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kayama pulchellum原位增长率测定的研究
1
作者 侯建军 赖红艳 +1 位作者 雷红灵 黄邦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现今用于测定有害藻华生物原位增长率的方法很难在现场进行有效地应用,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基于rRNA、叶绿素和总蛋白质浓度的定量测定方法来估算其细胞增长率。本研究重点对Takayama pulchellum细胞株(TPXM)的rRNA含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关系... 现今用于测定有害藻华生物原位增长率的方法很难在现场进行有效地应用,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基于rRNA、叶绿素和总蛋白质浓度的定量测定方法来估算其细胞增长率。本研究重点对Takayama pulchellum细胞株(TPXM)的rRNA含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用荧光标记的肽核酸探针结合全细胞杂交方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和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T.pulchellum单细胞水平的rRNA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T.pulchellum单细胞rRNA水平与其相应的细胞特定生长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2=0.7293,p<0.01,n=14),单细胞蛋白质含量r、RNA水平与同步后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2=0.6984,p<0.01,n=14)。上述结果提示单细胞rRNA含量可作为指示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特定生长率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ma pulchellum 肽核酸探针rRNA 流式细胞仪 原位增长率
下载PDF
厦门港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的形态、生长及分子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顾海峰 孙军 +2 位作者 邹迎麟 方琦 蓝东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1027,共7页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 在2003年厦门港发生的一次裸甲藻赤潮中分离得到了纤小裸甲藻(Takayamapulchellum),并对其形态学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该株藻细胞个体较小,长约20~23μm,宽约14~20μm。藻细胞外表卵圆形,细胞上壳有一条明显的S形顶沟,顶沟是特异性的反S形。与模式种相比,这一株裸甲藻细胞核更靠上部,大部分细胞横沟都没有偏移。纤小裸甲藻在盐度为28时比生长率最大,达到0.42,随着盐度下降,比生长率也跟着下降,当盐度下降到16时,生长率为0。盐度范围在8~16时,超过80%的藻类能存活48h;当盐度低于4时,生长率和存活率都为0。24~27℃是纤小裸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比生长率超过0.50,当温度升到30℃时,生长率急剧下降到约0.35。毒素测定结果显示该株裸甲藻不含麻痹性贝毒和神经性贝毒。本株纤小裸甲藻大亚基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bp,与基因库中该种的一株相似种同源性超过99%。对18株裸甲藻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纤小裸甲藻和Karlodiniummicrum的距离最近,通过ITS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大致能够把Akashiwo属、Karenia属、Karlodinium属和Takayama属与Gymnodinium属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港 纤小裸甲藻 形态 生长 分子特征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Prorocentrum minimum and Takayama pulchella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rough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ow cytometry
3
作者 HOU Jianjun LAI Hongyan +1 位作者 HUANG Bangqin CHEN Jix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Partial rDNA sequences of Prorocentrum minimum and Takayama pulchella were amplified, cloned and sequenced, and these sequence data were deposited in the GenBank. Eight oligonucleotide probes (DNA probes) were desig... Partial rDNA sequences of Prorocentrum minimum and Takayama pulchella were amplified, cloned and sequenced, and these sequence data were deposited in the GenBank. Eight oligonucleotide probes (DNA prob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analysis. The probes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P. minimum and T. pulchella in unialgal and mixed algal samples with a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 using flow cytometry. Epifluorescence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these specific probes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entered the algal cells and bound to target sequences, and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resulting from whole-cell hybridization varied from probe to probe. These DNA probes and the hybridization protocol we developed were specific and effective for P. minimum and T. pulchella, without any specific binding to other algal species. The hybrid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probes specific to P. minimum was in the order: PM18S02 PM28S02 〉 PM28S01 〉PM18S01, and that of the probes specific to T. pulcheUa was TP18S02 TP28S01 〉 TP28S02 〉TP18S01. The different hybrid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NA probes could also be shown in the fluorescent signals between the labeled and unlabeled cells demonstrated using flow cytometry. The DNA probes PM18S02, PM28S02, TP18S02 and TP28S01, and the protocol, were also useful for the detection of Mgae in natura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GONUCLEOTIDE DNA probes Prorocentrum minimum takayama pulcheUa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low cytometry
下载PDF
Is the dinoflagellate Takayama xiamenensis a synonym of Takayama acrotrocha (Kareniaceae, Dinophyceae)?
4
作者 Songhui LÜ Aimin CHAO +4 位作者 Qianyan LIANG Jingyi CEN Jianyan WANG Tao JIANG Si L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146-2163,共18页
The naked dinoflagellate Takayama acrotrocha was identified as responsible for a bloom in Shenzhen Bay,Guangdong,China,in early spring 2021.The identification was confirmed by light,scanning,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 The naked dinoflagellate Takayama acrotrocha was identified as responsible for a bloom in Shenzhen Bay,Guangdong,China,in early spring 2021.The identification was confirmed by light,scanning,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molecular data based on the LSU ribosomal DNA(rDNA)and ITS rDNA sequences.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T.acrotrocha bloom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sulcus of T.acrotrocha was wide and extended onto the epicone as a short intrusion in general,sometime the intrusion was not apparent and some were finger-like.The apical groove was deeply sigmoid.The nucleus was large,ovoid to cup-shaped and occupied most of the epicone.A large,rounded pyrenoid surrounded by a starch sheath was located at the left side to the centre of the hypocone.Under epifluorescence illumination,a row of large vesicular knobs was observed on the upper border of the cingulum.The intraspecific morphological variabilities in the clonal cultures of T.acrotrocha were investigated carefully.Cells that share the same diagnostic characters use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akayama xiamenensis such as the finger-like sulcus,a large nucleus located in the epicone and the similar pyrenoid type were observed.The LSU rDNA sequences of T.acrotrocha and T.xiamenensis only differed in 3 base pairs(bp)for a sequence length of 673 bp(with a similarity of 99.55%).For these reasons,we propose T.xiamenensis as a junior synonym of T.acrotroc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ma spp harmful algal bloom morphology PHYLOGENY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地区震后滑坡演化趋势研究
5
作者 倪章 常鸣 +2 位作者 唐亮亮 向兰兰 徐恒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4,205,共8页
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滑坡给川西高山峡谷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威胁。震后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新生滑坡及古滑坡活动加剧,分析震后滑坡的演化趋势,对重点地区及时开展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以汶川县东北部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选取岩性、距... 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滑坡给川西高山峡谷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威胁。震后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新生滑坡及古滑坡活动加剧,分析震后滑坡的演化趋势,对重点地区及时开展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以汶川县东北部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选取岩性、距断层距离、PGA、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年最大24 h降雨等9个影响因子,利用滑坡频率密度、面积密度和数量密度,统计分析2009年、2011年、2015年、2021年4期滑坡时空演化特征;同时结合证据权重(WOE)、随机森林(RF)、证据权重-随机森林(WOE-RF)模型,开展研究区滑坡易发性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滑坡数量、面积和规模均大幅减小,已处于较低水平;滑坡时空演化以2015年为转折由南向北发展;经ROC验证,WOE-RF得到的滑坡易发性精度最高,且三种模型均显示滑坡极高易发区演化也呈远离震中的由南向北之势。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地区 震后滑坡 时空演化 证据权重-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厦门西海域裸甲藻和原甲藻赤潮的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侯建军 黄辉 +2 位作者 雷红灵 赖红艳 黄邦钦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海域存在的赤潮原因种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赤潮发生海域存在着许多原甲藻和裸甲藻种类,但不能进一步确认到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微小原甲藻体表规则的花纹等特征,根据Takayama pulchellum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反S形顶沟等特征分别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分子分类学分析表明,T.pulchellum(株名为TPXM)28S rDNA 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 bp,与基因库中同种相似株的同源性大于99%;微小原甲藻(株名PMDH)的ITS和28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同种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无纹环沟藻(株名GIXM)的ITS与基因库中登记的分离自中国深圳海域的4株同种藻的同源性也高达99%。用ITS序列和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也能很好地显示微小原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藻之间的亲缘关系。将上述结果结合文献记录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证实这3种赤潮种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微小原甲藻是厦门海域较为常见的赤潮原因种。对上述检测和鉴定方法的系统应用也表明,这些方法可应用于对现场赤潮生物进行有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西海域 赤潮 takayama pulchellum 无纹环沟藻 微小原甲藻
下载PDF
文化资本视角下历史街区再生理念、框架和策略——以日本高山城下町和南京小西湖历史街区为实证
7
作者 李祯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历史街区拥有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要义,历史街区再生需要平衡好利用好城市中的文化力、经济力和社会力,在人文价值、当代需求和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可操作的秩序路径。基于此,论文回归历史街区活态遗产的人文社会属性,从“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 历史街区拥有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要义,历史街区再生需要平衡好利用好城市中的文化力、经济力和社会力,在人文价值、当代需求和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可操作的秩序路径。基于此,论文回归历史街区活态遗产的人文社会属性,从“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历史街区”切入研究,重点围绕街区遗产资源的价值潜力,架构了历史街区再生解释框架,并在此框架下结合对日本高山和南京小西湖两个历史街区再生案例的审视分析,探讨了文化资本增量积累下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研究明晰了建成遗产作为可持续再生驱动力的价值作用,为本土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遗产资源驱动 (城市)历史街区 再生策略 日本高山
下载PDF
基于DNA探针和FISH技术对两种有害浮游植物的检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建军 李家园 +2 位作者 朱祎 贺云彦 胡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0-26,共7页
针对两种典型的有害浮游植物微小原甲藻和Takayama pulchellum(T.pulchellum)各设计了4条特异性探针,并采用基于PCR管载体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这些探针的标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核糖体大、小亚基... 针对两种典型的有害浮游植物微小原甲藻和Takayama pulchellum(T.pulchellum)各设计了4条特异性探针,并采用基于PCR管载体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这些探针的标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核糖体大、小亚基DNA(LSU和SSU rDNA)的序列信息所设计的8条荧光标记探针均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这些目标藻。各探针的标记效果有一定差异,经过标记的目标藻细胞在单种和自然水样混合样品中均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识别和区分。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样品中这些目标藻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浮游植物 寡核苷酸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 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 takayama ptd-chellum
下载PDF
用扫描电镜观察裸甲藻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赖红艳 侯建军 王振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38-342,共5页
将多聚甲醛固定的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TPXM)细胞采用离心法收集,进行小梯度的酒精结合离心法逐级脱水,临界点干燥并真空喷金后,能够在扫描电镜(SEM)下很好地显示出T.pulchellum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细微结构,如纵鞭毛、横沟、顶沟... 将多聚甲醛固定的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TPXM)细胞采用离心法收集,进行小梯度的酒精结合离心法逐级脱水,临界点干燥并真空喷金后,能够在扫描电镜(SEM)下很好地显示出T.pulchellum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细微结构,如纵鞭毛、横沟、顶沟、顶突、带状物、藻体线纹、腰鞭毛等;同时环境扫描电镜(ESEM)也能对裸甲藻进行较好的形态学观察,但环境样品的ESEM和SEM电镜观察条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环境扫描电镜 裸甲藻 细胞形态学 方法
下载PDF
甲藻(Dinophyta)凯伦藻科(Kareni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艳 何建宗 +2 位作者 齐雨藻 吕颂辉 杨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6-797,共12页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华的重灾区,凯伦藻曾引发我国最严重的几次藻华事件。本文对本科种类分类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翻译其中文名,编制属、种分类检索表,以期为我国凯伦藻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凯伦藻藻华防治提供基础而必要的种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伦藻科 凯伦藻属 卡尔藻属 塔卡藻属 分类学
下载PDF
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建设规划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虎军 《黑龙江科学》 2018年第9期118-119,共2页
广播电视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大众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新时期规划建设广播电视高山台站,是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山台站建设有利于拓展广播电视宣传阵地,提高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树立正确... 广播电视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大众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新时期规划建设广播电视高山台站,是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山台站建设有利于拓展广播电视宣传阵地,提高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新时期高山台站建设的要求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建设施工的要点。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充分发挥有线网络的作用,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听到高质量的广播、看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 高山台站 建设规划
下载PDF
高山寺本《倭名类聚抄》引《尔雅》考——兼及《倭名类聚抄》版本研究新发现
12
作者 侯立睿 《中国训诂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76,共15页
高山寺本《倭名类聚抄》是日本平安时代辞书《倭名类聚抄》二十卷本的较早抄本,现为残本的卷十部分有16条引用《尔雅》及诸注本的内容。其中的引文与宋监本《尔雅郭注》的正文及郭注有同有异,反映了《尔雅》至宋之前的成书样貌。此外,... 高山寺本《倭名类聚抄》是日本平安时代辞书《倭名类聚抄》二十卷本的较早抄本,现为残本的卷十部分有16条引用《尔雅》及诸注本的内容。其中的引文与宋监本《尔雅郭注》的正文及郭注有同有异,反映了《尔雅》至宋之前的成书样貌。此外,还有李巡注、孙炎注、佚名注及待考之注。与晚出的《倭名类聚抄》笺注十卷本、元和活字二十卷本相比,高山寺本文字具有六朝到唐时期文字的特点。这些校勘结果,可为《尔雅》提供丰富的异文材料,同时也可对《倭名类聚抄》二十卷本、十卷本的先出后出问题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寺本《倭名类聚抄》 《尔雅》及诸注本 校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