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mantics of Wisdom in the Philosophy of Tang Junyi: Betwee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Transcendental Reflexivity
1
作者 Ady Van Den Stock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39-54,共16页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 In this article, I offer a provisional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semantics of“wisdom” in the thought of the New Confucian thinker Tang Junyi. I begin by providing some pointer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wisdom in general and situating the discourse on wisdom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ter Foucault's and Pierre Hadot'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ancient Graeco-Roman philosophy as a mode of spiritual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transformation. In the remainder of the paper, I try to describe and think through what Foucault identifies as a “Cartesian moment,” in which self-knowledge becomes the ultimate precondition for the ethico-spiritual project of “caring for the self,” in Tang's approach of wisdom. In the course of my argument, I outline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his vision of a renewed Confucian mode of religious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and his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conceming the transcendental status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reflexivity of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junyi WISDOM New Confucianism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原文传递
唐君毅的和合思维
2
作者 蔡家和 Jason T.Clower(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1-13,110-122,共26页
唐君毅先生学识渊博,对于中、西、印学皆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他的个性圆融,在面对历史上各家或学派论争时,大多不会去评判各派的高低或对错,而是看出各家专长所在,各给出一个位子。此近似郭象之圆教观,所谓的各美其美!唐先生此一和合... 唐君毅先生学识渊博,对于中、西、印学皆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他的个性圆融,在面对历史上各家或学派论争时,大多不会去评判各派的高低或对错,而是看出各家专长所在,各给出一个位子。此近似郭象之圆教观,所谓的各美其美!唐先生此一和合态度与圆融思想,除了是他个性使然,亦与他涵泳于中华文化而深得其味有关,诸如华严宗的一多相即、相摄相入;《庄子·天下篇》道术之六通四辟、无乎不在,以及《中庸》的中和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精神,在滋养其非凡卓识与感通精神——其卓识要去创辟天地之包容,其感通要去持应万物之共谐,从而圆成唐先生心中华夏文化之谐和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圆融 分别 唐君毅 相摄相入
下载PDF
反古与返古之间:唐君毅、牟宗三以良知摄受知识的建构
3
作者 蔡家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28,共12页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则,唐君毅和牟宗三先生都曾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回应。简言之,乃是以良知、性善、人格之挺立,用以吸收、结合西学之重知识、科学、宗教等传统,创造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关联,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之齐头并进且与时俱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古 唐君毅 牟宗三 知识 良知
下载PDF
海外新儒家视野中的荀学——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可涛 葛维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 海外新儒家从不同视野对荀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中,对荀学进行价值重构和意义转换。然而,由于视心性之学为中国文化本原,推崇孔孟为儒学正宗,使得他们对荀学有着强烈的门户之见,从而致使其荀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新儒家 牟宗三 唐君毅 徐复观 苟学
下载PDF
朱熹的“理”:“所以然”还是“所当然”——以李相显、唐君毅的观点为中心 被引量:6
5
作者 乐爱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共8页
民国时期出版的李相显《朱子哲学》对朱熹的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分别作了阐述,尤其强调在朱熹那里,所当然之则比所以然之故更为重要。同一时期唐君毅发表的《朱子理气关系论疏释》以及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更是强... 民国时期出版的李相显《朱子哲学》对朱熹的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分别作了阐述,尤其强调在朱熹那里,所当然之则比所以然之故更为重要。同一时期唐君毅发表的《朱子理气关系论疏释》以及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更是强调朱熹的"理"主要是当然之理,并且认为,只有从当然之理入手才能说明朱熹的"理先气后"和仁之理以及生生之理。这些观点既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从逻辑的所以然之理入手诠释朱熹的"理",但又认为朱熹的"理"实际上混同于伦理的当然之理,也不同于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主要是所以然之理,因而减杀了其道德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李相显、唐君毅强调朱熹的"理"主要是当然之理,对于今天深入研究朱熹的"理"以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关系,建构朱熹的哲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 “所以然” “所当然” 李相显 唐君毅
下载PDF
唐君毅论儒家“三祭”的宗教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何仁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8,共5页
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的"三祭"是儒家宗教精神的主要载体。唐君毅认为,儒家"三祭"不仅具有一般宗教所具有的宗教精神,而且还有高明于、超越于一般宗教的宗教精神与形上意义。这包括祈求与报恩、有限与无限、现实... 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的"三祭"是儒家宗教精神的主要载体。唐君毅认为,儒家"三祭"不仅具有一般宗教所具有的宗教精神,而且还有高明于、超越于一般宗教的宗教精神与形上意义。这包括祈求与报恩、有限与无限、现实与超越相协和的宗教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儒家 “三祭” 宗教精神
下载PDF
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乐恒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7,共10页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的,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的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的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的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中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下载PDF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不同诠释 被引量:4
8
作者 乐爱国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qu...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唐君毅则用"形上之先"加以诠释。对于朱熹讲"性即理",冯友兰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唐君毅则把二者调和起来。对于朱陆异同,冯友兰强调"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把朱陆分属理学与心学两派而对立起来;唐君毅则认为朱熹讲"性即理"与"心即理"并行不悖,朱陆的差异在于工夫论上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以及相应的一套涵养主敬之工夫,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贯通。这些诸多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朱熹"理"的不同诠释:冯友兰较多地关注"存在之理",而唐君毅则从人心之"当然之理"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唐君毅 朱熹 存在之理 当然之理
下载PDF
港台新儒家的《中庸》考释之辩——以钱穆、徐复观、唐君毅的相关争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邵华 陈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5-91,共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穆、徐复观、唐君毅三人曾就《中庸》考释等相关问题有过激烈争论。钱穆、唐君毅都主张《中庸》晚出孟、荀之说,徐复观则坚持其成书早于孟、荀。徐复观、唐君毅二人都主张对《中庸》诠释以心学路向为宗,但徐复观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穆、徐复观、唐君毅三人曾就《中庸》考释等相关问题有过激烈争论。钱穆、唐君毅都主张《中庸》晚出孟、荀之说,徐复观则坚持其成书早于孟、荀。徐复观、唐君毅二人都主张对《中庸》诠释以心学路向为宗,但徐复观又消解形而上学,突出心学践行特质,与唐君毅的思辨形上路径有所区隔。徐复观、唐君毅亦反对钱穆以道家思想汇通《中庸》的思路,并对其考证方法提出批评。争论虽未形成共识,却显现出港台新儒家群体内部在经典诠释上所同不胜其异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钱穆 唐君毅 《中庸》 港台新儒家
下载PDF
试论冯友兰与唐君毅的道德观之异同——以《新原人》与《道德自我之建立》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祯人 李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冯友兰与唐君毅在相近时期先后完成道德哲学的著作《新原人》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冯友兰重视道德之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觉解,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分;唐君毅关注心之本体的自觉,论述心能"超越现实自我限制"。冯友兰主张恶... 冯友兰与唐君毅在相近时期先后完成道德哲学的著作《新原人》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冯友兰重视道德之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觉解,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分;唐君毅关注心之本体的自觉,论述心能"超越现实自我限制"。冯友兰主张恶的根源在于颠倒了"真我"的主从次序,唐君毅强调人的自我陷溺。冯友兰和唐君毅皆承认超道德的领域,它又不离于日用平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唐君毅 觉解 自觉 恶的根源
下载PDF
萧萐父先生与近代蜀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齐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8,共9页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近代蜀学 蒙文通 刘咸炘 唐君毅
下载PDF
人的不朽渴望与生死安顿——唐君毅对不朽论的辨正及完善不朽论的设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仁富 汪丽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5期560-567,共8页
人对"不朽"的渴望,是生死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由此也就有了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各样的"不朽论"。唐君毅将中西各种思想中出现的不朽论归纳为十种,并逐一进行了辨正。物质不朽论、生物不朽论、事业不朽论、社会不朽... 人对"不朽"的渴望,是生死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由此也就有了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各样的"不朽论"。唐君毅将中西各种思想中出现的不朽论归纳为十种,并逐一进行了辨正。物质不朽论、生物不朽论、事业不朽论、社会不朽论、曾在不朽论、价值不朽论,基本上都是从人作为个体生命的物质存在、现实生活、事业创造等维度试图说明生命的不朽,以此解决生死问题,有其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上的缺陷;而智慧不朽论、伟大人格不朽论、大我精神不朽论、个体流转不朽论,则主要从个人的精神生命的存在延续角度来说生命的不朽,尽管也都各有理论上不完备的地方,但却给我们思考和解决生死及不朽问题提供了更多理论上的参照和借鉴。因此,人的不朽追问的可能方向,不在物质生活上而在精神生活和生命人格上,并应该以此建构真正完善的不朽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物质性不朽 社会不朽 精神不朽 个体流转不朽论 完善不朽论
下载PDF
唐君毅、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月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3,共12页
阳明后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唐君毅与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尤其重要,他们对于阳明后学问题意识的抉发,义理论辩的疏解,彰显了阳明后学研究在哲学上的高度与深度。尤其,唐君毅着重"融合&... 阳明后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唐君毅与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尤其重要,他们对于阳明后学问题意识的抉发,义理论辩的疏解,彰显了阳明后学研究在哲学上的高度与深度。尤其,唐君毅着重"融合",牟宗三强调"判教",各显特色,使阳明后学研究中"本体"与"工夫"两面论述,充分地辨明与融合。他们的哲学洞见给予后续研究者极大的启发,也带给当今学术界源源不绝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牟宗三 阳明后学 悟本体
下载PDF
般若与玄学——论唐君毅对《肇论·物不迁论》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云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8-36,共9页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物不迁论 般若 玄学
下载PDF
略论唐君毅的中西文化观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2,共7页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 在对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文化的反省中,唐君毅发展了早期新儒家的理想,将对超越的理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和源泉。他认为西方的宗教、科学精神和民主得益于那种对外在超越的追求,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理想的偏执也走向割裂和奴役。中国文化不等同于器物和自然主义等,在宋明儒的心性之学中也有一种内在的超越理想,它们成为中国道德生活和艺术的基础。中国应当学习西方的"方以智"的科学精神,其"圆而神"也可以补充西方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宗教 科学 道德
下载PDF
论唐君毅的“当下一念”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当下一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功夫心法,有必要加以理论重构,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完善提供启发。这种心灵或意识的反省自觉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开放的、永恒持续的,可导致意义的生成,产生价值... "当下一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功夫心法,有必要加以理论重构,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的完善提供启发。这种心灵或意识的反省自觉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开放的、永恒持续的,可导致意义的生成,产生价值、自由和责任,并且是理性、语言和知识的根源;它表明在日常生活实践和历史经验的历程中,人自身、现象事物和整个世界的意义或本性逐步自我形成。但是这需要人不断的道德努力,以克服现实的限制和思想的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当下一念 心灵自觉 意义生成 道德努力
下载PDF
朱熹的“理”:“生生之理”还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以唐君毅、牟宗三的不同诠释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乐爱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3,共8页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进一步对朱熹的理气动静作了自圆其说的阐述。与此不同,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是对程颢视道体性体为"即活动即存有"者的根本转向。重要的是,唐君毅、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气动静的诠释,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而有所创新,在现代朱子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的诠释相互对立,展现了朱熹学术的不同面向,并给予更多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生生之理 只存有而不活动 唐君毅 牟宗三
下载PDF
牟宗三、唐君毅对朱陆异同的不同阐释与学术冲突 被引量:2
18
作者 乐爱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68,共7页
对于冯友兰认为朱陆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朱熹偏重道问学、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而在于朱熹言"性即理"为理学、陆九渊言"心即理"为心学,牟宗三强调朱陆所言尊德性具有不同内涵,并且认为朱陆异同在于朱熹讲"只存有... 对于冯友兰认为朱陆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朱熹偏重道问学、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而在于朱熹言"性即理"为理学、陆九渊言"心即理"为心学,牟宗三强调朱陆所言尊德性具有不同内涵,并且认为朱陆异同在于朱熹讲"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陆九渊讲"心即理",朱熹"不能说‘心即理’,只能说‘性即理’"。与冯友兰、牟宗三不同,唐君毅认为,朱熹所言"性即理"与"心即理"可以并行不悖,朱陆异同并不在于本体论上"性即理"与"心即理"的相互对立,而是在工夫论上存在某些差异,在于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同时两者亦可以相互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唐君毅 朱熹 陆九渊 理学 心学
下载PDF
论唐君毅对朱陆工夫论异同之疏解及其误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保瑞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96,共14页
对于朱熹、陆九渊工夫论之差异,唐君毅主张象山谈立本心,自信即得,而朱熹却为对治气禀物欲之杂而有涵养、致知、察识的三义工夫的架构,其背景则有一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的结构关系。唐氏认为,如依朱熹之心性论及所发之工夫论而言,朱... 对于朱熹、陆九渊工夫论之差异,唐君毅主张象山谈立本心,自信即得,而朱熹却为对治气禀物欲之杂而有涵养、致知、察识的三义工夫的架构,其背景则有一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的结构关系。唐氏认为,如依朱熹之心性论及所发之工夫论而言,朱陆意旨相通,差在毫厘,但如依朱熹宇宙论立场,则此自信之工夫即非有其必然性,故应搁置朱熹宇宙论的讨论,而直视朱熹心性论及工夫论之意旨,如此则朱熹之工夫细密为细节,象山之工夫简易为纲领,两人无不可会通之理。其实,陆象山工夫论也预设了气禀说,也存在宇宙论的理论背景;而朱熹心性论、工夫论不能离于宇宙论,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整体架构,这其中不存在宇宙论进路之工夫得以隔别心性论进路之工夫之可能。唐君毅在朱陆工夫论异同问题上,既有否定牟宗三、劳思光相关论点之处,同时又深受二者观点之影响,在理论上显得依违不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朱陆异同 工夫论 宇宙论 气禀说
下载PDF
儒家哲学发展的方向——评《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4,239,共9页
《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唐君毅年谱。《长编》凸显了"‘学术年谱’的特性",注意到了唐君毅哲学对儒家哲学现代发展的三点根本意义:一是"现代转型"的主题,二是"释本开新"的路径,三... 《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唐君毅年谱。《长编》凸显了"‘学术年谱’的特性",注意到了唐君毅哲学对儒家哲学现代发展的三点根本意义:一是"现代转型"的主题,二是"释本开新"的路径,三是"以中化西"的立场。这应当是当代儒家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在如何实现这三点意义的问题上,唐先生的某些观点是可以商榷的。《长编》对唐先生的哲学成就讲得很充分,但缺乏应有的反思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年谱 儒家哲学 现代转型 释本开新 以中化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