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structure and recent population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aihangshan macaque(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North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anyan ZHOU Jundong TIAN Jiqi LU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530-542,共13页
Massive actions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taken into protecting the world’s primates from extinction,while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genetic diversity,demographic history,and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will benefit t... Massive actions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taken into protecting the world’s primates from extinction,while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genetic diversity,demographic history,and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will benefi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a species.The Taihangshan macaque(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a subspecies of rhesus macaque(Macaca mulatta),is endemic to China and currently restricted to southern Mt.Taihangshan area.Herein,we evalu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population structure,and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his subspecies using mitochondrial(Cytb and high variable region I:HVR I)and nuclear markers(microsatellite loci)of 131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9 localities covering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is subspecies.Both phylogenetic analyses and genetic assignment revealed that the wild populations of Taihangshan macaqu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2 major highly divergent clades,THS-east and THS-west.Low genetic diversity(π:0.00266±0.00016)but high haplotype diversity(Hd:0.80352±0.015)were detected in the Taihangshan macaques,particularly in THS-east.Analyses of demographic history suggested that the Taihangshan macaques experiencedfirst a stable historical population size from Holocene to early 19th century but a subtle decline and then slight growth in the recent 200 years.We suggest that bridging the neighbor populations(i.e.setting corridors)would facilitate the male-mediated geneflow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Taihangshan macaque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demographic history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structure taihangshan macaque(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原文传递
Allomaternal care and‘adoption'in an edge-of-range population of Taihangshan macaques in Northern China
2
作者 Yongman Guo Cyril C Grueter Jiqi Lu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15-218,共4页
Among mammals,mothers provide maternal care and protection starting from gestation and they ensure nutritional supply via lactation after birth(Clutton-Brock 1991).However,in social mammals,infants may also be cared f... Among mammals,mothers provide maternal care and protection starting from gestation and they ensure nutritional supply via lactation after birth(Clutton-Brock 1991).However,in social mammals,infants may also be cared for by a variety of other group members,such as fathers,siblings,a host of more distant relatives,and even unrelated individuals.Care by individuals other than the mother is known as allomaternal care(nonmaternal care)(Ishizuka 2020).Moreover,adoption of an orphaned infant is a special case of allomaternal care(Chaves et al.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shan macaques 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allomaternal care ADOPTION paternity analyses kin selection
原文传递
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
3
作者 韩梦亚 田军东 +3 位作者 周言言 王钰炜 罗彤彤 路纪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间的打搅频次无显著差异(P=0.157),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大多指向其母亲(90%),婴幼猴的性打搅均指向其母亲。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频次、方式和打搅对象等表现出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基于功能分析,本研究认为,雄性和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均支持性竞争假说,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支持学习假说,婴幼猴的性打搅支持分离焦虑假说和学习假说。本研究结果可望增加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发育及其功能差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性打搅 性竞争 繁殖 行为生态
下载PDF
Isotopic 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 events of Precambrian complex in Taihangshan region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树文 梁海华 +2 位作者 赵国春 华永刚 简安华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4期386-393,共8页
There are five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in Precambrian complex, Taihangshan region determined by researching into geology and isotopic chronology of the complex. Basaltic magma erupted and quartz-dioritic to tonalitic ... There are five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in Precambrian complex, Taihangshan region determined by researching into geology and isotopic chronology of the complex. Basaltic magma erupted and quartz-dioritic to tonalitic magma intruded in earlier neo-Archaean, which formed hornblende-plagiogneiss of Fuping gneiss complex and metamorphic mafic rock enclaves in TTGgneiss complex.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emplacement of biotite-plagiogneiss occurred in late neo-Archaean. Extension and uplifting from the end of neo-Archa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ra formed Chengnanzhuang larg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zones and metamorphic mafic veins emplaced into the deformation zones. Remobilization of Precambrian complex and tectonic uplifting in late Paleoproterozoic era formed Longquanguan ductile shear zone and emplacement of Nanying gneiss. Occurrence of regional granite pegmatite at the end of Paleoproterozoic era means the end of the Lüliang movement. gneiss complex.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emplacement of biotite-plagiogneiss occurred in late neo-Archaean. Extension and uplifting from the end of neo-Archaean to Paleoproterozoic era formed Chengnanzhuang large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zones and metamorphic mafic veins emplaced into the deformation zones. Remobilization of Precambrian complex and tectonic uplifting in late Paleoproterozoic era formed Longquanguan ductile shear zone and emplacement of Nanying gneiss. Occurrence of regional granite pegmatite at the end of Paleoproterozoic era means the end of the Lüliang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shan region 0Precambrian complex isotopic chronology] geological events
原文传递
近20年太行山-燕山植被生态指数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陈雨琦 闫丰 +5 位作者 王澜颖 尹海魁 王文迪 王佳莹 陈亚恒 许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83-8293,共11页
为掌握太行山-燕山综合区植被生态状况,创新性地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生态指数(Vegetation Ecology Index,VEI)。选取2003—2021年的GEE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 为掌握太行山-燕山综合区植被生态状况,创新性地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生态指数(Vegetation Ecology Index,VEI)。选取2003—2021年的GEE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被VE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植被VE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21年太行山-燕山植被VEI多年平均值为0.526,整体呈现自北部向其他方向蔓延减少的趋势,其分布规律与海拔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2003—2021年,研究区VEI整体呈下降趋势,速率为0.0017/a,增加区域仅为36.71%;(3)研究年限内植被VEI呈现稳定性变化的区域约为76.96%,整体处于较稳定状况;(4)年均气温较年均降水来说对研究区VEI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将对太行山-燕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估、资源合理配置、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生态指数 谷歌地球引擎 太行山-燕山
下载PDF
河南太行山猕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
6
作者 孙楠 姚现玉 +5 位作者 李红运 刘霖 冯宝春 郑涛 田军东 路纪琪 《河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16,共4页
种群生态学关注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调节机制。其中,种群动态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猕猴(Macaca mulatta)是全球分布最广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特别是太行山猕猴(M.m.tcheliensis),其野生种群主要分... 种群生态学关注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调节机制。其中,种群动态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猕猴(Macaca mulatta)是全球分布最广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特别是太行山猕猴(M.m.tcheliensis),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的南端地区,这一区域位于世界猕猴地理分布的北缘。通过样线调查、定点观察和红外相机技术等多种方法,对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济源、焦作和新乡(包括辉县)地区的太行山猕猴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太行山猕猴野生种群估计有3000~3300只,主要集中在济源地区的太行山区,且种群数量正在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种群数量 地理分布 保护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太行山猕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东庆 闫彪 +5 位作者 常东东 栾科 任迎丰 范明亮 肖治术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2,共7页
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特征,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楝树、愚公和蟒河等3个林区37个相机位点中监测到太行山猕猴。猕猴... 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特征,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楝树、愚公和蟒河等3个林区37个相机位点中监测到太行山猕猴。猕猴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中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位于6:40—9:30和15:20—18:20。与其他季节相比,猕猴在夏季的早活动高峰提前0.5~3.2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3~2.4 h,夏季晚活动高峰提前0.2~0.7 h结束,活动高峰期缩短0.5~2.7 h。此外,在黄楝树、愚公、蟒河和邵原等4个林区66个位点中监测到人类干扰活动,人类干扰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0:00—18:00,与其他季节相比,人类干扰在夏季的活动高峰提前0.5~2.8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5~1.7 h。由此可见,太行山猕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可能主要受到温度、日照强度、日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活动节律 季节变化 人类活动 太行山
下载PDF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81
8
作者 罗照华 魏阳 +3 位作者 辛后田 詹华明 柯珊 李文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72-1684,共13页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等5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关系,因而要求软流圈/岩石圈系统不同圈层的源区岩石同时达到部分熔融的条件。结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区域岩石圈结构和地质事件序列的分析,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最合理触发机制。简单热模拟表明,软流圈窗顶界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昆仑造山带为82km),可以满足处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中性麻粒岩,基性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同时发生部分熔融。这时,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可以有6~8个产生岩浆的位置。热的软流圈物质快速涌入软流圈窗,不仅触发地幔岩的减压熔融,也可能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为岩浆的快速侵位创造了条件。所提供的岩石成因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地质特征,主元素和痕量元素特征,也可以满足同位素体系变异所要求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脉岩组合 岩石圈 软流圈 拆沉作用 岩石成因 昆仑山 太行山
下载PDF
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隆升与断陷过程 被引量:52
9
作者 马寅生 赵逊 +6 位作者 赵希涛 吴中海 高林志 张岳桥 赵汀 吴珍汉 扬守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成三级夷平面。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升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六次相对快速抬升和六个相对稳定堆积时期,形成六级阶地。古近纪断陷活动强烈,第四纪除山前断裂以外,其它断裂未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缘 夷平面 阶地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华北太行山区地壳各向异性的接收函数证据 被引量:21
10
作者 田宝峰 李娟 +2 位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59-1467,共9页
采用具有任意方向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系统,探讨了各向异性介质中接收函数表现出的横波分裂、能量偏离等特征,并系统剖析了各向异性介质对称轴方位角、倾角以及各向异性层位分布对接收函数方位变化花样的影响.太行山隆起地区是研... 采用具有任意方向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系统,探讨了各向异性介质中接收函数表现出的横波分裂、能量偏离等特征,并系统剖析了各向异性介质对称轴方位角、倾角以及各向异性层位分布对接收函数方位变化花样的影响.太行山隆起地区是研究华北克拉通构造运动以及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场所.我们以该地区JJJX台为例,介绍了利用远场接收函数研究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的方法.反演结果表明,该台站下方存在明显的来源于中、上地壳的各向异性,浅层2.4km以内表现出强度约为10%的裂隙成因的慢轴型各向异性,裂隙面沿NNE方向展布,与该地区断层走向一致;中地壳表现出强度约为8%的晶体成因的快轴型各向异性,太行山新生代的隆起是形成晶体优势排列方向的一种可能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各向异性 任意方向对称轴 方位变化花样 太行隆起地区
下载PDF
唐山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46
11
作者 刘保金 曲国胜 +5 位作者 孙铭心 刘亢 赵成彬 徐锡伟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912,共12页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09年,我们在唐山市南部的丰南地区,跨唐山断裂带完成了1条道间距40m、炮间距20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09年,我们在唐山市南部的丰南地区,跨唐山断裂带完成了1条道间距40m、炮间距20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为32~34km,莫霍面自东向西逐渐加深,在丰南县和宣庄镇之间,中-下地壳反射和壳幔过渡带反射均被唐山深断裂错开,断裂两侧的莫霍面发生错断,显示出唐山深断裂的走滑作用。反射剖面揭示的唐山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的陆内走滑断裂,浅部表现为典型的花状构造,在深部切割和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唐山地震区的深、浅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细结构 花状构造 深浅构造关系
下载PDF
河北省白石山中元古代地震遗迹的发现 被引量:23
12
作者 梁定益 宋志敏 +1 位作者 赵崇贺 聂泽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25-631,共7页
在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构造峰林游览路线上,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距今10~14亿年间)第二段地层下部,发现“震动坍塌巨角砾岩”(震积岩)。“巨角砾岩”受两条同沉积期正断层控制,是由两侧断崖上坍塌的岩块瞬时地在水下形成的。这是目前所知... 在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构造峰林游览路线上,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距今10~14亿年间)第二段地层下部,发现“震动坍塌巨角砾岩”(震积岩)。“巨角砾岩”受两条同沉积期正断层控制,是由两侧断崖上坍塌的岩块瞬时地在水下形成的。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震积岩(古地震遗迹)。根据震积岩的规模与两条正断层的断陷程度推测,白石山古地震的强度大体相当里氏6级以上,是华北中元古代地震灾变事件濒发期的具体表现。白石山距古太行山深断裂不足10km,白石山震积岩、同沉积期正断层与古太行山断裂带均呈NNE向延伸,推断当时白石山地区处在古太行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中元古界雾迷山组 古太行山断裂 白石山 河北 地震遗迹
下载PDF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2 位作者 赵英萍 王卫民 束沛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9-1719,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太行山构造带,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或各区段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环渤海地区及相关区域多个台站的速度结构显示,华北东部地区地幔软流层埋深浅、厚度大、速度低,反映了地幔上涌的特点;而在软流层或更深层次的地幔中没有发现埋深或厚度比较统一的高速或低速体,因此可能没有岩石圈或下地壳介质曾经拆沉进入地幔,这为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深部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华北 太行山构造带 燕山构造带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 被引量:20
14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2 位作者 王立凤 王继军 肖骑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7,共15页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行探测研究。大地电磁剖面穿过石家庄南侧区域,长约167km,获得了64个测点数据。采用远参考和Roubs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多点、多频率GB张量分解方法计算分析区域的电性走向,使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模式进行联合反演,获得深部电性结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浅部东倾的低角度滑脱断层和深部陡立西倾的电性边界带,构成了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接触区的深、浅构造的组合形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侧深(10km以下)、浅部(10km以上)结构具有相互独立性,冀中坳陷内的晋县断裂、新和断裂延伸深度不超过10km;邢台百尺口6.2级强余震震源位于上陡、下缓的新河断裂和其下隐伏的深部电性差异带的交会区,交会区上方及其东西两侧为具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高阻体。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和新河断裂之间的中下地壳存在高导层,其中心对应石家庄-晋县凹陷。高导层中心部位比东西两侧浅,推测与深部热物质的上升有关。1966年邢台地震群就发生在该地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 冀中坳陷 电性结构 壳内高导层
下载PDF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33
15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4 位作者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周肃 高延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个煤田的已有的相关地层的时代,在已有的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框架基础上,扩展提出该区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讨论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成生联系。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12)比较宁静的构造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量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和伴生以Au为主成矿作用。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入,伴生以Mo为主的成矿作用。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以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太行—燕辽造山带 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
下载PDF
关于太行山山前拗陷带古潜山油气勘探建议 被引量:8
16
作者 梁生正 王常岭 +2 位作者 党领群 左银卿 李小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太行山山前拗陷带的冀中拗陷、冀南地区和汤阴断陷是以下第三系和石炭一二叠系为烃源岩的"新生古储"和"古新混生古储"型潜山油气藏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近年来冀中拗陷进入深潜山勘探阶段,... 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太行山山前拗陷带的冀中拗陷、冀南地区和汤阴断陷是以下第三系和石炭一二叠系为烃源岩的"新生古储"和"古新混生古储"型潜山油气藏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区。近年来冀中拗陷进入深潜山勘探阶段,应用重、磁、电、震全信息地球物理地质勘探技术在冀中东北部又发现了10个古潜山,已钻探了5个,其中2个潜山获商业气流,2个获低产气流;在霸县凹陷及廊固凹陷分别发现了兴隆宫北和固安两个大型"新生古储"潜山。本文论述了已获低产气流、以石炭-二叠系煤系为主要烃源岩的码头和韩村潜山的气藏规模和兴隆宫北、固安二个大型"新生古储"潜山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及其含油前景,并就进一步认识和落实上述古潜山的油气勘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此区有可能成为出奇制胜形成战略突破的勘探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潜山 地球物理 油气勘探 石炭-二叠系 烃源岩 太行山 煤系 断陷 气藏 凹陷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活动 被引量:20
17
作者 樊祺诚 赵勇伟 +2 位作者 陈生生 李霓 隋建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4-681,673,共8页
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活动自北往南贯穿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2个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展现规模不等的火山群:北部诺敏河火山群和绰尔河—哈拉哈河火山群,中部阿巴嘎火山群和达里诺尔火山群,... 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活动自北往南贯穿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2个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展现规模不等的火山群:北部诺敏河火山群和绰尔河—哈拉哈河火山群,中部阿巴嘎火山群和达里诺尔火山群,南部大同火山群和乌兰哈达火山群。这些火山群主要由单成因火山组成,少则几十座,多则200余座,如阿巴嘎火山群向北延入蒙古达里干加,构成亚洲东部面积最大的新生代火山区。因此,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成为探讨大陆内部火山活动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的重要场所,也是获取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和兴蒙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2个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差异演化信息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这些火山的分布、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 第四纪火山活动 成因与构造意义
下载PDF
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杨立文 石清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288,共6页
采用实地测定和人工模拟蒸渗器(Lysimeter)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涵养水源过程中,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调蓄2~5mm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可使土壤增加下渗21.... 采用实地测定和人工模拟蒸渗器(Lysimeter)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涵养水源过程中,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调蓄2~5mm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可使土壤增加下渗21.3%~50.3%,减少地表蒸发222.0%,减少地表径流含沙量11.5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植被类型 枯枝落叶层 水文作用
下载PDF
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新构造活动及其区域运动学意义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岳桥 马寅生 杨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构造地貌解译和野外活动断层滑动矢量的测量和分析 ,阐述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 ,反演了断裂变形的构造应力场 ,探讨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区域运动学意义。研究表明 ,第四...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构造地貌解译和野外活动断层滑动矢量的测量和分析 ,阐述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 ,反演了断裂变形的构造应力场 ,探讨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区域运动学意义。研究表明 ,第四纪时期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斜张左旋走滑断裂。断层滑动矢量观测显示新近纪以来有 2期引张应力作用 :早期为NE -SW向引张 ,晚期为NNW -SSE向引张 ,这个观测结果与渭河地堑盆地的新近纪—第四纪 2期引张构造应力场一致。根据华北盆地构造资料推断 ,太行山南缘断裂带向东延伸与盆地内的泌阳 -开封 -商丘断陷带相接 ,共同构成了南华北和北华北 2个断陷区的构造边界。指出该断裂带作为南华北块体北缘 ,其新构造时期的斜张左旋走滑活动与南部秦岭断裂系左旋走滑活动一致 ,它们组成了一个宽阔的、向东撒开的、弥散型分布的左旋走滑形变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南缘断裂带 新构造活动 第四纪 构造应力场 TM遥感影像 弥散型变形
下载PDF
太行-五台山区的韧性剪切系统和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主恩 吴宗絮 +1 位作者 邓晋福 罗淑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9-291,共13页
太行-五台山区存在一巨型的北东向韧性剪切系统,由三条大型的韧性剪切带束构成。每条带束又由互相平行或小角度交接的一系列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组成。其主要构造岩类为变糜校岩、糜棱岩、S-C糜棱岩等。该韧性剪切系统发生于晚太古代... 太行-五台山区存在一巨型的北东向韧性剪切系统,由三条大型的韧性剪切带束构成。每条带束又由互相平行或小角度交接的一系列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组成。其主要构造岩类为变糜校岩、糜棱岩、S-C糜棱岩等。该韧性剪切系统发生于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的五台运动期间,经历过两期次韧性剪切作用,早期的差异应力约为12MPa,晚期的差异应力约为30MPa。应变速率分别为1.36×10(-14)/s和7.36×10(-14)/s,并指出巨型韧性剪切系统的发生将造成大规模的地壳流动,以此可以解释本区中地壳的大型低速体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学 韧性剪切系统 剪切带 糜棱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