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Stability in the Area of the Longyang Gorge Power Station o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1
作者 Wang Shitian, Li Yusheng, Su Daogang and Wei Lunwu Chengdu College of Geology, Chengdu, Sichuan Fei Zhenb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97-209,共13页
In the stability study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of the Longyang Gorge Hydroelectrical Power Station, a model of the current stress-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area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nalyses of avail... In the stability study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of the Longyang Gorge Hydroelectrical Power Station, a model of the current stress-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area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nalyses of available data of regional survey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active faults and ancient earthquakes. This model was examined and verified by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quantitative relations and data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area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Stability in the Area of the Longyang Gorge Power station on the Huanghe yellow
下载PDF
Changes in sediment discharge in a sediment-rich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55 to 2010: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oil erosion control 被引量:7
2
作者 JuYing JIAO ZhiJie WANG +2 位作者 GuangJu ZHAO WanZhong WANG XingMin M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540-549,共10页
The well-documented decrease in 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yield bas... The well-documented decrease in 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yield based on data from 46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ediment-rich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55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1970 sediment yield in the region has clearly decreased at different rates in the 45 sub-areas controlled by hydrological stations. The decrease in sediment yiel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extent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rainstorms that occurr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ub-areas. The average sediment delivery modulus(SDM)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from 7,767.4 t/(km^2·a) in 1951–1969 to 980.5 t/(km^2·a) in 2000–2010.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65.5% of the study area with the SDM below 1,000 t/(km^2·a)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trol soil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erosion,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areas with the SDM above 1,000 t/(k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livery modulus(SDM) yellow river hydrological station(s)-controlled sub-area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Space physics and astronomy research from Chinese polar stations: 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3
作者 ZONG Qiugang HU Zejun +3 位作者 LIU Jianjun JIANG Peng DU Yang ZHANG Wei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3年第4期239-250,共12页
Space weather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modern human activities,e.g.,communication,navigation,space exploration etc.Space physics study from polar stations i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tire solar-terrestrial spac... Space weather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modern human activities,e.g.,communication,navigation,space exploration etc.Space physics study from polar stations i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tire solar-terrestrial space,and conducts quantitativ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pace plasma behavior.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s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processes that transfer plasma and momentum from the solar wind to Earth’s magnetosphere.Thus,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for combination the observations from polar ground stations and spacecraft observations in the space.Observations at polar regions can be as a window to the space for satellite traffic controls.The ope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chain―Zhongshan-Taishan-Kunlun Station could monitor polar space debris in a large area wi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Also,night-time measurements of astronomical seeing at Dome A in Antarctica make it less challenging to locate a telescope above it,thereby giving greater access to the free atmosphere because of a thinner boundary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Wall station Zhongshan station yellow river station Kjell Henriksen Observatory China-Iceland Arctic Science Observatory Dome A
下载PDF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黄河上游水电站群生态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述 陈琼 +2 位作者 任康 张鑫凯 李智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统发电出力、新能源消纳及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的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站群发电量和河流生态保护目标之间呈现明显的竞争关系,多能互补系统的发电出力波动越大,水电站群发电量越大,径流情势变化也越大;入库径流量越大,水电站群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越小;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发生高/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增加率/减少率这两项指标,在枯水年发电量最大的调度结果中,年发生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减少率指标的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生态调度 水电站群 多能互补系统 多目标进化算法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小晶 王中玉 +2 位作者 刘泰兴 李晓丹 万铁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02-7509,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预测是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2008—2020年流域内48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和头道拐水文站径流数据,系统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径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预测是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2008—2020年流域内48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和头道拐水文站径流数据,系统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径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单一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散发量多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趋势,但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显著上升,而年蒸散发量也有上升趋势但统计不显著;多数单一月份的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均在年际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蒸散发量均与月径流量显著相关的基础上,基于气候要素建立的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头道拐水文站 气候变化 径流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抽水蓄能开发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梅英 张钰 周翔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抽水蓄能作为新能源大范围开发的稳定器与助推剂,是促进黄河流域节水减排的关键,其大规模发展势在必行,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如何在碳排放与水资源双重约束下,实现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抽水蓄能作为新能源大范围开发的稳定器与助推剂,是促进黄河流域节水减排的关键,其大规模发展势在必行,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如何在碳排放与水资源双重约束下,实现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八省(区)(不包括四川)抽水蓄能已建、在建及拟开发项目规模,初步估算了抽水蓄能大规模开发对地表水资源指标的占用情况,从调节库容占用和综合利用效益发挥两个方面分析了抽水蓄能运行对既有水利工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建、在建、规划、储备抽水蓄能站点共计100座,总装机规模126050 MW,累计耗水约2.521亿m^(3);依托已建水利工程加装可逆式机组对梯级水电功能进行再造时,应充分评估对原有水利枢纽综合利用任务与工程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发展趋势 地表水资源指标 库容占用 综合利用影响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流域(河南段)径流模拟研究
7
作者 姚文鹏 孙新华 +1 位作者 周家龙 张宇笑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9期44-47,共4页
【目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径流模拟是进行水土资源合理调控的前提,对于流域水土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IS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的SWAT模型,建立流域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 【目的】水土资源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径流模拟是进行水土资源合理调控的前提,对于流域水土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GIS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的SWAT模型,建立流域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SUFI-2算法对影响模拟径流结果的重要参数进行分析,选择花园口站和艾山站作为出口进行校准,模拟黄河流域(河南段)的径流过程。【结果】结果表明,参数中SFTMP、SOL_AWC对的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花园口站和艾山站的R~2和NSE均大于0.8,SWAT模型在黄河流域(河南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河南段)水资源量模拟提供参考,建立的模型为花园口站和艾山站未来径流变化模拟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花园口站 艾山站 黄河流域(河南段)
下载PDF
基于生态径流指标的黄河上游贵德站水文情势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彦 郭晓明 +2 位作者 任静 王平 赖瑞勋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10期30-38,共9页
黄河上游不同时间尺度的生态水文情势变化程度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重要水利工程布局及联合调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提出了基于流量过程线的月、季、年3种时间尺度的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计算方法,并评估了各时间尺度的生态风险,形成... 黄河上游不同时间尺度的生态水文情势变化程度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重要水利工程布局及联合调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提出了基于流量过程线的月、季、年3种时间尺度的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计算方法,并评估了各时间尺度的生态风险,形成了一套多时间尺度的河流生态水文情势变化评估方法。将其用于黄河上游贵德站,评估了龙羊峡水库在建库前后的生态水文情势变化。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克服了通过月累加计算季、年尺度生态风险不真实的问题,贵德站9月和夏季的生态径流指标变化明显,9月的生态赤字相比建库前增大了537.3%,夏季的生态赤字增大了412.8%,建议河流管理部门重点关注这两个时段的水文情势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调度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径流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水文情势 贵德水文站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梓琨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宋小燕 赵广举 高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共8页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的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黄河流域51个水文站及其邻近55个气象站1975—2018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普遍低于相邻的气象站,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866.2 mm,气象站为1 021.0 mm,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比气象站平均低15.2%。黄河流域整体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文站、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2、-1.9 mm/a。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相对一致,“蒸发悖论”主要存在于流域中下游,在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主要呈上升趋势,流域中下游主要呈下降趋势。驱动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是流域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站 水文站 主控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关于推进黄河水文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铁 杨国伟 《中国水利》 2023年第2期15-17,42,共4页
水文现代化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分析黄河水文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水文职责任务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由过去主要为防汛、工程建设服务,向为统筹治理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供全面支撑转变。阐释了黄... 水文现代化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分析黄河水文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水文职责任务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由过去主要为防汛、工程建设服务,向为统筹治理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供全面支撑转变。阐释了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四大板块:国家站网、监测预报、管理模式、行业指导,提出要更新思想观念、完善水文站网、提升业务水平、健全管理体系、提升能力水平等措施,加快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文 现代化 站网 监测预报
下载PDF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储能作用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异 王学斌 +4 位作者 马晓伟 柯贤波 李金龙 王锁平 金吉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55,162,共6页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对电力系统调峰资源需求迫切,亟须全面提高电力系统中灵活性电源的利用水平,以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清洁能源高效消纳。作为我国新能源并网比例最高的区域性电网,西北电网受近年来煤电新增装机少、抽水蓄能电站尚...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对电力系统调峰资源需求迫切,亟须全面提高电力系统中灵活性电源的利用水平,以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清洁能源高效消纳。作为我国新能源并网比例最高的区域性电网,西北电网受近年来煤电新增装机少、抽水蓄能电站尚未投产、电化学储能调节规模小等因素影响,调节资源不足,制约了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充分发挥黄河上游已投产梯级水库的调蓄作用,进一步释放梯级水电站的调峰潜力,可实现类似储能的作用,有效节省抽蓄、电化学储能等调峰资源的建设成本。通过设立对照模型,分析了梯级水电站不参与调峰、直调水电站参与调峰和梯级水电站均参与调峰3种情景下的调峰能力差别,论证了梯级水电站参与调峰对电网调峰资源的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储能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关系季节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磊 温雅琴 全栋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53,共6页
为认识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关系季节性特征,根据2006-2020年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的径流和输沙量数据,采用集对分析法研究头道拐水文站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水沙关系变化过程及季节性特征,进一步拟合各季节水沙关系曲线。研究... 为认识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关系季节性特征,根据2006-2020年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的径流和输沙量数据,采用集对分析法研究头道拐水文站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水沙关系变化过程及季节性特征,进一步拟合各季节水沙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头道拐水文站径流与输沙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水沙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水沙变化过程的同一性和相关性逐渐减弱,而差异性逐渐增强;水沙变化过程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正关系性较明显,而在冬季存在一定的相反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头道拐水文站 水沙关系 季节尺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玛尔挡水电站蓄水及投产对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善胜 任璇 +1 位作者 沈延青 李积兴 《红水河》 2023年第6期1-4,共4页
笔者分析2024年玛尔挡水电站蓄水并投产后对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影响,尤其是对下游班多水电站的影响;并针对该电站与班多水电站最大发电流量不匹配的问题,提出采取水轮机改造增容、新增小机组、防止泄洪闸门前水面结冰等应对措施... 笔者分析2024年玛尔挡水电站蓄水并投产后对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影响,尤其是对下游班多水电站的影响;并针对该电站与班多水电站最大发电流量不匹配的问题,提出采取水轮机改造增容、新增小机组、防止泄洪闸门前水面结冰等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2024年损失电量约为多年平均发电量的7.64%,蓄水后对发电的影响相对较小;班多水电站将持续产生水量补偿发电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蓄水 黄河上游 玛尔挡水电站
下载PDF
盐环定扬黄工程安全“四预”信息化建设探索
14
作者 苏亮 张文媛 《水利信息化》 2023年第5期36-40,共5页
为建设符合盐环定扬黄工程实际的水利安全生产“四预”体系信息化系统,基于水利部智慧水利体系的建设要求,立足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建设,基本完成设备运行自动化监测、供水业务信息化管理、关键设施可视化监视、制度预案等工程安全... 为建设符合盐环定扬黄工程实际的水利安全生产“四预”体系信息化系统,基于水利部智慧水利体系的建设要求,立足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建设,基本完成设备运行自动化监测、供水业务信息化管理、关键设施可视化监视、制度预案等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结合工程信息化建设,分析盐环定扬黄工程实现安全生产的“四预”需求,明确以构建梯级泵站数字孪生为核心,探索基于工程智能业务应用、网络安全和梯级泵站智能调度融合建设的扬水过程的安全生产“四预”管控目标,探索“人防、物防、技防”到“数防”的数字化转变,为盐环定扬黄工程建设安全“四预”信息化体系提供方向和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 四预 信息化 扬黄工程
下载PDF
地基观测的夜侧极光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建军 胡红桥 +4 位作者 韩德胜 邢赞扬 胡泽骏 黄德宏 杨惠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导致夜侧扇区极光活动增强,甚至沉降粒子能通量的数量级可以与典型亚暴相比拟.本文首次利用我国南极中山... 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日侧极光活动增强,随后沿着极光卵的晨昏两侧向夜侧扩展的激波极光.行星际激波也可能直接导致夜侧扇区极光活动增强,甚至沉降粒子能通量的数量级可以与典型亚暴相比拟.本文首次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连续多年积累的极光观测数据,对行星际激波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期间地面台站在夜侧扇区(18—06MLT)观测的极光响应进行了分析.对18个极光观测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可以在夜侧触发极光爆发和极光微弱增强或静态无变化事件;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效率以及磁层空间的稳定性决定着行星际激波能否触发极光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 行星际激波 极光爆发 南极中山站 北极黄河站
下载PDF
2005年北极冰川首期GPS监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艾松涛 鄂栋臣 +1 位作者 闫明 任贾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初步处理了首期GPS监测的数据,并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针对北极冰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探讨了在北极冰川上进行GPS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黄河站 冰川 GPS 运动监测
下载PDF
2007中国北极黄河站夏季科学考察及黄河站概况 被引量:8
17
作者 程振波 石学法 +4 位作者 陈志华 吴永华 李小艳 鞠晓华 石丰登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位于北半球,北极系统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2007年夏季中国北极科考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北极黄河站... 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位于北半球,北极系统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2007年夏季中国北极科考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北极黄河站以及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奥尔松等地区的相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黄河站 科学研究 气候 环境
下载PDF
自动监测站在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引琴 高宏 +2 位作者 李立阳 穆伊舟 卿松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73,共3页
介绍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与水量同步的水质监测数据,实现水质水量的综合评价,使水质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黄河水体状况,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到很好的预警预报作用。指出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 介绍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与水量同步的水质监测数据,实现水质水量的综合评价,使水质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黄河水体状况,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到很好的预警预报作用。指出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在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水质不超标”,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监测站 水质 监测 评价 黄河
下载PDF
基于GPS的北极冰川表面地形测量与制图 被引量:9
19
作者 艾松涛 王泽民 +5 位作者 鄂栋臣 庞小平 周春霞 闫明 孙维君 刘海燕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9,共7页
自2005年以来,中国科学考察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中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两条... 自2005年以来,中国科学考察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中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借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 m,在冰川季节性高程波动和年消融的变化范围之内。由于SMART-V1型GPS设备是当前冰川研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pulseEKKO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黄河站 冰川 GPS 地形图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王金花 康玲玲 +1 位作者 余辉 王云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1,共4页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天然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随降水的递增而加大,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2)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显著;(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较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气候变化 天然径流量 兰州站 黄河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