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道路两精神”的形成及渊源探析
1
作者 张庆松 武艳艳 +1 位作者 王金峰 蒋洪甫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32-38,共7页
“一道路两精神”是河北农业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深入分析建校百廿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实践,提出“一道路两精神”的“三起源四阶段”,即“一道路两精神”来源于培养农业人才的育人初心、服务“... “一道路两精神”是河北农业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深入分析建校百廿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实践,提出“一道路两精神”的“三起源四阶段”,即“一道路两精神”来源于培养农业人才的育人初心、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一脉相承的大学文化,经历了建校初期孕育、新中国成立后萌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进入新时代拓展等4个阶段。系统梳理特色大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对于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精神 李保国精神 渊源
下载PDF
拓展“太行山道路”优势 智力服务新农村发展
2
作者 国万忠 袁艳平 周燕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4,共3页
不断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这正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切实服务于新农村发展的优势和关键。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培训新型农民、推广扶持实用科技、提... 不断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关键途径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这正是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切实服务于新农村发展的优势和关键。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培训新型农民、推广扶持实用科技、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等主要途径,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在智力支撑、精神动力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民 太行山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载PDF
新时代科教兴农之路的实践与思考
3
作者 赵邦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6-31,共6页
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太行山精神”和“李保国精神”,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农业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探讨科教兴农之路服务成效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提出科... 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太行山精神”和“李保国精神”,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农业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探讨科教兴农之路服务成效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提出科教兴农之路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坚持多专业跨学科联合、坚持校政企农“四方联手”,构建集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转化服务平台,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支撑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道路 科教兴农 科教扶贫 科技服务
下载PDF
关于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天江 国万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形成了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以中国学术期刊资源总库(CNKI)作为文献资料来源,对1986—2019年间103篇关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期刊论文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形成了较丰富的学术成果。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以中国学术期刊资源总库(CNKI)作为文献资料来源,对1986—2019年间103篇关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生成关键词分析图谱,展示出研究历程的发展变化情况。借助可视化图谱所呈现的信息和对于文献的梳理,总结出30年来研究所取得成绩主要体现在守好研究根本,抓住正确的研究导向,但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要注意开阔研究的视角以及科研人员的构成,以及要创新研究的手段方法和研究的学理与实践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精神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何以服务乡村振兴?——基于圈层式协同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惠志丹 程华东 《中国农业教育》 2022年第5期29-40,共12页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转型期,亟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将圈层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相结合运用到产学研协同领域,选择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转型期,亟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将圈层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相结合运用到产学研协同领域,选择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太行山道路”产学研协同演进历程的梳理,将其分为了初探期、发展期、深化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进一步分析了其“四方联动”“六个一”“五链合一”的圈层式协同发展模式,总结出其在成效上实现了内圈层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模式成型;中圈层连接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获益;外圈层辐射范围扩散,品牌价值彰显。基于此,提出对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经验启示:以内圈层为主导,聚力打造核心产业;发挥中圈层主体联动作用,协同构建服务机制;实现外圈层突破,共助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校 产学研协同 圈层式 乡村振兴 太行山道路
下载PDF
“一道路两精神”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学理探析和实践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立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13,共8页
“一道路两精神”既是对河北农业大学建校以来重视实践教学传统的继承,又是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农业大学的重要尝试。在“一道路两精神”教育体系改革历程的历史分析基础之上,围绕着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对“一道... “一道路两精神”既是对河北农业大学建校以来重视实践教学传统的继承,又是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农业大学的重要尝试。在“一道路两精神”教育体系改革历程的历史分析基础之上,围绕着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对“一道路两精神”教育体系进行学理分析,进而细化“一道路两精神”教育体系的实践措施,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示农大教育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时代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好“一道路两精神”的教育改革经验,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未来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精神 李保国精神 教育改革 农大特色
下载PDF
北朝时期太行山的战略地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广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1-55,共5页
北朝时期,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联系空前紧密。北魏时期主要体现在太行山的北段,几代皇帝频繁通过“灵丘道”巡视河北诸州,以首都平城为中心,加强对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控制。东魏、北齐时期主要体现在太行山的中段,高欢家族频繁通过太行... 北朝时期,太行山东西两侧的交通联系空前紧密。北魏时期主要体现在太行山的北段,几代皇帝频繁通过“灵丘道”巡视河北诸州,以首都平城为中心,加强对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控制。东魏、北齐时期主要体现在太行山的中段,高欢家族频繁通过太行山“滏口陉”往返于晋阳与邺城之间,加强军事重镇晋阳对太行山以东首都邺城地区的控制。从地理区位来讲,北魏、东魏、北齐18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以太行山为轴线展开的;具体到太行山的军事地理来看,是以北制南、以西制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灵丘道 滏口陉
下载PDF
“一条道路”立地顶天育英才“两种精神”赓续传承铸师魂——河北农业大学师资人才成长之路
8
作者 客绍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传承弘扬“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深化师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太行山道路”引领的师资人才... 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传承弘扬“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深化师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太行山道路”引领的师资人才培育路径,引育并举、分类发展、多维评价的师资人才发展格局和价值引领、精神涵养的师德建设特色。教师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师资结构持续优化,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人才成长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精神 李保国精神
下载PDF
燕赵分疆视角下的鸿上关与鸿上关道
9
作者 崔玉谦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2期201-216,共16页
鸿上关是太行山东麓北段的一座古关口,史料中对其名称记载有“鸿上塞”“鸿山关”“鸱之塞”“鸿之塞”等,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对比分析,其名称应系“鸿上关”,由于“鸱”与“鸿”二字在释义上相同,且结合《水经注》关于鸿山(葛洪山)、鸿... 鸿上关是太行山东麓北段的一座古关口,史料中对其名称记载有“鸿上塞”“鸿山关”“鸱之塞”“鸿之塞”等,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对比分析,其名称应系“鸿上关”,由于“鸱”与“鸿”二字在释义上相同,且结合《水经注》关于鸿山(葛洪山)、鸿上水的记载,故将其解释为滱水流经鸿山同时鸿上水由东北方向汇入,鸿上关即是其中的关口;除了鸿山与鸿上水,鸿上关名称的来源与远古时代尧帝长子丹朱驻唐、项羽射鸿典故有关;通过对地理志书及《鲜虞中山国事表》《鲜虞中山疆域图说》相关注文的分析,鸿上关最初系古中山国北部要塞,其与倒马关系两座关口,判断鸿上关地望需结合鸿山来判断,结合地方志对于鸿山与采银处的记载,鸿山系今葛洪山(青虚山),在今唐县齐家佐乡西南部,采银处即银洞应是在今唐县齐家佐乡与迷城乡交界处,进一步分析鸿上关地望应在今唐县军城镇、迷城乡、白合镇交界处;中山国在赵国南北联合夹攻下灭国,结合早期赵简子的北进战略及“代道大通”的背景,鸿上关一线系通代之路的支线,鸿上关道在战国后期即已存在,至北朝时期,尤其后燕北魏时期(魏燕战争),围绕鸿上关形成了一条南北之间的主要通道,该道系太行山东麓诸多南北走廊驿道中的一条,同时也是太行八陉之飞狐陉的下线、北魏通代地的重要通道,该道还系北魏前期重要的南北驿道,起点在今河北省望都县,该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起到了沟通代地与河北的作用,虽然史料记载较模糊,但也可印证鸿上关道系赵国“代道大通”时期的“代道”支线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上关 鸿上关道 燕赵分疆 太行山东麓
下载PDF
太行八陉与山西传统文化景观构成探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永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5,共7页
从历史上看,以"太行八陉"为交通线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族群互动和贸易往来使得晋冀豫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进入且不断拓展,区域社会中原有的网络和流动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开展太行八... 从历史上看,以"太行八陉"为交通线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族群互动和贸易往来使得晋冀豫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进入且不断拓展,区域社会中原有的网络和流动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开展太行八陉与山西传统文化景观构成的研究,就需要将道路遗产这样的文化景观置于整体的、流动的、时空结合的状态中,考察道路与景观媒介、族群认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要进行"风景道建设",在保护道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提振地方经济、重塑族群认同,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八陉 文化景观 道路遗产 “风景道”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