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部俯冲系统分段性及相关盆地群成盆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薛友辰 李三忠 +10 位作者 刘鑫 索艳慧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王鹏程 熊莉娟 安慧婷 程世秀 王霄飞 马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147,共19页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 南海东部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地带,该区域东侧为马尼拉俯冲带、吕宋岛弧和东吕宋-菲律宾俯冲带,构成对倾的沟-弧-盆体系,本文称为俯冲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地貌、地震、火山、断裂、盆地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以巴布延走滑断裂和锡布延走滑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其北段受台湾造山带碰撞挤压的影响,台湾造山带西侧的北港隆起对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楔入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南海东北部陆块挤出,产生了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笔架南盆地等,是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碰撞-楔入-挤出构造。中段受南海死亡的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板片窗"影响,使得该段的地震、岩浆活动、地貌特征和应力状态等存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产生的一系列盆地受弧内走滑断裂调节。南段受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控制,紧邻该俯冲带地震和火山强烈;但西侧受南沙地块(巴拉望地块)的阻挡作用,在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菲律宾大断裂的调节作用下,导致马尼拉海沟平面上发生弯曲,该段西侧地震和火山活动性减弱。分布在该段的盆地是在不同性质的地块碎片碰撞的基础上,受后期走滑断裂的调节拉分作用,呈现现今的盆地分布格局。总之,南海东部俯冲系统的南、北分别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楔入和西向俯冲影响,而南海海盆沿马尼拉海沟向东的俯冲对该俯冲系统中段的构造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岛弧 挤出 楔入 台湾造山带 马尼拉俯冲带
下载PDF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1 位作者 吴贻 李天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44,共14页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 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 1个沉积中心...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 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 1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山脚断层各段落的活动性并不相同,向NE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段落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不活动。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同时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应该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盆地周围发育了一系列的火山 (群),由于盆地的发育是紧随这些火山主要活动之后的,盆地的形成与周围火成活动有着必然联系,一些地球物理资料和盆地内的构造发育及沉积迁移特征表明,台北盆地的发育是深部岩浆体的冷却收缩所致。台北盆地深部存在与大屯火山群深部相通的岩浆体,岩浆体的冷却由南向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火山群 造山带 正断层 构造特征 岩浆 金山 沉降 收缩 垮塌
下载PDF
造山带双层结构的厘定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根厚 李典 +1 位作者 梁晓 唐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5-727,共23页
当前,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二者过渡期间常常发生陆壳俯冲。然而,该俯冲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变形特点,并如何影响造山带演化过程,长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文中选择曾发生了陆壳俯冲的... 当前,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二者过渡期间常常发生陆壳俯冲。然而,该俯冲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变形特点,并如何影响造山带演化过程,长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文中选择曾发生了陆壳俯冲的两个新生代时期的造山带(中国台湾造山带和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和一个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带(羌塘造山带)开展研究,以期阐明陆壳俯冲的独特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和造山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陆壳俯冲常常在造山带形成双层结构,上部为一套由史密斯地层组成的逆冲叠瓦扇构造体系,下部为一套具“岩块-基质”结构特征的俯冲杂岩。双层结构的上下部分物质组成相似,均以斜坡相-海底扇相沉积为主,也有陆棚相沉积。因此,由于构造变形时间相近,双层结构应是由同一套被动陆缘物质俯冲形成的深浅不同的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在陆壳俯冲过程中,早期的斜坡-海底扇俯冲是形成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后续的陆棚俯冲则对碰撞作用的发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而使应变逐渐向克拉通内部扩展,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随着碰撞作用的持续,双层结构常常遭到构造破坏,深部的俯冲杂岩因此得以剥露至浅表。因此,文章的研究强调了陆壳俯冲和深俯冲物质的折返在造山带演化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结构 造山带 陆缘俯冲 羌塘造山带 雅鲁藏布江造山带 中国台湾造山带
下载PDF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海荣 王英民 +2 位作者 刘振湖 周爱华 黄奇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82,共8页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④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物源供给方式的差异给予了探讨,认为在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尽管增生楔业已推覆至陆缘层序之上,但盆地依然呈被动陆缘的外廓特征,以大陆方向为盆地的唯一物源;在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盆地开始明显出现挠曲响应,增生楔开始具备并逐步加大向盆地供应沉积物质的能力,但依然以大陆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在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前渊和前隆区逐步形成,在来自唯一物源、后陆方向造山带物质的快速充填下,前陆期层序快速向前隆方向超覆,形成典型的前陆楔形体;在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伸展作用出现并快速扩展,前渊抬升,前陆层序遭受剥蚀,火山作用重新出现。并探讨了该模式是否具有周缘前陆盆地的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阶段划分 增生楔 造山带 周缘前陆盆地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
下载PDF
台湾造山带主要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特征
5
作者 李强 王紫燕 《华南地震》 2022年第4期48-53,共6页
利用2016—2018年GPS水平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旋转与块体边界断层闭锁的负位错模型,反演了台湾造山带主要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并讨论了断层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该区域纵谷断裂北段、狮潭断层、四季断层和潮州断层闭锁程度相... 利用2016—2018年GPS水平速度场数据,基于块体旋转与块体边界断层闭锁的负位错模型,反演了台湾造山带主要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并讨论了断层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该区域纵谷断裂北段、狮潭断层、四季断层和潮州断层闭锁程度相对较强,其他断层闭锁程度较弱;结合滑动亏损分布和历史强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纵谷断裂北段、四季断层和潮州断层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台湾地震 台湾造山带 GPS速度场
下载PDF
再论台湾造山带构造格架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博宏 魏春景 季建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3-979,共17页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理解西太平洋弧-陆碰撞过程和边缘海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本文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台湾造山带的诸多研究进展,讨论了其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过程。我们将台湾造山带重新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依次为:(1)西部前陆盆地;(2)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3)太鲁阁带;(4)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5)纵谷磨拉石盆地;(6)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其中,西部前陆盆地为6.5Ma以来伴随台湾造山带的隆升剥蚀形成沉积盆地。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为新生代(57~5.3Ma)欧亚大陆东缘伸展盆地沉积物由于弧-陆碰撞受褶皱、逆冲及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太鲁阁带是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块,主要记录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在欧亚大陆活动边缘形成的岩浆、沉积和变质岩作用。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和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分别为中新世中期(~18Ma)以来南中国海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岛弧和弧前增生楔,其中玉里混杂岩中有典型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记录,变质年龄为11~9Ma;岛弧火山作用的主要时限为9.2~4.2Ma。纵谷磨拉石盆地记录1.1Ma以来的山间盆地沉积。台湾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欧亚大陆边缘增生阶段(200~60Ma);(b)欧亚大陆东缘伸展和南中国海扩张阶段(60~18Ma);(c)南中国海俯冲阶段(18~4Ma);(d)弧-陆碰撞阶段(<6Ma)。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带是一个特殊案例,其弧-陆碰撞并不伴随着弧-陆之间的洋盆消亡,而是由于北吕宋岛弧及弧前增生楔伴随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向西北方走滑,仰冲到欧亚大陆边缘,形成现今的台湾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造山带 弧-陆碰撞 南中国海俯冲 构造分区 北吕宋岛弧
下载PDF
Precollisional tectonics and terrain amalgamation offshore southern Taiwan:Characterizations from reflection seismic and potential field data 被引量:8
7
作者 LI ChunFeng ZHOU ZuYi +3 位作者 LI JiaBiao CHEN HuanJiang GENG JianHua LI 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897-908,共12页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n 200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launched out a long geophysical survey from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in 200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launched out a long geophysical survey from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through the Luzon Arc,to the Huatung Basin and the Gagua Ridge.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from this survey,combined with gravimetric and magnetic modeling,a systematic effort is made to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geodynamics offshore southern Taiwan. By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precollisional tecto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adjacent geological units and their tectonic affiliations,this study can help reveal early arc-continent collisional processes that formed the Taiwan orog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ila accretionary prism and its eastward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indicate that the subduction of SCS have experienced multiple phases of increased activity. Active precollisional crustal shortening within the Northern Luzon Trough resulted in tilting of sedimentary layers at angles between 6° and 13°. But the shortening induced by tilting accounts for only a tiny part of regional total crustal compressi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Luzon Arc appears to be more active than the rest,evidenced by active faulting and folding in the intra-arc basins on the eastern flank. Magnetic modeling/inversion shows that the Luzon Arc may have experienced multiple phases of magmatic activities,causing lateral magnetic inhomogeneity.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and gravity modeling indicate that the Huatung Basin has anomalously higher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densities than those of SCS and the Luzon Arc. In addition,there is a large bathymetr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uatung Basin and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CS basin. These observations argue against early hypothesis that the Huatung Basin and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CS basin may once have belonged to one single oceanic crust,in part or in whole. The Gagua Ridge,as a sliver of uplifted oceanic crust,may be related to a transient north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plate. All evidences point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 region offshore southern Taiwan is experiencing multiple terrain amalgamation,which is a classical model for continenta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ollisional TECTONICS taiwan orogen LUZON Arc GRAVITY and magnetic model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Huatung Basin
原文传递
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对油气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占东 赵佳彬 +4 位作者 张日新 李丽 郝沪军 黄进达 李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76-1784,共9页
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 中国台湾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构造单元的类型、性质和演化过程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系统综述了50多年来已有中国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和重建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史的主要认识,特别是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侧重探讨了板块运动和弧陆碰撞对中国台湾大地构造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台湾总体经历了4个关键期:(1)晚中生代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 Ma),在华南陆缘形成造山带和俯冲沟弧盆系统;(2)古近纪到早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时期(约80~16.5 Ma),形成新生代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雏形;(3)中-晚新世板块汇聚初期(16.5~6 Ma),形成的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增生楔为中央山脉、恒春半岛前身,向南连接恒春海脊,部分南海洋脊因碰撞挤压形成中国台湾东部蛇绿岩套;(4)晚中新世末以来活跃造山期(6 Ma至今),菲律宾海板块朝欧亚大陆向西碰撞和向北俯冲,分别形成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高屏斜坡和大屯火山区-琉球火山弧、宜兰平原-冲绳海槽;北吕宋岛弧向欧亚大陆碰撞和逆冲,形成花东纵谷和利吉混杂岩体、海岸山脉.中国台湾地区在同裂谷(syn-rift)时期的晚白垩系到古近系、后裂谷(post-rift)时期的中新统、造山定型期的下中新统和第四系地层发育了三套主要含油气系统.从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来认识中国台湾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理解其独有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这对该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寻找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演化 中国台湾造山带 碰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