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心即道”:杨简对“本心”的自觉与诠释
1
作者 朱汉民 杨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见与感通;另一方面则明确“心”之“虚明”“无体”,取消了对“心”的实体建构。不同于程朱对宇宙本体的确立,也有别于象山对价值实体的内化,杨简没有将“心”视为独立于事物的实体,而是强调“心”之发用照映天地万物。基于切己反观,杨简意识到对道德的践行不在于对价值实体的探究,而在于觉知自身“本心”的自然发用,在“虚明洞照”下照见物我“一体”的真实存在,从而展现对道德的切实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人心即道”
下载PDF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2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话语 悬置 心本体 气(道)本体 叙述法则
下载PDF
王涛从督脉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理论探微
3
作者 孙鹤天 王涛 +1 位作者 贾世震 李莹莹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2期1851-1855,共5页
王涛主任医师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机、病位与督脉、肝肾及脑之间的经络联系密切相关,辨证与治疗要点应重在脑、肝、肾三者,结合张道宗教授“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学术思想,以通督脉、调神志、和阴阳、补不足为总体治疗原则,该病发病... 王涛主任医师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机、病位与督脉、肝肾及脑之间的经络联系密切相关,辨证与治疗要点应重在脑、肝、肾三者,结合张道宗教授“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学术思想,以通督脉、调神志、和阴阳、补不足为总体治疗原则,该病发病及转归与督脉密不可分,故临证多从督脉论治。王主任认为,针多伤气,选穴之要贵在精,穴少而中病为上,以免伤正气,亦可扶正祛邪。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以循经取穴为主,同时注重上下配穴及兼顾经验效穴,以“通督调神,兼补肝肾”为治疗原则的针灸治疗方案,取穴:百会、神庭、风府、列缺、后溪、太阳。病虚者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养,头痛多为隐痛,或拘挛、绵痛不休,可取命门、肾俞。病实者为肝阳亢盛,患者平素多有精神紧张,急躁易怒等阳亢之象,临证可取太冲、太溪。王主任认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依其疼痛性质有虚实之分,故在针刺手法上应分而治之。针对实证患者,应在吸气时进针,此时正值穴内机能充实,进针和吸气互相配合下,抑制病势的减退,待患者呼气,肌肉松弛时出针,使机体倚退针之势托邪外出,是为“迎而夺之”。故虚证患者应在呼气时进针,因此时人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穴内的机能如穴虚状,待吸气时肌肉收缩,穴内机能充实时出针,是“随而济之”的体现,针对虚证患者,选择温针灸法较普通针刺疗效更佳。此外,王涛主任还强调“治未病”的理念,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及改善预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及纠正患者情绪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从督脉论治 针灸 通督调神 王涛
下载PDF
论儒道禅及陶渊明的“人性桃花源”
4
作者 高原 《天中学刊》 2024年第6期85-93,共9页
主张“性本善”的儒家、提倡“复归于婴儿”“返自然”的道家,以及肯定“本心清净”的禅宗,皆希望依靠返璞归真的“人性桃花源”救世或自我救赎。儒家寄望于“圣王”“哲王”,道家与陶渊明设想“小国寡民”“桃花源”,禅宗则借助“明心... 主张“性本善”的儒家、提倡“复归于婴儿”“返自然”的道家,以及肯定“本心清净”的禅宗,皆希望依靠返璞归真的“人性桃花源”救世或自我救赎。儒家寄望于“圣王”“哲王”,道家与陶渊明设想“小国寡民”“桃花源”,禅宗则借助“明心见性”。儒道禅三家于此在“貌离”之外有了“神合”,在表面的相异之下,它们有着“人性桃花源”的共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禅 陶渊明 清净心 人性桃花源 文化批判
下载PDF
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李景林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8,共7页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发挥出其"本虚而实"的作用。"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的文化状况,其病在于有"解构"而乏"建构"。儒学"以身体道"群体的失落,心性儒学之"道问学"层面的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后革命"时代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性之"实"的教化方式的被边缘化,导致了切合民众生活之文化自觉和整合功能的缺失。返归历史文化本原以建立核心的教化理念和文化整合认同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已是势所必然。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中国学人应有足够的理论和文化上的积累与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理念 本虚而实 以身体道 心性儒学
下载PDF
《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互动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程相占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诠释 价值本源 《巴黎手稿》 《文心雕龙》
下载PDF
《道德经》的心理调治方法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覃青必 吕锡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共5页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思想,从心理调治的角度看,可归纳为返朴归真法、层层超越法、忘我静修法。返朴归真法是通过解除外界对自我本性的异化、恢复自我的真朴本性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层层超越法是运用《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思想,从心理调治的角度看,可归纳为返朴归真法、层层超越法、忘我静修法。返朴归真法是通过解除外界对自我本性的异化、恢复自我的真朴本性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层层超越法是运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去超越万事万物,以一种"无执"的心境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忘我静修法是通过淡化、自我意识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心性道德修养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心理调节 心理治疗
下载PDF
试论庄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线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卫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产生是非差别的认识。第四部分 ,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合于大道的途径即破是非、泯差别。本文以佛道两家互参 ,阐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成心" 庄子 《齐物论》 本体论 宇宙生成论 认识论 实践论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价值选择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8,共4页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影神》 陶渊明 价值选择 生命境界
下载PDF
损益与易道及《易》书——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释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克宾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9,共8页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观念,以"顺于天地之心"为易道之要义,并以"君道"的视野来论易道,实现了易学由筮到德再到道的理论提升。随着易道观的提出,《要》篇对《易》之为书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解读,特别从易象角度阐发三才之道和四时之变。与《说卦传》相关章节相比,《要》篇"损益之道"章的问题意识和致思理路更为原始,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 损益 易道 君道 天地之心
下载PDF
论宋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灿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7,160,共7页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心学 道教 内丹学
下载PDF
李道纯的道教心性哲学思想
12
作者 孔令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1,共7页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 ,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 ,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 ,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 ,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 ,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 ,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 ,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 ,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 ,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 ,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李道纯
下载PDF
诗与思谐——陈白沙心学思想新诠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怀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63-68,共6页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究人生对宇宙万物的觉解 ,但不重视对规范的遵从。它是一种自我受用的精神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诗尚性情 心道一体 情感体验 精神受用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朱熹“十六字心诀”释义
15
作者 孙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79-81,共3页
朱熹人心道心问题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朱熹从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
关键词 人心 道心 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 朱熹 宋明理学 宋代哲学
下载PDF
体道行志:刘勰文学本原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雷恩海 苏利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共10页
《文心雕龙》是贯注着刘勰哲学性思考的文学纲领。刘勰志在经世,以撰著入道见志之子书的态度、注经的严谨与诚挚,写成《文心雕龙》一书,力探文学本原,在文学场阈实践其体道成圣、行志济世的理想,并且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全书,将形而上... 《文心雕龙》是贯注着刘勰哲学性思考的文学纲领。刘勰志在经世,以撰著入道见志之子书的态度、注经的严谨与诚挚,写成《文心雕龙》一书,力探文学本原,在文学场阈实践其体道成圣、行志济世的理想,并且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全书,将形而上的高远追求与形而下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体大虑周的巨著,为后世揭示了伟大文学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有其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体道行志 文学本原
下载PDF
东西方哲学思想比较:境界与逻辑——从老子“道”与笛卡儿“我思”哲学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兰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96-100,共5页
老子的"道"思想和笛卡儿的心灵哲学,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典型,他们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哲学的内在品格和旨趣,即境界和逻辑。在内在的品格上,西方哲学主要表现逻辑性的求精确、分析、实用,以自然为工具和对象;中国哲学则是境... 老子的"道"思想和笛卡儿的心灵哲学,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典型,他们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哲学的内在品格和旨趣,即境界和逻辑。在内在的品格上,西方哲学主要表现逻辑性的求精确、分析、实用,以自然为工具和对象;中国哲学则是境界的求和谐、直观、修养,以自然为精神宿主和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 逻辑 我思 老子 笛卡尔
下载PDF
论白沙心学的天道与人道思想
18
作者 刘兴邦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14,91,共5页
“天道”与“人道”思想是白沙心学的重要内容。“天道”是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它强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天道也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时,“道”是超越“天道”的天地万物的本体。心自得于“道”,心与“道”合一... “天道”与“人道”思想是白沙心学的重要内容。“天道”是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它强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天道也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时,“道”是超越“天道”的天地万物的本体。心自得于“道”,心与“道”合一。“人道”(圣道)体现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人道”以人为本,人的本质是有道德、有理想。同时,“人道”还包含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圣道”
下载PDF
体道与解脱——洪州禅对慧能心性论的现实性提升
19
作者 李华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27-31,共5页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州禅 “平常心” “道” 解脱
下载PDF
“德—道”与“自然—自由”:庄子心性秩序理论的形上建构
20
作者 张廷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24,共10页
在天人之辨这一主题中,局限于对庄子哲学作"客观自然义"理解,遮蔽了其心性理论及其道德哲学主旨,即如何合乎人性化生存这一存在论与价值论问题。理解庄子的心性秩序建构需要把握其双重规定性,即"德-道"理型与"... 在天人之辨这一主题中,局限于对庄子哲学作"客观自然义"理解,遮蔽了其心性理论及其道德哲学主旨,即如何合乎人性化生存这一存在论与价值论问题。理解庄子的心性秩序建构需要把握其双重规定性,即"德-道"理型与"自然-自由",前者构成心性秩序的本体性规定,后者则是庄子建构心性秩序的实践理性原则。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然与道德、个体性与普遍性、生命个体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及其内在张力获得伦理道德精神与心性秩序的精神还原。基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庄子不仅深刻反思了人的道德存在本质从而呈现其存在论价值视阈,而且由对自然心性与现实人伦的深刻审察进一步敞开社会伦理向度这一重要的实践领域,探讨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自然心性与历史道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获得审视现代理性道德价值这一深刻的现代性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道”理型 自然-自由 心性秩序 形上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