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 transport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from Yangtze River to Taihu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g GONG Chang-kuan ZHANG +1 位作者 Cheng-biao ZUO Wei-deng W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1年第4期431-444,共14页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iver course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A rainfall-runoff model was first built to calculate the runoff of the Taihu Basin in 2003. Then, the flow patterns of river networks were simulated using a one-dimensional river network hydro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flow in tributaries of the Wangyu River and the water level in Taihu Lake,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 of the Wangyu River was buil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flow rate of the water transfer 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of inflow o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transf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The higher the inflow rate or SSC of inflow is, the higher the SSC value is at certain cross-sections along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High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contribute to higher sediment deposition per kilometer and sediment thickness.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a sharp decrease of the inflow velocit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Wangyu River on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induces intense sedimentation at the cross-section near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With an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ickness decrease gradually along the river 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u basin taihu lake river network water transfer rainfall-runoff model 1-D hydrodynamic numerical model cohesive sediment
下载PDF
基于补偿水头差的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2
作者 张芮 李寿千 +2 位作者 王志力 朱明成 陆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192,209,共7页
长江支流口门多建有节制闸,利用涨落潮过程自行引排水,而引排水流态的复杂性使得引排流量过程难以精准确定。以太湖流域杨林塘口门为例,通过分析引排水调度方式及流态特征,发现涨潮时开启中孔闸门引水,内河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差别大,... 长江支流口门多建有节制闸,利用涨落潮过程自行引排水,而引排水流态的复杂性使得引排流量过程难以精准确定。以太湖流域杨林塘口门为例,通过分析引排水调度方式及流态特征,发现涨潮时开启中孔闸门引水,内河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差别大,而落潮时开启全部闸门排水,外江侧流态复杂且附近水位有所差别。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补偿水头差的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系列补偿水头差修正堰流公式中的水位,统计了计算流量与实测流量偏差值,进而建立了流量偏差值与补偿水头差的相关关系,最终确定适宜的补偿水头差,从而建立适宜沿江口门引排流量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预测的引水流量误差减小40%~50%,排水流量误差减小3%~6%。相关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及闸管单位运行管理人员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排水 补偿水头差 流量过程 涨落潮 太湖流域 长江
下载PDF
基于特征工程和NGO-LSTM的水质预测模型研究
3
作者 虞佳颖 肖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共8页
由于水质数据特征复杂、关联度参差不齐而导致溶解氧浓度预测难度较大,为提高水质溶解氧浓度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工程和北方苍鹰优化算法的长短期记忆网络(Feature Engineering-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Long Short T... 由于水质数据特征复杂、关联度参差不齐而导致溶解氧浓度预测难度较大,为提高水质溶解氧浓度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工程和北方苍鹰优化算法的长短期记忆网络(Feature Engineering-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Long Short Term Memory,FE-NGO-LSTM)混合模型。首先对水质数据集进行缺失值补齐、特征筛选与特征多项式构造,然后基于NGO-LSTM模型优化模型参数,提升预测性能;对不同多项式阶数下的特征预测效果进行分析之后,将该模型与基于灰狼优化算法、鲸鱼优化算法及粒子群优化算法的LSTM模型进行对比;最后,在太湖流域东苕溪城南监测断面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FE-NGO-LSTM模型预见期为4,8,12,16,20,24 h的预测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当多项式阶数为2阶时,模型预测效果最好,FE-NGO-LSTM模型相比基于其他优化算法的LSTM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至少降低9.0%,12.9%及6.3%,且随着预见期的增加,预测误差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FE-NGO-LSTM模型在预测溶解氧浓度时具有一定优势与泛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溶解氧 特征工程 深度学习 北方苍鹰优化算法 耦合模型 苕溪流域 太湖流域
下载PDF
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研究
4
作者 罗彤卉 钟振坤 《福建建筑》 2024年第6期29-34,共6页
以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对比淮北平原以及太湖流域的聚落发现,传统上中国民居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向的概念,实际上会依据民居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特征而转变。不同于淮北平原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向,位于九龙江河口平原的研究区域,... 以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对比淮北平原以及太湖流域的聚落发现,传统上中国民居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向的概念,实际上会依据民居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特征而转变。不同于淮北平原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向,位于九龙江河口平原的研究区域,仅35.9%的传统民居朝向为“坐北朝南”。经进一步分析发现,闽南民居与山脉的距离和民居是否采用“坐北朝南”的朝向有密切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民居与山脉的距离越近,则更倾向于以山脉的方位为坐向;距离越远,则更倾向于“坐北朝南”的方位。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环境是影响闽南传统民居朝向选择的关键因素,民居的朝向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联,蕴含了聚落与环境的脉络。此脉络的厘清,将对传统聚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朝向 传统民居 乡村聚落 九龙江河口平原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太湖流域重要河湖水量分配分析研究
5
作者 许强 吴小靖 张中天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11期15-20,33,共7页
在河湖基本生态用水保障、幸福河湖建设对河道内水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基于太湖流域沿江和环太湖水量数据,根据不同阶段,考虑增长贡献率,分析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及城市沿江、环太湖水量交换趋势变化,运用知识图谱重点分析... 在河湖基本生态用水保障、幸福河湖建设对河道内水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基于太湖流域沿江和环太湖水量数据,根据不同阶段,考虑增长贡献率,分析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及城市沿江、环太湖水量交换趋势变化,运用知识图谱重点分析太湖流域重要河湖河道内水量交换特征和成因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不含黄浦江)年均引江水量略有增加、出入湖水量显著增加。在水资源调度期间,受降雨和下垫面变化影响,湖西区水资源调度期和其他时期均是湖西区入湖来水的主要贡献期;望虞河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水资源调度期间;浙西区入湖水量受太湖水位顶托,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建议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规范水资源调度,实现流域、区域水资源有序调度,进一步优化太湖水位调度线,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河道内水量分配 增长贡献率 知识图谱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河网水体氮磷负荷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德鸿 余居华 +2 位作者 钟继承 钟文辉 范成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对西太湖流域典型河道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含量进行分析,利用原柱样培养实验测定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及需氧量(SO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河道水体和沉积物氮磷总体含量水平较高,水体TN和TP平均含量分别为4.12m... 对西太湖流域典型河道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含量进行分析,利用原柱样培养实验测定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及需氧量(SO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河道水体和沉积物氮磷总体含量水平较高,水体TN和TP平均含量分别为4.12mg/L和0.16mg/L,沉积物TN和TP平均含量分别为1658.76mg/kg和712.25mg/kg,NO3--N为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NH4+-N为沉积物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需氧量(SOD)区域间差异较大,大体呈现西、南部区域较高,北部区域较低的特征;沉积物-水界面各无机氮磷交换通量分别为:NH4+-N为-188.08~329.45mg/(m2?h),均值为13.05mg/(m2?h);NO3--N为-118.68~42.86mg/(m2?h),均值-28.09mg/(m2?h);NO2--N为-18.37^-4.81mg/(m2?h);均值-8.22mg/(m2?h);溶解性活性磷(SRP)为-10.94~10.58mg/(m2?h),均值1.34mg/(m2?h).NH4+-N整体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且与沉积物有机质(LOI)呈极显著正相关,SRP交换通量与沉积物中TP和TDP均显著正相关,表明NH4+-N的释放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分解有关,SRP释放主要受沉积物TP和TDP影响.总体看,西部区域点位沉积物及水体氮磷污染最为严重,氮磷交换通量也较大,在区域内又表现为下游入湖口>上游的特征,表明人类活动对太湖流域典型河网氮磷水平及迁移转化特征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河网 沉积物-水界面 沉积物需氧量 交换通量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以太湖上游地区蠡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恒鹏 杨桂山 +1 位作者 刘晓玫 万荣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HydrologicImpact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居民地扩展占流域总面积的4.1994%,地表径流量增加了6.17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文效应有较大差别,林地、湖滩湿地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田和旱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效应 管理策略 长周期 河流域 上游地区 1984年 Impact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2000年 1995年 2002年 地表径流量 管理决策 流域规划 太湖地区 降水序列 分析模型 分析结果 建筑用地 研究区 敏感性
下载PDF
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平衡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莹 李恒鹏 +1 位作者 聂小飞 徐昔保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9-837,共9页
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氮、磷收支平衡决定了氮、磷在土壤的富集,进一步影响氮、磷的流失强度,分析该过程有助于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对区域的环境效应.以位于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农户调查问卷、土壤和植被生物量实... 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氮、磷收支平衡决定了氮、磷在土壤的富集,进一步影响氮、磷的流失强度,分析该过程有助于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对区域的环境效应.以位于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农户调查问卷、土壤和植被生物量实验分析、文献调研和氮、磷表观平衡模型的方法,选择研究区的茶园、水田、马尾松林和竹林四种典型用地类型,系统分析了氮、磷的输入要素,包括肥料输入、大气沉降、秸秆返田/枯枝落叶、生物固氮、人畜排泄物返田,以及输出要素,包括植物生长吸收、氨挥发、反硝化,并比较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土壤表层氮、磷含量比较,揭示太湖流域上游丘陵山区主要用地类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氮、磷盈余量大小顺序为茶园>水田>马尾松林>竹林,分别是648.6、248.9、115.5、53.6 kgN/(hm2.a)和319.9、29.7、1.2和-3.4 kgP/(hm2.a);氮、磷利用效率以竹林最高,茶园的氮、磷利用效率均最低,仅为15.0%和3.1%;土壤氮盈余量与表层氮含量未能呈现出一致的关系,土壤磷盈余量与表层磷含量比较类似,并由此得出竹林比马尾松林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而茶园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超过水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上游 丘陵地区 用地类型 氮磷平衡 茶园 天目湖流域
下载PDF
^(137)Cs法应用于流域土壤侵蚀初步研究——以太湖上游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金磊 濮励杰 +3 位作者 金平华 王宇飞 潘少明 周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8-796,共9页
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日趋突出 ,而由土壤侵蚀造成的物质迁移是流域非点源营养元素输入的主要载体之一 ,因此 ,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太湖上游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 ,利用137C... 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日趋突出 ,而由土壤侵蚀造成的物质迁移是流域非点源营养元素输入的主要载体之一 ,因此 ,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太湖上游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 ,利用137Cs示踪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数量及空间分布状况作了初步的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为(2 14 8.8± 12 0 .7)Bq/m2 ;根据建立以及选择的土壤侵蚀和沉积模型计算 ,研究区内非耕作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 - 431.6t/km2 ·a(“ -”表示堆积 ) ,耕作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 16 81.2t/(km2 ·a) ,年均土壤侵蚀厚度为 1.5 3mm .研究结论对深入探讨太湖流域上游物质迁移对太湖的生态影响具有基础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法 土壤侵蚀模型 土壤侵蚀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西苕溪流域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颜润润 晁建颖 +2 位作者 张磊 崔云霞 庄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3,共5页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2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2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计1424家典型企业对TN、TP因子进行了补充监测,同时,对各县市共214家污水处理厂排口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源直排入河量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入河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原始产生废水19.59亿t、COD 118.7万t、氨氮3.47万t,经过企业内部处理后出厂排放废水量约11亿t,其中35%的废水接入了污水处理厂;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最终入河的工业源污染物量分别为COD 10.6万t/a、氨氮4 665t/a、总磷934t/a、总氮1.84万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源 普查 入河量 太湖流域 江苏
下载PDF
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支流的营养状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欢 袁旭音 +2 位作者 陈海龙 许海燕 李正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15,共8页
为了解太湖流域上游支流水体的营养状态特征及流域附近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选取了入湖水系西苕溪的10条主要支流进行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流总磷(TP)、颗粒磷(PP)、总溶解性磷(TDP)、总氮(TN)、铵态氮(NH4... 为了解太湖流域上游支流水体的营养状态特征及流域附近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选取了入湖水系西苕溪的10条主要支流进行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流总磷(TP)、颗粒磷(PP)、总溶解性磷(TDP)、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季节间差异较大,TP含量范围为0.033~0.205 mg/L,PP含量范围为0.007~0.104 mg/L,TN含量范围为2.014~5.921 mg/L,NH4^+-N含量范围0.021~1.659 mg/L,NO3^--N含量范围1.082~3.415mg/L,COD范围为6.5~15.5 mg/L.总体上呈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部分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利用水质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10条支流分成4类,其水体营养特征与周围环境相联系.支流营养盐、COD的通量明显受流量控制,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是导致其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耕地和居民地主要起源的作用,林地和草地主要起汇的作用.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各指标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在平水期,对TP影响最大的是居民地,而对TN影响最大的是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COD 流量 土地利用类型 支流 西苕溪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典型入太湖河流夏-秋季氮素污染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学研 张咏 +3 位作者 徐亮 刘雷 钟声 郭蓉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5,共7页
河流输入是太湖氮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揭示河流在入湖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特征以及潜在的原因,以江苏省境内典型入湖河流氮素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入湖河流氮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氮素组成在入湖过程中存在不... 河流输入是太湖氮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揭示河流在入湖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特征以及潜在的原因,以江苏省境内典型入湖河流氮素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入湖河流氮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氮素组成在入湖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变化特征,但是总氮(TN)在入湖过程中均呈升高趋势。分析结果还表明,硝酸盐氮(NO_3^--N)是漕桥河与太滆南运河TN的主要组成,而大浦港TN的主要组成为氨氮(NH_4^+-N)。同时,造成河流氮素变化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河流交汇对入湖河流氮素组成的影响较大,污水处理厂排水对河流氮素污染物的增加也不容忽视,所以在入湖河流氮素污染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执行"一河一策"和"连片治理"双管齐下的策略,还要采取措施,提升流域内污水处理厂脱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入太湖河流 氮素污染物 水环境
下载PDF
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罗缙 逄勇 +2 位作者 林颖 罗升 叶晓盈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直湖港最大,主要输送无锡地区的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河网水流水质模型 入湖通量
下载PDF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下的美丽幸福太湖流域片建设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浩云 唐力 +1 位作者 秦忠 甘升伟 《中国水利》 2019年第20期4-6,10,共4页
为着力建设美丽幸福太湖,通过开展太湖流域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研究及保障工作,深入系统调研典型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从确定生态保护对象、合理拟定保护目标、强化调度管理、做好监测预警、落实管控责任等方面提出了进... 为着力建设美丽幸福太湖,通过开展太湖流域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研究及保障工作,深入系统调研典型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从确定生态保护对象、合理拟定保护目标、强化调度管理、做好监测预警、落实管控责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流量管控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片 重点河湖 生态流量管控
下载PDF
太湖流域河网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永高 张瑞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192-195,共4页
[目的]对太湖流域河网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该流域环境管理及水质改善提供基础。[方法]以太湖流域的夏庄浜、洛西河、凤沟河三条河流为例,通过在河道中分别实施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处理工艺、五级负荷削减治理工艺、生... [目的]对太湖流域河网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该流域环境管理及水质改善提供基础。[方法]以太湖流域的夏庄浜、洛西河、凤沟河三条河流为例,通过在河道中分别实施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处理工艺、五级负荷削减治理工艺、生态景观修复工艺,对3个工程的运行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出适用于流域河网地区的生态修复技术。[结果]三条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处理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夏庄浜>洛西河>凤沟河,由此可得3种生态修复工艺的去除污染物能力顺序为: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处理工艺>五级负荷削减治理工艺>生态景观修复工艺。[结论]污染物去除效果表明,3种工艺对河道中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并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通过进一步优化,可形成适用于河网地区的水质改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河网 生态修复工程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量分配特点及方案编制技术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志平 李蓓 《中国水利》 2014年第17期10-12,16,共4页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区,其水量分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较大的技术难度。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流域水量分配的特点,依据全国水量分配技术细则和流域具体情况,提出了水量分配的原则和分配方案编制...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南方平原河网区,其水量分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较大的技术难度。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流域水量分配的特点,依据全国水量分配技术细则和流域具体情况,提出了水量分配的原则和分配方案编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线路,并介绍了分配方案中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平原河网 水量分配 特点 技术方法
下载PDF
区域协同机制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以太滆南运河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娟 王惠中 +1 位作者 吴云波 张倩 《环境科技》 2010年第2期44-47,共4页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网区,水系相互连通。单一河流的整治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整个区域的协同控制。区域成员在统一规划的运作下,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区域间协作,实现所有区域的信息共享,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从而构成公平、共赢的局面,... 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河网区,水系相互连通。单一河流的整治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整个区域的协同控制。区域成员在统一规划的运作下,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区域间协作,实现所有区域的信息共享,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从而构成公平、共赢的局面,进而保持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机制 太湖流域 入湖河流 污染控制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维新 张永春 +5 位作者 张海平 刘庄 张龙江 蔡金傍 庄巍 章永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4-8,共5页
从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出发,调查分析太湖流域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结构设计,构建了包括预警方案订制、... 从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出发,调查分析太湖流域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的需求分析,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结构设计,构建了包括预警方案订制、风险预警模型库和预测结果三维展示3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系统,为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河网水质模型 风险预警 三维展示系统
下载PDF
连续降雨后太湖流域典型农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至入湖河流水体细菌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维国 邸攀攀 +2 位作者 易能 严少华 高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7,共10页
研究以太湖区域中林地、桃园、稻田以及链接这些典型土地的河流共8个点为取样地,借助16S r 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分析技术,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利用双末端测序的方法得到1 865 862条原始序列,通过对原始序列进行拼接、过滤,得... 研究以太湖区域中林地、桃园、稻田以及链接这些典型土地的河流共8个点为取样地,借助16S r 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分析技术,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利用双末端测序的方法得到1 865 862条原始序列,通过对原始序列进行拼接、过滤,得到1 712 497条有效序列,按照97%相似性将优质序列划分为95 132条可操作分类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同时基于OTUs信息计算Alpha和Beta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并采用RDP Classifier结合Green Gene数据库对代表性OTU序列进行注释。在OTU聚类信息、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组间差异性物种统计方面,分析了明显连续降雨后监测的细菌群落从农田到河流连续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景观带、稻田、桃园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明显比河流水体中丰富,说明陆源微生物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适应特定生境的变化。Acidobacteria门在森林景观带、水稻田、桃园中表现出较高的丰度,Proteobacteria门在河流中展现出更大的种群优势。Nitrospirae门是一类具有硝化作用的细菌,在水稻田中显示较高的优势。Yersinia属、Flavobacterium属、Aeromonas属、Pseudomonas属、Acinetobacter属是具有传播水生动物、人畜流行疾病能力的种群,并且在河流中具有较高丰度,应当引起注意。Sphaerotilus属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毒物质有很强的降解作用,在河流中的丰度高于土壤。Sphingomonas属、Arthrobacter属、Thiobacillus属能够降解除草剂、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在桃园和稻田中表现出较高丰度,具有环境修复价值。本文为系统掌握太湖流域果园和水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从农田系统到河流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该区域农业从事者应当从经济、生态和健康方面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桃园 稻田 河流 病原细菌 环境修复
下载PDF
基于最大日负荷量的流域污染控制措施——以太湖新孟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润润 晁建颖 崔云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0-73,82,共5页
以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划理念为基础,利用太湖新孟河流域水文水质、污染源资料,对照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对基于月水平的流域最大日负荷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基于TMDL值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该流域全年TMDL值变化幅度较大,面源... 以最大日负荷量(TMDL)计划理念为基础,利用太湖新孟河流域水文水质、污染源资料,对照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对基于月水平的流域最大日负荷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基于TMDL值的污染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该流域全年TMDL值变化幅度较大,面源为该区域水质的主要污染源;面源污染负荷量在不同月份差异明显;根据污染物削减量的计算结果提示,并非每个月都要按照统一的削减标准进行排污控制,可根据TM-DL计划科学利用和调控水环境容量,既促进环境保护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控制 TMDL计划 环境容量 新孟河 太湖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