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BRA: On th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Concept Hierarchies from (Literary) Text
1
作者 Peter J. Worth Domagoj Dore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2023年第4期81-130,共50页
With this work, we introduce a novel method for th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conceptual hierarchies, or concept maps as they are sometimes called, which is aimed specifically for use with literary texts, as such disti... With this work, we introduce a novel method for th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conceptual hierarchies, or concept maps as they are sometimes called, which is aimed specifically for use with literary texts, as such distinguishing itself from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which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building ontologies from a vast array of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sources, both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to support various forms of AI, in particular, the Semantic Web as envisioned by Tim Berners-Lee. We first elaborate on mutually informing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and computer science, or more spec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ontology, computing and AI, followed by a technically in-depth discussion of DEBRA, our dependency tree based concept hierarchy constructor, which as its name alludes to,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ap in the form of a directed graph which illustrates the concepts, their respective relations, and the implied ont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s as encoded in the text, decoded with standard Python NLP libraries such as spaCy and NLTK. With this work we hope to both augment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literature with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ectual advancement in AI with more intuitive, less analytical, and well-known form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rom the cognitive science community, as well as open up new areas of research between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in NLP tools and techniques upon literature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shedding light on existing methods of computation with respect to documents in semantic space that effectively allows for, at the very least, the comparison and evolution of texts through time, using vector space m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tology learning Ontology Engineering Concept Hierarchies Concept Mapping Concept Map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ilosophy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Machine learn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Computer Scienc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EPISTEMOLOGY METAPHYSICS philosophy Logic Computing Ontology First Order Logic Predicate Calculus
下载PDF
道家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3
2
作者 夏显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因任万物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是因任自然。道家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确... 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因任万物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是因任自然。道家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确立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自然观,并在实践中采取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论,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 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
下载PDF
何为理学——宋明理学内在的哲学取向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国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91,共7页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以"性与天道"为对象,理学之名折射... "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以"性与天道"为对象,理学之名折射了理学从普遍之理和殊理的统一中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趋向。以理与气、理与心性、道心与人心、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心与物、知与行等为概念系统,理学既在天道观的层面辨析"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问题,又通过追问"何为人""如何成就理想之人"而展现了人道之域的关切。在更一般的层面上,理学突出"理之当然",以此拒斥佛老,上承儒家的价值立场。理之当然与实然、必然、自然相联系,既展现了当然的不同维度,也蕴含了天道与人道的交融以及本体论、价值论、伦理学之间的理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理学 道学
下载PDF
道家哲学中“自然”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焱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6-100,共5页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然”表现为一种追求生命本然意义和个体人格自由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自然 本体 价值
下载PDF
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并对各个版本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璇玑遗述》的成书和流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有清一代思潮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暄 《璇玑遗述》 《写天新语》 自然哲学 西学中源
下载PDF
道家哲学中“自然”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然”表现为一种追求生命本然意义和个体人格自由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自然 本体 价值
下载PDF
作为哲学的中国哲学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6-129,共14页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两者的实际指向则并无根本不同:"性道之学"与哲学,都是智慧之思,其实质的内涵彼此相通。从形式层面看,哲学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其中既关乎概念的构造,也包括概念的分析。同样,性道之学也涉及名言的生成和名言的辨析。魏晋时期进一步提出辨名析理,"析理"以性道为内容,"辨名"则关乎名言(概念)的分析,由此,性道之学与名言(概念)之间的关联得到了更自觉的肯定。从"哲学何为"这一层面看,中国的"性道之学"对智慧之思所具有的规范意义和引导意义,也给予了自觉的关注。就以上方面而言,中国的"性道之学"显然包含着哲学的内涵,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性道之学 中国哲学
下载PDF
论三苏蜀学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方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三苏蜀学在哲学上有较深造诣,这主要表现在三苏在本体论上提出道本论宇宙观,在人性论上提出善恶非性的思想,在辩证思维方面提出阴阳相资的思想,而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些思想不仅对宋代巴蜀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其苏氏蜀学的哲学... 三苏蜀学在哲学上有较深造诣,这主要表现在三苏在本体论上提出道本论宇宙观,在人性论上提出善恶非性的思想,在辩证思维方面提出阴阳相资的思想,而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些思想不仅对宋代巴蜀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其苏氏蜀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对蜀学自身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蜀学 哲学思想 宇宙观 人性论 辩证法
下载PDF
庄子“真人”思想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清河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2期74-78,共5页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真人 道家哲学思想 葆真
下载PDF
道家自然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秀兰 崔赞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6-90,共5页
道家自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于"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上。道家自然思想对大学生生态观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天人合一"启迪大学生生态和谐理念的树立,"物无贵贱"助推大学生生态... 道家自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于"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上。道家自然思想对大学生生态观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天人合一"启迪大学生生态和谐理念的树立,"物无贵贱"助推大学生生态平等意识的形成,"道法自然"促进大学生遵循规律的"无为"实践,"返璞归真"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建立。将道家自然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观教育,需要从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新媒体载体三个路径进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自然思想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生态观教育
下载PDF
《大学》、《中庸》与朱熹自然哲学
11
作者 徐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0-56,63,共8页
由于朱熹等人的尊祟,《大学》、《中庸》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朱熹分别从自然哲学一些基本命题和认识论两方面对《大学》、《中庸》作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对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大学》 《中庸》 朱熹 自然哲学 天人关系
下载PDF
道家哲学深层生态意蕴的探析
12
作者 夏文利 努尤甫提.拉提非克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1-23,共3页
从"道法自然"本体论的深层生态含蕴、"人与天一"自然观的深层生态底蕴、"物无贵贱"、"我亦物也"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内涵,以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实践观等几个方面剖析... 从"道法自然"本体论的深层生态含蕴、"人与天一"自然观的深层生态底蕴、"物无贵贱"、"我亦物也"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内涵,以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实践观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道家哲学的深层生态意蕴,为完善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哲学 深层生态学 道家哲学 自然 无中心主义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阶段性历史考察
13
作者 易显飞 《创新》 2017年第2期38-46,共9页
西方科学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播,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期间,"自然辩证法"进路下的译介与研究对于我国科学哲学的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1956—... 西方科学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播,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期间,"自然辩证法"进路下的译介与研究对于我国科学哲学的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1956—1966时间段将其视为"自然科学哲学"来研究,以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为我国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文革"期间是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一个缓慢与停滞阶段,相关研究依旧在"自然辩证法"的旗号下进行,其研究价值取向也主要是对西方科学哲学进行"批判",表现出较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研究的学术独立性较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科学哲学家及其相关著作被译介,几乎涵盖到西方绝大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流派。这些翻译和介绍浓缩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精华,为较长时间封闭的国内科学哲学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西学东渐
下载PDF
论谭嗣同对格致之学的运用
14
作者 魏义霞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9-25,共7页
谭嗣同从小就开始学习算学,对以算学为基础的各种格致之学的热情和关注终身不辍。他利用形形色色的格致之学论证自己的哲学。这不仅使格致之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使格致之学成为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入的众多格致之学,使谭... 谭嗣同从小就开始学习算学,对以算学为基础的各种格致之学的热情和关注终身不辍。他利用形形色色的格致之学论证自己的哲学。这不仅使格致之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使格致之学成为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入的众多格致之学,使谭嗣同形成了以仁学、以太说为代表的本体哲学,以脑为主宰的认识哲学,以平等为核心的启蒙哲学和以"两三世"为主体的历史哲学。谭嗣同对格致之学的运用体现了近代哲学有别于古代哲学的新风尚、新诉求,直观展示了自然科学在近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格致之学 自然科学与哲学 近代哲学
下载PDF
论刘克庄诗学对天成之美和平淡之风的追求
15
作者 何忠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77-78,共2页
刘克庄是南宋江湖诗派的领袖,他受道家自然哲学观的影响,形成了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同时他受到理学人性论的影响,认为人性是冲淡平和的,与此相应,诗歌的理想风格就应该是平淡自然的。
关键词 刘克庄 道家 理学 天成 平淡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环境伦理
16
作者 汤萱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3-56,共4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人合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天人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天人合一思想 环境伦理 环境道德生态 环境哲学
下载PDF
儒道思想及其审美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建灵 华海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5-88,共4页
儒道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儒家、道家主要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体现在中国园林之仁、礼、出世、君子比德、道法自然等,并从二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 儒道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儒家、道家主要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体现在中国园林之仁、礼、出世、君子比德、道法自然等,并从二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结构、布局及具体手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审美 归隐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下载PDF
建筑设计中的“亭构”空间原型及“亭构”概念的内涵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冬函钰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亭构 亭构单元 中国建筑哲学 师法自然 源于传统
下载PDF
邵雍思想中的性命之学
19
作者 刘洋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7-90,共4页
性命之学在邵雍学说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其学贯儒道二教,并在人性学说上将两家的思想加以融合,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思想学说。在人性论方面秉承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并使之与道家的自然学说相融合,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融合在一起,... 性命之学在邵雍学说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其学贯儒道二教,并在人性学说上将两家的思想加以融合,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思想学说。在人性论方面秉承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并使之与道家的自然学说相融合,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融合在一起,其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入手,指出人灵于万物,同时又以儒家的道德属性为终点,以仁义礼智等来论述性命之学,为后世人性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性命之学 人性论 宋明理学
下载PDF
浅析叶广芩作品与道家文化
20
作者 冯迅燕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8,共3页
叶广芩的心理结构中积蕴了丰厚的道家精神,从其早期的家族系列小说到近期的动物系列小说,道家文化一直以各种方式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塑造的理想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家人生哲学观的吻合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道家自然观... 叶广芩的心理结构中积蕴了丰厚的道家精神,从其早期的家族系列小说到近期的动物系列小说,道家文化一直以各种方式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塑造的理想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家人生哲学观的吻合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道家自然观的认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广芩 文学作品 道家文化 道家人生哲学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