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FROM JIN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 1153-1949)
1
作者 Tang Yigong(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Xi’an 71006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6年第2期74-78,共5页
Studies of the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land-use development of the Bejing-Tianjin-Tangshen region from 1153-1949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reg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opu... Studies of the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land-use development of the Bejing-Tianjin-Tangshen region from 1153-1949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reg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opulation change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In Jin Dynasty, population increased rapidly,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population increased with a sustainability while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population increased substatially.Wasteland reclamation and cereals cultivation by garrison and farmers appeared in Jin Dyasty and reached climax in Ming Dynast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oulation increase and cultivated area showed that they follow a linear equation which means tha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cultivated area expansion were at a similar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development historical period population growth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下载PDF
Two-step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version—— Study o e of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2
作者 XIAO LING LAI XIAN KANG ZHANG XU YAO ZHENG 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6期34-44,共11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utation method of two step inversion of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 a region. The 3 D interface is described by a segmented incomplete polynomial; while the reconstruction of 3 D velocity 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utation method of two step inversion of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 a region. The 3 D interface is described by a segmented incomplete polynomial; while the reconstruction of 3 D velocity is accomplished by the principle of least squares in functional space. The comput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o inverse the shape of 3 D interface; while the second step is to do 3 D velocity inversion by distributing the remaining residual errors of travel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weights. The data of seismic sounding in the Tangshan Luanxian seismic region are processed, from which the 3 D structural form in depth of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and the 3 D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rust below the Tangshan Luanxian seismic region are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ep 3 D structure in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trends NE on the whole and the structur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NE trending Fengtai Yejituo fault and the NE trending Tangshan fault is an uplifted zone of the Moho. In the 3 D velocity structure of middle lower crust below that region, there is an obvious belt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to exist along the NE trending Tangshan fault, the position of which tallies with that of the Tangshan seismicity belt. The larger block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near Shaheyi corresponds to a denser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 that region, there is an NW trending belt of high velocity anomaly, probably a buried fault zone. The lower crust below the epicentral region of the Tangshan M S=7.8 earthquake is a place where the NE trending belt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meets the NW trending belt of high velocity anomaly. The two sets of structur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M S=7.8 Tangsh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step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version 3 D velocity pattern of crust below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seismicity zone
下载PDF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3
作者 Yanna Zhao Yonghong Duan +1 位作者 Zhuoxin Yang Zhanyong Gao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1期42-52,共11页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 Using the seismic records of 83 temporary and 17 permanent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39°N–41.5°N,115.5°E–119.5°E),we conducted a nonlinear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urface wave dispersion.We obtaine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its adjacent areas,including sedimentary thickness,Moho depth,and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wave velocity.Meanwhile,we also obtained the vP/vS structure along two sections across the Tangshan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oho depth ranges from 30 km to 38 km,and it becomes shallower from Yanshan uplift area to North China basin;(2)th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layer ranges from 0 km to 3 km,and it thickens from Yanshan uplift region to North China basin;(3)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upper crust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while th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re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upper crust.Compared with the upper crust,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is more obvious;(4)the discontinuity of Moho on the two sides of Tangshan fault suggests that Tangshan fault cut the whole crust,and the low vS and high vP/vS beneath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may reflect the invasion of mantle thermal material through Tangshan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joint inversion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receiver functions S-wave velocity
下载PDF
唐山老震区M≥4.0地震前b值变化异常特征研究
4
作者 岳晓媛 李艳娥 +3 位作者 钟世军 王薇 王燕 马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8,共15页
选取2009年1月至2022年12月唐山老震区的地震目录资料计算b值,利用格点搜索法确定b值下降幅度较大(≥20%)的区域作为异常区,分析该区域b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b值的时空变化研究该区域发生M4.0以上地震的危险性。研究发现,唐山老震区7次... 选取2009年1月至2022年12月唐山老震区的地震目录资料计算b值,利用格点搜索法确定b值下降幅度较大(≥20%)的区域作为异常区,分析该区域b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b值的时空变化研究该区域发生M4.0以上地震的危险性。研究发现,唐山老震区7次(组)M4.0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值下降幅度较大的区域边缘或附近,表明应力较高的区域是地震危险区。异常区域内b值的时间变化显示,7次(组)M4.0以上地震多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出现b值下降的变化过程,也反映了异常区域应力逐渐积累的过程。总体来说,b值的时空下降变化对唐山老震区M4.0以上地震的研判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老震区 异常特征 B值 格点搜索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5
作者 曹筠 周依 +6 位作者 高晨 刘书峰 陈安 张素欣 冯向东 吴鹏 陈肇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3-1011,共19页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结合震...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区域形变场数据、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唐山古冶地震 发震断层 抹轴峪断裂 区域构造
下载PDF
A STUDY ON DECISION-MAKING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6
作者 Guo Huaicheng Guan Boren(Cent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Li Lijuan(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4年第Z2期69-76,共8页
On the basis of overall analysis, this Paper, taking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as an example, tries to find out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 discuss the mitigaive meas... On the basis of overall analysis, this Paper, taking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as an example, tries to find out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 discuss the mitigaive meas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Paper, by means of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builds a multiple-hierarchy decision-making model including godl,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and mitigative measures. This study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alleviat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water 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multiplehierarchy decision-making model
下载PDF
唐山地区主要断裂应力状态
7
作者 张苏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0-918,共9页
利用唐山地区断层位置、速度结构和29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对断裂段进行应力场反演空间网格划分,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唐山地区整体及主要断裂应力场。研究发现:1)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地震发生前后,唐山地区整体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较小的... 利用唐山地区断层位置、速度结构和292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对断裂段进行应力场反演空间网格划分,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唐山地区整体及主要断裂应力场。研究发现:1)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地震发生前后,唐山地区整体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较小的顺时针旋转,且由走滑型应力状态变为正走滑型应力状态,该变化可能主要由震源机制解空间位置变化引起。2)日本东北地震使唐山部分地区σ_(1)轴倾伏角由陡倾斜变为水平,且应力场发生较小的顺时针旋转。3)当前唐山地区整体区域应力场特征为σ_(1)轴NEE-SWW向,σ_(3)轴近NS向,R值为0,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唐山地区应力场已调整至1976年唐山M_W7.8地震前的状态,且应力状态偏张性性质。4)当前巍山-丰南、陡河、滦县-乐亭断裂段6~20 km、陡河断裂段11~20 km为走滑型应力状态;陡河断裂段0~10 km为正走滑型应力状态;雷庄、陈官屯和卢龙断裂段6~20 km、巍山-丰南断裂段0~5 km为正断型应力状态。以上断裂σ_(1)轴方向与该区域主应变方向和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等结果一致。5)唐山地区整体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NNW-SSE向的拉张作用控制,但古冶、滦县地区处于NEE-SWW向的挤压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区 应力状态 应力偏转 活动断裂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利用H/V谱比法研究三河和唐山地震震区地壳浅部沉积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帅 林吉焱 +1 位作者 周铭 刘巧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2-902,共11页
利用一条穿过三河和唐山地震区的密集地震探测剖面数据,采用H/V谱比法获得了三河、唐山地震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浅部沉积结构特征、场地共振频率及易破坏程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松散沉积层厚度约为100—800 m,呈现出NW浅而SE深的变... 利用一条穿过三河和唐山地震区的密集地震探测剖面数据,采用H/V谱比法获得了三河、唐山地震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浅部沉积结构特征、场地共振频率及易破坏程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松散沉积层厚度约为100—800 m,呈现出NW浅而SE深的变化特征;探测剖面西北部通县隆起的沉积层厚度约为350—450 m,沉积层界面起伏平缓;大厂凹陷沉积层厚度约为300—600 m,横向变化特征显著.测线东南部唐山地震区地壳浅部存在上下两组较明显的沉积界面:上层界面深度约为100 m,呈水平展布;下层界面深度约为300—800 m,且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三河和唐山地震区的场地放大系数约为3—4,场地易破坏程度均大于20,显示出地表建筑物易破坏程度较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地震区 唐山地震区 短周期密集台阵 H/V谱比法 浅层沉积结构
下载PDF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48
9
作者 戴尔阜 蔡运龙 傅泽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1-238,共8页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 状态 响应”模型为基础 ,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 ,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 1991~ 1999年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 ,结果发现虽然近十年来唐山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在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 指标体系 持续性评价 唐山地区 系统特征 土地利用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先康 李松林 +2 位作者 王夫运 嘉世旭 方盛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60,共9页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 /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 华北唐山震区 地壳结构差异
下载PDF
缺水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替代与农业发展——以京津唐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治君 高迎春 +1 位作者 苏人琼 管彦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61,共8页
论述了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实现资源替代的理论内涵,利用河北平原灌溉试验资料及京津唐地区1980年~2000年的农业系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用水条件及变化,系统阐述了: ①实施控制灌溉技术,利用土壤水替代灌溉水; ②实施农业高... 论述了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实现资源替代的理论内涵,利用河北平原灌溉试验资料及京津唐地区1980年~2000年的农业系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用水条件及变化,系统阐述了: ①实施控制灌溉技术,利用土壤水替代灌溉水; ②实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替代短缺的灌溉用水; ③通过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替代等的理论可能性与实际效果。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农业用水在零增长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农业灌溉用水 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 资源替代理论
下载PDF
生态位视角下的唐山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立梅 郑志高 +3 位作者 丁雪 石馨成 鲁丽梅 沈和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0-204,共5页
唐山所辖8县(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旅游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出明显差异.从生态位视角建立测评模型,对8县(市)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客源吸引能力进行生态位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将8县(市)旅游资源相对... 唐山所辖8县(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旅游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出明显差异.从生态位视角建立测评模型,对8县(市)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客源吸引能力进行生态位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将8县(市)旅游资源相对生态位划分成最优、优势、次优、劣势生态位4个层次,最后提出了旅游资源生态位开发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生态位 开发策略 唐山县域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17
13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震重新定位后,P波绝对走时均方根残差由初始的1.2s降为0.3s,定位精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分布在断层带地区,条带状更为清晰.在唐山地区的唐山—大城断裂带,地震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内,两侧的地震比较稀少.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带呈现更明显的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说明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最为活跃.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唐山地区的地震震源位置,沿北东方向剖面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3个小震群的特点,震源最大深度为25km.唐山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的对比性研究表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的精度高于常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双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京津唐地区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的唐山地区砂土液化特性再调查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童立元 涂启柱 +1 位作者 刘松玉 杜广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2782-2791,共10页
鉴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液化调查手段及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的局限性,开展液化和非液化区的现场再调查是非常有用的。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在唐山及其邻近地区进行调查试验,为场地液化再调查提供近似连续的... 鉴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液化调查手段及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的局限性,开展液化和非液化区的现场再调查是非常有用的。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在唐山及其邻近地区进行调查试验,为场地液化再调查提供近似连续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压及剪切波速数据。通过18个试验点的SCPTu、室内试验及历史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对各场地现今的液化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国内规范法、国际常用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Moss概率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曾经发生过液化的场地现今仍然容易发生液化;基于CPTu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基于贝叶斯理论的Moss概率方法各有优缺点,均有完善的计算流程,前者在液化后场地沉陷及侧向大变形预测方面具有优势,后者可以给出各试验点的液化概率,进而服务于基于概率的工程抗震评估与设计;由于SCPTu试验技术在国内发展缓慢,现今基于SCPTu的几种国际常用液化评价方法在国内应用较少,也是今后在技术手段突破后急需加深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 唐山地区 液化 再调查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苏桂武 马宗晋 +3 位作者 朱林 齐文华 邓砚 李曼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1-12,共12页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性时空变化的数理方法。以此为基础,以1985、1995、2000和2004年为代表时期,对京津唐地区20多年来的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变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是: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20多年来的时空变化可分解为少数几种脆弱性模式的变化;1985年以来,该类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稳定;但是,各地自身脆弱与否的程度20多年来的变化却很显著——各大中城市市区的脆弱程度显著增强,其他地区整体减弱,且变化幅度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方面因素所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 时空变化 脆弱性模式 驱动力 京津唐地区
下载PDF
不同干旱指数在唐山地区旱情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弘 王文卓 +3 位作者 李琼芳 虞美秀 李鹏程 任锦亮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基于唐山地区1957—2011年的气象资料,比较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 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 SPEI)和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P PHDI)3种不同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了各个指数在唐山地区连旱期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时间尺度(年、季... 基于唐山地区1957—2011年的气象资料,比较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 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 SPEI)和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P PHDI)3种不同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了各个指数在唐山地区连旱期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时间尺度(年、季、月)的S SPI和S SPEI均显著相关;P PHDI与年尺度的S SPI和S SPEI均显著相关。P PHDI对长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短期干旱。年尺度S SPEI和S SPI对干旱事件识别效果比较接近,二者对长期干旱判断偏涝,对短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P PHDI。在气温偏低的年份,季尺度的S SPI能很好地反映旱情的严重程度,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季尺度S SPEI比S SPI更能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 唐山地区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遥感观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凤霞 李正强 +1 位作者 李凯涛 张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利用2012年3月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的地基和卫星遥感数据,结合SBDART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细颗粒居多,气溶胶消光较强,散射性明显,前向散射比例较大.北京、塘沽、唐山大气顶气溶胶... 利用2012年3月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的地基和卫星遥感数据,结合SBDART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细颗粒居多,气溶胶消光较强,散射性明显,前向散射比例较大.北京、塘沽、唐山大气顶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6.58±5.06)、(-13.65±11.51)和(-11.68±7.72)W/m2,地表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30.14±13.21)、(-39.11±20.5)和(-28.06±13.34)W/m2,大气层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23.56±9.50)、(25.46±12.93)和(16.38±8.23)W/m2,说明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表产生显著降温效应,对大气层产生增温效应,因此有利于逆温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虽然北京站点辐射强迫值较小,但其辐射强迫效率在3个站点中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其单次散射反照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气溶胶光学特性 京津唐地区 SBDART
下载PDF
唐山地区可液化场地标准CPT指标及其与剪切波速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邱毅 曹振中 +1 位作者 袁晓铭 徐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无论从以往大地震的经历还是未来潜在地震危险的角度,唐山地区都是一个研究液化的良好的实验场,对其可液化场地获取符合国际标准的、代表目前国际上液化势衡量指标发展趋势的CPT测试结果,对积累液化研究基础数据、研究液化前后场地的抗... 无论从以往大地震的经历还是未来潜在地震危险的角度,唐山地区都是一个研究液化的良好的实验场,对其可液化场地获取符合国际标准的、代表目前国际上液化势衡量指标发展趋势的CPT测试结果,对积累液化研究基础数据、研究液化前后场地的抗液化性能变化以及发展新的液化预测方法应是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采用国际标准的CPT技术对唐山地区可液化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测试,得到了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这两项新指标,提出了可液化场地剪切波速构造,同时利用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可液化场地锥尖阻力与剪切波速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可液化场地CPT剖面和剪切波速特征。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给出的结果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区 可液化场地 CPT 锥尖阻力 波速
下载PDF
2006年唐山地区临时地震台网微震观测初步结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1 位作者 何加勇 孙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2006年8~10月在唐山-滦县地区布设了密集的临时地震台网,记录微震活动。临时台网由30台数字地震仪组成,台站间距为2~5km(其中2台仪器布设在唐山闹市区的大城山公园和南湖公园,进行强干扰背景下的地震观测试验)。现已得到由4个以上台... 2006年8~10月在唐山-滦县地区布设了密集的临时地震台网,记录微震活动。临时台网由30台数字地震仪组成,台站间距为2~5km(其中2台仪器布设在唐山闹市区的大城山公园和南湖公园,进行强干扰背景下的地震观测试验)。现已得到由4个以上台站同时收到信号的398个地震的震源位置,而在相同时段从地震目录上仅能查到大约40次地震事件。这说明临时地震台网可以记录比区域台网更多的微震事件,为观测区构造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地震台网 唐山地区 微震观测 地震记录 震中分布
下载PDF
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勇 郑斯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67,共8页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在近东西方向,这与该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相一致。各台慢S波延时的平均值在0.005—0.008s/km之间,由此可以粗略地估计得到各个台站的裂纹密度为:0.019(TS01,TS02,TS15),0.015(TS03,TS07,TS18)和0.024(T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剪切波 应力 唐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