平郡公宇文则之墓。该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了陶俑、墓志、一套瓷杯玉石盘组合、铜和陶辟雍砚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北朝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丧葬习俗及隋唐时期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洪渎原 隋代 宇文则墓
下载PDF
黄土塬地区双井微测井近地表Q模型的求取及应用
13
作者 夏常亮 戴海涛 +3 位作者 李国强 古发明 吴德明 韩利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3期698-704,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子波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近地表Q模型求取方法,进而开展地震数据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以往通常采用微测井资料求取Q值进而插值获得全工区Q场,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双井微测井资料计...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子波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近地表Q模型求取方法,进而开展地震数据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以往通常采用微测井资料求取Q值进而插值获得全工区Q场,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双井微测井资料计算井点位置的Q值和近地表速度值,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近地表速度与Q的区域关系函数,利用基础静校正初至波层析反演的近地表速度场,通过区域关系函数得到本区近地表的Q场,从而实现以微测井位置的Q值求得全工区近地表Q场的目的,进而开展叠前道集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双复杂”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本方法反演Q场开展近地表Q吸收补偿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子波一致性,拓宽频带,改善井震匹配关系,消除近地表对地震子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双井微测井 Q吸收补偿 子波一致性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14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黄土塬边坡对邻近地铁深基坑的偏压影响
15
作者 侯石悦 夏冬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4-6,19,共4页
为研究黄土地区深基坑在邻近黄土塬边坡的偏压作用下地层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征,文章以西安地区某地铁竖井基坑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数值分析模型,以及相同地层及支护参数下的非偏压工况对照分析模型,结合... 为研究黄土地区深基坑在邻近黄土塬边坡的偏压作用下地层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征,文章以西安地区某地铁竖井基坑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数值分析模型,以及相同地层及支护参数下的非偏压工况对照分析模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受黄土塬边坡偏压影响,基坑周边地层及支护结构变形趋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桩体水平位移趋势较非偏载基坑有明显差异,远坡侧桩支护桩体部分产生了向基坑外侧的水平变形,但整体位移差值较小,说明该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可满足黄土塬边坡偏压工况下基坑自身和周边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边坡 邻近地铁 深基坑 偏压 支护结构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72
16
作者 廖允成 温晓霞 +1 位作者 韩思明 贾志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8-552,共5页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原 旱地小麦 覆盖栽培 保水技术 水分 利用效率
下载PDF
有机培肥对旱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0
17
作者 卫婷 韩丽娜 +4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张睿 聂俊峰 杨宝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1-620,共10页
为了探明有机培肥对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建立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提供依据,在渭北旱塬进行了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设置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9000 kg/hm2(SH)、6000 kg/hm2(SM)、3000 kg/hm2(SL)和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22500 kg/hm2(MH)、... 为了探明有机培肥对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建立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提供依据,在渭北旱塬进行了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设置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9000 kg/hm2(SH)、6000 kg/hm2(SM)、3000 kg/hm2(SL)和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22500 kg/hm2(MH)、11250 kg/hm2(MM)、5250 kg/hm2(ML)处理,以不施有机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连续进行有机培肥第4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MM,SM>SH,MH>ML,SL>CK,各培肥处理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幅度分别为13.27%~161.77%(P<0.05)、7.51%~25.01%(P<0.05)、10.52%~41.87%(P<0.05)和39.43%~66.73%(P<0.05),两种培肥措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提高程度因还田量和施肥量的多少而异,其中以SM和MM处理效果最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变化不明显。说明旱地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土壤养分 酶活性 渭北旱塬
下载PDF
黄土塬区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33
18
作者 陈曦 李志 +2 位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王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6,共9页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 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输入,分析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为水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基于4a的降水样品采集,测定和分析了黄土塬区降水氢氧同位素(2H,17O和18O)的组成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水汽来源。降水同位素有明显的年内变化,2—6月富集而7—11月贫化;δD和δ18O存在雨量效应和温度效应,分别出现在6—9月和10—5月;但这些组成特征受气候变异影响存在年际差异。综合分析降水方程线、D盈余和17O盈余,发现黄土塬区6—9月降水来自海洋性气团,10—5月降水是局地水汽蒸发和大陆性气团起主导作用;雨季少数降水事件直接来源于海洋性气团,其他降水事件则是海洋性气团经再分配相对湿度达90%左右时才产生。全年至少30%的降水事件经历了严重的二次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同位素 水汽来源 黄土塬区 17O盈余
下载PDF
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梁名志 夏丽飞 +5 位作者 张俊 方成刚 陈继伟 陈林波 段志芬 孙荣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93-497,共5页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3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茶、晒青茶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含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1)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3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茶、晒青茶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含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1)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茶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茶味较浓强、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这均与品质化学成分有关联。(2)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老树茶中的灰分、水浸出物、钙含量显著低于台地茶,差异分别达5%,1%,1%水平;从平均含量上看老树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黄酮及硼、锌、硫、磷、钾、钙、镁的含量上则高于老树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老树茶 台地茶 品质研究
下载PDF
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甘卓亭 张掌权 +2 位作者 陈静 刘文兆 周正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35-2140,共6页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以黄土塬区塬面和梁坡梯田5、10、15a和20a苹果园为对象,在行间距果树1.0、1.5m和2.0m处用土钻法分层采集0-100cm土样,LiquiTOCⅡ测定样品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分析两种地形条件下各龄果园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塬面5、10、15a和20a果园SOC分别为6.39、6.46、6.66g/kg和6.47g/kg,梁坡分别为5.83、6.05、6.54g/kg和6.09g/kg,两种地形条件下同龄果园SOC差异显著(P<0.05),但龄间SOC消长趋势相似,均有15a的>20a的>10a的>5a的;水平方向上,5a果园SOC沿树干向外增大,10a果园减小,15a和20a果园变化较小,塬面和梁坡同龄果园间SOC水平分布格局较一致;垂直方向上,同梁坡相比,塬面果园4个层次(0-10cm、10-20cm、20-50cm和50-100cm)的平均SOC较高;梁坡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差异较大,20-50cm土层龄间差异较小,塬面果园50-100cm土层的SOC龄间变化较小;在"纯果园"利用阶段,果园利用方式并未引起SOC下降,深层SOC有明显的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苹果园 黄土塬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