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active character of the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明才 高景华 +2 位作者 荣立新 王广科 王小江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392-398,401,共8页
The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is a large-scale structure zone in north and east China which cross Beijing,with the NE-NNE extent spans approximately 620 km.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fault zone activi... The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is a large-scale structure zone in north and east China which cross Beijing,with the NE-NNE extent spans approximately 620 km.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fault zone activity due to the close relation of active structures and earthquakes.Regarding the fault activity,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opinions:1) it is a large deep fault zone;2) it is an active fault zone and an earthquake structure belt;and 3) it is not an earthquake structure belt.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active character of the fault,the deep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activity since the Quaternar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ecent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o make a joint interpretation.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is not a large lithospheric fault because the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Q(P2)) layers are offset by the fault and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Q(P2)) and late Pleistocene layers are not offset by the fault.We determine that the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in the area is not an active fault and is also not a large lithospheric fault.This study result provides importa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for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and, especially,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capit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active fault seismic exploration drilling borehole verification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Central-North Segmen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Piedmont Fault Zone
2
作者 Gao Zhanwu Wu Hao +1 位作者 Li Gangtao Cheng 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The location and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Central-North Segmen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Piedmont fault zone have been studied by shallow seismic survey and combined drill explorat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 The location and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Central-North Segmen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Piedmont fault zone have been studied by shallow seismic survey and combined drill explorat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oding-Shijiazhuang fault and the Xushui fault were activ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but the south Xushui fault has been inactiv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of the faults is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 Mountains piedmont fault zone Activity in late QuaternaryShallow seismic survey Combined drill exploration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井陉首次发现三趾马动物群
3
作者 陈少坤 全永涛 +3 位作者 齐海燕 张彤 庞丽波 刘傲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9-2064,共6页
在太行山东麓井陉县首次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该动物群至少包括食肉目(猫科Felidae gen.et sp.indet.和鬣狗科Hyaenidae gen.et sp.indet.)、奇蹄目(林氏列角犀Dihoplus ringstroemi和平齿三趾马Sivalhippus platyodus)、偶蹄目(原河猪Pr... 在太行山东麓井陉县首次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该动物群至少包括食肉目(猫科Felidae gen.et sp.indet.和鬣狗科Hyaenidae gen.et sp.indet.)、奇蹄目(林氏列角犀Dihoplus ringstroemi和平齿三趾马Sivalhippus platyodus)、偶蹄目(原河猪Propotamochoerus sp.、弓颌猪Chleuastochoerus sp.、山西兽Schansitherium sp.、古麟Palaeotragus sp.、羊羚Dorcadoryx sp.、高庄羚羊Gazella gaozhuangensis和似葛氏羚羊G.cf.gaudryi)等,显示其时代可与山西榆社盆地高庄组桃阳段相对比,为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最早期,约6.0~5.2 Ma,大致对应于MN(欧洲哺乳动物分期)13后段。由于该化石地点覆于唐县期夷平面上,显示了该夷平面的隆升时段当不早于上新世。另一方面,动物群面貌指示了一个与现代迥异的开放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动物群 太行山东麓 太行山隆升 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旭光 邢凤丽 +2 位作者 袁雪 王红 张瑞芳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793-801,共9页
为科学有效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升,精准了解耕地质量等级数量和空间特征分布情况,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模糊数学法和累加法等,对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30个县(区)耕地质量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等级评价。结果... 为科学有效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升,精准了解耕地质量等级数量和空间特征分布情况,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模糊数学法和累加法等,对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30个县(区)耕地质量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最高等级为1级,最低等级为8级,平均等级为3.24级,整体质量较高。基于自然断点法,将1~3级地归为优等,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山前平原和邯郸部分地区;4~6级地归为中等,主要分布在保定山前平原北部地区和邢台部分地区;7、8级地归为低等,主要分布在保定山前平原南部和邢台部分地区;研究区内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耕地质量高于中北部和西部区域;研究区优等地占比最高,占64.49%,低等地占比最低,占4.03%。为确保研究区耕地永续利用,无明显障碍因子的优等地应注重立地条件因子的保持,适时进行深松深翻、灌溉设施养护;中等地继续水土保持工作的稳步推进,增加耕层厚度;低等地宜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或增施有机肥、生物炭快速提升土壤理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GIS 耕地质量 层次分析法 累加法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其对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宏伟 王国明 高明达 《华北地质》 2023年第2期63-68,共6页
地下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下水污染的现象,使得地下水保护研究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已有研究显示,地下水年龄可以指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程度,反映地下水的潜在污染风... 地下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下水污染的现象,使得地下水保护研究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已有研究显示,地下水年龄可以指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程度,反映地下水的潜在污染风险性。本次以太行山前平原为研究区,利用3H(3H/3He)同位素识别了浅层地下水年龄并探讨了其对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年龄普遍小于40年,由山前至平原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呈现增大特征,并呈现较好的分带性。同时,通过对比前人提出的地下水中现代水的含量指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的方法,揭示地下水年龄的分布,对含水层固有脆弱性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研究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由山前到平原呈现降低趋势,并利用其他指标和数据进行了验证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年龄 固有脆弱性 含水层 指示 太行山前平原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早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晨 宋键 +1 位作者 谭蕾 吕明浩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邯郸地区HDZKF孔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探讨了早更新世以来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邯郸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的环境演化:(1)早更新世地层为洼地沉积,水动力条件平... 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邯郸地区HDZKF孔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探讨了早更新世以来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磁化率特征、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邯郸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的环境演化:(1)早更新世地层为洼地沉积,水动力条件平稳,磁化率值较高且波动大,气候温暖湿润,对应倒四冰期之后的间冰期;(2)中更新世地层为河流环境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磁化率值较为稳定,气候总体较为寒冷干旱,对应倒三冰期与倒二冰期;(3)晚更新世气候由温和潮湿迅速转为寒冷干旱,磁化率值低且波动小,水动力条件平稳低能,沉积环境以河流为主,对应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4)全新世早期水动力条件增强,总体为以泛滥平原为主的沉积环境;(5)全新世晚期气候温暖湿润,处于水位上升的湖沼环境阶段,磁化率值最高,与中粉砂(5~6φ)呈正相关,水动力条件弱,对应冰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粒度特征 磁化率特征 古环境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煤田中段滑脱构造研究
7
作者 罗荣贵 邓小利 +3 位作者 徐飞 孔庆虎 赵鲁阳 张玉洁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通过对太行山东麓赋煤构造带中段井田构造的深入研究,认为临城、邢台、隆尧三个矿区的构造成因是重力滑脱运动;重新认识梳理了太行山东麓煤田基本构造形态;矿区内各个井田都是独立的滑脱体、多个滑脱体聚集形成的滑脱体群,覆盖了太行山... 通过对太行山东麓赋煤构造带中段井田构造的深入研究,认为临城、邢台、隆尧三个矿区的构造成因是重力滑脱运动;重新认识梳理了太行山东麓煤田基本构造形态;矿区内各个井田都是独立的滑脱体、多个滑脱体聚集形成的滑脱体群,覆盖了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断裂的隐伏露头线应向西移动;以滑脱体为主体的井田构造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其形成机理去解释,传统方法可能导致井田构造解释失真,进而影响到井田经济价值评价和矿井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滑脱构造 山前断裂
下载PDF
基于MT的冀中台陷(京南段)西部Ⅲ级构造单元界限研究
8
作者 孟子龙 柴泉 +4 位作者 郭佳 魏芳 郭晓宁 刘志彬 黄子莹 《矿产勘查》 2023年第6期933-941,共9页
太行山山前断裂是Ⅲ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与冀中台陷的边界,查明其具体位置对区域的深部热储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前期区域重力和航磁等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大地电磁勘探工作。通过布设5条大地电磁剖面,实现了对Ⅲ级构造... 太行山山前断裂是Ⅲ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与冀中台陷的边界,查明其具体位置对区域的深部热储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前期区域重力和航磁等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大地电磁勘探工作。通过布设5条大地电磁剖面,实现了对Ⅲ级构造单元界限的详细勘探。通过对4000 m以浅地层进行反演解译,并结合区域重磁勘探成果及地质资料,确定了区域性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的位置、产状、走向等,重新绘制了Ⅲ级构造单元界限。结果显示界限中段向东偏移2 km左右,南段和北段与原界限重合或小有差异。该结果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基本吻合。本文研究成果将对该区域地热勘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台陷 大地电磁测深 构造单元界限 太行山山前断裂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田深层土体硝态氮累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春胜 程一松 +1 位作者 高鹭 李艳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9-20,共2页
农田氮素(N)淋失是N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NO_3^--N),对不同施N肥处理下40~220cm土层的NO_3^--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肥处理,对不同土层中NO_3^--N累积影响很大。太行山山前平原竭土农田8... 农田氮素(N)淋失是N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NO_3^--N),对不同施N肥处理下40~220cm土层的NO_3^--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肥处理,对不同土层中NO_3^--N累积影响很大。太行山山前平原竭土农田80cm土层和40~160cm土层为NO_3^--N高度聚集层,入冬后麦田NO_3^--N有所累积,易流失;不同土层NO_3^--N累积与N肥投入呈直线关系,N肥过量投入易造成深土层NO_3^--N累积并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田 太行山山前平原 深层土体 硝态氮 累积特征 氮肥 农田氮素淋失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分析——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8-40,共3页
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变动过程的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年下降速率为0.7m;20世纪80年代该区地下水位季节变动量和季节恢复量变化平稳,90年代以来变动量和恢复量显著增大;年降水量与年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呈高度线性相... 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变动过程的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年下降速率为0.7m;20世纪80年代该区地下水位季节变动量和季节恢复量变化平稳,90年代以来变动量和恢复量显著增大;年降水量与年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呈高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7798,年降水量每增加100mm则地下水位可回升0.66m。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节水系统,加强山区的林业生态综合治理,才能缓解该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地下水位 下降量 动态变化 可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措施 节水技术
下载PDF
太行山前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实践——以灵寿县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振兴 李向全 +2 位作者 侯新伟 刘玲霞 刘德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32,共6页
灵寿县丘陵区是太行山前典型的缺水地区,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探手段,成功施工了探采结合井,并通过抽水试验评估了可开采量。通过本次地下水勘查,表明在太行山前变质岩分布区找寻岩溶裂隙水,需要充分分析地质条件找寻... 灵寿县丘陵区是太行山前典型的缺水地区,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勘探手段,成功施工了探采结合井,并通过抽水试验评估了可开采量。通过本次地下水勘查,表明在太行山前变质岩分布区找寻岩溶裂隙水,需要充分分析地质条件找寻可溶蚀性岩层,结合地形地貌重点勘查具有较大汇水面积地段,同时考虑岩性变化界线形成的储水空间。此外,采用水文地质详查结合先进的物探钻探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灵寿丘陵区的地下水勘查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此类变质岩分布区地下水找寻起到了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前 严重缺水区 地下水勘查 高密度电法 激电测深 气动潜孔锤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措施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智平 杨居荣 胡春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72,共6页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 ,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 ,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 1 0 % ;小麦 -玉米两熟制的 50 %~ 6...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 ,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 ,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 1 0 % ;小麦 -玉米两熟制的 50 %~ 60 %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 ;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 1 0 % ,果树增产约 2 0 %。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 ,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 ,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 ,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 ,提高秸秆转化效率 ,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 ,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 ,其比例分别为 :60∶2 5∶1 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饲用 资源高效利用 太行山前平原 技术措施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太行山前平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茹淑华 耿暖 +2 位作者 张国印 王凌 孙世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1-166,共6页
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 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达到449.05,580.63 kg/hm^2。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时(周年施氮量为405 kg/hm^2),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20.79,408.43 kg/hm^2。每个轮作周年减少氮肥用量30%-44%,连续10年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28.56%-42.34%和29.66%-44.6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出太行山前平原中等肥力水平的地块,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氮肥用量应控制在400 kg/hm^2以下。适宜的氮肥用量既可保证作物产量又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区 施氮量 冬小麦 夏玉米 硝态氮 残留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蒸散量和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新波 孙宏勇 +3 位作者 张喜英 沈彦俊 董宝娣 胡春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30,共5页
应用Penman—Montieth、Priestley—Taylor和FAO-24 Blaney—Criddle3种方法计算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计算结果和利用实际蒸散量计算的作物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nman—Montieth公式和FAO-24Blaney—Crid... 应用Penman—Montieth、Priestley—Taylor和FAO-24 Blaney—Criddle3种方法计算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计算结果和利用实际蒸散量计算的作物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nman—Montieth公式和FAO-24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结果相近,而Priestley—Taylor方法结果偏低;在不同公式基础上计算的作物系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Penman—Montieth公式为基础计算的作物系数比较合理,FAO一24Blaney—Criddle计算的作物系数在4月到10月之间比较合理,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的作物系数偏高;在分析了多年作物系数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分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冬小麦和夏玉米季的灌溉需水量分别在270~400mm和O~330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参考作物蒸散量 实际蒸散量 作物需水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部保定凹陷构造一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单帅强 何登发 张煜颖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保定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冀中坳陷的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相隔。凹陷内构造一地层层序的划分,对研究其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讨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发育特征也有一定的帮助。按照井、震结合的思... 保定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冀中坳陷的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相隔。凹陷内构造一地层层序的划分,对研究其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讨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发育特征也有一定的帮助。按照井、震结合的思路,利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并结合周缘的地质填图成果,建立了保定凹陷的地层系统;根据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对保定凹陷构造一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保定凹陷的构造演化。研究发现,保定凹陷内发育了古近系孔店组底部和新近系馆陶组底部两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据此将保定凹陷在纵向上划分为3个构造层:基底构造层、断陷期构造层和拗陷期构造层。保定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古近纪断陷、渐新世末反转和新近纪一第四纪拗陷4个阶段,其中,古近纪断陷期又可以分为强烈断陷期、持续断陷期和断陷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凹陷 不整合面 构造一地层层序 盆地演化 太行山山前断层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磷、钾丰缺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晓芬 冯伟 +4 位作者 杨军芳 孙丽敏 杜金钟 王素英 赵志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研究了在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肥力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冬小麦磷、钾丰缺指标,采用以缺肥区与全肥区的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回归关系进行分级的方法,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测... 研究了在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肥力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冬小麦磷、钾丰缺指标,采用以缺肥区与全肥区的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回归关系进行分级的方法,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测定值(P)〈2.4 mg/kg为极度缺乏,2.4~10.3 mg/kg为重度缺乏,10.3~18.5 mg/kg为中度缺乏,18.5~33.3 mg/kg为中等,测定值〉33.3 mg/kg为丰富。土壤有效钾的丰缺指标:测定值(K)〈30.5 mg/kg为极度缺乏,30.5~67.2 mg/kg为重度缺乏,67.2~92.0 mg/kg为中度缺乏,92.0~126.5 mg/kg为中等,〉126.5 mg/kg为丰富。与20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丰缺指标相比,各级指标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冬小麦 磷、钾丰缺指标
下载PDF
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名冲 张祥义 +1 位作者 马鹰 许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66-1172,共7页
定量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整理效益因素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构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实证... 定量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整理效益因素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构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差异较为显著,石家庄市周边县市以及环北京市13个县市区整理潜力值为[0.7,1.0],属于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包括保定市中部、石家庄市南部以及邯郸市北部的12个县市区,整理潜力值为[0.4,0.7);邢台市、邯郸市南部以及保定市西部13个县市区整理潜力值为[0,0.4),属于适度整理区。根据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的整理区提出了不同的整理模式,本文建立的熵权可拓模型将有助于推进区域农村居民点进行有序整理和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 可拓学理论 区域农村居民点 整理潜力 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
下载PDF
华北平原施氮对农田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胡春胜 程一松 于贵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8,共9页
该文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 (NO-3 N) ,对不同施N处理下 4 0cm~ 2 2 0cm土层的NO-3 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行山前平原褐土农田 80cm和 1 4 0cm~ 1 60cm处土层为NO-3 N高度聚集层 ;随着氮肥施入的增加 ,土壤溶液... 该文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 (NO-3 N) ,对不同施N处理下 4 0cm~ 2 2 0cm土层的NO-3 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行山前平原褐土农田 80cm和 1 4 0cm~ 1 60cm处土层为NO-3 N高度聚集层 ;随着氮肥施入的增加 ,土壤溶液中NO-3 N浓度显著增加 ;2 0 0kg·hm- 2 的氮肥施入水平 ,2m~ 2 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变幅不大 ,说明淋失量很少 ,而 4 0 0kg·hm- 2 和 80 0kg·hm- 2 氮肥施入水平下 ,2m~ 2 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呈持续增长 ,且增加量主要发生在 7月~ 9月份玉米生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施氮 农田 土壤溶液 硝态氮 NO3^--N淋溶 氮素循环 太行山前平原 土壤污染 施肥 氮肥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生长季硝态氮的运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晓欣 胡春胜 +1 位作者 张玉铭 董文旭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7,共4页
通过监测玉米生长季前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玉米季硝态氮的淋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现有的灌溉施肥制度下,夏玉米生长季存在硝态氮的淋失,在每年施200,400,800kg/hm2处理下硝态氮的淋失... 通过监测玉米生长季前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玉米季硝态氮的淋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现有的灌溉施肥制度下,夏玉米生长季存在硝态氮的淋失,在每年施200,400,800kg/hm2处理下硝态氮的淋失量分别为2,16,50 kg/hm2.玉米生长季的第一、第二次灌水对土体硝态氮的分布有重要的作用,使不同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在40~160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3^--N淋失 水量平衡 太行山前平原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农牧结构模式评价与配套技术体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智平 刘爱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农牧结构生产模式是太行山前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苜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分效益和土壤培肥作用。种植—畜牧模式农田亚系统可节约灌溉35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能效 ,苜蓿氮、磷产出投入率远高于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棉花 ;畜... 农牧结构生产模式是太行山前平原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苜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分效益和土壤培肥作用。种植—畜牧模式农田亚系统可节约灌溉35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能效 ,苜蓿氮、磷产出投入率远高于小麦—玉米两熟制和棉花 ;畜牧亚系统氮素32 7 %、磷素25 9 %可归还农田亚系统 ,实行一定程度的养分循环。农牧结构优化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体现在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农田亚系统高效管理、调整畜牧结构、秸秆饲用处理、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技术以及农牧物质循环技术 ,其中制定合理的农牧比例、调整畜牧结构是关键。综合协调应用这些技术 ,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农牧结构优化模式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 %~30 %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农牧结构 配套技术体系 种植-畜牧模式 农牧比例 农田亚系统 畜牧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